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信仰的調查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f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信仰的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信仰的調查報告1
關于宗教信仰的調查
一、在是否信仰宗教問題上:
統(tǒng)計數據顯示:有超過50%的人選擇了不信仰,而只有15.38%的被調查者選擇信仰宗教,其余的被調查者則是半信半疑或者是說不清楚自己的狀況。而且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fā)現被調查者在回答“不信仰”時十分干脆,而在回答“信仰”時則顯得有點猶豫,并且回答“信仰”的大多數是來自少數民族的同學或者是國際友人。這也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宗教在廣大中國學生中還有存在的可能和空間嗎?就調查情況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大家對于宗教這個東西還是沒什么興趣的,也基本不會產生信任,也更不用說到信仰了!!分析原因,我們覺得有如下幾點:
1、環(huán)境因素:我們的大多數被調查者是漢族人,在他們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中,我們幾乎很少能夠看到宗教身影的存在。并且與少數民族以及國外人相比,我們的父母、家長以及親人里面也很少有信仰宗教的人,因此,在從小的大環(huán)境里,我們一直沒有過這個宗教意識。!而對于少數民族以及國外人來說,他們幾乎是從小就開始接觸與宗教有關的一些東西,宗教也是像一顆種子一樣從小種在他們心中,這就直接影響他們日后對宗教問題的看法。
2、教育因素:在我們一直接受的教育里,宗教一般是與迷信放在一起,這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宗教就是迷信。而另一方面,我們又一直提倡科學,反對迷信。于是,自然而然的,大家都會形成一種錯覺:我們要學習科學,反對迷信,反對宗教。
3、政府政策:國家對宗教采取的是信仰自由政策,對于宗教活動則是“三自”方針,國家的相關政策中并沒有鼓勵或者是激勵大家信教的成分,相反,給人的感覺是政策有點緊!這也導致一些大型的宗教活動也無法更好的進行大范圍的宣傳!考慮到這些東西后,我們就一致認為信教與否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以及文化共同決定的,具有歷史性!我們還大膽預測:隨著科學的普及打的社會、家庭環(huán)境的逐漸變化,宗教將會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直至消失!
二、在信教的主要原因問題上:
統(tǒng)計數據顯示:最主要的兩個原因分別是:尋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家庭因素影響其次則是追尋自己的信仰,受境內外傳教者影響。而“社會上宗教活動影響”以及“遭遇過人生挫折”這兩項則沒有人選擇。由此我們分析宗教對于信教人而言存在的最大意義就在于提供一個精神寄托和一份心靈的安慰。另一方面,我們認為信教的第二大原因也可以作為我們在上一個問題中的預測,即:隨著科學的普及打的社會、家庭環(huán)境的逐漸變化,宗教將會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直至消失!
三、在是否了解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識問題上:
統(tǒng)計數據顯示居然只有9.62%的被調查者的回答是“了解”,而高達75%的人的回答是“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由于這個問題我們是主要調查采訪的信仰宗教的人,所以出現這個結果有點出乎意料,令我們大吃一驚。之后我們迅速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最終大家都能夠接受的一個分析是:這個是由信教原因決定的。在上個問題中,我們分析了信教原因的數據,其中最主要的是“尋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家庭因素影響”。
我們認為,在這兩個主要原因的影響下,一些人僅僅將宗教當做一個精神寄托或者是心理安慰,因此他/她就不會去過多的關注于那個宗教本身的基本知識,宗教對于他/她而言只是一個工具而已。而在家庭因素影響下的人則主要是僅僅由于家人信教,宗教也跟著信,真正關于宗教的知識也不會去過多了解,信教對于這些人來說只是他們的一個有點盲目的跟隨!從而在這些信教的人群中,真正了解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識的比例就很少。
四、在宗教對自己影響的問題上:
調查結果如下:
從圖上可以看出,超過半數的人認為,宗教對他沒有什么影響,只有少部分人認為宗教對人的影響很大,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說明在我們周圍,大多數人都沒有受宗教的影響。首先要說的是,在中國,大部分人都沒有宗教信仰的。所以,這樣的結果也是在情理之中。
現今很多中國人說到宗教信仰,就覺得很敏感。其實,中國人在歷史上從來不會大規(guī)模信仰某些宗教的。當然,有些宗教比如道教,佛教在中國流傳很廣,但也沒有象西方歷史上那樣信仰的那樣瘋狂虔誠。
