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雅舍小品讀后感

時間:2022-06-18 10:08:29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雅舍小品讀后感(通用17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雅舍小品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雅舍小品讀后感(通用17篇)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1

  讀過此書,我第一次驚奇的發(fā)現(xiàn),語言的魅力竟能如此之大,吸引著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讀與理解。

  他操著樸實無華而略帶一些小幽默的輕松筆吻,向我娓娓敘說著一樁樁一件件同樣舉無輕重、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家常小事,就像喝著幾杯小酒和一個熟悉無比的街坊鄰居聊天。無論是花瓶還是痰盂,是衣服還是頭發(fā),是香檳還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談,就這話題無限發(fā)散開來,憑借著他數(shù)十年的閱歷,作出洋洋灑灑數(shù)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慮,不需故弄玄虛,每一篇卻都是那么的飽滿與真實。這么一個慈眉善目的老人,就這么突兀地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著眼鏡,圓臉,頭頂光溜溜,咧著嘴,笑得很自在。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陰霾也染成了陽光,仿佛流云也為他停滯不前;他的怒斥激昂澎湃,那么激動人心,仿佛把干燥的煤炭也激出了火花,仿佛胸中滾滾的熱血都是為他而流淌的。

  他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啟發(fā)。首先是文章干練簡結,能用一個字拎清,不用兩個字磨嘰,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對事例的引用,在我書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從五千年前的堯舜禹湯,到昨天打的領帶,一篇雜文可以引用七八個恰到好處的事例,再者,與當今社會的浮華風正反,他的文風非常平實,從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豹窺一斑,在其他作家焦慮的思考如何給文章取一個華麗的主題目來嘩眾取寵吸引讀者時,“雅舍小品”這四個簡潔干練、清新淡雅的文字已經(jīng)概括了一切。除了文章,還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是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朋友們,愛書吧,讀書吧,而且試著寫作吧,相信她會讓我們更加快樂,咱們都不妨一試!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2

  今年暑假,我讀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雖說是讀,其實就是聽,因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這樣,我才有機會用耳朵聽到了這么美的散文。《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寫臺北故居、寫雅舍、時間即生命……但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從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幾公里,如果有客人來,要爬七八十層土臺階,再走過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間,作者只占了兩間。因為房子是依著山勢修的,就形成了一個超好玩的現(xiàn)象。早晨起來從書房到廚房是上坡,吃完飯從廚房到客廳是下坡。房子是用來擋風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風,也不能擋雨。不能遮風是因為窗上沒有糊紙,不能擋雨是因為房頂上的瓦片有許多小細縫。雖然雅舍盡不到房屋的責任,但作者認為“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雅舍給了作者靈感和快樂,雅舍前面是金燦燦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會不喜歡呢?讀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認識到了語言的美。當我讀到一些詞句的時候就感覺深處作者描寫的那個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鳥》的散文,里面描寫了各式各樣的鳥,當作者在描寫這些鳥的時候我都有一種身臨其景的感覺。我不僅體會到了語言的美還懂得了要珍惜時間。我在《時間即生命》學到“不要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等于浪費生命,年輕的時候要學習,不然到了老就會有所遺憾!边@本書用它獨特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3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為若干小篇,每篇都記錄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態(tài),各地美食。當我捧起它的時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響了我寫作甚至人生,極其重要一課的上課鈴。

  這節(jié)課的第一講是真實樸素。作者盡取材于真實生活,例如說“擁擠”、“講價”。他沒有天馬行空、天花亂墜的浮夸,也沒有為了生動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間,自有些許幽默詼諧。關于講價“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边@可謂是真實揭露了做買賣的的現(xiàn)況,所謂“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確不符現(xiàn)世,讓他一語道破,不由得令人莞爾。這樣的文章字里行間自會有一股親和力,大家身邊的人和事,當然強于胡編亂造。與其以詞匯的堆積羅列嘩眾取寵,不如以親身所歷的實事打動人心。與其說:我此題是否夠吸引人,是否有的寫;不如說:我此題是否真實,是否是我曾經(jīng)歷過的。這是我常犯的錯誤,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輕一代人的通病。沒有親身經(jīng)歷,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實,少份虛假,豈不是好?

