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4年江蘇高考作文真題及佳作:人工智能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4年江蘇高考作文真題及佳作:人工智能,歡迎閱讀與收藏。
新課標I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1: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無論是生活中的瑣事,還是學術研究中的難題,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迅速找到答案。然而,這一便利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問題會越來越少?這個問題引發(fā)了我的深思。
在信息時代,獲取答案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遇到不懂的單詞時,只需打開手機,通過翻譯軟件便能迅速得到解釋。而當我們面對復雜的數學題時,各種數學工具和軟件也能為我們提供詳細的解答過程。這種便利無疑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效率和學習效率,讓我們能夠更快地解決問題。然而,問題是否真的會因此而減少?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隨著我們對知識的獲取越來越容易,我們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每解決一個問題,往往會引發(fā)更多新的問題。例如,在了解了某個歷史事件的背景后,我們可能會對其背后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產生更多的疑問。這種連鎖反應,使得我們的思考不斷深入,問題也不斷涌現。其次,信息的獲取雖然變得簡單,但信息的質量和真假卻需要我們更加謹慎地辨別。在互聯網海量的信息中,充斥著各種虛假信息和不實報道。面對這些信息,我們需要具備更高的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才能篩選出真實、可靠的信息。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我們思維能力的挑戰(zhàn),也會引發(fā)更多關于信息真實性和道德倫理的問題。
此外,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也帶來了新的思考和挑戰(zhàn)。人工智能在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引發(fā)了關于其應用范圍和道德界限的討論。例如,自動駕駛技術的發(fā)展雖然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fā)生,但也帶來了關于責任歸屬和倫理問題的爭議。同樣,人工智能在醫(yī)療領域的應用,雖然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但也引發(fā)了關于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的擔憂。這些問題,都是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新的思考和探索領域。信息時代并沒有減少我們的問題,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我們的思考深度和廣度。在這個充滿挑戰(zhàn)和機遇的時代,我們不僅需要學會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工具,更需要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辨別真?zhèn)蔚哪芰ΑV挥羞@樣,我們才能在面對問題時,不僅能夠迅速找到答案,更能夠從中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啟示。總的來說,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雖然為我們提供了便捷的答案,但問題不會因此而減少。相反,信息時代帶來了更多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需要我們用更加敏銳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tài)去探索和思考。正是這些問題和思考,推動著我們不斷進步和發(fā)展。
范文2: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使我們的世界更加快捷是我們的人際關系更加廣泛,也使我們的閱歷更加豐富。人工智能影響著,甚至改變著世界的發(fā)展之路。但是人工智能不是完美的,它有它的弊端。所以,它帶來的影響也不全是好的。