因為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宗教從來沒有說是凌駕于統(tǒng)治階級之上的。而在古代西方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宗教都凌駕于統(tǒng)治階級之上,有相當長的時間里至少跟統(tǒng)治階級平起平坐。只有俄羅斯的東正教比較特殊,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但在傳統(tǒng)俄羅斯社會里東正教的地位是很有影響力的。而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佛教,道教對中國皇權來說只是一個地位很低下的沒有多少政治影響力的服務工具而已。
隨著中國社會進一步的自由,開明。西方的一些宗教對中國人影響開始多起來,有些中國人有些憂慮。其實對中國人來說,很難對中國人有多大影響。以西方基督教為例,早在中國的唐朝,基督教就流傳進來了。當時基督教的一支教派傳到了當時唐朝的首都長安,當時的中國人稱為景教。想想看,當時唐朝的中國人都沒有讓基督教產生很大的影響力,現在的中國人更自由了,也不必擔心西方基督教會對中國怎樣。
而且,即就是傳了進來,有很多人信仰。也不會對大多數中國人造成多少影響。古代的中國人對這些傳進來的宗教都不會象古代西方人那樣把宗教運動搞的那樣瘋狂虔誠,發(fā)動宗教戰(zhàn)爭。現代的中國人就更不會了。因為中國就不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有宗教信仰的傳統(tǒng)社會。中國人絕大多數人也不會象西方那樣為了宗教信仰而完全脫離現實利益社會。
所以,中國人對宗教信仰是不會感興趣的,宗教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小。
另一方面來說,一直默默無聞的道教清靜無為,佛教與人為善,儒家謙虛謹慎的思想雖然很少有人提及,但是中國人的行為處事當中卻是無形中是與其相合的,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東西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一部分,我們不用信教,因為我們本身的傳統(tǒng)習慣就是我們的信仰,尊重我們的傳統(tǒng)就是尊重我們的信仰(。
五、在對信教問題的評價上:
調查結果如下圖:
在說明宗教的影響之前,先簡單的介紹一下世界上三大宗教的思想:
基督教認為,人在現實物質世界是有罪的,而現實世界也是有限的,人的肉體和人生是短暫的,最終都要死去,但人的靈魂則要永存,世界末日遲早會到來。人死后其靈魂將根據生前的所作所為由上帝決定上天堂或下地獄,這叫末日審判。你這個靈魂只要做過壞事了,不管你肉體是用什么方式滅失的,壽終正寢也好,暴斃他鄉(xiāng)也好,你的靈魂終究逃不過末日審判的。
佛教講的是輪回,魯迅筆下的那個祥林嫂早已告訴我們她的看法了。“祖上積德”和“缺八輩子德”是深受佛教影響的中國人在得到好處或遭受災禍時常說的話。說白了,就是你做了壞事,下輩子是要遭報應的,或者,你這輩子積了德,下輩子就會好過的。一個輪回解決問題,不存在永世不得翻身的顧忌。
x斯蘭教呢,講的是現世現報,早先做了壞事,只要你不再做了,晚年凈身潛心念經,就可以讓靈魂升天,死后照樣到天上過好日子去。還有更加方便的捷徑,你看看麥加那些爭先恐后朝靚的人們吧,去過之后,你不但無罪了,你還是個受人尊敬的人呢。
首先是對宗教總的看法:
一、宗教是一種不容置疑的理念(不是理論),是感性的東西,不能用理性去分析,一分析它就完了。所以說它應該更像是信教人員的一種期望和寄托。
二、信仰一個宗教既不是一件偉大的事,也不是一個可恥的行為,因為人人都有幻想和期盼的權利,人人也都有不去幻想和期盼的權利。
三、不信教的人談論宗教,或者信此一宗教的人談論另一種宗教,是危險的,我今天就是在冒險,因為我沒有宗教信仰,也沒有別的主義信仰。
從我們小組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四成的人認為宗教有助于樹立積極地人生態(tài)度和良好的道德風尚,三成多的人認為信教只是個人的私事、對社會沒有什么影響。這是由大部分中國人都不信教的傳統(tǒng)決定的。多于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不清楚,他們并沒有接觸過或者深入了解過宗教。
六、在是否贊同“人是離不開宗教”的問題上:
從三維餅型圖中可以看出,大多數人認為,人是可以離開宗教信仰的,其實我們從平常生活中就能得到結論,就是一般人都在忙著自己的快節(jié)奏的生活,大家都忙得甚至連信仰的時間都沒有了,另外另一個起決定性的因素是,本身信仰宗教的人比較少,加之沒有一定的宣傳人員,宣傳路徑或設施,所以大多數人甚至都沒接觸過宗教這個東西,所以又一半左右的人覺得宗教信仰是空的,也就是挺正常的了。
七、在對宗教的認識上:
從條形圖中可以看出,大多數人認為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確實如此,就像在中國,少林寺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很少有人會跟那些和尚一起信仰佛。另外,對于宗教而言,本身雖然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但是從當今的社會人們對宗教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相對歷史而言,宗教起到了的更是一個以其文化來影響現在化大千世界的作用。當然還有極少數的人會覺得宗教是對現實生活顛倒的反應,這顯然只會是那已經看破紅塵或者是對現實社會極為不滿的人才會有的。
八、在是否有去過宗教場合的問題上:
從表上可以看出,表示去過宗教場合的人幾乎是百分之百,同時我們結合上面對于人是否能離開宗教還有人是否去過宗教場合的分析顯示,我們可以得到大多數人去宗教場合只有一小部分人是真正去信仰膜拜的,而更多的人只是為了去體會宗教所流傳下來的文化氣息,或者僅僅只是為了去湊個熱鬧。
九、在去宗教活動場所的主要原因問題上:
統(tǒng)計數據顯示:大部分人去宗教活動場所的原因是參觀游覽或者是祈福,而真正去參加宗教活動的只占了11.54%。這個數據與是否信教問題的數據比較類似,因此我們認為這兩個問題是相互關聯(lián)的:是否信教直接決定著人們去宗教活動場所的意圖;而人們去宗教活動場所的意圖也直接反映了其是否信教!