  這節(jié)課的第二講是細致觀察。例如他講擁擠:“既上車之后,不消說可以聽到下列各種的呼聲:‘哎呦!你看看我的腳’‘別擠喲!’‘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沒得辦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這般細致的描寫,光憑想象可是達不到的,“汽車尚未停穩(wěn),一群人蜂擁而上,結果是車上的人不得下來,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陣混戰(zhàn)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來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費掉‘民力’不少!奔氈碌赜^察品味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寫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亂七八糟地瞎想。當你致力于觀察生活的一點一滴時,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很多平時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擁擠,我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甚至從來沒有注意到它,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當梁實秋娓娓道來之時,方是“噢,原來如此!”下次坐公交、擠地鐵,再觀察觀察印證印證,豈不有趣?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4

  賞著花,就癡了;酌著酒,就醉了。倘若細細品味著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豈不是如癡如醉哉!

  于我而言,幽默本是一件復雜的事,因為它既不是嘩眾取寵的行為,亦不是網(wǎng)絡上爆紅的“金句”,它是一種內在的東西,需反復咀嚼,方可知其味。而藝術的幽默愈發(fā)困難,但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生動地詮釋了何為“藝術的幽默”。

  先來淺談幽默吧,梁實秋先生的語言看似幽默,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實則盡帶對社會、對自我的譏諷,不然“雅舍”何能稱“雅室”而非“陋室”呢?就單說那“能滲雨的房頂”與那“滿室狼藉,灰泥崩裂”的畫面吧,何以稱“雅”?只是作家對自身的解嘲罷了。還有排隊時的“那只長鼻猴似的胳膊”,女人的那些“東挑西揀,批評得人家一文不值”,男人的“泡菜梅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的腳”,讀后自能使人會心一笑,卻又不禁慨嘆梁實秋先生的用心良苦,如明鑒一般,照著自己,然后羞紅了臉。

  再者是藝術,《雅舍小品》中雖有許多口頭語,但也不乏有較多的文言詞匯。像雅舍的月夜——山頭吐月,紅盤乍涌,清光四射。乍一看,不像是梁實秋先生的風格了,如此素樸、淡雅。又見“寂寞是一種清福”,“焚一柱香,能使空氣靜止”,這大概是梁實秋先生真實的心境吧。于是,還有一些頗具情懷的食物:味濃而釅的酸梅湯,透明雪亮的糖葫蘆,皮薄汁多的包子,皆令人垂涎三尺。到后來再翻閱《雅舍小品》時,我已不敢再看后面幾篇了,到底還是怕自己會忍不住再去北京游覽一番。

  幽默與藝術,就這樣結合成了《雅舍小品》,結合成了梁實秋先生,走進了我的心里,讓我領略到百味人生。世間百態(tài),雖然參差不齊,有些令人愉悅,有些讓人傷感,但只要擁有一顆有趣的心靈,你就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

  讀書如種樹,一頁頁地讀下去,就如一棵樹一天天地成長起來,攀在樹上,就能看到廣闊的美景;坐在樹下,就能享受到幽深的寧靜?傆幸惶,書讀得多了,讀得透徹了,你再看彼花時,再飲彼酒時,才知花與酒早已不在我心外,而在我的心內。那花,微綻;那人,微醺……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5

  經(jīng)過修繕后的雅舍顯然不會再有“風來則洞若涼亭,雨來則滲如滴漏”的景象出現(xiàn),但墻上掛著的老照片、陳列柜中擺放著的舊物以及梁老筆下供他酣睡讀寫的一幾一椅一榻卻依然在靜靜的向我們訴說著那些關于雅舍可愛的個性。

