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的作文通用(1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根據(jù)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風民俗的作文1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少數(shù)民族——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通常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以南和庫爾勒地區(qū),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周圍,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維吾爾族的民俗習慣可謂多樣化。維吾爾族待客很有講究。如果來客,邀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點心,然后再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后端上桌,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飯后,由張著領作“都瓦”收拾完餐具,客人才能離席。
維吾爾族有很多禁忌:吃飯或與人交談時,不能擰鼻涕、打哈欠、吐痰。飯畢有長者領作"都瓦"時,忌東張西望或站起;不能吃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衣著不能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忌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請茶,忌用單手;未經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動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別人家去,一定要讓年長的.人先進門;不能背后議論別人的短處。
維吾爾族的飲食習慣以面食為主,喜歡牛肉和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shù)十種。最常吃的是羊肉抓飯、包子、油條等。另外,維吾爾族還喜歡茯茶、奶茶。
今天上課時,蔣老師還給我們帶來了她從內蒙古帶來的奶茶粉,老師神秘地在后面搞小動作,我忍不住心里癢癢的激動。泡好后,香味已一陣陣飄來,我的心思早不在作文上了。可這奶茶味道怪怪的,說實話,喝了一口就不想再喝第二口,喝起來澀澀的?赡苊總民族的口味督是有差異的吧!
民風民俗的作文2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具不同的特色,各有不同的習俗。如:西藏的藏戲、云南的竹竿舞、維吾爾族的賽乃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xiàn)故事為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藏戲在歷史上多半隨節(jié)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主要在拉薩、日喀則等地演出,形式與風格具有強烈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藏戲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勢:不用戲臺,就可以在廣場演出,演出時,貼近觀眾,易于人們接受。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稱為“頓”,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不用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藏戲傳統(tǒng)目具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結諾!返龋蠖嗪蟹鸾虄热。民間藏戲劇團在西藏是十分普遍的。隨時可見農村的廣場上,或大帳篷,或扯大帆布,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引得方圓十里的群眾趕來觀看。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藏戲藝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yōu)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賽乃姆(集體舞)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有時獨舞,有時兩個對舞,三五人或十幾人同舞也很常見,大型活動中心還會出現(xiàn)百人共舞的壯觀景象。每逢喜慶場合,維吾爾族人都要唱歌、跳舞、表演節(jié)目。其實,除了能歌善舞,維吾爾族還有許多饒有趣味的風俗。同學們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各地的民風民俗,就和我一起走進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一座茅山,一方風水,拉動一方經濟,促進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交融。這就是民風民俗,你是否走進了民風民俗的大觀園呢?
民風民俗的作文3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tǒng)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澳沁_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jù)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后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以后,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guī)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shù)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風民俗的作文4
我的家鄉(xiāng)普格是涼山州東南部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縣,這里有著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是火把節(jié)的故鄉(xiāng)。
火把節(jié)是祈禱幸福、祝福吉祥的節(jié)日;鸢压(jié)原旨是驅蟲滅害、保佑莊稼獲得豐收。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過火把節(jié)的日子。
