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小故事(精選5篇)
故事是指在現(xiàn)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tài)性現(xiàn)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cè)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調(diào)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那么關于 辛棄疾的小故事你聽過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辛棄疾的故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辛棄疾的小故事 篇1
現(xiàn)在我們講的是南宋時一位叫辛棄疾的抗金英雄,他還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詩人。
那時候,我國北部在金國的統(tǒng)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東有個農(nóng)民叫耿京,他帶領了一支起義軍,經(jīng)常打擊金兵。辛棄疾也是山東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組織了兩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隊伍。
起義軍在耿京和辛棄疾的領導下,常常打勝仗,參加的人也越來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幾萬人。耿京就派辛棄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聯(lián)系,好聯(lián)合起來把金兵趕走。誰知道起義軍里面出了一個叛徒,叫張安國。他乘辛棄疾不在的時候,暗殺了耿京。起義軍沒有了領袖,就這樣散掉了。
辛棄疾從南方回來,叛徒張安國已經(jīng)逃到金國的兵營里去了。辛棄疾心里又悲痛又憤怒。他對同伴說:“我們一定要活捉張安國,為耿京報仇!”
同伴中有人說:“張安國躲在敵人的兵營里,那兒駐扎了五萬金兵。咱們只有幾十個人,怎么去捉他呢?”
辛棄疾叫道:“五萬!就是五十萬,我們也要闖進金營,殺了這個叛徒,為耿京報仇,為老百姓報仇!”
當天晚上,辛棄疾挑選了五十名勇士,個個騎了快馬,帶著刀劍,向金營直奔而去。快到金營的時候,天已經(jīng)黑了,他們都下了馬,把馬拴在樹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進了金營。
金營里燈火輝煌,張安國正在跟兩個金將喝酒猜拳。他們看見辛棄疾和勇士們拿著刀劍沖進來,嚇得魂都沒了。張安國趕緊鉆到桌子底下,兩個金將急忙舉起椅子來抵擋。勇士們一擁而上,把兩個金將連人帶椅子砍翻了。辛棄疾一個箭步上前,把張安國從桌子底下揪了出來。
張安國抱著個腦袋,直喊饒命。辛棄疾用劍指著張安國罵道:“你這個叛徒!耿京哪點對不住你?”
張安國嚇得渾身打顫,說:“我……我錯了!”
辛棄疾冷笑一聲說:“錯了?來,綁起來,帶回去辦罪!”
大伙兒一擁而上,把張安國綁得結(jié)結(jié)實實,拉出了營帳。
營帳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棄疾他們威風凜凜,誰也不敢上前。辛棄疾把叛徒綁在馬后頭,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馬,喝道:“誰敢上來,就要他的狗命!告訴你們,我們的十萬大軍就要開到。想活命的就早點投降!”說完就帶著勇士們沖了出去。等金國將領派兵來追的時候,他們早就跑得沒影兒了。