十、在獲取宗教知識的途徑問題上:
我們得到的結果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接近半數的人是通過閱讀書籍來獲取宗教知識的,而通過家庭教育,人際交往和其他途徑均占15%左右。在中國這個宗教氛圍不是很濃的地方這個結果似乎在情理之中。
十一、在關于國家應采取何種態(tài)度對待宗教的問題上:(我們得到的結果,如圖:
數據顯示:接近半數的人認為國家應該順其自然,三成的人認為應該保護宗教信仰。
原因分析: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宗教信仰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思想之外,或者更確切地說自從春秋戰(zhàn)國孔子提出"神道設教"思想以來,宗教信仰只是作為一種補充。
這樣,宗教信仰并沒有構成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人們的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通常和宗教沒有任何關系.但另一方面,人們在精神生活上,還是對宗教信仰有需求的。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其基本內涵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實質:是使宗教信仰成為公民個人的自由選擇,是個人的私事。
關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調查
下面是我們調查的統(tǒng)計結果,我們將前四個調查結果結合起來分析。(打鉤)
1、您是否信仰馬克思主義? 。1)信仰口(2)不信仰口(3)半信半疑口(4)說不清楚口
2、您接觸和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渠道是:
。1)各種形式的政治理論學習口(2)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口(3)各種傳媒的宣傳教育(包括電視、電影、報紙、電臺等)口
3、您是否讀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選集或全集、毛澤東選集或文集以及鄧小平文選或年譜)?
。1)讀了大部分口(2)只讀了一小部分口(3)只是在寫論文時翻閱過口(4)沒讀過口
從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的調查結果中我們會感覺很矛盾。首先,馬列主義經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理論,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它具有發(fā)展性,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背景下都具有指導意義,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同樣適用。然而我們驚奇的發(fā)現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同學卻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同學都是不信任或者半信半疑的狀態(tài),這與當代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和理論學習是極為矛盾的。
我們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部分同學的政治院里和理論學習不夠,只沉浮在表面,未能深入研究,這樣在判斷現實與理論之間就出現了問題。調查中我們也發(fā)現四分之三的同學承認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各種各樣形勢的政治理論學習。他們還表示如果學校不開設馬克思主義這門課的話,他們是不會學習馬克思的。究其原因,大部分同學認為是與就業(yè)無關,理論脫離實際,空話套話較多,針對時效性不夠強。另一方面,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陣地,其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形式上和內容上該如何調整改變也是需要我們多加思考的,只要老師可以用自己的“見多識廣,風趣幽默,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在課堂上將學生們的注意力轉移到馬克思理論學習上,那么同學必將對馬克思理論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真正的了解到它的價值意義以及生命力!
5、您認為共產主義(1)完全有可能在并不遙遠的將來實現口(2)可以實現,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口(3)是幻想,烏托邦,實現的希望非常渺?冢4)說不清楚口
多數人認為共產主義是可以實現的,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作為世界上少有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特別注重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大部分人通過一定程度的理論學習后對共產主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對共產主義實現的先決條件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所以他們大部分都能夠相信共產主義是可以實現的,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類由原始社會進化到資本主義社會,始終是前進的,但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即便前途漫漫,我們必須堅定共產主義的信仰,堅信前途是光明的。
6、您認為對待西方文化應該
。1)全面引進,兼收并蓄口(2)有選擇地引進,吸取有益的、抵制腐朽的口(3)拒之門外口(4)跟著感覺走口
對待西方文化,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應該有選擇的,吸收有益的、抵制腐朽的。但仍有一部分人認為我們應該全面引進,兼收并蓄。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必然隨之增多,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關于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有較為清醒的認識,我們不能抱守殘缺,堅決抵制,我們必須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自身文化的發(fā)展。
7、您希望自己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嗎?
