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死不旋踵的成語故事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在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并且每個成語都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成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死不旋踵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成語】
死不旋踵
【拼音】
sǐ bù xuán zhǒng
【解釋】
旋踵:旋轉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示例】
酖入人之口,裂肝腐腸。宋·呂祖謙《管仲言宴安》
【用法】
作賓語、 狀語;指 奮勇向前。
【近義詞】
勇往直前
【反義詞】
貪生怕死
【歷史背景和出處】
“死不旋踵”出自《戰(zhàn)國策·中山策》,原文描述了秦國士兵在戰(zhàn)斗中的英勇無畏精神,他們把軍隊當作自己的家,將帥當作自己的父母,全軍上下同心同德,抱著必死的決心,至死也不回頭。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勇往直前”、“一往無前”,反義詞則有“貪生怕死”、“畏葸不前”。
【使用場景和例句】
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勇往直前的精神。例如:“抗美援朝,志愿軍戰(zhàn)士雄赳赳氣昂昂,為了新中國,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成語故事】:
“死不旋踵”原作“死不還踵”。這個成語,原出自《淮南子·泰族訓》。原文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意思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學生有180人,他們都是不避艱險、奮不顧身、至死也不會回頭的人物。《后漢書·黨錮列傳·李膺傳》里記載著“死不旋踵”的故事。東漢桓帝時代,宦官專權,與大官僚集團斗爭十分激烈。世家豪族李膺做司隸校尉時,宦官頭子張讓的弟弟張朔做野王(現(xiàn)在河南省沁陽縣)縣令,貪贓枉法,兇暴殘民,甚至殺戮孕婦。張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懲罰,于是畏罪逃到張讓家里,躺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內。李膺知道這個情況后,親率役卒,沖進張讓家里,砍破屋柱,把張朔捉來殺了。張讓向桓帝告狀,桓帝召李膺進宮,責問他為什么不先請示就把張朔處以死刑。李膺回答說:“現(xiàn)在我到任已經10天了,怕犯了積壓案件的過失,想不到竟得了辦案快的罪名。我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但我并不懼怕(原文是“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請寬限5天,讓我把那些壞蛋懲辦完,卸了任再來受刑。”桓帝聽了,回頭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罪有應得,司隸校尉有什么過錯?”
【死不旋踵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12-22
成語故事02-04
經典成語故事03-12
成語故事01-30
經典成語故事02-16
經典成語故事02-16
班荊道故的成語故事06-20
怙惡不悛的成語故事10-08
束蘊乞火的成語故事03-16
黏皮著骨的成語故事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