先從離我們最近的手機說起吧。手機的發(fā)明的確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使我們更多的了解社會上的新聞,還使我們在閑暇的時間里有了更多的消遣方式。但這么好的東西肯定有它的弊端。比如:
1、對眼睛的危害。當在床上側躺著玩手機時,會對左右眼造成較大的壓迫力,壓迫血管,造成供血不足,很快就會導致左右眼視力偏差。
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下看手機屏幕,由于屏幕的強光,對眼睛造成強烈的刺激,使眼疲勞,這樣不出一個月就會近視,甚至散光。
2、對健康的危害。手機會發(fā)射電輻射,電輻射會使細胞不能進行正常的代謝活動,對神經機能,心血管系統(tǒng)均有損傷。會導致腫瘤、心臟病、老年癡呆、耳鳴、聽力下降等。有人可能就會問了,那電腦和平板呢,也是一樣的嗎?是的他們都是一樣的,甚至電腦的輻射更嚴重。
一個小小的電子產品就有如此大的危害,更何況其它的呢。
為了方便人們的生活,減小工作帶來的壓力科學家們又發(fā)明了一系列幫忙做家務的機器。例如全自動洗衣機,掃地機器人,自動洗碗機等等。這些東西的確方便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這些東西幫我們減少了家務活,也減少了我們的運動量。
人們一天本來就是“家里、上班地點、餐館”三點一線,很少運動,又把家務活減輕了,于是懶散的人們就開始發(fā)胖,然后一系列的身體毛病就出現了。例如:心血管疾病、高血糖、糖尿病、膽結石、腦栓塞等等。
而且,長期不運動對智力的影響也很大。因為體育鍛煉是智力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體育運動能使腦組織結構和機能得到改善,增加大腦供氧量,對大腦工作效率的提高,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以及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衛(wèi)生等方面都有著良好影響,同時體育運動對智力長期持續(xù)的開發(fā)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所以,缺少運動的人們,智力發(fā)展的空間不大,社會的精英就會越來越少。反之,社會的駐米蟲就會越來越多。
雖然我說的只是按照我的想象來講,不一定會這么嚴重,但是我們真的不要太過于依賴這些人工智能。否則,我們的身體真的會越來越差,我們的世界真的會走向衰弱。
人工智能改變世界,是使我們的世界更美好,還是使我們的世界走向衰亡?這一切其實都是由我們掌握的,只要我們正確看待人工智能,正確使用人工智能不太過于依賴人工智能,我們的世界就會更好,更強大。
范文3:
當今世界,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快速發(fā)展,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正一步步走進我們的世界。是欣然接受,還是退避三舍?我認為,不論態(tài)度如何,機器人永遠無法取代人類。
誠然,機器人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之處。在家做清潔,有掃地機器人;給小朋友講故事,有對話機器人;餐廳點菜,有服務員機器人!笆澜绯绷骱坪茰珳,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比绻脵C器人,我們能得到更高品質的社會環(huán)境、更高效率的生活狀態(tài),何樂而不為呢?
但與此同時,隨著機器人不斷“擬人化”,不少人開始深思:我們的生活將要被機器人主宰了嗎?阿爾法狗擊敗李世石余溫未散,又有高度仿真的機器人索菲亞橫空出世,我們擔心未來的某一天,電影中機器人統(tǒng)治世界的局面成為現實。于是有人用消極的態(tài)度負隅頑抗。我認為,我們應在這之間保持理智:不使物役我,而使我役物。
小時候我們常常為這個問題困擾――電腦強大還是人腦強大?答案是絕對的――人腦。不論是怎樣的機器人,都是人的創(chuàng)造。正如法國科學家蘇埃爾所說,“機器人高度擬人化,將重新定義人的價值”。我們要做的,就是明白人的價值。帕斯卡爾在《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中這樣定義人的價值――人的偉大,我們對于人的靈魂具有一種偉大的觀念,以致我們不能忍受人的蔑視,或不受別的靈魂/尊敬。所以,在柯潔對戰(zhàn)阿爾法狗時,我們看到他的皺眉,或扯頭發(fā),或有汗珠沁出眉間,雖然柯潔沒有贏得比賽,但這就是人的價值,正是這種價值讓我們不被機器人役使。
