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朝三暮四成語故事
在日復(fù)一日的學(xué)習、工作或生活中,用到成語的地方還是很多的,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jīng)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朝三暮四成語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娋呀詯偂C麑嵨刺澏才瓰橛,亦因是也!
后人由此提煉出“朝三暮四”這個成語。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期的宋國有位老人,他十分喜歡獼猴,家里養(yǎng)了好多,整天圍著他轉(zhuǎn)悠,和他一起玩,跟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左鄰右舍都稱他“狙(古書里指獼猴)公”。
狙公與獼猴相處久了,人猴之間的信息溝通就成了一種心領(lǐng)神會的交流。不僅狙公可以從獼猴的一舉一動和喜怒哀樂中看出這種動物的欲望,而且獼猴也能從狙公的表情、話音和行為舉止中領(lǐng)會人的意圖。
因為狙公養(yǎng)的獼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糧食,所以他必須節(jié)制家人的消費,把儉省下來的食物拿去給獼猴吃。然而一個普通的家庭很難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來滿足一群獼猴對食物的長期需要。有一天,狙公發(fā)覺家里的存糧難以維持到新糧入庫的時候,因此意識到限制獼猴食量的必要性。
獼猴這種動物不像豬、羊、雞、犬,吃不飽時僅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覓食。對于獼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讓它們安分守己是辦不到的。它們會像一群頑皮的孩子,經(jīng)常給人鬧一些惡作劇。既然沒有條件讓獼猴吃飽,又不能讓它們肆意搗亂,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撫它們。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邊,有一棵高大的櫟樹。每年夏天,櫟樹枝杈上長出的密密麻麻的長圓形樹葉,早已把樹冠裝點得像一頂華蓋。這棵樹下成了人們休息、納涼的好地方。到秋天,櫟樹上結(jié)滿了一種獼猴愛吃的球形堅果橡子。在口糧不足的情況下,用橡子去給獼猴解饞充饑是個好辦法。于是狙公對獼猴說:“今后你們每天飯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們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這樣夠不夠?”獼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說的一個“三”。一個個立起身子,對著狙公叫喊發(fā)怒。它們嫌狙公給的橡子太少。狙公見獼猴不肯馴服,就換了一種方式說道:“既然你們嫌我給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給四粒,晚上給三粒,這樣總夠了吧?”獼猴把狙公前面說的一個“四”當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馬上安靜下來,眨著眼睛撓著腮幫,露出高興的神態(tài)。此時老猴子一聲召喚,群猴一齊伏下身子,不住地給狙公磕起頭來——它們是在向狙公謝恩哩。狙公看著這情景,也捋著長胡子高興地笑了。
成語寓意
朝三暮四這則成語典故告訴人們,要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清本質(zhì),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zhì)只有一種,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應(yīng)該看到其本質(zhì)。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fù)無常。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多用于書面語,含貶義。
運用示例
后晉·劉昫《舊唐書·皇甫镈傳》:“直以性惟狡詐,言不誠實,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聰,足見奸邪之極!
元·喬吉《山坡羊·冬日寫懷》:“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癡兒不解榮枯事。”
元末明初·楊訥《西游記》第九出:“也是我為人不肖,和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朝三暮四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成語故事12-22
成語故事02-04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3-12
成語故事01-30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2-16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2-16
班荊道故的成語故事06-20
怙惡不悛的成語故事10-08
束蘊乞火的成語故事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