。1)希望口(2)不希望口(3)沒想過口
當前,由于我國在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及理論宣傳上過多的采用灌輸式,很多人都是被動的接受這些理論,本身就對其認識不深,談不上信仰這個層面。
8、如果你已經入黨,請問您的入黨動機是:
。1)想為黨的事業(yè)奮斗,為人民服務口
。2)增加就業(yè)優(yōu)勢口
。3)需尋找一種歸宿感口
很多人入黨出于增加就業(yè)優(yōu)勢的考慮,這些一方面與我國現實政治經濟社會環(huán)境有關,同時很大程度上由于個人的功利化,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調查總結: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以及宗教信仰問題的調查,我們認為宗教信仰雖然只是一少部分人在某一階段因某種不明確的原因而選擇的精神寄托以及心理安慰,但它還將會在社會中長期客觀存在。宗教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有其產生、發(fā)展乃至消亡的過程。同時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一部分。宗教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居于社會上層建筑的頂端,它同政治、法律、道德藝術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我們要樹立正確、科學的信仰,順應時代需要,追求新的卓越,避免宗教迷信方面的影響。隨著生產力水平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學的發(fā)展、教育的更加普及,宗教最終是會失去自己存在的意義,逐漸消失。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作為一種真理,其正確性、實踐性、對未來的準確預見性都將會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所認同,并最終被大家共同追尋。而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更要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及科學性,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知識,努力吸取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把馬克思主義以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理論作為我們的最終人生信仰,堅定不移的沿著馬克思主義的道路,結合我們國家的實際,不斷完善其相關理論,使其更具中國性,更好地為我們的社會建設指明方向!
關于信仰的調查報告2
面對著高節(jié)奏的學習工作,面對著暗色彩的鋼筋水泥,面對著無休止的事與愿違。我們是否已經被工作學習剝奪了自我,我們是否已經被鋼筋水泥堆砌住了自由,我們是否已經在事與愿違中,遺失了自己的夢想。借由這次寒假,放下工作,逃離城市,回歸自然,回歸自我,在八百里南太行中,重拾我們遺失的夢想。
行程近兩百多公里,其中徒步進行的有一百多公里,沿途翻山越嶺,過河穿洞,苦樂相隨,大家齊心協(xié)力,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完成了這次徒步活動,也收獲了更多的寶貴經驗。就這次活動而言,屬于團隊活動,但就本次調查內容而言,系我個人收集而成。針對歷史系的專業(yè)特點,我主要把精力花在了沿途民俗(主要是廟宇文化),民情(包括村民生活現狀、謀生手段及村莊未來情況的調查)的收集整理之上。當然,也有對于徒步經驗的積累。調查結果如下:
(一)、民間信仰(廟宇文化)調查
徒步過程中,一路所見最多的信仰神是山神,畢竟在大山里,人們與山為鄰,靠山為生。對于山的敬畏自然最大。其次道教的廟宇較多,黃圍山景區(qū)的主體建筑就是以道教神侶為主的廟堂。這是在山西境內所見。
左邊這個圖片是從雙底村到武家灣的路上見到的一個廟宇兼紀念 館的建筑。前半部分是供奉關公的殿堂,后半部分則是紀念徐昆的,正如門楣所提孤石藏真。每年正月初一和四月十五附近村民都會來這邊祈福燒香,祭祀關公。
河南境內見到的則是以佛教為主,也許是離古代統(tǒng)治中心近的緣故吧。在東場村有幸見到一座皇家御建的洛迦寺,F存三佛殿一間,石碑兩通,偏殿損毀嚴重。殿內供奉有佛教過去未來現在佛,殿前有明代兩通大石碑,一塊是明大德年間的,另一塊是明嘉靖年間的,碑文模糊,邊上縣長落款還是清晰的。都是當時的輝縣縣長重修廟宇的碑文。碑身保存較好,下邊駝碑的石龜無頭。碑帽脫落在地。
在焦作市區(qū)的影視城里,藏著一座建于隋唐時期的勝佛寺。我們去時廟前的一棵大樹上落滿了喜鵲,叫聲特別響亮動聽。也許真的是洞天福地吧。小小的一進院落中,四大菩薩的殿堂一應俱全,香火應該蠻好的。畢竟這里經常會來不少明星大腕的。不過寺廟門口的那一座座撲到的新石碑,讓我看了很不舒服。不過庭院里還是讓我感到了歷史的氣息停留。也是兩塊明代的碑,完整的立在殿前。還有三塊民國時期的碑文。碑文都是重修紀事,但是從碑文的字體書法來看,明朝古碑更加注重筆體端莊,民國時的則在散漫中透漏出些許飄逸與自由?上菚r手機相機都已沒電,更是接近黃昏,所以沒能留下一張照片,以示大家。
在徒步的過程中,我們沒有見到一座基督教堂或是聽說有基督信徒,大山深處,依舊保持著古樸與醇厚。
(二)關于大山深處群眾的生活狀況調查與實際體驗
對于這樣一個被群山包圍的世界,我們能夠想到的也許是貧困,勤勞,憨厚,安寧,保守,甚至會是愚昧?墒,當你走進他們的生活世界時,一切都會重新定位的。因為在這里,有你在別處得不來的感動與體會。
我們住宿過的村莊有西石門村,雙底村,武家灣村。途經的村莊有東石門村,橫水村,南洼村,西溝村,東場村。其中給我映像最深的村莊是西石門村和東場村。在這兩個村莊里我有機會接觸到了他們的真正生活。
