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感恩母親節(jié)活動征文2015:五月薔薇
上世紀70、80年代,很多年輕母親宅在家里的一件事就是“踩”縫紉機,為一家老小做衣服。我的媽媽也是這樣一位傳統(tǒng)的居家女性。
在城鎮(zhèn)光學單位擔任技術員的媽媽,她做縫紉這件事,可以說是副業(yè),“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全憑她利用下班時間,自學成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何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外婆口中得知,媽媽尚待字閨中之時,常和上海的姐妹們來往交好,當年她也是“潮人”一族。終于有一天,她攢夠了工資,買回了心儀已久的國貨經(jīng)典——上海蝴蝶牌腳踏縫紉機。
媽媽曾是省鎮(zhèn)中的高材生,在縫紉上也展現(xiàn)出了她的“釘子精神”。從不吃零食亂花錢的她,總是毫不吝嗇地從賢橋新華書店買回一本本厚厚的時裝設計書,悉心鉆研,進行DIY。夜深人靜之時,“嗒嗒嗒”, 媽媽一腳踩下去,只見輪盤飛轉,針走直線,一張一弛的節(jié)奏感令她的整個身體微微顫動,她已全身投入,樂此不疲。
再來看屋子里擺放著的、和縫紉機“并駕齊驅”的那臺拷邊機?竭呌纸墟i邊,做衣服時,在邊縫處用拷邊機拷上一圈邊,可以防止布料里的絲線散開來。原先,媽媽要把半成品衣物送到專門拷邊的裁縫那里去拷邊,后來她進行生產(chǎn)再投資,干脆買了一臺拷邊機,放在縫紉機一旁,儼然組成一個微型的家庭手工作坊了。
這一用就是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