火把節(jié)的第一天,各家各戶清洗炊具,殺雞宰羊,籌辦豐盛的節(jié)日晚餐。吃晚飯前,大人們把飯盛進簸箕里,把菜放進盤子里,筷子與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擺放在門前。希望已過世的老人們回來吃頓飯,來看看兒孫,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長壽,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帶走。祭完過世的老人,全家才開始吃飯。晚飯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門,不約而同地來到寨口,用火把燒幾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們手牽著手圍繞火堆念起火把祝詞。人們迎著金燦燦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詞一聲高過一聲,歡樂一浪壓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蕩。
火把節(jié)的第二天,是節(jié)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個固定的場地;鸢压(jié)的場地是一塊圓而平坦的草坪,外圍是濃濃密密的樹林,過節(jié)的人們坐滿了草坪四周。這天要進行斗牛、斗雞、賽馬、摔跤等活動。普格彝民的摔跤與人們在電視里看到的日本相撲運動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贏,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輸,而要看誰的雙腳先離地,誰的雙肩先觸地。能參加火把節(jié)摔跤比賽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們時而被這個抱起,時而被那個摔倒。戰(zhàn)敗者不氣餒,戰(zhàn)勝者也不驕傲。他們都冷靜地迎接新的挑戰(zhàn),直至無敵手才算勝利。
火把節(jié)的第三天,是選美活動。姑娘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佩戴著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著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跳起了優(yōu)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轉的彝族歌。五彩艷麗的裙子擺動著,旋轉著,如彩蝶展翅,似孔雀開屏,煞是迷人。姑娘們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記者們可忙壞了,又是拍照,又是錄像。評委們也在精心挑選著百花叢中的“牡丹花”。瞧,他們滿頭大汗,看來還真難選出來呢!傍晚,各家各戶點燃火把,在家長的帶領下,在屋內、院坎中轉繞,口中念道:“燒死瘟疫,牛羊發(fā)展!逼砬罅笈d旺,莊稼獲得豐收。接著,全寨各家各戶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頭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塊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著數(shù)不清的牛羊來吃草,收不完的莊稼堆成山。
家鄉(xiāng)的火把節(jié)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的進步,逐步發(fā)展成為集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和民風民俗展示為一體的盛大節(jié)日。近年來,每逢火把節(jié)都有大批的外國朋友和港臺同胞來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節(jié)。
朋友,請來普格參加彝族的火把節(jié),你將會看到驚心動魄的一幕又一幕……
簡單評語:本文的主旨昂揚,充滿激情,語言優(yōu)美,例如:“姑娘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佩戴著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著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典型的事例也為文章增色不少。
民風民俗的作文5
元旦,幾個熱情的學生驅車把我拉到了遠郊的一個村莊里。在一家比較富有的農戶的熱炕頭上,圍坐在矮方桌邊,我美美的飽餐了一頓二十余年未曾入口的殺豬菜。品嘗著那特有的農家風味的殺豬菜,耳聽著學生和老鄉(xiāng)們的歡笑聲,兒童時代的生活場景又清晰的浮現(xiàn)在了腦海中......我出生在吉林農村,兒童時代是在鄉(xiāng)下度過的,對東北農村過年的一些習俗有著非常深刻的美好記憶。這些習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日后的生活態(tài)度和思維習慣。殺年豬、吃殺豬菜便是這些習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東北農村,勞累了一年的農民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殺年豬、吃殺豬菜,并由此揭開農歷大年的序幕。從小年殺年豬吃殺豬菜過后,依次是年三十除夕吃年夜團圓飯、大年初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鬧花燈,再到二月二吃豬頭,傳統(tǒng)的農歷過大年是要持續(xù)一月有余呢。
殺年豬的過程比較復雜,持續(xù)的時間也較長,一般得花費一個上午、好幾個人力來處理這只年豬。早上,天剛麻麻亮,主人便起來做殺年豬的各項準備工作了。在殺豬師傅的指揮下,幾個年輕小伙子合力把餓了兩頓、肚子空空、腸胃得到清理的年豬按倒捆好,然后放在一個長條板凳上面,并在豬身下放一個大木盆。殺豬師傅手中握著一只尺把長的擒刀,非常熟練的從豬的下脖捅進去,一刀至心,絕不用第二刀。刀出豬斃,血從傷口流到了大木盆中。殺豬師傅用棍不斷的攪拌流出的豬血,不使其凝固,以便一會用來灌制血腸。院內爐灶中木拌子燃著熊熊的火,大鍋中的水也已經嘩嘩的翻開了,整只豬被放入了滾水中。翻了幾個滾后,殺豬師傅在豬腿上割了個小口,然后用長鐵釬插入小口中,左右攪動,將皮肉略微分離,再用氣桶向小口中打氣。隨著氣體的不斷進入,豬的身體也開始膨脹起來。等豬身完全膨大后,殺豬師傅開始用刮刀退毛,刮刀所過之處,皮肉一片雪白。最后,整只豬變成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大肉桶。在屋里的一個大案板上,殺豬師傅開始了他的解豬過程。殺豬師傅先把豬身從頭至尾在肚子這面用刀分開,然后小小心翼翼的把豬的心、肝、肺等五臟取出,再格外小心的把腸肚等下水取出放入盆中。取出這些內臟后,殺豬師傅才嘩然響然的把豬身上的肉按部位分割成數(shù)大塊。最后一道工序是洗豬腸,這是一個很臟又很費力費心的活,要求非常高,既要洗得干凈又不能把豬腸弄破損,十足的技術活。
年豬宰殺整理完畢以后,殺豬師傅還得配合廚師燉制各類殺豬菜。可以說,殺年豬這一天,最忙碌、最重要、最有權威的人無疑就是殺豬師傅了。在過去,一個甚至幾個村才有一個殺豬師傅,所以年關將近,正是殺豬師傅最忙碌的時候。在平時,殺豬師傅無論走到哪里,都被鄉(xiāng)親們另眼相看。