叛徒張安國終于得到了他應得的下場:給砍掉了腦袋。
辛棄疾活捉叛徒張安國的時候,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的小故事 篇2
陳亮是辛棄疾的知交,是一位愛國詞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陳亮從他的故鄉(xiāng)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訪辛棄疾。辛棄疾住在自建的“帶湖新居”,附近有其取名為“瓢泉”的一條小溪。小病中的辛棄疾見到陳亮,十分高興。他倆或在瓢泉共飲,或往鵝湖寺游覽。他們一邊喝酒,一邊縱談國家大事,時而歡笑,時而憂憤。陳亮在鉛山住了十天,才告別回去。辛棄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第二天早晨,辛棄疾又趕馬追去,想挽留陳亮多住幾天。當他追到鷺鶿林地方,因深雪泥滑,不能前去,才停了下來。那天,他在方村悵然獨飲。夜半投宿于姓吳的泉湖四望樓,聽到鄰人吹笛聲,凄然感傷,就寫了一首《賀新郎》詞。記述他們這次交往。
辛棄疾的小故事 篇3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因受朝廷投降派的排斥,來到江西上饒的一個小山村賦閑。 江西農(nóng)民的勤勞質(zhì)樸,上饒山村的秀美環(huán)境,使心情郁悶的辛棄疾深受感染。一天上午,由于天氣晴好,他來到鄰家小院串門,他看見鄰家那一對白發(fā)蒼蒼的老夫妻,坐著門前小溪邊的一塊綠草地上,帶著酒后的一點醉意,正在用當?shù)氐姆窖栽谟H切的交談。和煦的陽光照射著這兩位老人的白發(fā),也照射著他們居住的低矮茅舍。生活雖然貧困,日子卻過的安然自得。
辛棄疾信步走上前去,只聽老爺爺說:“今年天空作美,風調(diào)雨順,收成真不錯!崩夏棠陶f:“是啊,要是明年也能像今年這樣,就讓兒子們把這茅屋翻修一下,造的大一些! 小溪的東邊,大兒子在大豆地里忙著除草。在一旁用竹條編織雞籠的二兒子聽到了,接過老人的話說:“我們還要多養(yǎng)些雞、兔,明年一定能住上新房!眱晌焕先俗钕矚g又調(diào)皮可愛的小兒子,這時候正趴在小溪旁,悠然自得的剝著蓮蓬吃。
原本心情郁悶的辛棄疾,看到這一家和諧歡樂情景,仿佛宋、金兩國戰(zhàn)火的硝煙已經(jīng)遠離。不由自主的吟出了一首:
《清平樂》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的小故事 篇4
在詞的發(fā)展史上,蘇軾,辛棄疾都以“豪放”為特征。辛棄疾對蘇軾確有繼承之處,但更多的是發(fā)展、開拓。豪放詞并不始于蘇軾,蘇軾之前有范仲淹的邊塞詞,范仲淹之前還有一些未形成成熟藝術風格,沉郁雄放、詞境悲壯,抒發(fā)詞人報國情懷和志向的非主流詞作。蘇軾的豪放詞雖然影響很大但數(shù)量不多,是“偶爾為之”。真正完成詞的風格一變的是辛棄疾,他以“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氣魄把豪放一派詞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到一個頂峰,前人固無可企及,后人接踵亦虛度達到其高度。在他的周圍先后有陸游,陳亮,劉過等人用同樣的風格來寫鳳煙血淚,國破家亡,將愛國赤誠與壯志未酬的沉痛熔鑄于詞中。詞的面貌全變了,詞壇的面貌也煥然一新。蘇軾前后只有豪放詞,至辛棄疾才構(gòu)成派,這是他在詞史上的偉大貢獻。
辛棄疾有大量的詞寫國家事,民族恨,抒發(fā)自己的愛國豪情。手中握得好筆卻更想執(zhí)劍,就像養(yǎng)育教導他的祖父辛贊做著金國的文官卻對子孫說辛家為“漢人將門之后”,辛棄疾一生不忘收復金人占領的失地,求不得,又放不下。朝堂上的不受重用,歸隱時的寄情山水都無法讓他拔出祖父在他心中種下的種子。即使是一代詞豪,他眼中的自己依然是失敗的將軍吧!