不久之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被問到“如何看待機器人寫的`詩歌作品”時,他答道:“從技術上講沒有問題,但就是沒有感情,沒有個性,這樣產生的東西,不是真正的文學。”針對機器人,他又說:“一個活人寫的詩,哪怕平仄全錯了,至少還有一種要表達的感覺。機器人是不會犯錯的,作者寫的不如機器快,但這是人寫的東西,是有‘人氣’的!彼约词箼C器人可能思考,可能更好地完成任務,但他們始終缺乏了一種叫“人氣”的東西,正是這種“人氣”,才保證我們在機器人愈發(fā)人化的同時,不被機器人同化。誠如蘋果公司CEO庫克所說:“我并不擔心機器人像人一樣思考,我只擔心人像機器人一樣思考。”我們應保有這樣的人氣,機器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機智者會跳出思維定式去思考,想象所有可能的辦法去達到目標!惫S麥凱如是說。這大概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吧。若完全沉浸于科技帶給我們的方便中,我們就可能被它奴役。
尼采說:“人之所以為人,便在于人是一個橋梁,人應當被超越!睓C器人使我們更加成為人,更有超越自己的勇氣,從而不使物役我,而使我役物。
范文4:
據報道,對于機器人的崛起,專家們曾發(fā)出警告,“機器取代人類勞動力可能致使人口冗余”,他們擔心“這種超能技術的發(fā)展已經超越了人類的駕馭能力,”如今,一些人表示擔憂,如果人工智能繼續(xù)進化,我們會失去賴以為生的工作、喪失存在感,甚至會被“終結者”們趕盡殺絕。但事實上,這些恐懼與兩個世紀以前人們對機械化和蒸汽機發(fā)展的討論如出一轍,那時,人們針對機器威脅展開一場名為“機器問題”的討論。而現在,一場關于人工智能利弊的辯論正在悄然興起。
誕生初期,人工智能技術(AI)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在過去幾年的發(fā)展黃金期,AI技術突飛猛進,這都得益于“深度學習”技術開啟的新篇章。深度學習旨在模擬人腦結構建立大規(guī)模(或者“深度”)神經網絡,在充沛的數據支持下,神經網絡可以通過訓練來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
其實所謂深度學習技術已經默默為我們服務多年了,谷歌搜索、Facebook的自動圖片標記功能、蘋果的siri語音助手、亞馬遜推送的購物清單,甚至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汽車都是深度學習的產物。但是這種快速的發(fā)展也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安全和失業(yè)問題的擔憂;艚稹ⅠR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開發(fā)聲,擔心人工智能會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說中人機大戰(zhàn)的情節(jié),其他人則害怕認知工作的自動化會將會導致大面積的失業(yè)。兩個世紀以后的今天,曾經的“機器問題”卷土重來,我們需要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機器問題”和解決方案
啟示人們最為擔憂的是人工智能技術會破開牢籠,變得邪惡而不可控。早在工業(yè)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時,人機矛盾已經出現,現在的矛盾不過是披上了人工智能的新外衣,人類的焦慮依舊,《科學怪人》及此后類似的文學作品都是這種擔憂的映射。然而,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已成為一門顯學,但是它們只能完成特定的任務。想在智商上戰(zhàn)勝人類,AI還差得遠呢。此外,AI是否真能超越人類還未可知。名為安德魯的AI研究人員表示,對人工智能的恐懼無異于在火星殖民還未實現時就擔心人口膨脹的問題。在“機器問題”上,人們更加關注人工智能對人類就業(yè)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失業(yè)恐懼由來已久。“科技性失業(yè)”的恐慌在20世紀60年代(公司開始安裝計算機和使用機器人)和80年代(個人電腦開始上市)都曾彌漫開來,似乎大規(guī)模的自動化辦公馬上就要到來,讓人類下崗。
但事實上,每一次恐慌之后,科技進步為社會創(chuàng)造的就業(yè)崗位遠多于它殺死的過時職位,我們需要更多人從事全新的工作。舉例來說,ATM機替代了一些銀行柜員,為銀行設立分行節(jié)約了成本,讓雇員進入了機器不能做的銷售和客服領域。同樣地,電子商務的出現增加了零售商的生存空間。而在辦公中引進電腦則不是為了取代員工的位置,員工習得新技能后,會成為電腦的輔助。盡管此前曾有報道稱,未來或間,美國47%的崗位將面臨自動化,但是我們的研究顯示,這一數值恐怕連10%都不到。
盡管短期內一些工作消失的弊端會被全新職位出現的長期影響完全抵消且?guī)砀蟮暮锰,但?9世紀工業(yè)革命的經驗表明,轉變的過程極其痛苦。從停滯不前的生活水平上反映出經濟的增長需要幾百年,而從顯著的收入變化上來看只需幾十年。人口從鄉(xiāng)村大量涌入城市工廠,在當時的歐洲引發(fā)動蕩。各國政府花費了整整一百年的時間構建新的教育和福利體系適應這種轉變。
