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15篇
成語故事1
【拼音】bāo yī bó dài
【成語故事】漢朝時期,大將暴勝之到長安拜訪京兆尹趙廣漢,夸他維護治安有功。趙廣漢謙虛地說自己不如前任京兆尹雋不疑。雋不疑智擒假冒太子成方遂。暴勝之說他當年發(fā)現(xiàn)雋不疑時,他頭戴進賢冠,腰佩玉柄長劍,褒衣博帶,就薦他為青州刺史。
【典故】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漢書·雋不疑傳》
【釋義】褒、博:形容寬大。著寬袍,系闊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近義詞】寬衣大帶、博帶褒衣
【其它使用】
◎ 它們和敦煌壁畫中豐采多姿的香音神有什么區(qū)別呢?坐在蓮臺上的力士,腳踏蓮臺的朱雀,不也是敦煌壁畫中所常見的形象嗎?還有那些在復瓣蓮花上或立,或坐,或跪,頭戴高高紗冠,身穿褒衣博帶的服裝,腰系紳帶,體態(tài)肥壯,手執(zhí)團扇的各種人物,這不正是北朝石窟中供養(yǎng)人的形象嗎?他們是禮佛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他們不再宴飲或出行了,他們來到佛國世界,還要繪八卦、煉丹、攻讀,走進傳統(tǒng)的仙境。
成語故事2
【注音】shú wèi shēng zhāng
【成語故事】
宋朝時期,寇準鎮(zhèn)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門下。當時北部有一個漂亮而舉止生硬的妓女,士人叫她生張八,來寇府聚會,寇準即興要魏野作詩,魏野立即作詩:“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話,半生半熟未相諳。”
【典故】
北都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士人謂之‘生張八’!百浿娫唬骸秊楸钡郎鷱埌,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巍ど蚶ā秹粝P談》卷十六
【解釋】張、魏:都是姓,這里泛指人。泛指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泛指認識的或不認識的
【相近詞】生張熟魏
成語示例
1、頂著他的姓接納生張熟魏,甚至當筵訴說她的嫁后光陰如何如何,或者這家人家的陰私家丑。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
2、 在外交上,除了招待一切來敲辦公室門的生張熟魏,對注冊處有成績的傳遞,對教務處有課程的關系,對事務處有領取痰盂,茶壺等交涉。
成語故事3
蜀后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聯(lián)合金環(huán)三洞兵馬反叛,建寧三郡也歸附了孟獲,永昌危急。
為了平息后方的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首先用離間之計平息了建寧三郡的叛亂,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將之法破了三洞人馬。最后誘敵設伏,在錦帶山活捉了孟獲。諸葛亮讓戰(zhàn)俘們吃飽飯,然后全部釋放,說:“你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靠在門上等著你們呢;如果聽說戰(zhàn)敗了,一定會割肚牽腸,眼中流血。你們都回去吧!敝T葛亮又問孟獲:“你今天被捉,心服嗎?”孟獲說:“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計,怎么會服!你放我回去,讓我整頓軍馬,來決一死戰(zhàn);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敝T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牽腸”形容十分牽掛,很不放心。
。ǔ鲎浴度龂萘x》第八十七回)
成語故事4
[成語拼音] xī m rú jīn
[成語解釋] 惜:愛惜。愛惜墨就象金子一樣。指不輕易動筆。
[典故出處] 明·陶宗儀《輟耕錄》卷八:“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成語故事
李成,字咸熙,長安人。原是唐代皇室,五代時避亂于山東營丘,故又稱李營丘。李成學問高深,為人磊落不凡,但仕途失意,寄情于山水之間,對權貴采取不結交的態(tài)度。一次有位姓孫的顯赫人物慕名求畫,李成斷然拒絕,那人只能用別的方法搞到其畫。當李成在其家看見掛著自己的畫,當即憤然拂袖而去。這在當時,被士大夫看作是人格高尚的表現(xiàn)。
李成的山水畫出自荊浩、關仝。所作山水,題材內容十分寬泛:所畫山林藪澤,平遠險易,榮帶曲折,飛流、危棧、斷橋、絕間、水石,風雪晦明、煙云雪霄之狀,一皆吐其胸中,而寫之筆下。李成尤其喜歡雪景寒林,人們甚至以李寒林相稱。李成畫古木寒林,樹與堅韌瘦削,小枝挺勁有力,簡直有點象武將起舞,有錚錚骨氣;畫山石勾皴不多,山巒好似運動,氣象萬疏、煙林清曠。他的畫用墨不重,輕淡如在煙霧中,顯得飄渺幽清,故有李成惜墨如金之譽。
成語故事5
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座大山的山腳下
住著一個農(nóng)夫
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里干活
特別辛苦
有一天,農(nóng)夫正在田里干活
一只野兔從草叢里跑了出來
野兔看見農(nóng)夫,嚇了一跳,心慌的四處逃竄
結果,一頭撞到樹樁上,撞暈了
農(nóng)夫放下手中的活兒
走過去,撿起兔子
他覺得,自己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
晚上回到家,農(nóng)夫把兔子交給了妻子
妻子做了一鍋鮮美的兔肉湯
第二天,農(nóng)夫又到地里干活兒
可是,他不像以前那么專心了
干一會兒活,就朝草叢里看一看,聽一聽
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
第三天,農(nóng)夫不再干活了
