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維《終南山》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王維《終南山》原文及作品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王維《終南山》原文及賞析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xué)習(xí)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你還在找尋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維《終南山》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注釋
、沤K南山:在陜西省西安市南,為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铺遥阂嘧鳌疤弧,既是終南山的主峰,又是終南山的別名!对涂たh志》卷一:“終南山在(京兆府萬年)縣南五十里。按經(jīng)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近天都:猶言高與天連。天都,天帝所居之處。這里指帝都長安。
、恰斑B山”句:極言終南山之廣。連山,一作“連天”。接,一作“到”。海隅(yú),海邊。終南山并不到海,此為夸張之詞。
、然赝希核耐缫。
、汕囔\(ǎi):山中的嵐氣。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左右青靄,表里紫霄!膘\,云氣。入看,逼近看。
、史忠埃汗盘煳膶W(xué)名詞。古人將天上星宿和地上區(qū)域聯(lián)系起來,把地上某一區(qū)域劃在某一星空的范圍之內(nèi),稱為分野。中峰:指終南山的主峰太乙峰。此句意謂僅太乙主峰一山,已屬于不同的分野,這就突出了終南山區(qū)的大。
、僳郑╤è):山谷。殊:不同。
、倘颂帲河腥司幼〉牡胤。
、透羲阂蛔鳌案羝帧。樵夫:打柴的人。
譯文
巍巍的終南山緊靠著長安帝都,連綿不斷的山峰仿佛直達(dá)海隅。
走出山來回頭一望見白云合攏,進(jìn)入山中青青的煙霧若有若無。
中央山峰就是兩個星區(qū)的分野,各個山谷的氣候各異陰晴懸殊。
想找個有人居住的地方去投宿,隔著清淺的山溪尋問打柴樵夫。
創(chuàng)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寶三載(744)之間,王維曾隱居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此詩當(dāng)為隱居終南山期間所作。王維是一個思想矛盾十分尖銳的詩人,他本身很聰慧,很早就入仕,但他長期處于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而想要真正歸隱又無法做到,所以他只好“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了。
賞析一:
首聯(lián)“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詩人遠(yuǎn)眺終南,從主峰“太乙”著筆,以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體輪廓。
遠(yuǎn)眺終南,太乙高聳,穿云入天;余脈綿延,磅薄無邊!疤摇,又稱太一,乃終南山主峰!疤於肌,傳說中天上之帝都,而非今人解讀之“長安”!敖於肌,極言主峰之高,從遠(yuǎn)處眺望,終南山之主峰與天相接,似乎靠近了傳說中的天都。既是寫實又是夸張,同樣,“接海隅” 極言余脈連綿,一望無際,似乎接近了海邊。在詩人的眼里,終南山其高不可達(dá),其遠(yuǎn)不可及,好一個洞天福地!
頷聯(lián)“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此時詩人已經(jīng)身處半山,四周云霧縹緲,路徑小詩,他景隱匿,于是詩人駐足回首,只見來時之路,云海茫茫,合而無隙;向前看去,一片蒙蒙青靄,待繼續(xù)前行,卻再也看不見了,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起來,蒙蒙漫漫,真真是可望而不可及!
我們可以想象那時候的終南山: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珍禽異獸,奇花靈草,值得觀賞的景物數(shù)不勝數(shù)。但詩人著重于終南山的動態(tài)云海,將一切都籠罩于茫!鞍自啤薄⒚擅伞扒囔\”之中,既看不真,又看不清。唯其如此,才更加令人心馳而神往。我們看經(jīng)典影視《西游記》,凡有天宮的鏡頭,皆是一片云海,朦朦朧朧,如夢如幻。只有王維這樣的詩人,才深解其中真味!