辛棄疾22歲在北方聚眾兩千人舉起抗金義旗,之后投奔耿京,在隊伍軍心渙散時提議歸順南宋。在“奉表南歸”并得到南宋皇帝的款待與重視返程時,首領耿京被叛將張安國殺害了!辛棄疾怎么甘心就這樣灰溜溜地回到南宋去?他身上的血液燃燒了,帶騎兵五十騎日夜兼程趕到宋金邊界淮水深入金兵五萬人大營生擒叛徒后絕塵而去。這一英雄壯舉為他的傳記添上了最富于英雄浪漫主義色彩的一筆。辛棄疾作為一個勇士回到了臨安,結(jié)束了自己的北方生活。而這一段的崢嶸歲月也成了他一生中最快樂,最燦爛的記憶。在許多年后的追憶中便有了《鷓鴣天》的上闕“壯歲旌旗擁萬夫,錦展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騄,漢箭朝飛金仆姑”。起句寫他聚眾起義,次句寫他追殺張安國,后兩句以濃縮的手法將他由起義到南歸的光輝戰(zhàn)斗經(jīng)歷包括在內(nèi)。而在南方,辛棄疾只是輾轉(zhuǎn)做些小官,但時時不忘軍事,1165年進《美芹十論》,論文前三篇綜論朝內(nèi)問題,后七篇為進攻之法。被“符離之敗”嚇破膽的宋孝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之后的詞報國之志仍濃卻也總是憤懣了。29歲《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下闕有“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唯消棋局。寶鏡難尋,碧云將暮,誰勸杯中綠?”前句借謝安的典故暗指自己的壯志未酬,虛度年華,改原意而為發(fā)牢騷。辛棄疾如此氣魄卻有此行徑,可見內(nèi)心的憤恨與無奈!翱甄R”三句則暗喻自己壯志忠心不為人知,知音難覓。35歲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云“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慷慨嗚咽,即使有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又如何?甚至66歲的《永遇樂》,寫了“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最后一句卻“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啊,屈膝媚敵的南宋哪里還有人記起他呢?第二年,辛棄疾接到朝廷任命卻已無力趕赴邊疆了,大喊三聲“殺賊”而死于病榻。
辛棄疾的詞不拘一格,不限一式,農(nóng)村詞,山水詞,懷古詞,愛情詞,贈答詞各有各的獨特成就。其中我對兩篇記憶深刻,其中一篇是《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矮矮的茅屋臨著岸草青青的小溪,醉里親昵的翁媼用噥噥的吳語低絮,孩子們呢,大兒鋤豆,中兒織籠,小兒子最是一派天真地臥在溪頭剝蓮蓬吃。在清秀的山野中如此其樂融融的一家讓人感到悠閑而溫暖。小時候以為辛棄疾便是未出現(xiàn)的父親,就生活在田園中。后來才明白這只是他被迫隱居所看到的情景。這是他向往的生活,也是他一生抗金想要保護的生活。還有那首
著名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描繪了農(nóng)村清新優(yōu)美的夜間景色,表達出一種滿足與農(nóng)村現(xiàn)實生活的淡淡喜悅。當然他的農(nóng)村詞不僅寫歡樂與豐年,還有災年與痛苦!吧角拔磿杂腥诵小睂憫(zhàn)爭給人民的傷痛,“嘆息頻年癛未高”反映了農(nóng)民的憂愁。在他的農(nóng)村詞中,生活是立體的而顯得扎實,農(nóng)民與自己是在同等地位上的而顯得情真。農(nóng)村詞口頭語的`藝術化使語言風格和書寫對象高度和諧統(tǒng)一,平等赤誠的感情使他的詞別于旁觀者的寫景而顯得獨樹一幟。
辛詞的第一藝術特色就是意境宏闊,生于亂世又胸懷天下,不論是青壯時的“男兒到死心如鐵,是看手,補天裂”還是暮年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都是非有大氣魄者不能書的。在表現(xiàn)手法上,辛棄疾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多用典故。今存的629首詞中用典的詞就有338首。被明代許慎在《詞品》中推為辛詞第一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將這一特點體現(xiàn)到了極致!皩O仲謀處,”“寄奴曾住”,“封狼居胥”,“佛貍祠下”,“廉頗老矣”……不同的典故表達了作者不同的情緒。他以文入詞,信手拈來又天然隨分,用典之多,用典之精無出其右者。他的大氣磅礴壓倒了詞壇主流的委婉纏綿之風使詞風為之一變,他以文入詞,進一步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力,使詞不再只是“詩余”。
