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成因及防御策略總結
沙塵暴成因及防御策略總結
沙塵暴主要由3種因素構成:第一,產生大風的條件因素;第二,產生對流層低層強烈垂直不穩(wěn)定的因素;第三,當地地理環(huán)境存在著豐富的沙塵源。我國有兩大沙塵暴多發(fā)地區(qū):第一個多發(fā)區(qū)在西北地區(qū),主要集中在3片,即塔里木盆地周邊地區(qū),吐魯番—哈密盆地經河西走廊、寧夏平原至陜北一線和內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爾多斯高原;第二個多發(fā)區(qū)在華北,直接影響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國沙塵暴日益嚴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開發(fā)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有關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華北地區(qū)土地大量開墾,草原過度放牧,人為破壞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為沙塵暴的發(fā)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塵源,一遇大風便形成影響社會、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塵暴。
沙塵暴中的懸浮顆粒主要來自農田。把防治沙塵暴的工作重點放在農田和退化草原上是我們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
沙塵暴是人類不合理的土地開發(fā),為大風提供了豐富的沙塵源,導致嚴重風蝕的結果。我國傳統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弊病,對土壤多次耕翻、耙耱,造成一個疏松的耕層,土壤得不到保護,這是水土流失和嚴重風蝕的根源。應在改革耕作制度上入手,對傳統耕作方法給予徹底否定。大力推廣免耕法,擔當起治理沙塵暴的歷史重任。
目前,我國在沙塵暴治理上有誤區(qū),認為防御沙塵暴就是治理沙漠。認為沙塵暴就是沙漠里的沙粒給人類造成的危害,沒有認識到沙塵暴的主要危害成分是直徑小于100微米微細顆粒,而這些微細顆粒主要來自農田和退化草原;二是認為治沙就是造林。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環(huán)京津防沙、治沙項目,都只重視植樹造林。
兩個認識誤區(qū),導致防御沙塵暴工作不能做到對癥下藥。林帶只是防御沙塵暴的一個措施,即設立風障。防御沙塵暴最主要的措施是地面覆蓋。沙塵暴重點發(fā)生區(qū)多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不是森林地帶,造林效果一般不好:樹木成活率低,生長不良,保留下來的也多是“小老頭樹”。
2001年由農業(yè)部資助,中國農業(yè)大學在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魚兒山鎮(zhèn)南崗村進行了1100畝的免耕試驗,成效顯著。通過實驗,不但看到了免耕治理的積極作用,而且還發(fā)現免耕種植具有較大的增產、節(jié)本效益。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降低種地成本。免耕播種減去了傳統耕作的耕翻、耙耱和整地等3個環(huán)節(jié),每畝節(jié)約費用18—20元。(2)保墑蓄水、苗全苗壯。免耕播種土壤翻動較小,有利于保蓄土壤水分。免耕播種比傳統播種提前出苗7—15天,苗全苗壯。(3)小麥增產。免耕種植小麥產量比傳統耕作方式增產率達45.48%。
裸露、疏松、干燥的土地暴露在大風天氣中,風蝕和沙塵就會發(fā)生。這是由于傳統耕作、過度放牧和破壞植被造成的。風蝕中粗粒子在距土壤表面高度1—2米范圍移動。但是,許多細小顆粒懸浮于風中,順風位移到幾百公里以外,形成大的塵埃團并引起空氣質量問題。懸浮顆粒對空氣和土壤質量破壞很大。揚塵使能見度降低、污染空氣、損壞財物、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這些細小粒子是土壤中最肥沃的部分,有機質和氮元素含量是原土壤的兩倍。減少和控制農田風蝕主要是利用生長的作物和作物殘茬保護農田。
防御沙塵暴有兩個原則,一是減少直接作用于土粒的風力;二是改善土壤表面狀況,提高土壤抵御風蝕能力或限制土壤顆粒運動。據此,防御沙塵暴的主要措施就是推廣免耕法。免耕法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土壤翻耕,將作物殘留于地表的一種耕作體系,是一種改良的、集約的、防御水蝕和風蝕的耕作方法。免耕法耕作體系取消了許多傳統的耕作作業(yè),如耕翻、耙耱、整地等。作物殘留物覆蓋能有效地減少大風引起的沙塵顆粒運動,它可以吸收一部分風力,減少風對土壤的作用力。
【沙塵暴成因及防御策略總結】相關文章:
創(chuàng)新教育的教學策略總結01-28
策略教學反思大全03-20
《月相的成因》教案設計(通用8篇)12-08
兒童早期寫生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總結06-08
教學設計題備考策略03-19
服飾品牌推廣策略計劃03-25
淺談化學教學中問題設計策略03-19
關于提高數學教學有效策略報告范文03-19
數學教學策略設計(通用7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