頸聯(lián)“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詩人終于走出了云海,視線也清晰了些許,此時,縱目四望,但見群峰羅列,陽光透過云靄照在山間。因了光線變化,參差起伏的眾壑,就顯得或明或暗,或濃或淡,或有或無,千姿百態(tài),陰陽而殊。
首聯(lián)寫出了終南山之高和從東至西之遠(yuǎn),頸聯(lián)的“分野中峰變”則寫出了其南北之闊。古時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劃分地面上的州郡國,其位置與星次相對應(yīng),就天文說,稱之“分星”,就地面說,謂之“分野”。天上的星宿竟然以終南山的主峰為分界線,是言終南山的廣大。登高望遠(yuǎn),詩人鳥瞰之下,由于陽光照射角度的不停變化,此時的眾壑就顯得明暗顯晦,瞬息變幻,整個終南山就更加靈氣十足,氣象萬千。
尾聯(lián)“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甚至有些人認(rèn)為它與前三聯(lián)不統(tǒng)一、不相稱,不搭調(diào)。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yuǎn)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保ā督S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yuǎn)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保ā短圃妱e裁》卷九)
這些見解都有可取之處,筆者細(xì)品,又有一些領(lǐng)會。第一,“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看似突兀,實則自然。美景當(dāng)前,一片靜寂,詩人正沉浸在清心靜觀的境界中,遠(yuǎn)處隱隱傳來丁丁的砍柴聲,將詩人喚醒,這才意識到天色已晚,該找個有人的地方投宿了;第二,美景尚未看夠,明天還需繼續(xù),詩人難免要就近投宿,便隔水相問樵夫,這里有詩人的不寫之寫,我們似乎可以看見:隔著山澗,詩人高聲相詢,而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循聲辯向,才發(fā)現(xiàn)了樵夫的身影,兩人揮手示意,一問一答,回音不斷,動感十足,余味無窮。第三,如此高山,怎有人煙,這砍柴人,真的就是普通的樵夫嗎?何況終南山處處山木,哪里砍不得柴呢,偏偏在這接近山頂?shù)牡胤?我們常見訪隱者不遇的詩,這里詩人王維不期而遇的恐怕是個高人呢!所以說,尾聯(lián)之妙,妙在畫龍點晴。
詩人王維的《終南山》,以游蹤為線索,以時空變換為順序,從不同的視點描繪了終南山的巍峨壯觀和氣象萬千,真正達(dá)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shù)效果,并為后世“天下修道,終南為冠”作了最嘹亮的領(lǐng)唱。
賞析二:
藝術(shù)創(chuàng)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于 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lián)“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夸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于遙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視。所以,這一聯(lián)顯然是寫遠(yuǎn)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dāng)然是藝術(shù)夸張。但這是寫遠(yuǎn)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張寫真實!斑B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陜縣,遠(yuǎn)遠(yuǎn)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yuǎn)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yuǎn)景,雖夸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lián)寫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xù)前進(jìn),白云卻繼續(xù)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jīng)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xiàn)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bǔ)充。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xù)前進(jìn),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jìn)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lián)詩,寫煙云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進(jìn)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jīng)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xiàn)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jīng)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lián)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lián)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yuǎn),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于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xiàn)。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rèn)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yuǎn)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dāng)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xiàn)千巖萬壑千形萬態(tài)。
對于尾聯(lián),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rèn)為它與前三聯(lián)不統(tǒng)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tài)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yuǎn)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保ā督S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yuǎn)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保ā短圃妱e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lǐng)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 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于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 “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么,他怎么會發(fā)現(xiàn)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fā)現(xiàn)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yuǎn)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cè)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yōu)點是善于“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shù)效果。
作者簡介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jì)),遂為河?xùn)|人。開元進(jìn)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中年后居藍(lán)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yōu)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為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yáng)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xì),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王維《終南山》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王維《終南山》原文及賞析08-22
王維《終南山》原文及作品賞析08-02
王維《終南山》賞析11-09
王維終南山賞析03-22
王維《終南山》全詩翻譯賞析04-03
終南山王維03-09
王維《山中》原文賞析04-23
王維《鹿柴》原文賞析09-15
鹿柴王維的原文及賞析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