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的作文(精華10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習俗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習俗的作文 篇1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jié)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jié)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沒錯,只有端午節(jié),一個偉大的節(jié)日,一個神圣的節(jié)日。說起端午節(jié),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后,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只,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里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尸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jié)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種配料,然后用線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時就可以吃了。吃粽子時,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里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fā)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好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fā)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后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蕩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fā),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仿佛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好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沖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由于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布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后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后,一邊劃船,一邊和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沖,那口令里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劃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里有著濃重的端午節(jié)的氣氛。
故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jié)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xiāng)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家鄉(xiāng)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xiāng)龍舟賽,心里別有一番滋味。
習俗的作文 篇2
按照家鄉(xiāng)的老規(guī)矩,過春節(jié)差不多從臘月就開始了。
臘八這天,人們要喝臘八粥。臘八粥可好喝了,它里面有桂圓、苡米、麥片、糯米、綠豆、紅豆、蕓豆、花生。
到了除夕可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酒肉的香味在天空中久久地回蕩著,大人們在門外貼對聯(lián),家中貼漂亮的年畫,哪一家都通宵燈火,鞭炮聲徹夜不絕。在外上班或打工的人,一定得趕回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得守歲。
大年初一的景象可不一樣。人們都會出去拜年,一般是年少的給長輩拜年,孩子們會得到特別多的`壓歲錢,有的孩子會買玩具,也有的會把錢存起來,將來再買學習用品。
到了元宵節(jié),超市就特別熱鬧,人們買元宵回家煮著吃,為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到了臘月十六,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也就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習俗的作文 篇3
