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王昌齡的小故事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杰,人生非常的坎坷,留下的資料也非常的少。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約生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約卒于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一天早晨,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西北的芙蓉樓上,來了兩位士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王昌齡(約698—約756),另一位是他的朋友辛漸。
昨夜的漫江寒雨現在漸漸停了,寒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兩位朋友在這古代吳國的地方,俯視樓下滾滾流去的長江,望望西北面的楚山,互相交談著。王昌齡說:“辛兄,這次一別,不知何日再能見面啊。”原來,辛漸要從這里渡江北上,取道揚州到洛陽去,現在船已經停泊在岸邊了。
辛漸說:“昌齡兄情深義長,你從江寧(今南京)送我到潤州,昨晚已在這里為我餞行,今天又來送我,叫我如何報答呢!這回我們談得暢快,使我明白了這些年來你受到的委屈和折磨。希望你放開胸懷,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jié),受到當時某些人的批評指責,甚至進行無中生有的誹謗。封建社會里禮教嚴酷,他是豪放的詩人,不會死死地受禮教的約束,何況他的作品,無論邊塞詩或宮體詩中,都常常隱含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慨,有著譏諷的意味,因而動輒得咎也在意料之中。為此,幾年前他就被貶官嶺南,然后又被任為江寧丞,終是屈居在下級官吏的行列中?墒牵醪g卻用淡然處之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的無理指責和貶謫生活。此刻,他感到惆悵的,倒是辛漸走后,自己又少了一個知心朋友。辛漸知道,王昌齡在洛陽有不少親友,他們也一定聽到了外界不利于王昌齡的謗議。他便關心地問:“昌齡兄,我去洛陽,你有什么話要我?guī)Ыo那邊的親友嗎?”
王昌齡昂起頭,目光炯炯地說:“有!昨夜為你餞行,我做了一首詩。現在再做一首,一方面為你送行,一方面表表我的心跡。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的情況,請你告訴他們:我的心,好比是玉壺里一片冰凌那樣的潔白,決不會被功名利祿的欲念和別人的謗議所左右的!”于是,他對著浩浩江水,朗聲吟了題為《芙蓉樓送辛漸》的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辛漸被感人的佳句打動了,連連贊道:“好詩!好詩!‘一片冰心在玉壺’,這表明你始終堅持自己清白自守的節(jié)操,多么高尚,令我欽佩!這句詩,足可告慰你在洛陽的親友了。我也很高興,因為你的大作對我無疑是一件難得的珍寶哩!”兩位朋友再次珍重道別,辛漸登上了江邊的船,揚帆而去。岸邊的王昌齡,遙望遠處矗立的楚山,覺得自己也像楚山那樣孤零零的。
王昌齡晚年時,又被貶到偏僻的龍標(今湖南黔陽)去當縣尉。后來發(fā)生了“安史之亂”,他回鄉(xiāng)途經毫州時,竟被刺史閭丘曉殺害了。
投筆從戎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xiāng),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馃岬哪甏,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fā)展,沒見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冤死途中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756年,59歲的王昌齡輾轉回老家途中,經亳州,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閭丘曉為什么要殺害王昌齡?史書記載甚少,留下千古之謎。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名下,有一句發(fā)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xiāng)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公元757年,張鎬奉命平定“安史之亂”。這年秋天,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帶)之圍,令亳州刺史閭丘曉率兵救援。為人傲慢、剛愎自用的閭丘曉,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張鎬,更怕仗打敗了“禍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時間,按兵不動,致使貽誤戰(zhàn)機,宋州陷落。張鎬以貽誤軍機罪,處死閭丘曉。在行刑時,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yǎng)。張鎬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話就把閭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