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駁論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yǎng)我們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駁論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駁論論文1
墨者黑與不黑,這個話題被無數人討論過,大多數人認為是黑,也有部分人另辟蹊徑,得了個未必黑的道理。
黑與未必黑,我覺得關鍵在一個近字。
有的人所謂近,是從始而終的近,長時間的相處交流,必然會有互相借鑒和學習的影響,這幾乎是人與生懼來的本能。當然也存在兩人相處,各方面差異極大,但又互不影響的情況,那必定其中有一人非常堅持原則,且不愿以自我的意志強加與人,這種關系一般不會太長久,因為個體之間沒有精神上的交流,結果就是最后分道揚鑣。肯定有人會說,此類關系的也有長久維持的情況,但那大多是物質上的需求導致,不存在精神層面的交流,何談近?
還有種情況就可笑了,某人為證明近墨者未必黑,故意與另一有明顯差異的人接觸,到一定時間,誰也沒影響到誰,于是某人就高呼,近墨者未必黑。這就好比帶上橡皮手套洗碗,當然不會傷手,甚至手都不會濕。
所謂近,應該是存在精神層面交流。近不是指物理上的距離,而應該是個體之間的觀念產生交織。只一瞬間的觀念碰撞,如果觀念不合,便就分開,各走各道,此不為近,如若觀念之間有共鳴,那之后的交流必定衍生出新的思維,此為近。近必衍變。
還有這樣的情況,個體之間的近只存在與某一個層面,只在這層面里觀念產生交流。這樣就會有雖近朱不赤,近墨而不黑的情況。古往今來也有不少典故為證。還是那句話,觀念的交流,必然導致衍變。
那些典故里所謂的近只存在與單方面,或是雙方為了某目的而以近求得。舉個簡單的例子,監(jiān)獄里放出來的犯人,有的從此洗心革面,不再作惡;有的卻依然冥頑不靈。簡單地說,就是那些浪子回頭的,都是有心向善的,所以那些好的東西他們就能接受,與自己的觀念產生糅合。而那些不知悔改的,他們把那些勸解都擋在心門之外,甚至假裝接受,結果心里絲毫沒有轉變。還有的.也許敞開心接受了,最后因自制力差,又犯下了錯事。這就是典型了,與好的接觸,接受好并且為之改變,出獄后接觸到不好的,又變了。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惫湃苏\不欺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大學問家孔子的名言,幾千年來都被人們視為真理。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認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笔澜缰膶W家魯迅先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魯迅先生出生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在少年時代就非常同情勞動人民,而沒有像其他有錢人那樣欺壓人民。成年后他以筆代槍深刻地偈露了封建社會的丑惡面目。其實,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像魯迅先生那樣的人。荷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近墨者未必黑!人是很難改變的,即使你周圍的人全是朱者,但你不向他們學習,反而越學越壞,那么朱者對你來說又有何用呢?聽了這些,難道你還堅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駁論論文2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薄敖煺叱,近墨者黑”這似乎已經成為千古名訓。然而只要細加思索,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近墨者未必黑。
無論你是否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說》,但凡見過荷花的,都會被其“出淤泥而不染,濯能清漣而不妖”的品質所深深打動。荷花可謂是“近墨者”了,它卻冰雪晶瑩,亭亭玉立,被人們千古傳頌。它靜靜扎根在淤泥之中,卻沒有與其同流合污,更顯風姿卓絕如皎月?梢,近墨不乏不黑者。
那么,為什么會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與不黑,關鍵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質。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內在的純潔。由此可見,近墨與否是外部環(huán)境的表面現(xiàn)象,而近墨者最終是否會變黑,起決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的素質,即內因起主導作用。試想,一身浩然正氣者,近墨也好,近赤也罷,必定總是滿身正氣,使“赤者”贊嘆,令“墨者”自慚。
戰(zhàn)國時的屈原,內修朝政,對外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不能實現(xiàn),自己又處于“腥操并御”的環(huán)境之中,屈原卻仍然不為之所動,寧可“固將愁而終窮”,也要為人民安平之業(yè)"上下而求索"。在他的身上,就體現(xiàn)出近墨不黑的品質。
然而,近墨也不乏“黑”者,近朱者未必“赤”,其品質將黑,非“朱”、“墨”所決。諸朝列代,曾幾何時,無奸倭小人擾亂朝綱,敗壞朝政?可見,黑與不黑,關鍵看其本質是否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駁論論文】相關文章:
沉默是金駁論文(hsdw)-初三-議論文01-08
高中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議論文600字12-20
論幸福議論文01-12
論孝議論文12-25
莫論善行大小的議論文05-22
論君子高中議論文01-08
不以出身論英雄(不以出身論英雄議論文)12-20
論誠信議論文高中作文11-24
養(yǎng)生論-初一-議論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