在西石門村,最大的體會就是吃水難,取暖難。我們去了二 十個人,一下子讓這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緊張的不得了。在小韓家吃的飯,他母親從下午三點就開始做上了,一直做到五點多。當我們吃著香噴噴的米飯時,幾天來的疲憊與不安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樣的款待背后,需要有多少桶井水與木材支撐啊。每次提水都得到村邊的那口小井用扁擔擔。村民們經常會上山砍柴,這在我們的記憶里是從來沒有過的。在這樣的世界里, 或者說是在山西這樣的煤炭大省的南端,居然煤炭是作為奢侈品來看待的。我們晚上住宿的那家叔叔家,生火做飯都是用的木炭,那天晚上我們也是在木炭火的溫暖下,入睡的。
遇到東場村,那是我和音樂系的張博同學一起去探路的事了。在西溝村,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是迷了路的。組織上分配我倆前去探路,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叫東寨的村莊,在那里會有一條小路把我們送到焦輝路上,然后到達我們的目的地--焦作市。我倆以超出大隊伍十幾公里的速度,提前兩個小時到達東場村。也是這樣,我有幸遇見了我忘記姓名的可愛可敬的大叔,也遇見了那座皇家御建的洛加寺。也是在這里,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村莊的歷史與現狀。
據大叔講,他們一家現在七口人,兩個兒子外出打工,有老伴,兩個兒媳和一個孫女在家。家里每年收入三四萬塊,當然這是除去兩個兒子在外打工賺的錢的。這樣一個偏遠的山村,能有這么好的收入,的確有些誘人啊。談到大叔家的經濟來源,主要的不是那十幾畝地的收成,而是家里養(yǎng)殖的中華第一蜂。這樣就把我一路上看到的蜂箱有了合理的解釋。大叔說,這方圓好多的村莊都養(yǎng)這種蜂,收益不錯,已經形成養(yǎng)殖規(guī)模了。在大叔家院子里,我看到兩支新做的蜂箱,大叔說是要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突然覺得,大山里,并沒有那么荒涼,沒有富不起的村莊,只有沒致富的手段。大叔為我講述了村子的歷史,洛迦寺的故事,當然也有他們的家事。當我們要合影的時候,他們一家都羞澀了,尤其是大娘,臉都紅了。那一刻,說不出的感受。突然覺得生命和生活本來就是一起的。
當然還有很多生活信息,比如在我們一路沿行的那條大河上,前幾年建起一座發(fā)電站,可是發(fā)電站與陵川縣供電局有了矛盾,電便沒有地方去賣了。于是當地村民得到了實惠。發(fā)電站把電以三毛一度的價錢賣給村民,村民們現在用電越來越多,生活感覺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在大雙村,當地衛(wèi)生所的大夫和我們講,以前大雙村是整個陵川縣最為富饒的地界,水量很大,吃水灌溉什么都不愁,后來為了支援縣城用水,在村子上游建了蓄水站,河里的水量大不如從前了。當然,這也應證了我們能在那么空曠的鵝卵石灘上休整隊伍。
關于信仰的調查報告3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人們對未來世界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確的行為。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信仰是指人們對某人某物或某種主義、學說、理論等的極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現出敬畏和依賴感,并神圣地奉為自己行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間信仰概述
民間信仰是一種在特定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為核心的民間文化現象。民間信仰指流行在中國一般民眾尤其是農民中間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廟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儀式,血緣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廟宇的儀式組織,世界觀和宇宙觀的象征體系。民間信仰深深植根于鄉(xiāng)村民眾之中,成為農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會環(huán)境如何變遷,外界壓力有多大,農民始終沒有放棄屬于自己內心深處的自然崇拜、神靈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間信仰以其獨特的“民間性”,伴隨農民的一生。
中國民間信仰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民間傳統(tǒng)的信仰、儀式和象征影響著社會中大多數民眾的思維方式、生產實踐、社會關系和政治行為,并與國家上層建筑和象征體系的構造形成微妙的沖突和互補關系。民間信仰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社會形態(tài)、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在國家、民族、社會的發(fā)展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發(fā)揮著作用。因此,對于民間信仰、儀式和象征的研究,不僅可以提供一個考察中國社會——文化的基層的校對,而且對于理解傳統(tǒng)中國社會——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義。