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并不以冬至為節(jié),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桿子”(系兩、三丈高的旗桿,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斗”,斗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無此舉。
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堆嗑q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睂嶋H上“濕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jié)令飲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shù)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lián)。每聯(lián)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lián)各填一筆,如上聯(lián)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lián)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lián)。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習俗的作文 篇4
今天是端午節(jié),聽爸爸說端午節(jié)是我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又叫艾節(jié)、夏節(jié)和送時節(jié),而且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歷代說法不一。有的人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遭饞不用,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因為后在端午節(jié)投江,五日后報出父尸。
除了各種傳說,各地的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節(jié)的飲食習俗,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后,老百姓怕魚類吃屈原的.遺體,便投米團、筒粽和雞蛋喂魚,后來漸漸變成了吃粽子。端午節(jié)人們還要把屋子打掃干凈,還要在廚房里撒上雄黃酒,用來殺死青蟲或防止毒蟲孽生,并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上:“王”字,在耳,鼻上涂抹。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tǒng)習俗,也是跟屈原有關,他在端午節(jié)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撈求,后變成了賽龍舟。
我還知道別的地方端午節(jié)的習俗,在山東省臨青縣兒童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在鞋面上畫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跡來殺死它們。南京過端午節(jié),各家要準備一盆清水,加入少許的雄黃水、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稱為“破紅眼”,據說可以包一年沒有眼病。高郵端午節(jié)比較特殊,有系“長命縷”、“貼五毒”、“貼靈符”、“貼黃煙子”吃“12紅”等習俗,孩子們身上要掛“鴨蛋絡子”。
現(xiàn)在的端午節(jié),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已經成為人們休閑會友的日子了。無論怎樣的節(jié)俗,帶給大家的,都是一份歡樂的甜美。
習俗的作文 篇5
清明節(jié)這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不僅杏花開了,而且天氣非常地好。有一首詩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杜牧寫的。
清明節(jié)到了,我們當然應該去掃墓了,去紀念死去的親人和朋友,紀念死去的將軍們。他們雖然死的很早,但是在我們的心中,他們仍然活在世上。這個節(jié)日是既開心有悲傷的,如五一二大地震時,死了很多人,但是我們要去墳墓邊紀念他們。
清明節(jié)的時候踏青是最好不過的了。清明這天,青草、嫩柳都發(fā)芽了,出去玩一玩的話,可以有著清新的.空氣,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到清明節(jié),喜愛放風箏的人都會去外面放風箏,這也是節(jié)日的一種習俗呀!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所以說,就有了清明節(jié)插柳的習俗。
習俗的作文 篇6
