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使詞語教學具有活力
“踏花歸去馬蹄香” 是有名的詩句。宋朝時某畫院的考試就以此為題。要畫好這一題目實不容易。游人、落花、馬蹄都是有形的,好畫;但馬蹄香卻不好畫,香是氣息,只能聞,看不見,摸不著。而這句詩的詩眼就在于一個“香”字,非畫出來不可。據(jù)說只有一位國家畫得準確,他沒畫花瓣,他畫的是:夕陽西下,一位英俊的少年騎在駿馬上。馬在奔騰,馬蹄高高揚起,一些蝴蝶緊緊地追逐著,在馬蹄的周圍飛舞。這位畫家用了若干只蝴蝶就把看不見的香氣具體表現(xiàn)出來了,而且使人感到春意盎然,襯托出了游人的愉快心情,使整個畫面更加生動了。
“踏花歸去馬蹄香”更是禪者無限向往的最高境界,悟道后,仿佛皈依靈魂的故鄉(xiāng),尋得人生的歸宿,精神境界得到超越,人生忽然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心胸如宇宙無極,當真快哉如風,自然馬踏落花,四蹄含香。
畫畫如此,人生如此,閱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闭n文中的一個個妙詞猶如一朵朵美麗的花兒,有的淡雅,有的熱烈而深沉,有的無花卻有果……可有的教師自己還沒好好品讀,就帶著學生來 “賞花”了。那不是賞花,那是走馬觀花,不駐足,不留意,不在乎花開花落,有“美麗”卻不指導(dǎo)學生賞“花色”;有“動態(tài)”卻不帶領(lǐng)學生聆聽花開的聲音;有“蜂蝶”卻不引領(lǐng)學生聞“花香”。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有責任讓學生駐足,貪心地欣賞,滿心地眷戀,感覺其春意,享受其愉悅,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踩著花瓣,享受著花的芬芳,以達到“落花有情,馬蹄含香”的境界。
一般的詞語教學僅僅為了“掃清閱讀障礙”,教學方法機械、單一,把課文中的生字新詞或重要的詞語用小黑板或幻燈羅列出來,問學生自己學會了什么,有沒有需要幫助的,F(xiàn)在的學生大都“訓(xùn)練有素”,為了迎合教師,他們會按照音、形、義三個方面,大說特說自己學會了某字某詞,而且?guī)缀鯖]有需要幫助的.。這些自然有存在的必要,但似乎很少有教師注意到詞語本身所具有的質(zhì)地和芳香。尤其是教生字生詞時,以為把它解釋出來,在閱讀中不成為障礙便足夠。其實,這樣做在很多情形下未能抓住詞語教學的最關(guān)鍵因素。詞語教學要關(guān)注詞語的本身。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帶領(lǐng)學生潛心涵泳,感受詞語本身的存在?
1、抓住形象性。
有些詞語經(jīng)過解釋,意義不成問題了,但詞語本身所包孕的形象也喪失了。這些詞語不能“一解了之”,要引導(dǎo)學生去通過聯(lián)想、想象去體味詞語的形象性。
張祖慶老師教學執(zhí)教《盤古開天地》一文時是這樣引導(dǎo)學生理解“創(chuàng)造”的:
師:看老師寫“創(chuàng)造”這個詞語。請大家注意觀察“創(chuàng)”字什么旁?
師:想一想,為什么要用“立刀旁”?
師:需要工具是嗎?誰還有不同的理解?
師:再看“造”字,創(chuàng)造的“造”為什么要用“走之底”?
師:是啊,原地不動,能創(chuàng)造嗎?同學們,“創(chuàng)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動!我們今天就去看一看,盤古是怎樣去創(chuàng)造這個美麗的宇宙的呢?
這樣的詞語教學能給人帶來豐富的想象,感受漢文字的特點和魅力,又與閱讀教學中的理解、感悟渾然一體,不得不叫人拍手叫好。
2、體會準確性。
課文中的詞語,有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的意味深長,讓人回味無窮,有的極其準確、生動……它們似也可以同義代替,但意義是意義,意義代替不了詞語本身,代替了語句就顯得彎彎繞繞。編寫人教版教材的專家非常注重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作者用詞的準確性。下面筆者以三年級下冊的教材為例,歸納三點體會的方法。
直接體會。如《燕子》的課后題:“橫掠過湖面”的“掠”用得真好,我們一起找找這樣的詞語體會體會。
比較體會。如《翠鳥》的課后題:“我們交流交流,下面每組中的兩個句子,哪個寫得更好,好在哪兒?
翠鳥叫聲清脆,愛在水面上飛(第1句)。
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第2句)!
加點體會。如《燕子專列》的課后題:我們來讀讀下面的句子,說說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滿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掠”字可以看出燕子飛行的輕快!傍Q聲”與“叫聲”一比較足以看出到作者是多么喜歡翠鳥。“紛紛、冒著、頂著”等詞語讓人體會到瑞士的居民們仿佛把燕子當作自己的子女,他們是多么熱愛動物呀!難怪美學教育家朱光潛談自己怎樣學國文時說:“每個字都有它的特殊價值,絲毫增損不得,絲毫搬動不得!
3、凸顯表現(xiàn)力。
有的詞語用同義去代替,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暢貫,但表現(xiàn)力也會因之而大大削弱。葉瀾教授曾說:學語文要把語言文字變得鮮活起來,變成孩子能夠看得見能夠理解的東西。但在課堂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老師在品詞析句過程中只是停留在“這句話反映了什么,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然后朗讀體會”這一層面,僅僅只是從文字到文字進行理解,沒有把語言文字轉(zhuǎn)變?yōu)楹苄蜗蟮纳町嬅,這樣的理解即使再深刻,也無法觸摸作者的心靈。閱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應(yīng)讓學生體驗詞語背后的生活,感受詞語背后的精彩,彰顯其表現(xiàn)力。當然,并非要求我們對每一個詞語都進行這樣的體會,而是要找準切入點,突破一點,盤活全文。
請看王崧舟老師對《荷花》一文中“冒”字的處理:
1、談體會:你覺得哪個字用得好?為什么好?
2、換詞理解:“冒”還可以換成什么字?
3、自己用心讀讀前后幾句話,體會體會,你覺得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做冒出來?
4、表演體會:荷花是怎樣冒出水面的?誰能來表演一下。
5、激發(fā)想象:這些白荷花冒出來以后,它們想干些什么呢?
6、師小結(jié):多么可愛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個“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寫活了,而且使白荷花變得更美了。正像同學們所講的那樣,這是一種喜氣洋洋的美!生機勃勃的美!讓我們一起,像白荷花一樣地冒出來!快冒!快冒。▽W生起立誦讀第3段)
看,王老師緊緊抓住這一個“冒”字,一連問了五個很有層次性的問題,且每次提問與讀有機穿插起來。我們可以明顯感到,學生腦海中的“冒”是有著很形象的生活畫面的,是很豐滿的,有內(nèi)容的,而且理解了一個詞,荷花那不同一般的、豐滿的美的形態(tài)就形象地展現(xiàn)在了學生面前!懊啊弊譅恳话l(fā)而動全身,抓住了它,就把握了全文的精神所在,就能使景語背后的情味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