這一次的轉變似乎更為迅速,當前科技傳播的速度可比200多年前快多了。得益于技術的輔助,高技術工作者的薪資會更高,因此收入不平等的現象正在不斷加深。這給用人公司和政府帶來了兩大挑戰(zhàn):如何幫助工作者學習掌握新技能;如何讓后代做好準備,在滿世界都是人工智能的社會求得工作機會。
范文5:
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崗位的需求產生變化,工作者必須適應這種轉變。這意味著要調整教育和訓練模式,使其足夠靈活,從而快速、高效地教授全新的技能。終生學習和在職培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線學習和電子游戲式的仿真模擬會更加普遍。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制定個性化計算機學習計劃,依照工作者技能差距提供新技術培訓機會。
此外,社會交往技能也會變得更加重要。由于工作崗位的更迭變快,技術革新的腳步也逐漸加快,人類的工作年限越來越長,社交技能成了社會的基石。它能在人工智能主導的社會保持人類的優(yōu)勢,幫助人類完成基于情感和人際往來的工作,這是機器無法擁有的優(yōu)越性。
對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擔憂也催生了人們對“安”的渴望,有了它普通人就能免受勞動力市場動亂影響。一些人認為應該革新福利系統(tǒng),讓每個人都享有保障生存的“基本收入”。但是在沒有充足證據表明技術革命會導致勞動力需求銳減的形勢下,這種做法并不可齲反之,各國應該學習丹麥的“靈活安全系統(tǒng)”制度,讓企業(yè)裁員更加容易,但是在被裁員的職工接受再培訓和再求職期間提供保障。這種制度下,福利、養(yǎng)老金、醫(yī)保等應該跟隨個體本身,而不是與職員身份掛鉤。
盡管技術快速進步,工業(yè)時代的教育和福利系統(tǒng)并沒有完全實現現代化,相關制度也不夠靈活。革新勢在必行,決策者必須行動起來,否則當前福利系統(tǒng)會面臨更大的壓力。19世紀40年代,約翰?穆勒(JohnStuartMill,英國經濟學家)寫道,“沒有什么比立法者對這類人的照顧更為正當了”,他們的生活被技術的發(fā)展所累。在蒸汽時代,這是真理,在人工智能的時代,同樣也是。
范文6:
圍棋博弈的人機大戰(zhàn),以機器的獲勝而落下帷幕,而人工智能的利弊,再度引發(fā)了爭議,但我想的更多的是,科技背后的那份漸行漸遠的人文情懷。
圍棋對弈,被列為琴棋書畫四大雅事之一。而今,當人類與一個冰冷的機器,只爭技術的優(yōu)劣,只論智商的高下時,那份弈棋時的淡泊寧靜的心境,那份“閑敲棋子落燈花”的情懷,又該置于何地?
科技的發(fā)達,讓通訊變得便捷,于是,當下的我們很少再能寫出“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優(yōu)美詩句,很少能體會“家書抵萬金”的情誼萬鈞。
科技的進步,讓農耕變得機械化,于是,當下的我們很少能吟誦出“帶月荷鋤歸”的悠閑辭章,很少能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辛勞苦楚。
科技的演變,讓社交變得多元,于是,當下的我們很少再能唱出“對影成三人”的獨處情懷,很少能理解“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至情專一。
正如木心先生所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科技帶給我們便利、快捷的同時,也將我們原本質樸、美好的那份生活味道、人文的情懷稀釋很多!
因此,讓科技擁有人文的情懷,回歸如璞玉般的美好生活,才是正途。
我國古代,那些璨如星辰的科技巨擘,無一不是既有科技頭腦又有人文情懷。
東漢“科圣”張衡,“通五經,貫六藝,擬作《二京賦》,精思傅會,”文采斐然。但同時,他又“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發(fā)明渾天和地動兩儀器,且著有多部科學著作。
張衡的科技發(fā)明,就是插上了人文情懷的翅膀,才飛的更高更遠!
眾所周知,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不僅擁有超人的科學頭腦,還同時有極高的音樂修養(yǎng),他擅長鋼琴和小提琴演奏。他曾坦言,是音樂這位歡樂女神為他驅散了憂郁和喧囂,驅走了混亂和邪惡。是音樂讓科學更美麗與和諧。
無獨有偶,我國科學家錢學森也曾說過:“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我錢學森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文藝與科技的相互作用。”
可以窺見,古往今來,科學和人文,從來都是人類發(fā)展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大重要力量。如果人類是飛翔的鳥兒,那么科技和人文就是一對,彼此依托的翅膀,缺了誰,都會產生不可預料的后果!
唯有科技的理性,人類會變得堅硬、冷漠、可憎;唯有人文的歡樂,人類會變得軟弱、迷亂、醉生夢死。
讓科技擁有人文情懷,人類才會走得更遠、更久、更好!