民間信仰共同構成了鄉(xiāng)村民眾的信仰圖景,扎根于農民心中,滲透在鄉(xiāng)村生活的各個方面,滿足著農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宗教與民間信仰反映著鄉(xiāng)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為文化人類學研究和探索的熱門課題。
民間信仰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曾經引起過眾多學者的關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現代民族國家理念的影響,在破除迷信的口號下,民間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宮,特別是當與之密切相關的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學科在大陸絕跡后,就再也無人問津,研究則更無從談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寬松,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變,歷史學、民俗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等學界的學者開始關注和重視這一領域,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民間信仰的特征
民間信仰以廣大的鄉(xiāng)村為土壤,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各種信仰,內容相當龐雜,既有遠古時期的巫教巫術,也有民間的方土方術,還有神仙傳說、對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陰陽五行風水、醫(yī)術與養(yǎng)生學等等,其中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眾心態(tài)中的社會理念與人生理想;景ㄈ缦聨讉方面:
(1)祖先崇拜,內含牌位崇拜和墳墓崇拜,其中牌位崇拜又分家內崇拜與祠堂崇拜;
(2)神靈崇拜,內含自然崇拜和精靈崇拜;
(3)歲時祭祀;
(4)農業(yè)祈儀;
(5)占卜風水;
(6)咒符法術。
祖先崇拜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重要內容,它與古人相信祖先死后靈魂不死,并會變?yōu)楣砩癖S雍蟠嘘P,其中體現了儒家倫理價值。與其有關的崇拜活動有祭祀,包括立宗廟、祠堂、牌位等,還有一套煩瑣的祭祖禮儀。祖先崇拜的主要指向不是鬼神,而是人事,其作用是在表達對先人追思的同時,調動家族成員間的情感與道德。
神靈崇拜源自古人萬物有靈的觀念,它包括自然崇拜與精靈崇拜兩類。在我國民間自然崇拜的內容十分廣泛,有所謂日神、月神、風神、雨神、雷公、山神、河神等;而財神、喜神、藥王神則屬精靈崇拜的范疇。
歲時祭儀是民間流行最廣,與人們日常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的信仰活動,F在流行的春節(jié)、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等與這一信仰有關。歲時祭儀常被賦予特殊的含義,如春節(jié)代表著人們對來年風調雨順,諸事如意的企盼,清明掃墓寄托著對故人的追念,九九重陽則溶入尊老敬老的美俗。
農業(yè)祈儀是圍繞著與播種、收獲等生產活動有關的節(jié)氣進行的祭祀活動。它最初可能與人們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感到畏懼有關,但不可否認,其中更多地表達了祈求收獲,盼望富足的美好心愿,這一民間信仰行為千百年來在以農業(yè)為本的中國社會,一直發(fā)揮著指導農民適時播種與收獲的重要作用,時至今日其在提醒農民按節(jié)氣的變化安排自己的生產活動,不誤農時方面依然具有積極意義。
占卜風水是一種近乎巫術的活動,一般分“陽風水”和“陰風水!彼^“陽風水”是指人間各類建筑的風水,“陰風水”則指墳墓的風水。民間對風水的崇拜,與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關,是人們相信風水流向能招致禍福的觀念所致,它是早期人們科學知識匱乏,對自然規(guī)律缺乏認識的表現。當然在這種民間信仰里也隱含著規(guī)避災禍,祈求幸福的強烈愿望。
符咒法術是借助神力進行法術的民間信仰活動。符文通常用朱筆抹在黃紙上,形如涂鴉,咒語則古怪荒誕,不知所云。至于法術形式更是五花八門,荒誕不經。
從上述民間信仰體系可以看出,我國民間信仰崇拜沒有明確的教義、劃一的儀式、嚴密的組織,呈現出多彩多樣、紛繁復雜的特點,有獨特的行為特征,這就是:原始性、多樣性、農事性、人性、功利性等。民間信仰還具有群眾性、民俗性、松散性、海外性等特點,使得民間信仰成為民俗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三、民間信仰與村落生活
民間信仰在中國民間文化中有著數千年所形成的深厚積淀,在農民的生活習俗中有著深廣細微的滲透。
村落生活是鄉(xiāng)村農民在鄉(xiāng)村空間里隨習俗形成的一種生活式樣。它是與城市社會的生活方式相對的一種生活方式。鄉(xiāng)村社會及其成員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相應的生活方式也是變化與發(fā)展的。它在古代、中世紀、當代、當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差別極大。今日鄉(xiāng)村農民的生活方式已經不能和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以前的同日而語了。同時,即使在同一時代,由于各民族、各地區(qū)的鄉(xiāng)村社會發(fā)展情況十分不同,在它們基礎上產生的生活方式也就極有差異?傮w而言,鄉(xiāng)村生活方式有如下幾個特點:
