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宿王昌齡隱居》全詩原文及鑒賞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chǎn)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宿王昌齡隱居》全詩原文及鑒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題解
這是一首山水隱逸詩,此詩寫景清幽,勸勉深隱、含蓄,在盛唐已傳為名篇。
常建和王昌齡為同科進士的宦友和好友。常建只做過盱眙臺尉,此后便歸隱。王昌齡并未歸隱。此處“題王昌齡隱居”一是指王昌齡出仕前居所,二是說王昌齡不在此地。
全詩
《宿王昌齡隱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注釋
、偻醪g隱居:王昌齡隱于此處的住宅。詩人住宿在這里時,王昌齡早已離開。王昌齡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開元十五年三十七歲時,與常建同科進士及第。此前王昌齡曾在石門山隱居。石門山在今安徽含山境內(nèi),詩中或是此地。
、谇逑毫魅肷鲜鍪T山中的一條溪水。
、鬯呻H:松樹的空隙里。
、芩藁ㄓ埃夯ㄓ坝车轿堇飦。長苔紋:細小的青苔痕跡。
、葜x時:辭別了當時的官職而隱居。鸞鶴群:與鸞鶴為伴。鸞鶴多為仙人駕馭,這里也有與仙人為友,隱逸終生的意思。
譯文
清溪流向深不可測的石門山谷,王昌齡隱居處只有一朵孤云。松樹梢頭微露出初升的明月,它灑下清輝依然是為了這位詩人。茅亭夜靜花影好象已恬然入夢,栽種芍藥的庭院到處是斑斑苔痕。我也要學他遠離世俗去隱居呵,和那西山的青鸞白鶴結(jié)為良朋。
鑒賞
王昌齡“隱居處”指王昌齡出仕前的隱居處石門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nèi))。王昌齡是與常建同科及第的進士,是宦友和好友。他37歲出仕,雖仕途坎坷,卻終未退隱。而常建只做過盱眙縣尉,此后便歸隱于武昌樊山,即詩中所言“西山”。此詩大約是他辭官回鄉(xiāng)途經(jīng)石門山所作。這首詩為盛唐有名的山水隱逸詩,同《題破山寺后禪院》均為常建的代表作品。
全詩留戀隱居的佳境,一宿之后,也起了和他一同隱居的念頭。在藝術(shù)上,極能體現(xiàn)常建詩“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的特點。詩人在平實的寫景敘事中蘊含著深長的比喻象征。同時,詩人抓住王昌齡從前隱居之地特有的景物,委婉含蓄地表達對王的清高的贊嘆,也真誠地期望王歸來。這樣,使全詩即景生情,情隨景遷,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首聯(lián)“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寫隱居的地方。清溪水流入石門山,隱居地別無他物,遠望去唯有孤云。這里“孤”指主人不在,而白云向來就是和隱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肮略啤,流露出對王昌齡的清高孤傲品格和隱逸生活的贊嘆,讀來別有情趣。
頷聯(lián)“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點出“宿”字和隱居的人。詩人夜宿他人隱居處,看到天空明月高照,想到這一片清光并非為我,而是為“君”(指王)。這就傳達出山中景物似乎對王特別有情,借以婉轉(zhuǎn)地點出主人對明月也應有意的意思。唐殷璠摘出此聯(lián)譽為“極警策語”,實際是贊幽僻的意境和詩的興味。
頸聯(lián)“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是寫夜景的清幽!八蕖迸c“滋”用得較好。孤零的茅屋令詩人倍覺孤獨。再看屋外卻有花影相伴,確有不盡的情意。院里的藥草生長得茂盛,因長久沒人居住,院里路面上已滋生出青苔。
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相連,共同勾畫出王昌齡隱居地的典型環(huán)境。茅舍外有松樹,院落里有花、有藥草,還有毛茸茸的青苔。這景雖清幽卻說明王昌齡隱居時的生活情趣。這些特定的典型景物的描寫,自然真實,平易親切而毫無造作之感。這美景與王昌齡的隱逸情趣深深打動了詩人,詩人內(nèi)心思歸的情緒為這片美景所感染。
尾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寫自己的歸志!坝嘁嘀x時去,西山鸞鶴群! “謝時去”意即辭去時俗的牽累!胞[鶴群”即與鸞鶴為群。鸞鶴傳說仙界才有,詩人與之為群,意思是隱逸的生活如同仙界一樣美妙。這里用“亦”字是說自己步王昌齡的后塵,也要隱居。而實際上是詩人被宿處的佳境所感染,也起了偕隱之念。這樣就委婉地諷勸王昌齡應該堅持歸隱。這一聯(lián)起到了篇末點題的作用。
全詩在整體安排上極為巧妙。先遠望,再近觀;先寫屋外,再寫院落、小路;先寫高處的白云、明月,再寫低處的花草茅屋。層次井然有序。從寫景的角度看,又樸實自然,生動傳神。詩中創(chuàng)造的幽靜、別致又富生活情趣的意境,令讀者驚嘆不已。
創(chuàng)作背景
常建和王昌齡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同科進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經(jīng)歷和歸宿卻不大相同。常建“淪于一尉”,只做過盱眙(今屬江蘇)縣尉,此后便辭官歸隱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齡雖然仕途坎坷,卻并未退隱。此詩即作于常建辭官歸隱途經(jīng)王昌齡入仕前的居所。王昌齡及第時大約已有三十七歲,此前,他曾隱居石門山,山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境內(nèi),即詩中所說“清溪”所在。常建任職的盱眙,與石門山分處淮河南北。常建辭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繞道不遠,就近到石門山一游,并在王昌齡隱居處住了一夜。他夜宿故人舊時隱居之處,觸景生情,遂作此篇。
名家點評
明代鐘惺、譚元春《唐詩歸》:鐘云:幽嚴(“隱處”句下)。譚云:是昌齡一幅小像。鐘云:“為”字說林月靈妙(“松際”一聯(lián)下)。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征君詩神氣清朗,如此篇與《題破山寺》意趣俱到,可謂吃著丹頭。地水火風皆可助我變化者,是天然學問人,劉辰翁曰:清遠沉冥,不類色相,景同意別。
清代劉邦彥《唐詩歸折衷》:唐云:字字超凡。
清代屈復《唐詩成法》:王之清才,死后松月猶若綣戀,生時不見用,此所以感而欲隱也。讀此方知李頎“物在人亡”一首俗淺。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清澈之筆,中有靈悟。
作者簡介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不詳。開元十五年(727)進士,與王昌齡同榜。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失意,后隱居于鄂州武昌(今屬湖北)。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自然,藝術(shù)上有獨特造詣。還有一些優(yōu)秀的邊塞詩。有《常建集》。
【《宿王昌齡隱居》全詩原文及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宿王昌齡隱居》全詩及鑒賞01-09
《宿王昌齡隱居》全詩及鑒賞10-22
《宿王昌齡隱居》全詩翻譯賞析06-07
《宿王昌齡隱居》唐詩鑒賞01-09
唐詩《宿王昌齡隱居》鑒賞03-28
宿王昌齡隱居原文及賞析02-05
(精選)宿王昌齡隱居原文及賞析07-04
宿王昌齡隱居原文注釋及賞析08-23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全文及鑒賞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