放下手機,拿起書籍,在翰墨馨香、書冊函影中,與智慧交流;
關掉空調,走出戶外,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中,與自然對話;
停駐汽車,邁出腳步,在山川河流、花草樹木中,與大地親近。
范文7:
生活中“掃一掃”難以逾越的鴻溝已屈指可數。在這樣一個人工智能成指數型爆炸發(fā)展的今天,很難說是我們創(chuàng)造了人工智能,還是后者塑造了我們。
我曾羨慕人工智能的超強計算力,幻想有一天不再為數學而發(fā)愁,也在勞累不堪或是關鍵時刻掉鏈子時仰慕人工智能的永不勞累。
物質上,人工智能所帶來的便捷前所未有,但精神上,它的存在讓現代人似乎還不如生活樸素的古人。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千年前的李商隱面對被晚霞染成絢麗色彩的天時,油然而生如此感慨。同樣的場景防止今日恐怕結果會大不相同。一位衣著華麗,妝容整潔的女子登上古原,望著西邊漸進地平線的夕陽,用心拍下照片后便坐在路邊發(fā)起朋友圈炫耀著這一切,竊喜的數著有了多少贊,任由落日余暉打在身上。
人工智能改變了我們對于美的認知。從前,如“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山川想繆,郁乎蒼蒼“這樣的美景在現在我們的眼中已”淪落“為朋友圈攀比的工具,似乎還沒有精致的下午茶來的惹人喜愛。
碎片化生活可以算是人工智能泛濫時代的必然產物。我想,碎片化所帶來的弊端是其改變了我們對于情誼的認知。興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工智能的冷漠無情漸漸滲入我們的血液。
蘇秦張儀的友誼是我所向往的。蘇秦佩六國相印,組織中原六國合縱抗秦,而張儀身為秦相,身居廟堂之高。按理說二者選了相互敵對的路后,縱然師出同門,也應割席斷交,可他們在當下政務后仍能相約山間飲酒作樂,暢談往日同門之情。然,如今的情誼呢?所謂的相好閨蜜,似乎維持這份關系的是每日的互贊,是象征關系親密的巨輪大火。假設有一天,網絡停止了,我們又和現在的人工智能機器一樣冷漠孤立無情。
人工智能的存在帶來的還有信息的爆炸。比起古人來自戰(zhàn)場的千里家書所帶來的慰藉,現在這些·親友間的問候交流如同浩渺銀河中的一顆小星星可有可無。消息欣慰的獲取易如反掌,發(fā)表看法的權利在被無限放大,而我們有基本沒有改變。在繁雜的信息中迷失了自己。看到原本并非大事或是以前沒多少人重視的負面事件在網上被夸大修飾,看到再平常不過的小事背后似乎充斥著種.種陰謀,看到這個時間并沒有自己幻想的那么美好后,很難說我們能辨其真?zhèn)稳ズY選。過多負面的消息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變得麻木。這一點上,人工智能改變了我們,而我們似乎變得連人工智能都不如。人工智能至少能夠取其所需,就像阿爾法狗能在千萬算法中尋找到最有算法擊敗圍棋高手,而曾嘲笑古代居廟堂之高者竟如此易受讒言蒙蔽的我們卻和昏君一樣思考。
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還有我們對于何為任義,何為是非的改變。
蘋果總裁庫克認為:我不擔心人工智能會讓計算機像人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向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后果。
《終結者》的故事讓我們似乎畏懼人工智能,霍金也曾發(fā)文表達對人工智能對人類影響至深的擔憂,但就算那一天會到來,在此之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我們卻已早早的如計算機一般可般無情麻木的做著要做的事,這樣與在希特勒控制下穿同樣制服沒有獨立思想只知道法西斯萬歲的人們有什么根本的區(qū)別。如果我們變成如此,讓我們的意識不再具有主觀能動性,那在人工智能控制人類時,我們也將無力反抗,那是變真的會是人類終結之日。
【江蘇高考作文真題及佳作:人工智能】相關文章:
江蘇歷年高考作文真題:沒有了妖魔的取經之路(精選5篇)05-24
高考作文真題及范文:隔膜05-21
往年高考作文真題:沙子與珍珠11-27
往屆高考作文真題:高處綻放的靈魂07-17
高考作文真題:青春不朽(精選42篇)08-14
2015年全國高考作文真題專版04-25
江蘇卷高考作文題:探險者與蝴蝶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