(1)“鄉(xiāng)土”性。
(2)個體差異較少、同質程度很高。
(3)有較高的封閉性、變化相當緩慢。
(4)崇尚吃苦耐勞與生活簡樸。
哈維蘭認為:“所有宗教都是為了滿足那些社會和人類心理上的需求。”宗教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千百年來,不同民族創(chuàng)造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他們把解釋自然、社會和人生現象作為自己的使命,扮演著現實人類精神生活導向的角色。民間信仰同樣也為廣大民眾提供了精神慰藉,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民間信仰雜糅了儒佛道三教,除此之外,還包括歷史上諸多的現實人物,諸如關羽、秦瓊、岳飛等深受民眾喜愛的歷史人物都變成了民間的神。更有各地因其民俗而隨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地方神,多到無法勝數。有些形成了民間宗教組織和宗教結社,其核心內容是對劫難將至的信仰。
中國民眾的祭祀活動具有明確的功利性,在日常生活中,民眾祭祀土地、城隍、灶王以及各種自然神的最主要的動機是為了求諸庇護及免災,可能也有預備“人情”的用心。如果鬼神世界是取材于現實世界的,是對現實世界反應的話,那么就可以理解,下層民眾其實是處于對官府的不信任、處于無望或對人生的無奈才求助于鬼神的幫助。民間信仰在經歷了數千年的積淀和延續(xù)之后,仍然面臨著何去何從的問題。非物質文化保護為民間信仰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整合全社會的力量保護、保存人類思維的智慧和結晶。
中國要使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作為整體立得住腳,就必須先學會從正面看待所謂的鄉(xiāng)村民間信仰。這就需要我們對一些基本的觀念加以清楚的陳述。鄉(xiāng)村的“民間信仰”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元價值)在生活實踐中的儀式及其表現,從文明早期的天道觀、陰陽觀、神靈觀和巫的觀念往后代代相傳,經過吸收儒、道、釋和其他哲學、宗教的符號和觀念,在唐宋時期演化為非常繁盛的內容,歷明清而登峰造極。民間信仰經過當代的科學、教育和政治的洗禮、沖擊,在當前又復興出其基本的或者證明有生命力的內容。從國家儀式,到平民百姓在人生儀式、全國和地方性的節(jié)慶、面臨重大事件或災異事件的反應,都見證著我們習慣稱為“民間信仰”的表現。實事求是地面對中國人的生活日程,“民間信仰”是大眾的信念和儀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認為的那樣專屬于沒有現代文化的鄉(xiāng)民。邊緣地方的農民之中觀察民間信仰,并不說明它是農民所專屬,而是出于一種調查研究上的便利和效率的考慮而已,因為農民更可能以比較直接的方式表現民間信仰。
在傳統(tǒng)時代,民間信仰基本上是適應當時的人民、社會和國家以積極、正面的方式建立相互關系和整體關系的,當然也不乏陣痛性的短期沖突。在當代,我們的民族遭受了外部沖擊所造成的民族災難,在民族自我意識的低潮時期曾經對我們的文化極度失望,悲憤欲絕地予以糟踐。如今,全體中國人民經過不折不撓的奮斗,我們的民族,包括文化的若干基本方面都幸存下來了,國家也逐漸興旺起來了,現在是思考如何善待我們的基本文化問題的時機了。在這個大背景下,學界應該訴求一個目標,也就是讓民間信仰在公共知識中“名副其實”,在人民當下的現實生活中“歸其本位”。
所謂的“名副其實”是要讓民間信仰不再被隨意地貼上“迷信”標簽。近代以來,民間信仰被學者用“迷信”污名化,成為精英階層、政治權力通過建立貶低民眾的話語而馴化民眾、領導民眾的功利性知識。自然發(fā)展狀態(tài)下的信仰是以神圣之心、敬畏之心為基礎的儀式體系,善意和正面的社會功能是其常態(tài);迷信是變異到有害狀態(tài)的民間信仰,是信仰中一個極端的狀態(tài)。今天已經過了需要這項污名化技術所生產的知識的時代了。應該通過充分的反思、充分的經驗研究來提供一種公共知識,在社會中形成通識:迷信是迷信,民間信仰是民間信仰;迷信和民間信仰之間是一種可能的聯(lián)系,不是一種必然的聯(lián)系;知識界和政府可以有所作為的是努力減少民間信仰轉化為迷信的可能性,而非以一個“迷信”標簽貶損一切民間信仰。
所謂的“歸其本位”是要讓民間信仰不被惡意利用。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具有豐富的科學技術可資利用的時代。信仰是民眾生活的組成部分,科學技術也是民眾生活的組成部分。為了大多數人有更大的機會過一種幸福的當下生活,應該有民間信仰一席之地的方面,就應該將其歸于民間信仰;應該歸于科學技術的方面,學界和政府有道義為民眾提供應有的科學技術的硬件和軟件。民間信仰不能越俎代庖,否則就真成迷信了,甚至成為黑道、邪教的幫兇了。這是要認真對待的。我們希望,今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感召下的相關研究有助于在我們的共同體之中讓民間信仰和科學技術各就各位,讓民間信仰更好地成為積極的公共意識的組成部分。
四、民間信仰研究走向
首先,該視角涉及我國現當代人思想文化研究中一個正在開拓的新領域。從此拓展、深入研究,有利于人文學科建設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我國在現當代對民間信仰的關注和研究,專著文章,還是時而可見。民間信仰內容龐雜,有俗信,如生肖屬相、祖先崇拜、龍鳳崇信,也有迷信等不乏負面的東西。但是,大多論者,對民間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精神的層面,并以宗教學的知識、理論進行解說。然而,民間信仰在現實中,是和我們民眾的世俗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獨特的信仰形態(tài)。它既是信仰,又是生活,是一種不脫離信仰的生活相。