雖說殺豬菜上不得大雅之堂,但卻極具東北特色,深得東北人民的喜愛。東北地域寬廣,不同地區(qū)的殺豬菜也不盡相同。但以下一些菜肴是公認的能夠反映東北特色的,哪家殺年豬一般都會燉制的殺豬菜:燴酸菜,蒸肉,拆骨肉,白肉血腸,蒜泥血腸,溜肥腸,溜苦腸,炒豬肝,豬肉燉粉條,豬皮凍等等。這些菜的顯著特點是:肉多,片(塊)大,量足,爛糊,肥而不膩,鮮美可口,香味四溢,熱氣騰騰。吃殺豬菜時,主人總是要把村里德高望眾的老人、村里的干部、沒有殺年豬的左鄰右舍以及親戚朋友請到家中來,共同享用這一年中不多見的美味佳肴。
一般要到下午兩三點鐘各種菜肴才能做熟弄好,主人和客人也才能依次落座。在主人致完開場白后,男女老幼興高采烈的拿起了手中的筷子,伸向杯盤碗碟中的各式菜肴,品嘗殺豬菜的過程才真正開始。人們一邊吃著噴香的菜肴,一邊談論著過去一年中發(fā)生的奇聞異事;同時也猜測著來年的氣候、收成以及國家的政策,高聲宣布著自己的看法和預感。品嘗殺豬菜的熱炕頭,是村民們各抒己見,闡述自己主張的最好講壇;同時,它也是鄉(xiāng)親們盡情抒發(fā)豪情、表達內心喜悅的最佳場所。在這里,人們可以無所顧忌,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說高興了還可以喊幾嗓,唱一段,痛痛快快的的說出心里話。在農家燒酒的熏烤下,人們的興致久久不減,猜拳行樂的呼喊聲持續(xù)不斷,吃殺豬菜的過程也往往要沿續(xù)到天黑透以后。在回家的`路上,喝多了的村民們還不斷的大聲辯論著,探討著,呼喝著......
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早已是今非昔比,以白肉血腸、燴酸菜、蒸肉為代表的殺豬菜也走入了千家萬戶,F(xiàn)在,城市的街頭時不時的就可以看到以殺豬菜為主打菜的酒店飯館,百姓們再也不用等到年關時才能吃上一口殺豬菜了。但是,兒時殺年豬吃殺豬菜的情景還是歷歷在目,音尤在耳。那擺滿餐桌香氣飄散令人垂涎的美酒佳肴,那幾十人圍坐在熱炕上指東劃西、談天說地、其樂融融的熱鬧場面,那火爆、融洽、歡快、祥和的節(jié)日氣氛……,回想起來,這些都和我們今天努力要達到的小康目標,孜孜以求的團結、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氛圍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呢!
民風民俗的作文6
寒假的一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踏著歡快的步子來到了月河古街。街的兩邊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房子。房后是一條清澈的小河,河水潺潺流動著。房子的屋檐上掛著的一盞盞大紅燈籠,倒映在水中,仿佛一簇簇火焰在舞動。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時傳來小販們的吆喝聲,店鋪里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讓人目不暇接,小販們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隨意走進一個院子里,我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原來,這是一家茶館,一張兩三米長的桌子上整齊地排列著一排茶杯,每一個都是那么精致,每一個都擺放得那么整齊,似乎在期待著什么。茶杯的旁邊放著一個長嘴的銅茶壺,壺身擦得亮亮的,茶壺的嘴差不多有一米多長呢!我想這把茶壺一定是這家茶館的擺設。再走進去是一個舞臺,舞臺下坐著許多人。臺上的人畫著臉譜,戴著鳳冠,嘴里唱著什么,聲音都拉得好長好長。我聽不懂他們唱些什么,只是覺得很有韻味,茶室里的人卻個個聽得津津有味的。
當我的目光重新回到茶桌上時,一個長得十分清秀的女子從里面走了出來,梳著一條長長的麻花辮,在腰間晃動。她來到茶桌前,拿起長嘴茶壺翩翩起舞。沒想到,這茶壺不光是擺設,還是姑娘跳舞的道具呢!只見姑娘那長長的麻花辮在空中舞動,掠出一條條美麗的弧線,婀娜的身影一動一動的。最令人驚訝的是,時不時還會有茶水從長嘴茶壺中倒入茶杯中。她轉一圈,茶從背后準確無誤地倒入杯中,轉一圈倒一杯,連分量都是一樣的',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她滿臉洋溢著笑容,仿佛沉浸在這茶的海洋中。當周圍的人為她精彩的表現(xiàn)而鼓掌時,她的臉上泛起了兩片紅暈。
我都看呆了,聽爸爸說,茶是我們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茶的品種有很多,它的產地也有很多,泡法更是層出不窮。
是啊,別說其他的了,今天這位姑娘的茶藝表演就把我震住了。我輕輕地呷了一口茶,好香……
民風民俗的作文7
在中國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和我們漢族不一樣,他們能歌善舞,豁達樂觀!即使生活過得窘迫,但感覺都是甜的。維吾爾族在農村一般是自成村落,從事農業(yè)生產。他們的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內設有壁爐,屋頂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糧食。飲食以面粉、玉米、大米為主,喜歡吃瓜果。日常的視頻有囊(烤餅)、面條、抓飯、茶、奶等。維吾爾著名的日常食品——囊,是在土坑里烤成的!經濟條件好的,住房講究,設有廊房,并雕花紋或繪制圖案。
維吾爾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他們和別的民族不同,他們熱情好客,崇尚禮節(jié)。維吾爾人待人講究禮貌,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里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和我們漢族不一樣,不需要這些禮節(jié),只需見到自己的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問聲好就行了。維吾爾人不但講究禮貌,而且衣著也是比較講究的。
他們的傳統(tǒng)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通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歡穿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huán)、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xiàn)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維吾爾族人生性豪放、樂觀,喜歡穿帶有大地和太陽氣味的衣服,也許穿了會更有精氣神吧。他們天生愛花;▋翰粌H盛開在南疆的沙土里,還盛開在維吾爾人的門框邊、房梁頂、墻壁的掛毯上。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笆究贰笔蔷S吾爾族古典音樂套曲,“麥西來甫”(聚會的意思)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群眾性娛樂活動。他們的舞蹈輕巧、有沒,以旋轉快速和多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yè)為兼牧農業(yè),有經商傳統(tǒng),同時傳統(tǒng)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手工業(yè)十分發(fā)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制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這是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是這個民族的特色,也是這個民族的代表,民風民俗,代表著這個民族的文化,也是維吾爾族的獨特之處。