從早到晚都守在樹樁邊
希望,再撿到兔子
但是他等了一天都沒有等到兔子
從那以后,農(nóng)夫就天天守在樹樁邊上等兔子
結果,他再也沒有等到兔子
可是,地里的莊稼都枯死了
農(nóng)夫不想努力干活,天天盼著能碰到好運氣
從而,能得到以外的收獲,最后卻什么也沒得到
寶貝們,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成功哦~
成語故事6
春秋時代,楚國大夫伍舉和蔡國大夫聲子是好朋友,而且是世交。伍舉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有人說:申公畏罪潛逃,是其女婿伍舉送他走的。伍舉聽說后,很害怕,因此躲避到鄰近的鄭國去,還準備從鄭國逃到晉國去。在鄭國都城外,伍舉恰好遇上途經(jīng)鄭國的好友聲子。好友相遇,異常高興,由于郊外,兩人便鋪荊樹條在地上當墊子,坐在上面一邊吃一邊談起過去的事情。后來聲子和楚國的令尹談起伍舉蒙受的不白之冤,為伍舉恢復了名譽和爵位。
現(xiàn)在用這個典故比喻老朋友重逢,不拘客套和禮節(jié)而暢敘舊情。
班荊道故的材料
【注音】bān jīng dào gù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與食,而言復故。”杜預注:“班:布也!
【解釋】班:鋪開;道:敘說。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說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談別后的情況。
【用法】緊縮式;作謂語;指好友相逢。
【近義詞】班荊道舊
【年代】古代
【例句】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竟使一位藝術殉道者在冥冥里忽聞天籟,于混沌中頓悟禪機。
班荊道故的點評
朋友之間交往的前提就是彼此真誠,朋友的友情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淡,當兩個人再聚首,一定有許多說不完的話。讀完這個故事,你是不是希望能擁有這樣的好朋友呢?那就用真心去換取真心吧!
成語故事7
【注音】bì miàn yǐn xíng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漢武帝同時寵幸尹夫人和邢夫人,對他們照顧有加。為了避免她們互相傾軋,下詔書讓她們不得見面。后來尹夫人請求漢武帝讓她見一見邢夫人,漢武帝考慮再三同意了她的要求。相見后,尹夫人低頭痛苦,自嘆不如邢夫人。
【出處】漢武帝同時寵幸尹夫人與邢夫人,詔二人不得相見。尹夫人向武帝請求見邢夫人。相見后,尹夫人“乃低頭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見《史記·外戚世家》。
【解釋】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見面。
【用法】作賓語、定語;多用于女性間
【相近詞】尹邢避面
【成語舉例】這等一個人,便在宦途世路上遇著了還不免弄成個避面尹邢,怎的肯引他作同心管鮑?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
成語故事8
【注音】huā yán qiǎo yǔ
【成語故事】張生喜歡鶯鶯,他寫一封情書托鶯鶯的丫鬟紅娘偷偷帶給鶯鶯。鶯鶯假裝生氣給張生回信,實際是暗中約他月下偷偷私會。紅娘看出其中的破綻,故意裝作不愿送信。崔鶯鶯只好花言巧語騙紅娘給她送信。
【典故】‘巧言’即今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三》
【釋義】原指鋪張修飾、內容空泛的言語或文辭。后多指用來騙人的虛偽動聽的話。
【用法】作主語、定語、賓語;指虛偽動聽的話
【相近詞】心口不一、甜言蜜語、巧舌如簧
【反義詞】肺腑之言、心口如一、由衷之言
【成語例句】
◎ 我們搞的是無產(chǎn)階級政治,不是資產(chǎn)階級花言巧語的政治。
◎ 她的外甥也在被開除公職后,前來花言巧語地騙取財產(chǎn),并用高薪引誘拉蒂法。
◎ 鳥兒是我給他起的外號,因為他能說會道花言巧語。
◎ 劉湘一向迷信,對劉從云的花言巧語十分賞識,竟任命這個不知行軍打仗為何事的江湖術士為模范師師長。
成語故事9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yī)術很高明的大夫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大夫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晉景公側耳傾聽。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大夫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診斷病情。診斷后,那大夫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大夫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y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大夫,讓他回秦國去了。
這一故事在史料中記載為:“公疾病。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xiàn)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左傳·成公十年》
成語故事10
事半功倍
【注音】shì bàn gōng bèi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孟子問公孫丑如何看待統(tǒng)一中國,他說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國家富強而最終消滅昏庸殘暴的商紂王。現(xiàn)在擁有萬輛兵車泱泱大國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會安居樂業(yè),外面的人會來歸順,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出處】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孟子·公孫丑上》