其次,民間信仰是與宗教不同的信仰形態(tài)。我們華東師大教育部文科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有一個重大攻關課題“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課題組于XX年暑期實施社會問卷調查。數據表明,在年齡為16周歲以上的中國大陸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數占31.4 %。如果按照我國現有的人口比例來推算,可以得出結論,我國大陸具有宗教信仰的總人口超過了3億。且不論這數據是否需進一步調查驗證,其人數眾多是無疑的。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信仰宗教”,可以做進一步推敲。因為,我們在各地考察調查中發(fā)現,廣大農村民眾說自己或他人“信佛”,實際上,此佛大抵不是佛教之“佛”,而是民間雜神而已;蛘,如周氏兄弟周作人、周樹人(魯迅)早年所言,中國人大多是信道教的,懂得了中國的道教,就懂得了中國人的國情。這里所謂的道教,在民間其實也不是真正的道教,而是民間信仰罷了。總而言之,民間信仰在民間影響極大。一般而言,它不受宗教的約束,也不同于一般的宗教,F實生活中,它與民間民眾日常生活場景的方方面面,如蓋房買房、生老病死、養(yǎng)育嫁娶、讀書上學、外出行商、打井造橋、種田捕魚等等糾纏在一起,并有意無意地規(guī)范制約人們的言行走向。在世俗的生活中,民間信仰極大地約束著人們的思想言行和人生觀。民間信仰是一把雙刃劍,其負面,對民眾生活有害。因立場觀念的差異,時代的不同,實際危害的程度和個人的感受有所差別。民間信仰中蘊含的民間權威文化符號和信息,具有不同于法律的法約力量,其合理適度的流行、應用,往往與遏止人性的劣根性,促進人性的良知,保護生活生產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祈求人生福祿壽、美好幸福等生活目的相聯(lián)系,內含有利于現實民眾生活和社會公共秩序的和諧發(fā)展的積極因素,在維系社會規(guī)范,促進社會穩(wěn)定,改良國民性等方面,具有政府行政管理無法替代的影響和作用。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索、剖析,可以為我們當代思想文化和相關學科提供新的理論。
其次,對當前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如何進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實際的意義。
本研究的新思考是我們在長期相關的田野考察研究積累中提出的。與此相關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如上述所說的對民間信仰本身和民間信仰與文藝或科學等之關系的研究。在有的村落、家族、廟會、儀式等的研究中,有所涉及,另外,學界也有一些與本研究走向較為相近的文章發(fā)表,如烏丙安《俗信——支配中國民俗生活的基本概念》,向柏松《傳統(tǒng)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陳明文《試論民間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作用》,張鴻石《論傳統(tǒng)民間信仰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文章中不乏一些對策和卓識,對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思路和理論啟迪。
總之,這一研究,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立足于民俗學的立場,建立在廣泛的社會調查和田野考察的基礎之上。以調查、考察的第一手資料和相關的文化材料為基點,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礎上,注意多學科的觀照,綜合運用民俗學、宗教學、文藝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當代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的問題作理論分析。民間信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潮中,將會經歷不斷的熔鑄,從而找到存在和延續(xù)的途徑,繼續(xù)為中國農民提供有意義的解釋空間和精神家園。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國家對民間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據,為中國現當代思想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信仰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當代民間信仰調查報告04-29
溫州民間信仰調查報告04-07
高校生信仰狀況調查報告12-31
最新大學生的信仰調查報告范文09-19
關于大學生個人信仰的調查報告11-28
信仰隨筆04-18
信仰詩歌06-09
信仰名言06-19
信仰的名言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