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睛”會神才能寫出優(yōu)秀觀后感
一、聚“睛”會神,觀感共鳴
要寫觀后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fā)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么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提醒學生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里,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并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jié)。所謂細節(jié),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xiàn)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jié)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jié)對展現(xiàn)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后三次出現(xiàn)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xiàn)都預示著******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畫,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溢于言表地體現(xiàn)出來。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nèi)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后感就更有基礎。
寫觀后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fā)?墒牵簧偻瑢W開始寫觀后感,往往將“觀”的內(nèi)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jié)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nèi)容,而發(fā)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nèi)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nèi)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nèi)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nèi)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么細致的描寫。
要寫好觀后感,就該聯(lián)系實際,深入發(fā)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電影《英雄》運用了音樂與情節(jié)的和諧搭配,提高了人們的觀看情緒,又用紅、黃、藍這三種色彩清楚地說明了三個不同的故事。音色相配使《英雄》的視覺觀賞效果達到了中國武俠電影一種新的境界?墒强戳恕队⑿邸泛,學生認為無法聯(lián)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fā)學生:那么這部影片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是為了殺秦王可以犧牲自己性命的長空和飛雪;還是為了國家、人民能得到統(tǒng)一,而放棄報仇的殘劍和無名;或是為了宏圖大業(yè),明明不忍心卻狠下心殺了無名的秦王;又或者每個人都是英雄,因為英雄的特質在他們身上都得到了體現(xiàn)?然后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xiàn)今社會,看是否有不同于秦王等大英雄的無名英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英雄人物?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當今社會上的各種英雄行為,想到了如今并不太平的世界大勢。同學們暢所欲言,仿佛一下子有話可寫了。后來,班上小葛和小陸同學的《英雄》觀后感陸續(xù)在《新視野作文》上發(fā)表。如今小葛上了名牌大學又進入新聞系學習,也許是當初的鼓勵激發(fā)了她與文字結緣吧!
引導學生觀感“共鳴”,聯(lián)系實際寫好觀后感,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認識能力,還能起到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比老師嚴肅地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曲徑通幽,挖掘要深
從寫作訓練的角度講,觀后感屬于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電影觀后感,即對影片發(fā)表評論,抒發(fā)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于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后,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xiàn)所依賴的環(huán)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xiàn)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后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nèi)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fā),觀眾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從主題、人物、細節(jié)、場面、語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來說,有的側重于思想內(nèi)容,有的側重于表現(xiàn)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個場面、某個事件。“感點”的選擇,各具特色,可資借鑒。
寫電影觀后感,要選擇好角度。一篇幾百字的觀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電影所牽涉的內(nèi)容卻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須選好角度,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上,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選擇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選得好,對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都直接產(chǎn)生連鎖反應,有利于把觀后感寫好。
如電影《少女穆然》記敘了一個女孩短暫、坎坷而又富有意義的一生,表現(xiàn)了她勇于戰(zhàn)勝困難、挫折乃至疾病、死亡的獨特經(jīng)歷,謳歌了堅強、善良、樂觀的理想主義精神。
也可以從細節(jié)寫起:“‘生命不是質量,而是一個量詞……’這是影片《少女穆然》中張穆然墓碑上的一句話,它的含義或許只有真正嘗試過垂死掙扎的人才能體會,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也在消耗生命,你是否體會到你生命中獲得了什么?體會了什么?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意義嗎?”
三、厚積薄發(fā),調“兵”遣“將”
寫電影觀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貼地運用學過的語言。民間有一個給“語言”下定義的謎語:“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爾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觀后感自然要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就無法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影片沒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寫不好觀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語言貧乏,同樣也寫不好電影觀后感。
比如有一個同學,他在寫《少女穆然》觀后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穆然如何跟著父親從貧窮落后的陜北農(nóng)村來到北京求學,再寫張穆然在學校中如何被嘲笑,如何進步,接著寫張穆然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如何為辦理母親的戶口問題一再來到派出所,然后寫她突然患病,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在病床上怎樣寫下自傳體小說,怎樣接受《實話實說》欄目組的采訪。最后結尾時才寫到:“電影看完后,我感覺到張穆然真是太偉大了,我要向她學習,做生活中的強者。”
針對這樣一篇觀后感,作者盡管記住了影片的情節(jié),但從觀后感的文體要求和語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nèi)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語言平淡無味,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