古民族遠在十二、十三世紀以前,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實行同一個氏族或部族不能通婚的習俗。當時,除王公貴族的姑娘不嫁平民百姓外,一般貴族和平民可以成婚。講求倫常,嚴格輩分也是蒙古族婚姻的通例。
蒙古民族的成婚過程和形式,早在十三世紀以前就形成了郎才女貌的聘婚制度。當然這種聘婚都是由父母來決定的。據《蒙古秘史》記載,少年鐵木真(即成吉思汗)的親事就是聘的,而且那時的婚禮儀式也比較簡單。鐵木真九歲時,其父也速該帶他到其舅族部落聘婚,途中遇到德薛禪,德薛禪見鐵木真“其目有燁,其面有光”,便說,“我有小女,親家請婚之”。于是也速該到德薛禪家,“及觀其女,則其面有光,其目有燁”,而感到合意,遂以一匹馬作為給字聘婦的定禮,如此而已。
據說,從那時起,蒙古族稱女婿為“胡里根”,就是把難的送到女家的意思。直到今天,蒙古族的結婚儀式,元、明以來受漢族和滿族婚禮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套繁瑣的禮節(jié)。其成婚大體上有以下幾個過程:相看、下哈達(即訂婚)、過禮、婚禮、回門等。
相看,就是男兒到一定的年齡,其父母即為之五色對象,得知某家有閨女,年歲相當,則托媒到女家提親,然后兩家父母彼此往來,互相了解家庭情況及男女性情,觀看容貌,如果不合意就算了,尚不清楚能否成婚,所以在相看時,一般采取不公開的方式進行,如只說某年某月有朋友來家做客等,以免婚事不成,留下不好的影響。
蒙古人娶媳婦設三次宴才過門。第一哈達宴,第二送羊宴,第三娶親宴,娶親去七人。下哈達或哈達宴,即男女兩家父母以為合意,選定訂聘的吉日之后,由男方媒妁帶著哈達、燒酒等行聘事宜。之所以將訂婚稱為下哈達既是吉祥福物,又是信物,所以以哈達為頭禮,定下兒女親事,也就是很自然是事了。
在哈達宴上議定彩聘禮及穿戴之后,再另行選吉日,約媒妁與親友若干人,攜帶男方準備的牛、羊、布匹、綢緞和燒酒送到女家過禮。女方也邀請近親若干人,共同議婚禮儀式。在婚禮儀式中后來定親和過禮這兩個儀式,其界限并不明顯,有的把這兩個儀式合并在一起進行了。
居住在各地之蒙古族的成婚過程和儀式,只是大同小異,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至于彩禮數(shù)目之多少,婚禮規(guī)模之大小,全由雙方家庭的今年經濟條件來決定,貧富貴賤相差很大。但蒙古人崇尚九數(shù),認為九是最大的數(shù),所以聘禮都從一九到九九址,如九只、四十五只、五十四只、八十一只等。一般“五九”禮居多。
舉行結婚大禮時,新郎穿禮服?茽柷叩貐^(qū)則扎兩側墜白布“箭巾”的腰帶,“箭巾”上掛腰子狀的小荷包,頭戴紅纓帽,腳穿繡花大絨面黑色馬靴,配掛弓箭,騎“質孫馬”,因為就是圖吉利而特定毛色的馬。與伴郎和主婚人等數(shù)人,攜帶象征長壽的“金龜圖”和彩車前往女家迎親。
當?shù)搅伺议T口時,女家則故意閉門不納。這時雙方都有一名職業(yè)和半職業(yè)祝頌家出面,以極其優(yōu)美的詩句高歌長篇頌詞,引經據典地回答彼此的提問,說明原委。在經過若干回合之后,女方才接受頂門哈達,始請新郎和迎親人員入門。新郎呈獻哈達于女家父母,女方父母接納之后置于室內正中。
然后設豐盛的整羊酒席,與女家邀請的賓客一起款待迎親人員。正席開始后,新郎到女家主婚人席前換穿女方備制的新衣。送親人員隨之,新娘與其幾個姐妹同乘張彩蓬車,由女家送親人員陪伴。這時姑娘即使心甘情愿,也要大聲哭叫,否則被認為缺乏家教。
此時,男方正張燈結彩的功能接新娘的到來,及至,新娘與新郎先拜天、拜祖,再行拜火禮,以示家道興旺。拜火禮畢,新娘另入一室梳妝打扮,換穿新婚嫁衣,然后拜見公婆和諸親友,行叩頭禮,男方舉辦的結婚大宴開始,仍是一片歌聲,邊飲邊歌,直至次日天明。
送親人員臨走之前,長輩們還要到新娘住處恭喜和慶賀,并用一塊石頭壓住新娘的后衣擺,預祝新娘在家里受到器重,成為里里外外一把手的'好媳婦。當送親人員喝罷歡送酒,起程回去時,新郎和伴郎等還要乘馬歡送一程,大家都盡情縱馬奔馳,互相追逐,并以奪帽為嬉。真是有呼有應,又嬉又戲,情景好不熱鬧。
新娘過門后的第三天清晨,首先要收拾爐灶倒灰,煮茶做飯,打掃房屋,開始承擔家務,參加勞動。同時脫下華麗的嫁衣,換穿不加繡飾的、色調樸素的衣服,表示少女時代已經結束,必須老成持重。
至于蒙古族已婚姑娘的回門,不是在第三天,而是娘家人到女婿家探望女兒的大小兩次“額爾格勒特”(意為探視)之后,即女兒過門后十三天半個月內娘家要去人看望一次,這次叫“巴嘎額爾格勒特”,意思是“小探視”,因此去的人少。再過半個月二十天后,娘家又到婿家去看望女兒一次,這次叫“依克額爾格勒特”,意思是“大看法”,去的人數(shù)比第一次多。在這次探望期間,雙方兩親家母商定新娘回門的具體日期和住娘家時間的長短。
蒙古族的婚禮歌很有意思,雖也有地區(qū)之分,但總的有上馬迎親、閉門迎親、閉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新娘上馬、新娘拜火等幾大系列的宴歌。婚禮歌以祝、贊詞貫穿整個婚禮議事,大都用比喻、夸張手法。
在《迎親詞》中這樣形容新娘和送親隊伍:“鮮花似的紅潤/脂粉似的白凈/勁松似的婀娜/白銀似的純潔/黃金似的貴重……望你們揚起的煙塵/好似彩云飛揚……”婚禮歌一般有獨唱、合唱、對唱等形式。屆時,人們按照婚禮本身的客觀進程,分別在不同場合演唱。因為這些歌曲數(shù)量大,難度高,風格多樣,禮儀要求特別強,先后次序上不能有半點差錯,所以在結婚議事上,往往要聘請吟誦祝、贊詞為職業(yè)或職業(yè)的民間藝人來唱。他們博古通今,能言善辯,以動人的歌聲和風趣的談笑來活躍氣氛。
習俗的作文 篇7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風俗,而且各有千奇百怪的習俗。潮州的習俗,今天我來跟你說說吧。