民風民俗的作文8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后投江自盡。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jié)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后。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后,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粽子。最后,將其中6個粽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xù)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余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后,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后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游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干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xù)不斷,鑼鼓聲響徹云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jù)大人們說,香包里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愿。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每個節(jié)日都有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菖蒲的風俗,據(jù)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在中秋節(jié),我國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jié),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陽節(jié)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節(jié)日。下面就讓我介紹一下我們最重要的節(jié)日——春節(jié)。
春節(jié)是我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每當春節(jié)一到,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粘上紅紅的春聯(lián),個個都滿面春風的,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慶的氣氛!就先說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邊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會邊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煙花的.外面盡情地玩,而大人也會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電視、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有的大人還守年歲的呢。
還有,在我們這里除夕夜要放“關門炮”的。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續(xù)不斷地,這是“開門炮”。中國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里啪啦的,熱鬧非凡。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我最喜歡過春節(jié)了,不僅可以盡情吃,盡情玩,可以穿新衣服,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變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親戚給的壓歲錢。據(jù)說我們得到這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過年的風俗。你們家鄉(xiāng)過年的風俗是怎樣的呢?相信你們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獨特的風俗習慣。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弟弟去廣西桂林旅游。在旅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廣西桂林的瑤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風俗。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假如你有一天去瑤族游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著一漂亮的銀項圈,而且這銀項圈外人是不能碰的,這表示她還沒有結婚。因為每個瑤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長就為她訂做這個銀項圈為她戴上,只到她結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為解下來。那么,如你看到脖子上沒有戴銀項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問一瑤族小姑娘幾歲了,應該問:“你家酸魚淹多久了”她就會告訴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齡。如你說“你幾歲了?”她理也不理你。原來,她們從剛生下來的那天,她阿爸阿媽就一定到街上買條大魚淹下,直到她結婚那天,這魚才能拿出來做給她舅舅吃,別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個小伙子,哪天你到瑤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腳,你千萬別生氣的也揣她一腳。因為,她揣你一腳是表示她喜歡你,揣得越重說明她越是喜歡你。如你也踩她的話,說明你也喜歡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馬上就會請全寨的長老來訂親,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誰家姑娘呢?他就會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樓下唱歌,如姑娘喜歡他,就會和他對唱,如姑娘沒看上她,就會灑一盆冷水下來,那他就會知趣的走了。
同學們,你們說瑤族的風俗有趣嗎?