【解釋】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做事得法
【近義詞】一舉兩得、一箭雙雕、事半功百
【相反詞】得不償失、舍近求遠、事倍功半
【其它使用】
◎ 照理,以這樣的精神傳教于最不絕對的民族,應該事半功倍才是。
◎ 在同樣的情況下,做出好的決策,可能收到事半功倍或轉害為利的效果。
◎ 因為只有職工思想統(tǒng)一起來了,思想素質提高了,才能在深化改革,強化管理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今日國家需要人才至為迫急,我們不能再如已往之泄沓松弛,應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事實教訓了我們,只有正確地利用價值規(guī)律和供求規(guī)律,放開市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利。
成語故事11
偉大詩人李白(公元701一762)生活在大唐帝國由全盛轉入衰落的重要歷史時期,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1100多首詩歌。他的成就驚動了當時文壇及整個社會。前輩詩人賀之章一見到他就稱其為“滴仙人”(其意思被貶到人間的仙人)。他的詩,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雄奇奔故,是唐代詩歌的一座高峰。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其祖籍隴西成紀(現(xiàn)甘肅天水附近),隋朝末年,他的祖先在戰(zhàn)亂中背井離鄉(xiāng),流落到碎葉(現(xiàn)在獨聯(lián)體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我國唐代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李白便出生在碎葉。幾年以后,幼年的李白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一帶)青蓮鄉(xiāng)。
李白到了青蓮鄉(xiāng),父親對他教育極嚴,讓他讀詩書,閱史籍。幼年的李白極聰明,過目不忘,凡讀過的詩書,都能吟誦。因此,少年時,李白就顯露了才華,常常吟詩作賦。
據(jù)說,在一個夏季的夜晚、他同家人坐在院護里乘涼,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就在朦朦朧朧的睡夢中,他夢見自己所用的一支支毛筆,都開出了絢麗的花朵;緊接著一張張自紙,像大雪片一祥,飛落到他跟前。李白興奮不已,興致勃勃,抓起筆來,才思如潮,一氣呵成,寫下了無數(shù)佳作。家人也為此歡呼雀躍,他激動地笑出了聲。與他一起乘涼的家人將他推醒,睜眼一看,仍是滿天星辰。他揉著雙眼,方覺自己是做了一個夢。
他長大后,刻苦攻讀,大膽創(chuàng)作,堅持不懈,用他那支生花妙筆,為人類寫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他那些美麗的詩篇,是我國和世界文學中寶貴的遺產(chǎn)。所以,李白不僅在中國文學史,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后來,人們根據(jù)上述的故事概括出“夢筆生花”這一典故,并用來比喻文人才思大進,文筆秀麗俊逸。此典故出自五代王仁裕所著《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一書。
成語故事12
1 班門弄斧的成語故事
魯班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能工巧匠,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都說,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當時還有一個工匠,名字叫石,人們叫他匠石,是楚國京城郢都那個地方的人,他的本事?lián)f和魯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領高到什么程度呢?莊子在《徐無鬼》這一篇里講過一個故事。據(jù)說這個匠石有一個好朋友,兩個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這個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層白灰,這匠石手中拿著斧子,瞅準了鼻子尖,"唰"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給掃掉了,鼻子尖連皮都蹭不到。可見他的本領有多大了。所以后來柳宗元就說,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門",拿著斧子敢在魯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點兒"強顏",也就是不要臉了。
2 班門弄斧材料
【發(fā)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處】1.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2.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近義詞】布鼓雷門、貽笑大方、東施效顰
【反義詞】虛懷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賓語
【成語舉例】他居然在鋼琴大師面前炫耀琴技,真是班門弄斧。
成語故事13
中華成語故事:危如累卵
春秋時期,晉靈公為了享樂,下令修建一座九層高臺,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一些大臣也勸晉靈公,不要干這種勞民傷財?shù)氖?墒菚x靈公執(zhí)意不聽,還說:“誰再來提意見,就殺誰!