  劉禹錫《陋室銘》中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本佑诜比A鬧市里的雅舍,因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而顯得分外不同,而梁老所著《雅舍小品》讀來更是別有風味。

  文房四寶、結婚典禮、我看電視、理發(fā)、洗澡、垃圾……以前從未將這類詞與散文相聯(lián)系過,卻在看完“人間煙火”這一輯中得到感悟,原來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氣。而讀“世情百態(tài)”這一輯時,又仿若在和一個老友或是長者閑談,親切卻也受益匪淺?础肮识监l(xiāng)情”,聽梁老將故都的風情娓娓道來,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處異鄉(xiāng)的游子內心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過于在案上發(fā)現(xiàn)一大堆信!绷豪显凇缎拧愤@一章中如此寫道。書信作為最溫柔的藝術,的確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但如今隨著網(wǎng)絡的迅猛發(fā)展,聊天工具層出不窮,我們在享用著網(wǎng)絡便捷的同時卻也很難再感同身受“從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唯美畫卷。

  若偶有閑心,執(zhí)筆書信,你最想寫給誰呢?遠方的親人,心中的那個他,還是昔日的同窗好友……離開校園已有一年多時間,但翻看到《同學》這一章時仍有莫名的情緒觸動著我。文中梁老提及同窗共硯的深厚情誼,談到令人記憶猶新的同學外號,感慨走出校門,各奔前程后的所遇種種……讀著讀著便勾起了我對校園、對同學的記憶。小學同學像是玩伴,嘻嘻鬧鬧,互相見證彼此的成長;中學同學像是戰(zhàn)友,一起熬過中考、高考的磨礪,更有革命的情懷;大學同學像是伙伴,相伴走過青澀,邁向成熟;離開校園后,同學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訊錄中一直保存著電話號碼卻甚少聯(lián)系,但卻絲毫不會影響“同學”這個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與分量。

  談及同學與校園,總是伴隨著回憶的美好與分別的感傷,這種情緒在看“故都風情”這一輯時也曾有過。在我看來中國人最有“故鄉(xiāng)情懷”,本著“故鄉(xiāng)即是根之所在”的意念,總是會對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格外有感覺。梁老用簡潔而平和的文字,無比溫情的向我們講述著北平的年景、冬天、街道甚至連樹、雪、垃圾都不容錯過。我想“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此時此刻最是應景。

  雅,古正也。身居陋室,卻鴻儒相交;身處鬧市,卻靜雅于心。這便是梁實秋先生雅之所在。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6

  梁實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旁征博引,內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境界,文調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體。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晚年的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我覺得梁實秋的散文不僅詼諧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東西,大有一種以小見大的感覺,很通俗易懂。梁實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種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我對他那篇關于養(yǎng)狗的散文感觸頗深,實打實的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說是發(fā)自肺腑的共鳴。

  他操著樸實無華而略帶一些小幽默的輕松筆吻,向我娓娓敘說著一樁樁一件件同樣無足輕重,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家常小事,就像喝著幾杯小酒和一個熟絡無比的街坊鄰居聊天。無論是痰盂還是蘿卜湯,是吃相還是頭發(fā),是狗肉還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談,就這話題無限發(fā)散開來,憑借他八十年的閱歷,舉足輕重地作出洋洋灑灑數(shù)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慮,不需故弄玄虛,脫口而出已是渾然天成。這么一個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著眼鏡,圓臉,頭頂光溜溜,咧著嘴,兩眼彎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陰霾也染成了陽光,仿佛流云也停滯不前;他罵,我也罵,不帶一絲煙火氣的冷嘲熱諷、嬉笑怒罵,像凜冽的冬風,奔流的江河,柔軟卻蝕物無聲。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jīng)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xiàn)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側莵頍o奈一笑?吹贸鰜碜髡邔τ趪鴮W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jīng)歷,世間百態(tài)。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xiàn)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lián)想。可見作者思考問題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了解之深。