春節(jié)時,有個習俗十分奇怪,初一或者三十時,全部潮州人要七點至八點起床,一家人把家里所拜的神抬出來,米碗里面插著三根又粗又大的紅蠟燭,擺上的供品有很多:雞、鴨、鵝,還有各家自制的食物。你可以想象一下,門口擺放的神千奇百怪,有土地公、觀音大士、王母娘娘……只有你想不到的。
正午一點時,潮州人禁穿花花綠綠的.衣裳,只能黑、白或者藍。然后一家人一起去祠堂拜祖先。不過,奇怪的是,以前,拜祖先時是沒有女人在里面的,而且女人禁拜祖先,只有男丁能進去。為什么女人禁拜祖先呢?因為,潮州人認為男丁才能使家族興旺,女人一進去,就算對祖先不敬,所以,潮州人都有些重男輕女。
傍晚六點時,潮州人必須要去一個地方,那就是寺廟。如果你來過寺廟的話,會發(fā)現(xiàn)潮州人的寺廟跟其他的不一樣。別人的是拜佛,而潮州人卻是拜菩薩,菩薩臉上呈現(xiàn)出一副解救世人的面孔,一只手托著一個玉瓶,另一支手拿著一條樹枝,樹枝上還有幾滴水,仿佛快要掉下來,我想水有可能是凈化世人的心靈吧。拿香也很講究,不是拿七支、九支,而是十支。菩薩三支、門前兩支、皇天后土三支、土地公、土地婆各一支。聽說這樣可以保家族香火興旺、平安、逢兇化吉。
雖然各種地區(qū)的風俗、習俗不一樣。可是,我還是覺得潮州人的習俗最古老,很奇怪,使人很想去了解一下。
習俗的作文 篇8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習俗的作文 篇9
“過年嘍!”我們一大早就懷著喜悅的心情準備迎新年。奶奶煮豬頭、雞、鴨、豆腐、米飯。爺爺燒火,并準備紅紙和柏樹枝;這些都是用來祭拜祖宗用的。媽媽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爸爸貼門神,寫對聯(lián)。我呢也來湊熱鬧,嚷著要寫幾張對聯(lián),于是我拿起毛筆寫了幾張:“川流不息”、“五谷豐登”、“豬肥牛壯”、“金雞鳳凰”,我還想寫對聯(lián),可是爸爸早已寫好,我本來想寫:“家家喜慶兔年到,人人歡慶新春來!
中午,我們匆匆扒了幾口飯,就抬著奶奶煮好的祭品到了祖宗墓前祭拜了一番;丶液蟀职钟衷陂T口放鞭炮,爺爺燒紙錢點香,我們抬著祭品輪流在堂上、灶前、豬欄、牛欄、雞舍……前跪拜,爺爺邊拜邊祈禱一家老少健康平安,六畜興旺……
下午我們大家又開始忙了,媽媽掌勺,爸爸切菜,我燒火……我們忙得不亦樂乎。
傍晚,隨著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年夜飯就要開始了,只見爺爺奶奶把菜擺滿了整張八仙桌,接著擺上碗筷,然后在每個碗里都倒上了米酒。我問媽媽:“媽媽我又不喝酒,干嗎把所有的.碗里都倒?jié)M酒?”媽媽笑著說:“傻瓜,輪到我們吃飯還早得很呢,我們還要請祖宗大人先吃呢!”我心想:不是吃過了,怎么還吃呢?可我沒敢說。
很快,爺爺點燃了一對蠟燭,燒了許多紙錢,還點了三柱香,讓我們每個人都向祖宗大人跪拜,并許愿。奶奶說:“這樣祖宗大人會保佑我們的,會幫助我們實現(xiàn)愿望的。”
終于可以吃年夜飯了,我在碗里倒了些飲料舉起杯對大家說:“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干杯!”
吃完年夜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給了我許多壓歲錢,呵呵,我發(fā)財啦!
春晚來了,我們一個個坐在電視機前邊吃著茶點邊看著精彩的節(jié)目。
習俗的作文 篇10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xiāng)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xiāng)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shù)用葦子葉做,云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xiāng)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xiāng)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么,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jié),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y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由于那時多數(shù)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jié)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時,色彩十分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十分香。這時候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xiāng)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經典)習俗的作文09-09
【精選】習俗的作文08-23
[精選]習俗的作文08-31
習俗的作文(精選)08-26
習俗的作文[經典]08-14
【經典】習俗的作文09-13
習俗的作文03-19
習俗的作文04-19
習俗的作文04-19
習俗的作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