有個大臣叫荀息,他來求見晉靈公說:“大王,我會一個小戲,表演給您看!
晉靈公聽了,自然很高興。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顆棋子一顆一顆地先平擺在地上,然后又拿
出九個雞蛋,一個一個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擺了五個,第二層再擺三個,第三層擺一個。晉靈公看著擺在堆尖上那個勉強擱住的雞蛋,緊張得直叫“太危險啦!太危險啦!”荀息這時意味深長地說:“這不算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層高臺,剛動工三年就鬧得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如果遭到外來侵略,咱們國家不就像這累起的雞蛋一樣危險嗎?”晉靈公聽了,嚇了一大跳,連忙下令停止筑臺。這就是成語“危如累卵”的來由,“累”是堆積;“卵”是蛋。常用來比喻那種極危險的情況。
中華成語故事:運籌帷幄
劉邦戰(zhàn)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做了漢朝第一個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宮里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在宴會上,他對大臣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能轉危為安,建立漢朝?項羽那么強大,為什么反把天下丟掉了呢?”
將軍王陵恭敬地回答說:“您看起來對人好像不夠尊重,但實際上對功臣猛將都有獎賞,能和大家分享勝利果實。項羽表面上重視人才,內心卻妒嫉有才能的人,對有功的人不僅舍不得獎賞,而且還懷疑他們,甚至要殺害他們。這樣,部下就很難和他一條心了。所以他必然失敗!
劉邦笑笑說:“你僅僅是知道了一個方面,還不知道整個情況。≌f實在的,坐在軍營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勝利的大計,我不如張良;管理國家,安定人心,提供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至于帶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韓信。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團結他們,發(fā)揮他們的才能,所以我能夠取得勝利。項羽僅僅有一個范增,還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敗呢?”
劉邦這番話,博得了大臣們的頌揚。劉邦贊揚張良的那句話,原文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焙髞碚洺蔀槌烧Z“運籌帷幄”。“運”就是運用;“籌”就是謀劃;“帷幄”
指古代軍營中的帳幕。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表示善于分析敵我形勢,決定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也引申為籌劃、指揮,確定大政方針。它常和“決勝千里”連用。
中華成語故事:兩敗俱傷
韓國和魏國打仗,打了一年多,雙方都不能取勝,秦惠王想趁機插手,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國的謀士陳軫來到秦國,秦王便向他請教。陳軫便給秦王講了個故事:有個卞莊子,住在旅館里。一天,他聽說附
近的山里來了兩只老虎,正在吃一條牛,就想拔劍出去。旅館的伙計趕忙制止他說:“現(xiàn)在先不要急著去打,兩只老虎吃來吃去,必然會發(fā)生爭斗,等到它們互相咬傷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嗎?而且還可以得到打死兩只老虎的好名聲哩!”
卞莊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處監(jiān)視著。果真沒多久,兩只老虎就廝打起來,打來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傷。這時卞莊子沖出去,很輕易就砍死了受傷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雙虎的名聲。
陳軫講完了故事說:“大王,現(xiàn)在韓魏相攻不正是兩虎相斗么!您等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插手,就與卞莊子打虎一個樣了!
