-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水性的詩詞
不知道為什么,唐詩宋詞之后中國的詩詞驀然衰落了。就算明朝一些人試圖恢復漢唐雄風,也只是主觀上復古、復古、復古,客觀上很難超越。從宋到明,前后不過一百年,比五胡亂華還短。
這可能和之后的人們心思不用在自我而是用在公用事業(yè)上有關(guān)系,科舉呀,升遷呀,大家都爭取公共價值,而喪失了自我認知……像陶淵明這樣的極品男幾乎絕跡了,不是說宋朝以后中國人智力下降了,審美衰退了,而是似乎一下子覺得,那些東西有什么用?因此創(chuàng)造減少了,也不自信了。想想皇帝都不是自己人,自己是誰?這種對比落差太大了。
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時代特色和情境變化了。詩詞也好,其他文藝形式也好,雖然從審美上來說是具有世界性的,但是藝術(shù)作品肯定是附著于心理狀態(tài)上的。人的心理卻是和地理環(huán)境相配合的。比如,你聽挪威的音樂能聽到北大西洋暖流的雄渾,你聽緬甸的音樂能隱約想到熱帶莽莽無涯的草甸和叢林。更不用說青藏高原上的音樂了。對應(yīng)的,你讀唐詩,也能感受到詩人們在環(huán)境面前的自信,這種自信根本不是現(xiàn)在站在黃河中下游看到的一望無際的玉米地的感覺,而是透露著一種內(nèi)蘊的靈氣。再舉個例子,不是說在北京的交響樂演奏不好歐洲的古典音樂,但是說到接地氣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還是要去北歐的峽灣,潮濕的霧氣和暖陽,星辰和大海。也不是說中國人不具備瑞典童話中的愛,而是寫不出來那樣動心的海洋性質(zhì)的文字,沒有那種感動。
盡管中國唐朝以前的重心是在關(guān)中的,但是文化中心始終在關(guān)中的東部,也就是洛陽以東的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也主要是在東部鋪展的,就這樣從《詩經(jīng)》到詩詞,從傳奇到小說。這就表明中國文化素質(zhì)并非黃土和風沙的性質(zhì),而是有竹林、小溪、江河、暖云、小島這樣的濕潤性質(zhì)。也就是有山有水有樹有人這樣的環(huán)境。關(guān)中只是跟隨和附和者。很多被貶謫到邊地(現(xiàn)在是好地方)的文化人兒都是在當?shù)貙⒆约旱膶懽靼l(fā)展到頂峰。
漢朝文化是粗糙蒙昧的,魏晉南北朝文化是比擬向上的,也就是和從印度傳來的佛教等比擬,相當于近代日本學習歐美的那種昂揚自信,盡管略顯幼稚。唐朝文化則是輻射狀的,也就是每位詩人到任何地方都有一個制高點的圓心:長安,因此是多系而一心的,也因此有居高臨下的自信心,無論是邊塞還是嶺南,都有一個中心。
宋朝文化在形式上是登峰造極的,但是并不自信,因為它是無心的,就像有軀體而無靈魂,這個“心”就是丟失的北方(或曰中原)。漢民族從未經(jīng)歷過這樣有高度自覺的文化失落,雖然以前也有過外地入侵,但是那時候漢民族還沒有發(fā)展出高度自覺和自我認知,更沒有在文化上和其他民族劃清界限,但是宋朝不同,漢民族明顯得只是奪得了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卻喪失了一種合法繼承權(quán),和中原相匹配的主導力。聽宋詞,似乎也能聽到一種溪水下漸的清響,或者更確切地說就是:江河日下。
我覺得在公元1000年北京時代開啟之后,一種海洋氣息便取代了原來的竹林和溪水,雖然在心理上渤海不是一個很大的海灣。與時俱進的,世界的海洋之門也在漸漸開啟。后來世界強國的重心都不自覺得向海洋靠近,漢民族的腳步明顯慢了幾拍。于是我們看到很多在大海上奔跑的小國和在陸地上蜷縮的大國。海洋時代的詩歌是用字母寫出來的,其實也只有在北京能聽得懂這種字母的節(jié)奏,藍色的,世界的,星辰的。
【水性的詩詞】相關(guān)文章:
水性江南閱讀答案10-14
詩詞中國,中國詩詞06-02
經(jīng)典詩詞07-06
經(jīng)典詩詞07-29
經(jīng)典的詩詞06-10
李煜詩詞風格與詩詞成就09-25
《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詩詞鑒賞06-12
紅樓夢詩詞鑒賞詩詞09-15
立夏經(jīng)典詩詞11-09
星辰的詩詞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