對于辛棄疾的的豪放詞,文學史上給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這自然是正確的,然而我們應全面地認識辛棄疾其人、其詞,除了他的豪放詞之外,我們還應看到他在南宋風雨飄搖之際將昔日光復河山的一腔豪情化作對人生悲歡的深沉思索和無限感慨,以傷春感暮、抒懷念遠的幽思之情創(chuàng)作出來的婉約詞所取得的獨到的藝術成就。以他的《摸魚兒·詠春詞》為例:千金中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兩句柔情似水,但”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一句,卻又深深地為情所困者的口吻,發(fā)出嚴厲得近乎冷酷的勸誡,從中更能體會到那種催人淚下的辛酸和感慨,事實上,我們已經(jīng)無法說清這首詞是婉約還是豪放了。在辛棄疾筆下,婉約詞幾乎成為心理描寫的園地,并且雜以動作、語言、景物的陪襯,構(gòu)成一種全新的藝術景象。在《蝶戀花》里,他只用“只道書來無過雁,不道柔腸,近日無斷腸”,來抒寫相思之苦;《鷓鴣天》種用“暗將往事思量遍,誰把多情腦亂他?”表達相思之恨;又用“些底事,誤人多,不成真?zhèn)不思家?”寫相思之怨。
凡此種種辛棄疾都悉心揣摩,表現(xiàn)真摯細膩的感情。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雖是豪放詞的巨匠,他在婉約詞的創(chuàng)作上也是匠心獨運的。
“公一世之豪,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辛棄疾有經(jīng)緯之才卻難以施展,一生坎坷卻從不改復國初心。他的志向經(jīng)歷歲月蹉跎而愈顯堅定,他的人格在國家和個人的悲劇中顯得更加光輝。他被譽為“詞壇飛將”這是世人對他的慰藉也是尊敬,他的詞記錄了他的才華,鐫刻著他的報復,綻放著無可掩蓋的光輝,震古爍今。
辛棄疾的小故事 篇5
辛棄疾,既是文人,又是武將,既是豪邁奔放的詞人,又是上陣殺敵的勇士。他是歷史上極為少有的人,在抗金的戰(zhàn)爭中,他無疑是一個壯志未酬的戰(zhàn)士,但在文學的長河中,他無疑是千百年才鑄就的一位大師。 他本該在戰(zhàn)場上馳騁,氣吞萬里,馬革裹尸。而他卻來到了南方,代替他手中鋼刃的,只是一支軟軟的毛筆。朝廷收取了他的平戎之策,只換給他“種樹書”的權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除了無奈,還是無奈。可辛棄疾卻將滿腔豪情,傾瀉到了自己的筆下。于是,他涅槃了,仿佛浴火重生的鳳凰,成為了一個不一樣的辛棄疾,成為一個千古不朽的辛棄疾。
也許,正因為經(jīng)歷了生與死的考驗,他才有了屬于自己的風格吧,以至時隔千年,我們還能聽到金戈之聲,鐵馬之威。也許正因為這樣,才有了“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才有了“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才有了“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的悲涼吧!應該說,辛棄疾在經(jīng)歷了風雨洗禮后,已不再是用筆來寫詞,而是用刀削,用斧砍,用劍刺,這才造就了他的文章,這才使他吐出的每個字都有了金石之聲。
就如同板塊碰撞一般,辛棄疾在歷史交替的巨響中誕生了,他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金人的鐵蹄,朝廷的軟弱;民族的悲泣,人民的吶喊;文字的奔涌,情感的波瀾;生死的錘煉,戰(zhàn)火的洗禮;國破的悲痛,家亡的憤懣……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中定格,在他的心中升華,在他的腦海里翻滾,終于練就了他的鐵骨,他的詞風,他的人格。
只有這樣的反復捶打、撞擊,才鑄就了他的傳奇。也只有生死考驗,情感波濤,才使金戈鐵馬壯其詞威,刀光劍影造其詞勢,才讓他的筆下流出了排山倒海的氣勢。 我讀辛棄疾,讀出了他的豪放,又讀出了他的細膩;讀出了他的雄心,又讀出了他的凄涼。
在歷史的長河中,他是唯一,在文學的波濤中,他依舊是唯一。無人可替代,無人可比擬。也只有這樣的環(huán)境,才能造就這樣的辛棄疾。他跨越了千年的滄桑,向我們走來;裹挾著劍氣,又帶著那憂傷,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
【辛棄疾的小故事(精選5篇)】相關文章:
詩人辛棄疾的童年故事07-24
關于辛棄疾的童年故事07-24
辛棄疾童年名人故事11-23
辛棄疾憂國憂民的故事02-09
勇敢挺身的辛棄疾名人故事11-26
關于辛棄疾的民間故事12-16
柳宗元的小故事精選11-10
辛棄疾詩詞「精選」06-30
關于王勃的精選小故事11-13
辛棄疾詩詞精選合集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