  品讀《雅舍》,梁實秋老先生以寥寥幾筆將珍饈美味擺在眼前,又用平淡樸實的筆觸將喝茶飲酒、下棋遛彎再到談及世情百態(tài)、故都風物的日常瑣事歸于溫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間。

  中華文化的意義不僅是它淵源的歷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視人的內在修養(yǎng)和精神世界,摒棄貪婪與粗俗。中華文化帶給華夏兒女的除了豐富多彩的戲曲書畫,富麗堂皇的名勝建筑,更深刻的是教會我們處世的禮與仁,引導我們立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志。這也是中華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長河中經(jīng)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銘》的衍生,展現(xiàn)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時處頓";"獨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沖和,又有莊子的通達,以平凡的瑣事表達對于生命的悲憫、個體的尊重、常態(tài)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質上的精致與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堅持。且不談陽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對生活從容灑脫,對世情百態(tài)誠敬謙讓的文化精神。

  時下,社會浮躁的心態(tài)處處可見。年富力強的人不甘于誠懇踏實地勞動,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揮金如土,用炫富來吸引眼球;學術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識或課題,而用小聰明找捷徑社會的浮躁,終究還是精神的迷茫與缺失。

  有從容的態(tài)度才能夠對流言蜚語,不辯不爭;對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對誤解委屈,不自怨自嘆。有灑脫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亂陣腳,能控制情緒做到榮辱不驚。憑借一份從容灑脫,諸葛亮舌戰(zhàn)江東群儒談笑自若;憑借一份從容灑脫,關云長單刀赴會豪氣干云;憑借一份從容灑脫,居里夫人能在面對成為千萬富翁的機會淡然而笑,將自己畢生獻給科研事業(yè),驚嘆世人;憑借一份從容灑脫,陜西師大手寫4500份通知書,以抱樸守拙的治學態(tài)度得到社會的敬佩從容灑脫便成了一種必勝的信念,一種自信的威儀,幫助我們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不淪為金錢和欲望的奴隸,讓我們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簡單的生活中找到快樂。

  他筆下的那座"雅舍";可能與我們印象中的不大一樣。我想象中的雅舍應該是整潔明亮的,不需要那些華美的裝飾與累贅,越簡潔越好?墒聦嵟c我想象中的大相徑庭。在梁先生筆下,"雅舍"只有用火燒過的磚孤零零的四根磚柱,上面再加個木頭蓋子,光是想想,就覺得寒磣。

  最可怕的是夏天,"夏蚊成雷";在這里變成事實,"當別處蚊子早已偃旗息鼓之時,這兒的蚊子則格外猖獗,偶不留心,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米粒般";不光有蚊子,白日里隔壁傳來的.各種聲響也逼瘋人,晚上還有老鼠出沒,各種磨牙聲抑或是其它聲響更是層出不窮,攪得人不得安寧。更可怕的是下雨天,屋頂?shù)教幎际菨裼。蓓敾夷啾懒,弄得滿屋狼藉亦不足為奇。梁實秋先生所言之處說的皆是"雅舍"的簡陋,卻絲毫不令人覺得有多丑陋,反而能讓讀者從字里行間讀出他的幽默與樂觀。所謂"室雅何須大",大致就是如此。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齡寫,按職業(yè)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颈磉_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著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臟!",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藝術,什么歌劇,古典音樂會后,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才會這樣。我呢,沒有什么藝術細胞,就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么,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jù)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著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lián)系了許多生活上,作者經(jīng)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粗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許多了。至于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豆腐干風波"為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了解寫了出來。至于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于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tài)的看法。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也許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7

  感覺梁實秋的散文,挺有周作人“閑話式”的感覺。只不過梁實秋的散文更多的是針對社會中一些常見的加以幽默,有點辛辣的諷刺。像《理發(fā)》,《握手》,《洗澡》之類的。其中的一篇《旁若無人》讓我想起上次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自己旁若無人的事。