秦王果然按照陳軫的話去做,在韓魏戰(zhàn)爭中,秦國一直沒去插手。直到兩國被長期的戰(zhàn)爭拖得精疲力盡,秦國才開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皟蓴【銈钡某烧Z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兩”指斗爭中的兩方;“俱”是都的意思。這個成語是指爭斗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破壞,誰也沒得到好處。由這個故事還引出了成語“坐山觀虎斗”,它用來比喻在雙方相互爭斗中,第三者暫時采取旁觀的態(tài)度。
中華成語故事:一箭雙雕
一箭雙雕出自《北史·長孫晟傳》,相傳長孫晟看見天空有兩只大雕在爭奪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將兩只大雕射了下來。雕,指一種兇猛的大鳥,一箭雙雕指一支箭射下兩只大雕,原形容箭術高超,后比喻做一件事情達到了兩種目的。
北周有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叫長孫晟。據(jù)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身體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見了之后,都認為他活不到成年。長孫晟的母親卻不這么認為,她覺得自己的兒子長大后一定會有很大的出息。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身體能夠強壯起來,長孫晟的母親在他3歲的時候,就經(jīng)常讓他到山上去砍柴。一個三歲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鄉(xiāng)親的置疑。可是,長孫晟的母親一直堅持每天讓長孫晟去上山。這就樣,等長孫晟8歲的時候,他已經(jīng)比同齡的男孩強壯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個8歲的小孩能搬起一個大人不能搬起的石頭,這讓很多人驚訝不已。不僅如此,長孫晟特別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會打一些野鳥回去。在他18歲那年,長孫晟終于練就了百發(fā)百中的射箭技藝,無人敢與他相比。
成語故事14
破釜沉舟
秦朝末期,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兒子胡亥即位。
秦始皇稱霸于諸侯列國,胡亥也想稱霸于列國。為此,他剛剛登上王位,就派大將章邯率領大軍首先打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隊伍,然后北渡黃河前去攻打趙國。趙國不是秦國的對手,結果,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于是,趙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國去請求援助。
趙國的使者到楚國后,就直奔楚宮去見楚懷王,一五一十地哭訴起了秦將章邯攻打趙國的暴行……當時,項羽正好在場。項羽怒火中燒。他對楚懷王說道:“我們應當馬上發(fā)兵救趙,我愿去跟章邯拼一個死活……”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誰知,宋義率領兵馬到達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就安營扎寨,不再前進,一連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動,不敢與秦軍決戰(zhàn)。對此項羽十分不滿,于是要求進軍決戰(zhàn),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zhàn)后待秦軍力竭之后再進攻。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叛國反楚。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殺了宋義之后,項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將領英布等人帶領兩萬人馬要渡過漳河去打秦將章邯。聽說楚軍要渡河,章邯派司馬欣和董翳領兵去攔阻。他們哪里是英布等人的對手?一交鋒就打了敗仗,急忙后退。于是,英布等人就順利地渡過了漳河,并牢固地占領了河的對岸。緊接著,項羽即率領所有的軍隊都渡過河去。
就在全軍剛剛渡過河后,項羽便吩咐士兵,每人只許帶上三天干糧,把所有做飯的釜(即鍋)砸了,把所有渡河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營也毀了(“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他對將士們說:“成敗在此一舉。這次咱們打仗,只準進,不準退;三天里頭必須將秦兵打敗。我們要和敵人血戰(zhàn)到底,不獲全勝,誓不收兵!”
將士們看到鍋砸了,船沉了,一點退路也沒有了,因此,就都抱著死戰(zhàn)到底的決心和秦軍拚殺起來。結果,楚兵以一當十,喊聲震天,銳不可當。經(jīng)過九次激戰(zhàn),楚軍最終大破秦軍,救了趙國。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zhàn)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zhàn)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看項羽。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戰(zhàn),決心很大。
成語故事15
1、一字千金成語故事--秦朝
呂不韋出身陽翟富商,經(jīng)常往來于各地做買賣。一次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買賣,遇到碰到在趙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異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是因為討厭異人的母親夏姬,因此異人被送到趙國當人質。趙國由于與秦國交戰(zhàn)因此十分輕視異人。為此其處境有些困窘。呂不韋卻從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價值。認為奇貨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資“貨物”,獲取以便有朝一日賺取名利,也就是一個政治交易。于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持異人取得王位繼承權。異人自然非常高興,并表示有朝一日成為國君,必將與呂不韋共享天下。
于是,呂不韋立即帶了大量財寶去到秦國求見太子安國君十分寵愛華陽夫人。呂不韋竭盡全能說服沒有兒子的她(生過一個,死掉了)認異人為自己親生兒子,并通過她要求安國君派人將異人接回秦國,改名子楚。此后,安國君答應華陽夫人要求立子楚為太子。幾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國君做了國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時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償,繼任國君,稱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當了秦王之后,為報答呂不韋的思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的手中。
在那個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們瞧不起。呂不韋雖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過去,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呂不韋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知道必須想辦法來提高自己的聲望。
當時養(yǎng)士之風甚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這四君子以其禮賢下士、廣納賢才并以此互相夸耀、競爭而聞名于各諸侯國。當時,各諸侯國中秦國實力最為雄厚,呂不韋心想:自己身為強大秦國的相國,但門下的賓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實令人羞愧。于是他派人四處招納士人,并給予他們優(yōu)厚的待遇,后來他門下的賓客多達三千人。
有一天,呂不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tǒng)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zhàn)爭風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zhàn)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彼又鴨柶渌骸斑有其它的好辦法嗎?”