民風民俗的作文9
元宵佳節(jié),家家戶戶掛上了大紅燈籠,給節(jié)日增添了不少歡樂祥和的氣氛。
傍晚,經過無數(shù)次的堵車后,我們終于來到崇和門廣場。剛走上臺階,哇!人山人海,那些巨型的花燈就好像漂浮在海上的島嶼,這是一些散發(fā)著迷人光輝的“島嶼”。
這是一個巨大的紅燈籠為主體的花燈,紅燈籠的兩旁插著一對紅艷艷的翅膀,翅膀上勾勒出細致精美的花紋,四周是幾幢漂亮的建筑模型。紅燈籠顯得無比喜慶,建筑模型就像是真的建筑物一樣,真是讓人贊嘆不已。
快看,用彩燈做成的馬!馬首高昂,沒有馬鞭,馬兒卻是奮蹄奔跑的樣子。頭馬大概寓意春天,它的身上描畫著綠油油的青草。緊隨其后的馬應該是夏天的意思吧,它全身紅的如火,身上還有一些五顏六色的花的圖案。第三匹馬的身上全是金黃色的銀杏葉,不用說,它肯定是秋天的馬。跑在最后的是寓意為冬天的馬,它就像被冰雕刻而成的'那般潔白,它的身上還落著白白的雪花。廣場上還有其他許多很多好看的花燈,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回到家里,圍著桌子坐下,我們要開始吃一種臺州地區(qū)特有的元宵節(jié)食品——糟羹。糟羹的原料很雜,在米漿里摻和上芥菜末、豬肉末、剁碎的海鮮……看起來亂糟糟的,吃起來卻鮮香無比。好吃的元宵節(jié)糟羹里充滿著家的溫暖和幸福。
民風民俗的作文10
有人文歷史積淀,有獨特于世間、個性鮮明的文化符號,就是文化品牌.梧州的文化品牌,自然就是舜德文化、龍母文化、騎樓文化、宗教文化、西江文化、粵語文化、飲食文化等等.這些文化既自有特色和范疇,又彼此圓融滲透,互為表里,是梧州山水文化的組成部份和物質載體.
舜德文化
這個品牌很重要,是梧州人文歷史的根,是梧州之驕傲,是梧州歷史上叫得最響的品牌.
虞舜大帝是歷史傳說中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作為中華文明發(fā)祥締造者和傳播者的虞舜大帝,南巡狩蒼梧之野,給蒼梧百越各族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業(yè)文明,和禮樂倫理道德觀念,使蒼梧各族“明德”,啟蒙了蒼梧文化和文明,由此流布嶺南.我們有理由說,蒼梧之野是嶺南文明的發(fā)祥地.
在古代,外地人一提到梧州、提到蒼梧,就想到舜帝;一提到舜帝,就想到蒼梧想到梧州.這是天下的共識,是中國文化的普遍常識,是中華民族積淀了幾千年的一份珍貴記憶,一份無價的人文遺產.唐太宗有句詩稱梧州為“大舜隱真之地,達人循跡之鄉(xiāng)”,并對開國大臣李靖說過“碧桂之林,蒼梧之野”云云.唐代一大批詩人,包括沈佺期、宋之問、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結、張籍、項斯、李商隱、李涉等,都曾以舜帝、蒼梧為題材吟詠過梧州.當時或謫戍或派駐嶺南的官員或文人墨客無不以到蒼梧參拜舜帝陵廟為榮.宋代文豪蘇東坡南貶海南島,路過梧州賦詩說:“我行忽至舜所藏”;清代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干脆在詩中稱舜帝為“蒼梧君”;明清的文臣武將們駐行轅于梧州,他們詠舜帝和蒼梧的詩文就更連篇累牘了.
如此一個在全國叫響幾千年、連外國人也崇敬的招牌,今天被我們梧州人丟棄了,有上千年歷史的舜帝廟(首見于杜甫詩,最后見于1902年英國人的報告)也廢棄不顧,連重建重修的打算也沒有.
龍母文化
如今梧州百姓沒有人文始祖舜這個偶像可拜了,還有個龍母娘娘,也是拜了上兩千年的神圣.龍母是西江的女神,源于戰(zhàn)國時代,比宋代福建海邊的媽祖歷史悠久多了.梧州戰(zhàn)國時地屬楚越,信巫道,雜神崇拜.大禹治水,沒治過西江.西江不用治,有女神龍母庇護,她養(yǎng)了五條龍子,聽話馴服,行云播雨,風調雨順,海不揚波.連自稱祖龍的秦始皇知道有個媽咪在蒼梧,也想巴結.宋神宗更有意思,冊封龍母為妃子,在熙寧八年(公元1076年)重修梧州龍母廟,誥封龍母溫氏為永濟夫人和靈濟崇海妃,五龍亦一一賜封.