  文中說,在電影院里,我們大概都常遇到一種不愉快的經(jīng)驗。在你聚精會神的著看電影的時候,會忽然覺得身下坐著的椅子顫動起來,動得很勻,不至于把你從座位里掀出去,動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顛搖入睡,顫動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覺得他討厭。大概是輕微地震罷?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顫動了。在你剛收起心來繼續(xù)看電影的時候,顫動又來了。如果下決心尋找震源,不久就可以發(fā)現(xiàn),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撐上,繃足了勁,利用腿筋的彈性,很優(yōu)游的在那里發(fā)抖。如果這拘攣性的動作是由于羊癲瘋一類的病癥的暴發(fā),我們要原諒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看樣子也不像是神經(jīng)衰弱,他的動作是能收能發(fā)的,時作對歇,指揮如意。若說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兩排座客不得安生,卻也不然。便是“旁若無人”的態(tài)度。

  上次我也把腳也踩在上面,然后均勻地彈動。左邊的人問,誰腳在動?君說是我。于是我停止彈動。后來又不知不覺地彈起來。結果又被說了。于是不彈了。后來又彈起來,這回自己意識到了。就再也不動了。

  文中又說,“旁若無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日常行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氣乏則欠,體倦則伸!钡窃诔砣藦V眾之中,張開血盆巨口,作吃人狀,把口里的獠牙顯露出來,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極,那樣子就不免嚇人。

  這種人也是常見的,上次在圖書館,看到一個男生打哈欠,齜牙咧嘴,形狀如上文中所說,不必描述。有人打哈欠還帶音樂的,其聲嗚嗚然,如吹號角,如鳴警報,如猿啼,如鶴唳,音容并茂。一次上馬克思課,一個女生打哈欠就發(fā)出嗚嗚聲,不免引人發(fā)笑。

  禮記,“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是欠伸合于古禮,但亦以“君子”為限,平民豈可援引,對人伸胳臂張嘴,縱不嚇人,至少令人覺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體。

  這一切“旁若無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發(fā)事件,經(jīng)常令人困惱的乃是高聲談話。在喊救命的時候,聲音當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腳底下,但是普通的談話似乎可以令人聽見為度,而無需一定要力竭聲嘶的去振聾發(fā)聵。生理學告訴我們,發(fā)音的器官是很復雜的,說話一分鐘要有九百個動作,有一百塊筋肉在弛張,但是大多數(shù)人似乎還嫌不足,恨不

  得嘴上再長一個擴大器。有個外國人疑心我們國人的耳鼓生得異樣,那層膜許是特別厚,非扯著脖子喊不能聽見,所以說話總是像打架。這批評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國人會嚷的本領,是誰也不能否認的。電影場里電燈初滅的時候,總有幾聲“噯喲,小三兒,你

  在哪兒啦?”在戲院里,演員像是演啞劇,大鑼大鼓之聲依稀可聞,主要的聲音是觀眾鼎沸,令人感覺好像是置身蛙塘。在旅館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廟會,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難免沒有響皮底的大皮靴毫無慚愧的在你門前踱來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種市聲前

  來侵擾。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以動物而論,獅吼,狼嗥,虎嘯,驢鳴,犬吠,即是小如促織蚯蚓,聲音都不算小,都不會像人似的有時候也會低聲說話。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說話愈不以聲大見長。群居的習慣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無人”的幻覺。我們以農(nóng)立國,鄉(xiāng)間地曠人稀,畎畝阡陌之間,低聲說一句“早安”是不濟事的,必得

  扯長了脖子喊一聲“你吃過飯啦?”可怪的是,在人煙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嚨還是不能縮

  小。更可異的是,紙驢嗓,破鑼嗓,喇叭嗓,公雞嗓,并不被一般的認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還公然的說,聲音洪亮者主貴!

