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之不恭成語故事
卻之不恭成語故事1
成語解釋:
卻:推辭;謝絕。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成語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成語簡拼:QZBG
成語注音:ㄑㄩㄝˋ ㄓ ㄅㄨˋ ㄍㄨ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卻之不恭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之,不能讀作“zī”。
成語辨形:恭,不能寫作“公”。
近義詞:盛情難卻、受之有愧
反義詞:置之不理
成語例子:我們覺得卻之不恭,只好讓他勞駕。(鄒韜奮《經(jīng)歷 慘淡經(jīng)營之后》)
英語翻譯:It is impolite to decline.
日語翻譯:辭退るのは失禮(しつれい)である
俄語翻譯:и отказаться неуоно
其他翻譯:<法>le refuser serait manquer de respect
成語謎語:別客氣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學生萬章向孟子請教人際交往的問題,孟子認為對人應該恭敬。萬章說:“一再推卻,拒絕別人的禮物是不恭敬的,為什么?”孟子說:“高貴的人送東西給你,你如果拒絕就是不恭敬的,因此你應該接受。”
卻之不恭成語故事2
【拼音】què zhī bù gōng
【出處】卻之卻之為不恭。
《孟子·萬章下》
【釋義】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用法】作謂語、賓語;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相近詞】盛情難卻、受之有愧
【反義詞】置之不理
【同韻詞】順德者吉,逆天者兇、跌腳捶胸、養(yǎng)生送終、尊中酒不空、旌旗蔽空、豁然貫通、杼柚其空、大奸似忠、躡足潛蹤、趨吉逃兇、......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學生萬章向孟子請教人際交往的問題,孟子認為對人應該恭敬。萬章說:“一再推卻,拒絕別人的`禮物是不恭敬的,為什么?”孟子說:“高貴的人送東西給你,你如果拒絕就是不恭敬的,因此你應該接受。”
【示例】我們覺得卻之不恭,只好讓他勞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