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一個誤會的優(yōu)秀作文
導語:你曾經(jīng)多少次誤解了你的家人、朋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誤會的優(yōu)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作文一:一個誤會
一個深的誤會,就像一個令人費解的蝴蝶結,必須找出打結的地方,進行深入分析。
我一生中遇上過不少誤會,有一次誤會使我改變了對一個人的看法。
我們班有一個人非常霸道,自稱“學校小霸王”,他經(jīng)常欺負弱小的同學,我們都非常怕他。
有一天,我走在回家的羊腸小道上,突然我看到我們班的“霸王”,
我連忙躲到旁邊的垃圾桶的`后面,去看前面發(fā)生的情況。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倒在“霸王”的腳下,
我背過垃圾桶心想:肯定是他欺負這個小妹妹了,我本有勇氣去制止他,可是一看到他的大拳頭,腿一下子橡皮筋似的軟了下來。過了一會,他們都不見了。我看到了這驚心的一幕后,我氣得一蹦三尺高,恨不得左一拳,右一圈把他打得落花流水,屁滾尿流。于是,我便去他家找到他。他很疑惑地說:“你來干什么?”我說:“你是不是欺負了那個小妹妹?”他生氣地吼道:“我沒有欺負她,我是把她扶了起來。”我聽了這句話。我很慚愧,我深深得給他鞠了一躬。
他變得那么有涵養(yǎng),而這次誤解使我了解了他的成長。
作文二:一個誤會
“叮鈴鈴……”上課鈴響了。突然,我們班的“搗蛋鬼”王小明和幾位同學才氣喘吁吁地沖進教室。我是班長,便站起來嚴厲地問:“你們這幾天為什老是遲到?”
只見王小明他們紅著臉,低著頭都不做聲。我又問了一次:“為什么?”坐在我右側的王小明,仍然低頭不語。于是我火冒三丈,伸手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只見王小明的臉上,出現(xiàn)了幾個紅紅的掌印。“你?”小明看了我一眼,但沒有跟我吵架。直到老師進來的那一刻,我才停止了發(fā)火,但他沒有把事情告訴老師。老師的課還是照樣上著,只是我的心隱隱約約覺得:他們心中一定有鬼!
放學的鈴聲一響,我又發(fā)現(xiàn)王小明和那幾位同學抓起書包,朝外面奔去。“這里頭肯定有鬼!”我更加確信了我的想法,“這群搗蛋鬼,他們肯定是在做什么見不得人的事,說不定還是一個團伙。”我越想覺得這件事非同小可,于是我不出聲,也趕緊抓起書包,緊跟在他們后面。
沒想到拐過一段街道后,我突然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這就怪了,他們到底跑到哪里了?”在焦急無奈之余,我決定到王小明家去看看。
在路上,我想起王小明的過去。他以前可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搗蛋大王,抽煙、打架、逃課,壞事不斷。學校老師勸不了,連父母也管不了。直到去年暑假,聽說他一個遠房當警察的親戚教育了他之后,他已經(jīng)痛改前非,這學期來表現(xiàn)都不錯啊?涩F(xiàn)在又……
王小明家到了,一問他還沒回來。我心中暗想:“要不要把這事告訴他的父母和老師,萬一真的做壞事,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正當我猶豫時,這時,有位大哥朝我走過來說:“你是王小明的同學吧?”我點頭示意,他高興地說:“你可要告訴老師,好好表揚他們啊!”我頓時怔住了。最后經(jīng)過大哥的介紹,我才明白是我誤會他了。
原來,王小明之所以遲到,是因為這階段時間里王小明的鄰居張大爺摔傷了。張大爺是村里一位五保對象,他心地善良,七十多歲了,無兒無女,很是可憐。鄰居們也常主動幫助他。幾天前,張大爺不小心在廚房滑倒了,左腿嚴重受傷。王小明和他的幾個同班同學知道后,要求主動過來照顧他。“這些孩子,表現(xiàn)可好了。不怕臟,不怕累。能有這樣年輕一代,很難得了!”大哥不住贊嘆著。
聽了大哥的話,我頓時臉紅了。我真后悔,后悔自己不明真相就懷疑、誤會他們;后悔自己不分青紅皂白,還扇了小明的臉。“我一定要把這事告訴校長和老師!”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覺得風兒涼爽,陽光柔和……
作文三:一個誤會
《呂氏春秋》里有這樣的一段,講孔子周游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經(jīng)七日下來沒吃一粒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里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后,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干凈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了一口,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么?
顏回漲紅臉,怯怯地說:“剛才在煮飯的時候,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里,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地說:“我平時對顏回已經(jīng)是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nèi)心是最難確定穩(wěn)定的.。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逢事必從上下、左右、前后各個角度來認識辨知,我們主觀的了解觀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單一角度判斷,是不能達到全方位的觀照的!
當你要對一個人下結論的時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實嗎?還是你只從一個面,一個點,去觀察一個人呢?
大多數(shù)的人根本不了解對方的立場與困難的時候,就已經(jīng)給了對方下評語了,更何況是在有利益沖突下的場合。
現(xiàn)今的人們擁有高學歷高知識,卻往往過度依賴高知識,而忘了讓自己在智慧上成長。
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觀地跳出成見,才有機會接近真相。
連孔圣人也會對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況我們呢?
我們是不是也常常因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對他人產(chǎn)生了某種印象,從而為他人打上某種“標簽”呢?
孔圣人可以當下就用智慧,輕易了解真相,消除誤會,可是我們呢?
有多少人,因為自己的“親眼所見”,從此耿耿于懷,甚至懷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實是自己“看錯了”?!
兩個人交流時,其實是6個人在交流:你以為的你,你以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為的他,他以為的你,真正的他。
你想,這里邊會有多少誤會,會有多少誤解?
你總在和“你以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嗎?
你曾經(jīng)多少次誤解了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