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六篇
包藏禍心
“包藏禍心”原意是心中暗懷不良企圖,后來也用它形容外表和善,內(nèi)心險惡。
此典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春秋時期,有一年,楚國的國君派他的弟弟公子圍去鄭國訪問。鄭國是小國,楚國是南方的大國。因而鄭國希望能與楚國搞好關系,以便依靠它與別國抗衡。所以鄭國的大夫公孫段決定把女兒嫁給楚國公子圍,以結(jié)友好。不料公子圍來迎親時卻帶領不少兵馬,懷有乘機吞并鄭國的野心。所以鄭國大夫子產(chǎn)非常警惕,沒有讓公子圍進入京城。
子產(chǎn)派子羽去對楚國的客人說:“我們鄭國的都城太小了,容納不下你們那么多的隨從,請在城外舉行迎親儀式吧!”公子圍十分生氣,就叫太宰伯州犁回答子羽說:“婚禮怎么可以在野外舉行呢?我們臨來之前已經(jīng)在祖廟里祭告過祖先,如果在城外娶親,豈不是羞辱我們楚國?而且你們這樣做對鄭國來說也不體面,對我們做楚國大臣的更是恥辱,回國后恐怕無法再做大夫了。因此我們不能接受鄭國這樣的安排!
子羽板起面孔,聲色俱厲地說:“我們鄭國國家雖小,但國家小并不是錯誤,如果依賴大國而不加防備,那才是錯誤。我們本想用聯(lián)姻的辦法求得楚國的保護,可是楚國卻包藏禍心來打鄭國的主意,我們是不能不警惕的呀!”
楚國的公子圍和楚大夫們知道鄭國早有防備,便答應不帶兵甲進城,鄭國這才同意了。這年的正月十五日,楚國的公子圍進入鄭國京城,接走了公孫段的女兒,立刻離開了鄭國。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jīng)過幾次激戰(zhàn),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shù)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余名騎士突圍,最終只余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于江邊,劉邦獨攬?zhí)煜隆?/p>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問鼎中原
“問鼎中原”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于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昬(音邪)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quán)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背f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泵鎸π垡暠狈降某f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制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jīng)過,最后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背f王不再強求,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班荊道故
“班荊道故”是指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說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談別后的情況。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參(伍子胥的曾祖父)與蔡大師子朝(即公子朝,文公之子)友,其子伍舉(伍子胥的祖父,名椒舉)與聲子(子朝之子)相善也。伍舉娶育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為申公而仁(獲罪逃亡),楚人曰:‘伍舉實送(護送)之!榕e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不荊草代席而坐)相與食,而言復故(返回楚國的事)。”意思是說:春秋時,伍舉與公孫歸聲是好友。王子牟因獲罪逃亡后,伍舉因受牽連而逃奔鄭國。然后準備到晉國去。聲子也將去晉。二人在鄭郊相遇,扯草鋪地,坐在上面,邊吃東西邊攀談。后以“班荊道故”之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三千珠履
三千珠履 資料圖
珠履:鞋上以珠為裝飾,富貴之人用之。形容貴賓眾多且豪華奢侈。
出自《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記載春申君為楚相四年,秦破趙之長平軍四十余萬。五年,圍邯鄲。邯鄲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當是時,楚復強。趙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趙使欲夸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意思是說春申君擔任楚國宰相的第四年,秦國擊敗坑殺了趙國長平駐軍四十多萬人。第五年,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邯鄲向楚國告急求援,楚國派春申君帶兵去救援邯鄲,秦軍解圍撤退后,春申君返回楚國。春申君擔任楚國宰相的第八年,為楚國向北征伐,滅掉魯國,任命荀卿擔任蘭陵縣令。這個時候,楚國又興盛強大起來。有一次,趙國平原君派使臣到春申君這里來訪問,春申君把他們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館住下。趙國使臣想向楚國夸耀趙國的富有,特意用玳瑁簪子綰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裝飾的劍鞘,請求招來春申君的賓客會面,春申君的上等賓客都穿著寶珠做的鞋子來見趙國使臣,使趙國使臣自慚形穢。
一日三秋
“一日三秋”這句成語是比喻分別了一天,想念的心情好像隔別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現(xiàn)在應用這成語,已不限于男女之間的相思,舉凡朋友、親戚、同學、同事間的別后懷念,都可用“一日三秋”來形容。
此典出自《詩經(jīng)·王風》的《采葛》篇:“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一首懷念人的詩,被懷念的對象可能是女性,古時的歌謠大多數(shù)都是歌唱愛情的,所以這首詩可以當做男人思念愛人的歌詞。全詩的意思是說: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在外面采摘葛藤,一天不看見她,就有三個月沒見的那種感覺。我憶念中的人兒!她正在野外采摘蕭草,一天看不見她,就像有九個月那么長啊!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正在野外采摘艾草,一天沒有見她的面,就像隔了三年啊!
很明顯,這是一首“環(huán)情”的詩歌,是男人懷念女人的“一日三秋”——一天不見面,就好像分別了三個月、三季或三年那么長,這充分表達了思念之切,這種心情是每一個正在熱戀中的男女都能深切體驗到的。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8-25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
成語故事精選09-01
成語故事精選10-11
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08-25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8-25
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08-25
經(jīng)典成語故事12-22
成語故事12-17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