  這讓我想起前天在圖書館看書,樓下大媽在高聲聊天,全然不顧于樓上那么多學生在看書。又有一個學生,在看書時接電話,竟然也在座位上聊了起來。接電話避開看書的學生,這一點君乃是榜樣,無論電話長短,總是屁點屁點地跑到外面去。

  接著,這篇散文最后。叔本華有一段寓言:

  一群豪豬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擠在一起取暖;但是他們的刺毛開始互相擊刺,于是不得不分散開?墒呛溆职阉麄凃屧谝黄穑谑峭瑯拥氖鹿视职l(fā)生了。最后,經(jīng)過幾番的聚散。他們發(fā)現(xiàn)最好是彼此保持相當?shù)木嚯x。同樣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豬聚在一起,

  只是他們本性中的帶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厭惡。他們最后發(fā)現(xiàn)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個距離,便是那一套禮貌;凡違犯禮貌者便要受嚴詞警告——用英語來說——請保持相當距離。用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當?shù)臐M足了;可是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

  氣的人情愿走得遠遠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逃避不是辦法。

  幾十年前寫的作品,幾十年后,很多現(xiàn)象依然存在。依然具有很強的批判性。這一點,雅舍小品和魯迅筆下所批判的國民性還是有共同之處的。只是梁實秋所批判的更多停留在具體的,小事件上。而魯迅所批判的深入了國民的精神層面。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8

  《雅舍小品》,的確是一本好書,里面的文章以一個微乎其微的事物或事情命題,比如孩子、音樂、信、下棋、寫字等,而結尾出乎意料,生動傳神地畫龍點睛,微妙之處,讓人拍手稱贊。

  還記得《雅舍小品》的一個段落,說:“外國的風俗習慣永遠是有趣的,不過若把異國情調生吞活剝地搬到自己家里來,身體力行,則新奇往往變成桎梏,有趣往往變成肉麻。基于這種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與牛奶!苯Y尾用看似荒唐而好笑的想法,映射出了作者自己對外國風俗的不滿。我想,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傳承并發(fā)揚民族文化。我認為《雅舍小品》賦有哲理性,是在于這本書能在讀者看書時饒有趣味,又能挖掘讀者的內心,讓讀者領悟字面之下的底蘊。

  平凡之中見偉大,《雅舍小品》的題材多是隨手拈來的,給讀者一種平凡的滋味,但是梁實秋先生將這樣平凡的題目,寫出豐富而多彩的內容,普通人難以做到,更無法做得妙、做得巧。

  一般的書往往長篇大論,中心零散,可是《雅舍小品》卻每篇作品不出兩千字,寫的都是身邊平凡瑣事,獨立成篇,作者梁實秋先生在《雅舍》一篇中說,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這種清新灑脫,無拘無束的生活,我也很向往,但我更欣賞的是他筆下的《雅舍小品》,這一本蘊味十足,留有深意的,賦有哲理性的文學作品。

  我非常喜歡讀《雅舍小品》,我看這本書時,喜歡在書中做旁批,寫下當時自己的心得和體會,看過的文章我會重溫,從而發(fā)現(xiàn)更深層的含義,我樂在享受書中作者的所感所悟,樂在探討書中的豐富而深沉的底蘊。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個人談話。”就是如此。

  現(xiàn)在看這本書,會感覺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無比開心。以后回看,可能會感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

  《雅舍小品》就是這樣,最重要的是它洞入人心,他給了我們更豐富的感受,讓我們發(fā)掘了他的底蘊,更發(fā)掘了自己心中的底蘊。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9