騎樓文化
騎樓是房子,西方建筑風格,騎樓連片成街區(qū),是謂騎樓城.有騎樓,而形成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升華而為文化———騎摟文化.騎樓文化并非西方外來文化,是地道的中國古典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
中國傳統(tǒng)建筑都有屋檐,屋檐是傳統(tǒng)古典建筑的重要特征,屋檐是城市人生靠泊的港灣,風雨烈日中可讓人歇息,屋檐這功能很人性,也很藝術.涼亭就是屋檐的延展和擴大,騎樓也是屋檐的延展和擴大,前者更古典但孤獨,后者很現(xiàn)代且連接為廊!妙就妙在這廊!上為樓,下為廊,古典的屋檐在西方建筑設計師手中演變成現(xiàn)代化的行人通道.騎摟底,港灣一樣的人文底蘊,水文化的深層潛意識,那才是梧州人生活的樂趣:躲雨、遮陽、歇腳、候車、聊天,摩肩接踵,熙來攘往,人氣十足,倫理十足.
騎樓城遍布南洋、南亞、珠三角的城鎮(zhèn),是大英帝國殖民的產物,這是政治學上的說法.殖民的政治被人類歷史丟入垃圾箱了,而文化人類學、建筑學意義上的'騎樓文化藝術倒成了世界人類共同的遺產,其中梧州的規(guī)模最大、實用功能至今不衰.
宗教文化
全國宗教名山、宗教名城多得很,梧州不是要當宗教名城,但宗教確是梧州能向天下叫板的又一張品牌!
梧州是佛教東傳中國的首站!梧州漢代的學者牟子,是中國首部佛教理論專著《理惑論》的作者,“佛”首先是牟子由印度方言翻譯過來的;佛教無君無父、舍妻棄子的教義特別讓中國百姓反感,要立足連門都沒有,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便遇到很大的難題!這項把佛教中國化、傳法解惑、宏觀調控、包裝注冊、領取準生證的攻關工作必須有人去做,正是梧州人牟子.
說到西方宗教.據(jù)《劍橋中國明代史》記載:公元1650年2月6日,南明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第二次躲到梧州茍延殘喘,德國耶穌會士安德烈亞斯·科夫勒被接受洗禮的大臣介紹給永歷皇室.皇太后和司禮太監(jiān)龐天壽于是請求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給予支援,隨后,安德烈亞斯給兩位太后、皇后和永歷太子施行了洗禮,取了教名.這是梧州最早因皇室而與西方宗教的結緣.
梧州開埠后,外國人根據(jù)條約開始在梧州通商.隨同商貿而來的就是施醫(yī)、傳教、辦學等文化活動.從此,外國傳教士、商人通過梧州紛紛進入廣西,梧州很快就成了天主教、基督教在廣西最早最大的傳道基地.
這是近年梧州文化人圈子提出的一個文化命題,其內涵及邊際可能涵蓋古蒼梧以來歷史和當代的人文門類、物質門類.如此看來,舜德文化、龍母文化、騎樓文化、粵語文化、飲食旅游建筑農耕等文化以及文學、藝術、哲學、道德、法律等等均包括在內.古蒼梧、西江流域,地盤延至今梧州市以外廣大地域,別人認同還是個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大有可為,作為文化品牌則有點守株待兔了.
粵語文化
梧州是貨真價實的粵語發(fā)源地.西江流域大部份城鎮(zhèn)居民的母語均為粵語,方言是文化最頑固的部份,鬢毛已衰,鄉(xiāng)音不改,代代承傳.粵語承傳了秦漢時期的古漢語,成熟于唐,謂之唐音,是秦漢文化的活化石.中國七大方言中,唯有粵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詞匯,最古香古色,通行于兩廣,流行于海外,使用總人口約近一億.粵語不但很國語,還具有世界性,海外華僑及華裔其母語多系粵方言,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廣西籍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qū)的.
粵語文化還包涵嶺南粵域的民情、風俗、禮尚、習性等人文特色,因此粵劇、粵曲和地方曲藝、舞獅、舞龍、鹿兒戲等等,也是要光大發(fā)揚的文化品牌.
