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那來自大自然的啟示作文
導語:無論是死的形態(tài),還是葬身之所,好壞全在認知態(tài)度,好是相對的,不好也是相對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初三的優(yōu)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篇一:
一陣陣秋風吹過,一束束鮮花凋零,一片片樹葉飄落,一只只動物歸門,我的落寞,意味著冬的來臨,大約在冬季,冬季的蕭瑟與落寞,都意味著這冬季的風揚,而單單的白雪,萬千飄絮,則是冬季之中少不了的那份自然。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雪的行動,意味著風的相送,而這時,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該休息了。就像……
熊,一個龐大的動物,一個人們提及就聞風喪膽的動物,他也該休息了,是的,再大的動物,再厲害的生物都得休息,就像熊一樣冬眠,這,就是我從大自然得到的啟示。
一樣的道理,在忙的人都得休息,即使你有很強的意志力。意志力是很強的一種能量,但如果你沒有體力的話就一事無成。
我是一名高中生,承重的學習負擔壓得我喘不過氣,即使,我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即使,我有很強的意志力。于是,考試過后,努力與回報不成真比。當我靜下心來,我才明白,原來,我犯了一個錯,一個致命的錯,我忘記儲存能量,我總以為,只有不斷的努力再努力,我才可以成功,于是,心里自以為是的認為,如果睡覺,就失去了學習的時間。然后,我就犧牲應該睡覺的時間來學習,可曾想,上課時老打瞌睡,導致課聽不好,下來學習時,花了2倍的.時間才得以了解皮毛,這最終導致,學習很努力,但不見成效。
現(xiàn)在,我明白了,我也應該像熊一樣,得“冬眠”,在保存一定能量時,再稍作努力,得到的就會更多,因為效率好。所以,從現(xiàn)在起,你,我的朋友,也應該勞逸結合。當你加班時,你不妨想想,休息后,你會用少一倍的時間做完這些工作,停下來吧!喝口水!休息下!你一定會得到不一樣的效果。
冬季,在等待,等待球的落寞,等待雪的飄零,更重要的是,他在等待春的來臨,要記著,等待是為了尋找另一個合適的機會給自己。
所以,朋友,大約在冬季你將成長!
這,就是來自大自然的啟示。
篇二:
當大地長出小草,樹枝綻放綠芽,自然啟示我們,春天來了。
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碧桃滿樹,風月水濱。在自然中,我們只能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四季更替,落花流水,明月頌歌,自然帶來的啟示無處不在。
探索自然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一顆蘋果的落地揭開了地心引力的謎團,打破阻礙文明的隔膜。自然的'饋贈帶給了力學新的光明,推動了西歐自然科學的進步。大自然,像未知的次元方程一般存在。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尼斯湖水怪,自然界的許多謎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利用。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研究自然是探索生命真諦的鑰匙。一顆化石見證著自然的變遷,一滴露珠透視著氣候的變化,一輪車轍展示著歷史的興替。生命就像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有興衰有成敗。文人墨客從月之圓缺中悟出人生之悲歡,羈旅之人從江水奔流中悟出生命之須臾。
自然中每一寸草的生長、每一滴水的灌溉、每一陣風的吹動,都是給予人們的饋贈,是啟示。生命像落花,短暫而絢麗;生命像陽光,熾熱而溫暖;生命像塵土,渺小而偉大;生命像石子,堅定而果敢。從大自然中,我們領悟到生命存在的真諦,學會珍惜生命、把握命運。
人類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但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當人類尊重自然,注重環(huán)境保護,自然會給人類帶來美好的回報,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否則自然會給人類帶來懲罰,水土流失、災難重重。
篇三:
無數(shù)次仰望城市夜空,星星總是稀稀疏疏,寥寥無幾,總是不見繁星閃爍。國慶度假赤壁龍佑溫泉,驚見夜空深邃,群星璀璨。頓悟,星星還是那群星,只是這里的天空深黑,市區(qū)夜晚明亮。自然,市區(qū)星星暗淡,幽僻寧靜的郊野,星光格外燦爛。頓悟,萬物皆然,都具相對性。
自由。莊子《逍遙游》塑造了一個壯美的形象,鯤鵬展翅,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夠自由逍遙的了,但莊子認為,它是不逍遙的,不自由的,它依然有所待,它背負青天,有賴海運和氣息。能飛翔的如此,不會飛翔的人類呢?薄熙來,貪污受賄兩千余萬被判處無期徒刑,一副鐐銬鎖住其人身自由和政治自由。在許多網(wǎng)絡聲音斥責的同時,依然有聲音肯定他坦然接受法律的宣判,沒有詆毀國家,沒有攻擊其余,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從這點來講,他保持了人格的獨立。漢朝司馬遷受宮刑,獄中奮筆疾書《史記》,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更是自由相對論的.體現(xiàn),牢獄框住的乃身體,框不住文學追尋的腳步,文字讓其穿越時空,超然物外。
理想。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遁成為許多不滿現(xiàn)實的世人的理想,他構建的世外桃源更是人們理想中的樂土,但南山再好,桃源再純,畢竟夢幻,虛無飄渺,F(xiàn)實生活中的理想也往往如此,美好但遙遠,可望而不可即。不能接近,不能觸摸的理想再美好都是徒勞。再者,遠觀與近視又不一樣,理想因其遙遠,神秘而朦朧,若是親自品嘗到理想的果實,許多人卻又不懂珍惜,熟視無睹,棄之如敝。那“草色要看近卻無”,那“相見不如懷念”亦然。其他諸如小時吃一只紅薯甘甜無比,大了吃珍饈佳肴也平平淡淡;小時穿的確良襯衫欣喜若狂,長大穿貂皮大衣也難激動;小時房屋不漏是萬幸,長大建洋房別墅也不見感動;小時擁有永久牌自行車是夢想,長大期望寶馬奔馳裝點門面。所謂美好的理想,因其距離產生美,因其階段的不同而變化。過去認為美好的,不一定永遠美好。
如果說,前面是對生之形態(tài)的論述,那么再來談談對死亡的看法。
朋友之父突發(fā)腦溢血猝死工地,家人痛不欲生,憐其辛勞一生,未見消停。鄰人搖頭嘆息其一生不值。我之看法異焉。倉促而走,于死者,沒有死之恐懼,沒有牽掛,走的干脆。若是大病一場,或許疾病纏身;或許茍延殘喘;或許留戀生之樂趣;或許擔心妻兒孫女之將來。痛苦之至。況且人們在惋惜的同時,不能不對其勤勞心生敬意。這樣,未完的涂抹成為絕筆,生前的勞作成為絕唱。這樣的死,當然死得其所,相當于成就了另一種完美,也是壽終正寢,不憾不悲。談了死之形態(tài),再來論死無葬身之地。生活中談起它,可悲可憐,死都沒有歸宿,拋尸荒野,尸骨難全。而余華《第七天》中的死無葬身之地,卻是一個美好所在,那里沒有貧富、貴賤、等級、物欲、背叛、分離;那里充滿真善美。無論是死的形態(tài),還是葬身之所,好壞全在認知態(tài)度,好是相對的,不好也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