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古詩詩意賞析
《題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一起來看看詩意的賞析,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意]
橫看廬山是雄奇的大嶺,側看則是陡峭的高峰,隨著視線的轉移,從高處、低處、遠處、近處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認識廬山的真正面目,只因為自己身處廬山之中。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廬山在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一山獨峙,群峰崢嶸,自然景色優(yōu)美,是自古以來著名的游覽避暑勝地。廬山不但風景好,而且交通方便,這是它在我國名山中所具有的優(yōu)勢。從九江乘汽車,沿曲折的山路,一個多小時即可抵山上的中心區(qū)牯嶺。山麓四周公路環(huán)繞,四通八達;山上,主要風景點亦通汽車,旅游稱便。廬山以大漢陽峰最高,海拔1474米。
專家們對廬山風景名勝區(qū)有著很高的評價,說“廬山以自然景觀為背景,以人文景觀為內(nèi)容,構成人文景觀融合、主體和客體和諧、嶺泉云石交相輝映、江湖山岳渾然一體的完整的風景名勝區(qū)。” 由于傍依大江、大湖,因此山上云霧繚繞,云海為其特色。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寫的著名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睂懙木褪菑]山云霧的奇景。在山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云海,但最好的觀看云海奇景的地方是在花徑以西,佛手巖上望沙河一帶;或在牯嶺東北的小天池上望東林寺、西林寺、鄱陽湖一帶。濃霧使人難以辨清哪是峰,頃刻之間,煙消云散,眼前又是一片秀麗景色。
有時,云霧冉冉上升,慢慢地竟將整個廬山淹沒在茫茫云海中。有時在廬山還可以看到“瀑布云”的奇景,有時它像是涓涓細流,流入幽谷,有時又似奔騰的江河,洶涌澎湃,飛流直下,一瀉千尺。廬山雨霧出名,廬山出產(chǎn)的云霧茶也是茶葉中的佳品。 廬山的瀑布也是有名的。唐代詩人李白的《題廬山瀑布》一詩,給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詩云:“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寫廬山瀑布的短詩,采取了藝術夸張的手法,氣勢雄偉,被后人譽為千古絕唱。廬山的瀑布最著名的應數(shù)三疊泉,被稱為廬山第一奇觀,從五老峰、大月山峰匯集而來的泉水,經(jīng)過山川石階,折成三疊,全長近百米。從高高的山頭凌空下瀉,宛如一幅水簾懸掛空中。其他著名的瀑布有開生瀑、石門澗、玉淵等。
[注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題:寫上。
西林:西林寺,在廬山。
橫看:正面看,從山前山后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嶺:頂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狀長而平。
峰:山頂端,形狀尖而高。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只緣:只因為。
此山:指的是廬山。
【題西林壁古詩詩意賞析】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古詩賞析及詩意03-25
題西林壁古詩詩意及賞析07-18
《題西林壁》古詩的詩意及賞析11-26
古詩《題西林壁》詩意賞析11-19
古詩題西林壁的詩意10-09
題西林壁古詩詩意09-27
題西林壁古詩和詩意10-04
題西林壁的詩意賞析注解10-24
題西林壁古詩原文和詩意05-07
《題西林壁》的詩意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