民風民俗的作文11
沈家門漁港民間民俗大會
這天,沈家門漁港民間大會開幕了。十里漁港,彩旗飛揚,禮花飛濺,掌聲雷動。
披紅掛綠的漁船,浩浩蕩蕩地行駛在海面上,“綠眉毛”仿古船成為領航船,16名鼓手身穿龍衣龍褲擂響了舟山鑼鼓,“咚隆咚,咚隆咚,咚咚隆咚鏘!。鼓聲敲響了海港的喜慶氣氛,敲出了漁民心中的喜悅。緊隨其后桃花島的.“黃藥師”仿古船帶來“射雕”表演,一個個“射雕英雄”盡顯風采,讓觀眾仿佛走進了金庸筆下的“射雕”世界。
大街上游行的隊伍慢慢地開過來了。有舞龍舞獅,漁歌,高蹺,秧歌,跳蚤舞,俄羅斯民族,還有濟公向“火神爺”嬉耍取樂,人群中不時爆出陣陣笑聲。尤其是漁家姑娘組成的銅管樂隊吹出了人們喜悅的情緒。
今年的沈家門漁港民間大會開得棒極了。
民風民俗的作文12
我的家鄉(xiāng)有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每個節(jié)日都有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 春節(jié)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jié)里,我們的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 上床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后,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jié)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huán)節(jié)開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
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每 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看后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你們的家鄉(xiāng)是怎樣過春節(jié)的呢?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節(jié), 重陽節(jié)······每個節(jié)日都有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春節(jié)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jié)里,我們的 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 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 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 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后,那震耳欲聾的 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
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jié)的氣氛是不是更濃 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huán)節(jié)開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會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
啊!看后真讓人 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你們的家鄉(xiāng)是怎樣過春節(jié)的呢?
端午節(jié)習俗
端午節(jié)來源于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采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shù)氐臐O夫劃著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后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jié)。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
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shù)娜~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shù)娜~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shù)娜~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shù)娜~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后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
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么“秘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jié)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著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著有規(guī)律的鼓點兒!凹佑,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fā)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么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的象征。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tǒng)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jié)。
民風民俗的作文13
閩南民風民俗
閩南獨特的風土人情,傳統(tǒng)的文化傳承形成了閩南獨有的民風民俗,這些帶有閩南特色的民風民俗值得我們回味,更加值得我們去深思。下面我們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閩南的民風民俗。
服飾習俗
隨著思想,觀念的進步,人們的服飾也跟著發(fā)生了變化。其中,閩南服飾中獨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飾,其最大特點是“衣短露臍,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惠安女傳統(tǒng)服飾的牲為“封建頭,民主肚,節(jié)約衣,浪費褲”。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眾有穿木屐、婦女、兒童戴手鐲、腳鐲等。
建筑習俗
建筑與百姓安居緊密相連,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間風俗。如建房前擇定方向,選擇黃道吉日動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禮俗,如動土前要選黃道吉日,并設案擺豬頭三牲供品,焚香燃燭,燃放爆竹,拜神靈祭土地,俗稱動土祭或奠基祭。儀式后,用豐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師傅,此外,還有木門檻上釘竹板、擇地鑿井覓甘泉等習俗。
結婚習俗
閩南的婚姻禮俗,自古以來遵循漢族傳統(tǒng)的周禮“六禮”的基本程序進行,即納采(即求婚)、問名(即女姓氏)、納吉(定婚喪嫁娶)、納征(婚成送禮物)、請期(通知婚期)、親迎(迎娶)。其中,特別注重“迎娶”這一道習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親,稱“做客”、“歸字”。“做客”必須當日返回婆家,到家時又必須是天黑,俗話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這樣做就會生男孩。
壽誕禮俗
舊時由于生活和衛(wèi)生環(huán)境等因素,人們能活到50歲就被認為是長壽了。所以閩南民俗從50周歲開始逢十做壽(有些地方從60周歲才開始做壽),也有提前一年或推遲一年做壽的(即逢9或11做壽的)。一般在壽堂上懸燈張彩,正中貼一金字“壽”字或壽星圖,兩旁掛壽聯(lián),壽星著新衣或壽衣正坐高堂,接受兒張的拜祝。壽宴是做壽的'重要內容。一般在壽慶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賓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豬腳線面”的菜,這是取豬腳意強壯,線面壽長的吉利。
民間禁忌
禁忌是民間關于社會行為、信仰活動的某種約束限制觀念和做法,是一種傳統(tǒng)的風俗。閩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關于飲食、衣著、起居、交往、語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飯時以筷子敲碗,因為舊時只有乞丐才敲著空碗乞討。亦不可將筷子插在飯碗的米飯中,這與民俗中“拜腳尾飯”的喪俗有關。忌用掃帚打人,否則被打者會倒霉,因為人們把掃帚認為是有靈性之物。忌在庭院內種植香蕉樹和榕樹,傳說因香蕉無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樹被視為神樹(因它樹齡最長),種在家庭小院是對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民風民俗的作文14
除夕,武漢人要貼對聯(lián)門神、貼福字、貼窗花,要祭祖,吃團年飯,一家人團團圍坐,邊吃邊咵,一直到轉鐘,才算完成了守歲。零點一到,就放鞭炮,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把準備好的壓歲錢給伢兒們。
等到正月初一天一亮,鞭一放,就可以半開大門出門(封門錢紙留一頭在門上)。出外拜年了。
而拜年在武漢也有講究,初一拜父族的爺爺奶奶伯伯;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舅舅;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初四拜親友;初五是財神生日,商店復業(yè)接財神(蠻多做生意的都要到歸元寺燒頭炷香,祈求新年財源滾滾)。初六把初一累積起來的.垃圾倒掉,這叫“送窮”。
說到過年,武漢還有蠻多歇后語:像臘月下油面—有鹽(言)在先;三十夜里吃藕—看穿了;跛子拜年——以歪就歪等等。但是不論這個年怎么過,過年的滋味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是歡喜和甜蜜的。
在黃岡,除夕早上貼對子,晚上守歲,到晚上十二點,人們會放煙花慶祝。自半夜時分至天光時分幾乎都有煙花沖天,響聲此起彼伏!