過了一會兒,有一位門客說:“我們大家都清楚,孔子是個大學問家,他著有《春秋》;孫子很會打仗,他寫了《孫子兵法》。我想,如果我們也效仿前人,著書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為后人做些貢獻。”
呂不韋聽了很高興,就立即組織他的門客開始這項工作。他再分門別類,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三個部分,共計20多萬字。呂不韋自以為這部書包羅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為《呂氏春秋》。
后來,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公布于咸陽的城門旁,并將千金懸掛于書的上面,廣邀各諸侯國的游士賓客前來評閱。呂不韋許諾: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來。
“一字千金”后來形容詩文的價值極高,以表示對文辭的贊美。
2、指鹿為馬成語故事--秦朝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鼻囟酪豢,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鼻囟烙挚戳丝茨侵宦,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3、焚書坑儒成語故事--秦朝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為了慶祝大將蒙恬打敗了匈奴,增添了一個朔方郡,再加上去年增添了桂林郡、象郡、南?,就在咸陽宮里開了一個慶祝會,大宴群臣。大臣們全給他敬酒,祝他健康。其中有個大臣叫周青臣的首先起身祝賀說:“從前,我們秦國只有一千里的疆界,如今靠著皇帝的英明作為,平定了海內,統(tǒng)一了天下;把列國諸侯都廢了,改為郡縣;邊界上的蠻夷也全轟走了;統(tǒng)一規(guī)定了國家的法度;車和軌有了一定的尺寸,文字有了一定的標準。天下老百姓都能安居樂業(yè),再也不用受打仗的苦處。自古以來有哪個君王干過這么偉大的事業(yè)?沒有!因此,我們的皇上是亙古以來最偉大的帝王!”
秦始皇聽了,心中很得意,可那位儒生的頭兒,博士淳于越聽了卻很不是味兒,他站起來反駁說:“周王把土地分封給子弟和功臣,叫他們共同輔助朝廷,周朝享受了八百年天下。如今皇上得了天下,可是自己的子弟和功臣們連一塊土地也沒有。萬一有幾個郡縣出了事情,可怎么辦呢?不論干什么,要是不把古人當做老師,是長不了的。剛才周青臣的話全是奉承皇上,想叫皇上離開正道。這種小瞧古人,當面拍馬屁的人決不是忠臣!”
秦始皇見兩位大臣爭吵起來,就問別的大臣有什么意見。這時,丞相李斯站起來說:“五帝的事業(yè)各不相同,不是把前一個人的事照樣再來一下子;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也不一樣,不是每一代都把前一代的制度再抄一遍。這不是說他們不愿意向古人學習,偏要來一套新奇特別的花樣,完全是因為時代變了,辦法當然也就不一樣了,F(xiàn)在天下太平,法令統(tǒng)一,百姓理應好好經(jīng)商、種田,儒生也要好好學習和遵守法令制度。但是,就有一些儒生不學今而專學古,他們糾集起來向百姓造謠,制造混亂,借反對朝政以表示高明。這樣下去,國家還像個樣兒嗎?一切應當改革的事情還辦得下去嗎?”
說到這里,李斯停頓了一下,接著他加強了語氣,說:“因此,我請皇上下令:除了秦國的歷史和那些有用處的書,像醫(yī)藥、占卜、種樹等書,其余的詩、書、百家的言論一律燒毀。誰要私藏就治罪,凡是幾個人在一起談論古書的,處以死刑;凡是引用古書來反對時政的,也一律處死!我的話完了,請皇上決定!
秦始皇非常同意李斯的建議,馬上下令,將《詩》、《書》及百家的著作全部燒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焚書事件。
當時,秦始皇為了自己能長生不老,正由方士盧生和侯生在為他尋找仙藥,可盧生和侯生竟私自逃走了。秦始皇十分震怒,說:
“我把天下不中用的書都燒掉后,又把許多方術之士召來,讓他們尋找和制煉不死之藥。其中侯生、盧生是我最信任的兩個?伤麄儏s和儒生同流合污,一起說我的壞話,真是可惡極了!”