關于過年日程安排,黃岡地區(qū)的習俗是,大年初一在自己村里拜年,初二拜外公拜舅舅。初一不能洗頭,洗澡,不能將家里垃圾往外掃,更不能動土。而且還要吃大年三十留的菜以表示年年有余。
而黃石的春節(jié),基本是從除夕開始的。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等。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置一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jié)日氣氛。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間的。吃飯前,人們先在門外點一掛鞭炮,放完鞭炮即關上大門準備開飯。在大家圍坐飯桌之前,守舊規(guī)矩的人家還要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祖儀式之后,大家才開始上桌吃飯。魚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家人邊吃邊談,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到了“春晚”開始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到了十一點鐘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戶,帶頭放起了鞭炮,當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天上更是閃爍著叢叢煙花,天空都被照亮了。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jié)。舊社會人們要吃著美味的元宵,還要逛燈會,看花燈。鄉(xiāng)村到了這天,孩子們要把自己做的各種各樣的燈籠點燃,舉著燈籠從村頭竄到村尾,從村東跑到村西,給每家每戶拜年。
民風民俗的作文15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一朵美麗的花,每個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拉祜族就是其中一個民族,很久以前拉祜族是靠狩獵為生,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區(qū)的“昆明”或“昆明之屬”,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
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稱。18世紀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現(xiàn)在所分布的地區(qū)。
拉祜族傳統(tǒng)的住房稱為掌樓,掌樓一般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穩(wěn)固,生活安定。掌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分為寢室和客房,客房中心有火塘,塘中的火終年不息;下層不筑圍墻,用來堆放雜物、圈牛養(yǎng)雞。樓外設一陽臺,用來晾曬谷物或納涼。
拉祜族人用竹筒制茶,竹筒茶制作方法是:將新采的茶葉揉炒之后,放入青嫩竹筒內壓實,然后放到火塘邊烤干,再剖開竹筒,取出茶葉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濃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別具風味的飲料。
拉祜族有豐富的口頭文學,詩歌中有一種叫做“陀普科”《謎語》,深為群眾所喜愛。拉祜族的音樂、舞蹈都具有獨特風格。傳統(tǒng)樂器有蘆笙、三弦等。拉祜族長篇史詩《牡帕密帕》中記載拉祜族的祖先是從葫蘆里孕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蘆作為自己民族的象征。用葫蘆做成的蘆笙是拉祜族最喜愛的樂器,電影《蘆笙戀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據(jù)拉祜族的蘆笙曲調創(chuàng)作的。
“擴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一般在農歷正月,擇吉日舉行!皵U扎”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為第一段,稱作“擴路媽”,即大年。大年初一搶新水是“擴扎”最富情趣的活動:隨著雄雞破曉的第一聲啼鳴,男女青年爭先恐后沖出家門,搶先來到泉邊搶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純潔與幸福的象征。第一個搶到新水的人被認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運。初三這天人們帶上食品走親訪友,還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為第二段,稱“九黃會”,又稱“男人節(jié)”。十三到十四日為第三段,稱“小扎”,村村寨寨都要蕩秋千。
拉祜族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民族,是56個民族中一朵鮮艷的花。
【民風民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10-11
【經典】民風民俗的作文08-10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21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27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06
民俗民風的作文(經典)10-12
民風民俗的作文11-05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03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4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