于是,秦始皇就派御史對所有的儒生進行考察審問,又讓儒生們互相檢舉揭發(fā)。哪知道這批人還沒受拷打,就直打哆嗦,東拉西扯地供出了一大批來了。審問下來,秦始皇把那些認為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都活埋了,把那些犯禁情形次一等的發(fā)配到邊疆去開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
4、窮圖匕見成語故事--秦朝
荊軻是衛(wèi)國人,喜歡讀書和劍術。他在衛(wèi)國未能得到重用,便獨自一個人來到了燕國。
這時,秦國的國君正是秦王政,他一心統(tǒng)一中原,不斷地向各國進攻。燕國的太子丹原來被押在秦國做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并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城池和大片土地,就尋找機會逃回了燕國,冥思苦想要為燕國報仇。然而,燕國弱小,根本不可能敵過秦國,在與手下反復商量之后,太子丹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的身上。
荊軻來到燕國之后,結識了燕國的隱士田光。聽說太子丹愿以全部家產(chǎn)為代價,搜羅一個能刺殺秦王的人,田光便把荊軻推薦給了太子丹。
太子丹和荊軻一見如故,便把他留在門下待為上賓,把自己的飯食酒菜給他吃,把自己華麗的衣服給他穿,就連自己的馬車也給他坐,希望他可以幫助自己。荊軻十分感動。
不久,秦國的軍隊攻破了趙國的都城,俘虜了趙國的國君,然后再揮師北上,直逼燕國。
太子丹十分焦急,他找到荊軻說:“是出發(fā)的時候了,F(xiàn)在唯一的計策就是讓您扮成燕國的使者,去咸陽拜見秦王,設法接近他,然后刺死他!
荊軻說:“我早就等著這一天了!只是我去秦國,手里沒有讓秦王感興趣的東西,怎么能接近他呢?我已經(jīng)打聽好了,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我要是把督亢地圖獻給他,他一定會親自接見我!
太子丹說:“好!我這就叫人把地圖送來!
荊軻沉吟了一下,又說:“為了保險起見,我還需要一樣東西!
太子丹問:“什么東西?”
荊軻說:“樊于期的人頭!
太子丹有些為難,他說:“樊將軍在最困難的時候來投靠我,我怎么能為了報仇而殺他呢?”
樊于期是秦國的大將,因得罪了秦王而逃到燕國,被太子丹留下來。秦王政殺了他的全家并以千斤金、萬戶侯的重賞,征他的頭顱。
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樊于期,就自己去找樊于期,對他說:“我有一個主意,既可以幫助將軍報仇,又可以使燕國免去滅國之禍。”
樊于期問:“什么主意?”
荊軻說:“我決定去刺殺秦王,可是缺少一份見面禮。我知道秦王正在懸賞捉拿你,如果我可以帶著你的人頭去見他,他一定會接見我!
樊于期說:“我日夜痛苦難以解脫的心事,今天終于可以托付給先生了!”說完,竟拔劍自殺了!
太子丹花重金為荊軻準備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匕首,并且叫工匠在匕首上涂上劇毒,誰要是被這把匕首劃破一個小小的傷口,馬上就會氣絕身亡。太子丹還為荊軻找了一個叫秦舞陽的勇士,充當他的助手,希望他們二人合作成功,一舉刺死秦王。
在易水河邊,太子丹為荊軻送行。當時,天很冷,風很大,太子丹特意穿上了一套白色的衣服。面對這樣的情景,荊軻悲壯地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意思是說:風聲蕭瑟啊,易水寒冷,壯士這一走啊,就不會再回來了!
之后,彼此灑淚相別。
荊軻和秦舞陽來到了秦國,他們用重金賄賂了秦王的寵臣蒙嘉,蒙嘉便把他們求和的意圖告訴給了秦王。秦王一聽,非常高興,當即答應在咸陽宮里接見荊軻。
那天,荊軻手捧裝有樊于期頭顱的盒子走在前邊,后邊跟著手捧地圖的秦舞陽。荊軻視死如歸,從容不迫;可是,秦舞陽一走上宮殿的臺階,腿就不自覺地抖動起來,看見秦王正注視著他,連臉色都變了。
荊軻察覺到了秦舞陽的膽怯,就主動向秦王解釋說:“我們從偏遠的燕國來,從未見過大王的威儀,今天見了,難免有些緊張,請大王原諒。”
秦王說:“那好吧,你一個人上來就行了。”
荊軻從秦舞陽的手里接過地圖,和木盒一起送到秦王面前,秦王打開木盒,里邊果然是樊于期的人頭。于是,他又讓荊軻展開地圖,把督亢的地方指給他看。荊軻一邊慢慢將圖打開,一邊向秦王介紹情況。當?shù)貓D全部展開的時候,荊軻一把抓起事先卷在里面的匕首,猛地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驚,身體向后一轉,荊軻的匕首刺空了。他抓住秦王的袖子再刺,不想用力過大,袖子給扯了下來。秦王向外跑,可荊軻已追了上來,無奈,秦王只好繞著宮殿的銅柱跑,荊軻緊緊相逼,二人走馬燈似的圍著銅柱旋轉。
秦王的衛(wèi)士沒得到秦王的命令,不敢上殿,只能眼睜睜地在臺階下看著,而秦王只顧逃命,哪里還能想到下令呢?幸虧秦王的一個御醫(yī)急中生智,把自己手里的藥袋子向荊軻擲去,荊軻用手去擋的工夫,秦王抽出了寶劍,一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倒在地上,用力把匕首向秦王擲去,秦王一閃,匕首緊貼他的耳朵飛過,擊中了旁邊的銅柱。
秦王一連砍了荊軻八劍,荊軻知道大事告敗,大笑一聲,罵道:“你這個暴君,大事沒有成功,是因為我想活捉你,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秦王的侍衛(wèi)沖上殿來,亂刀殺死了荊軻,而臺下的秦舞陽早就被武士們殺掉了。
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fā)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5、懸梁刺股成語故事--秦朝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fā)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fā)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xù)讀書,后來他終于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決心發(fā)憤圖強努力讀書。由于他經(jīng)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xù)讀書。
這兩個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個成語。雖然告訴我們廢寢忘食地刻苦學習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為了學習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體,讀書也是需要勞逸結合。
6、一飯千金成語故事--漢朝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這句成語就是出于這個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說: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徹的了解它的含義。
第一,真心誠意的樂于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
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
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于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 的。
7、四面楚歌成語故事--漢朝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
后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jīng)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chǎn),游手好閑;但后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8、約法三章成語故事--漢朝
劉邦進入咸陽后,部下諸將見到秦宮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銀財寶,不禁眼花繚亂,饞涎欲滴。驚奇之余便肆無忌憚地你爭我奪,鬧得不可開交。一時間,咸陽城中混亂不堪。一貫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大搖大擺地走進秦宮室,面對不可勝數(shù)的帷帳珠玉重寶和數(shù)以千計的后宮美女,也不禁貪婪地想止宮休舍 ,體驗一下做關中王的滋味。好在劉邦手下諸將中還有頭腦清醒的人,不斷地提醒著他。
比如,樊噲對他說:沛公,你是打算將來統(tǒng)一天下,還是打算占有這些財富,只做一個富翁而已?珠寶玉器和美人婦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宮中呢?應該趕快還軍灞上。但劉邦此時正沉迷于勝利之中,根本聽不進樊噲的話。張良聽說此事后,也對他說:秦為無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這和暴秦有什么兩樣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希望你能聽從樊噲的勸告。在樊噲和張良的苦苦勸說之下,劉邦這才醒悟過來,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灞上。
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杰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布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F(xiàn)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xiāng)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這就是有名的“約法三章”,指事先約好或明確規(guī)定的事,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
9、孺子可教成語故事--漢朝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名門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丟到橋下,然后對張良說:“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驚訝,想打那老頭。但看到老人年紀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橋把鞋撿了起來,然后又恭敬地跪著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后笑著轉身就走了。
張良更吃驚了,盯著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睆埩悸犃,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好時間卻遲到,怎么回事?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公雞一打鳴,張良就出發(fā)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又遲到,怎么回事?五天后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小伙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將再見到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啦! 然后老人就離開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張良看那本書,乃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鉆研此書。
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后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10、背水一戰(zhàn)成語故事--漢朝
韓信是楚漢戰(zhàn)爭中的軍事奇才。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占據(jù)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zhàn)。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jīng)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zhàn),派兵繞到后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余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回到趙軍大營的后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zhàn)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逼溆酀h軍吃了些簡單干糧后,馬上向井陘口進發(fā)。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后,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余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陳余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fā)現(xiàn)自己大營里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余戰(zhàn)死,趙王被俘。
戰(zhàn)后,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zhàn),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么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背水一戰(zhàn)”比喻處于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zhàn)。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07-23
經(jīng)典成語故事11-03
成語故事精選10-11
成語故事精選09-01
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06-07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6-07
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品鑒03-21
課題成語故事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