  梁實秋老人是個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為一個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帶有老北京的影子關于生活,老先生寫得很廣,上至國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關于生活之事,盡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談得最多的是吃的。《老饕漫筆》之中,講了數(shù)十種吃食,還有十數(shù)家館子飯莊,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兩語,將讀者作食客又將之數(shù)十年前,恰又合時宜地早早跳出。但無論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鄉(xiāng),追憶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興奮不已的話題中道出己愁,卻又并不讓人知覺真是令人稱奇除了一個“愁”字,當然更是些哲理,卻全無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講故事之余講講奧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關于說話的,且竟有一篇是講如何罵人的!的確,罵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實乃人之常情,不發(fā)泄卻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靜罵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會在罵人時這么做。不過此篇也并不止講如何罵人,還說算揭了張黑幕給人瞧瞧;抑或是說例“焦躁時罵人都罵不了還能干什么”之類的話題。這些個罵人的法兒,用了些個成語取了幾個小標題,讓人發(fā)現(xiàn)再小之事都可用計,不是隨便玩兒玩兒就好的,著實給人清風而令人一驚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時間何必其速?尚不能輕松度日。倘非作業(yè)頭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業(yè)為工作,卻時常看不順眼許多事物。自從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對其中許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態(tài)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內心的共鳴與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萬物皆灌以主觀情緒,應以平和之心面對,不急不躁,方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覺著,看事應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憂慮,不必想不開;惋惜之至亦應將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寬厚,不必斤斤計較,指不定人有所難。把紅塵看得太破不好,但裝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極,至極則至不極,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為全策。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10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yǎng)較為深厚。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jīng)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游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后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嘗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guī)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yǎng)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升華;學成歸國后,歷任南北數(shù)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卷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zhèn),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yǎng)、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xiàn)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里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其間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zhàn)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xiàn)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tài)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薄堆派嵝∑贰芬晃脑趦热菖c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范。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11

  在正文之前先說點別的,《雅舍小品》按體裁來說是小品文,散文的一種,大概像隨筆之類,小有議論勝在清新簡短,文字生動,較小說來講是很適合日常閑雜時間閱讀的,本身內容也日常一點。

  為什么這樣說,主要是小說固然精彩,人物個性分明,情節(jié)百轉回腸,但恩恩怨怨的感情總是很濃烈,看的時候要投入相當?shù)那榫w,和書中人物一起經(jīng)歷悲歡離合,難以抽離出來,頗有“余音繞梁”的效果,所以更喜歡在大塊的時間里閱讀,這樣酣暢淋漓的情感體驗才不致被打斷,不然總是記掛著,干別的事情也念念不忘,對自己也是種折磨,大概跟追劇的心情差不多,遇上要緊時候真是比追劇的急切更甚,恨不得拋下手頭繁瑣事務一覽為快。

  散文就不存在這種問題,遇上有趣的多看兩眼,長篇大論的草草翻過也不影響心情,不會像小說漏看了一處伏筆那樣疑惑懊惱,隨看隨停甚為方便。但就閱讀來講,散文也有個缺點(或許是我的缺點也不盡然),隨看隨忘,再看再新,除了中學時代要求背誦的名篇之外,大多數(shù)散文看完都沒有什么印象,時間長了連書名都會忘掉。記得之前的一套三毛文集,除了撒哈拉的故事著實有趣印象較深,其他的實在沒留下什么痕跡,尤其是成套閱讀的,看完一本接著另外一本時常常犯難,不知道自己之前看過沒有,非要翻開讀上那么幾十頁才能確定,再讀一遍自然也不是什么壞事,拿來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和小說的不同罷了。

  這大概也是決定每本書都寫點讀后感的契機了。

  梁實秋最為著名的作品應當是譯著的莎士比亞全集,直至如今都被奉為經(jīng)典,我相信一句話,好的譯者,作品都不可能差,因為胸中藏有萬件法寶,筆下才能出乾坤,更何況是莎士比亞這樣鼻祖級的人物,作品要翻譯的優(yōu)美又不失原味功力自不必說。

  《雅舍小品》,是讀先生的第一本書,書分為三個部分:人世間、生活小議、味是故鄉(xiāng)濃。讀的時候會想起語文書里的課文,旁征博引又妙趣橫生,語言幽默辛辣,功力深厚用詞講究,不乏生僻字又不影響理解,大概是文言文和白話文過渡時期的特點吧,這時候就能聯(lián)想到課文底下的注釋,密密麻麻寫著其用法出處,其實看的時候大可不必在意這些細節(jié);又會希望有這樣一個侃侃而談的朋友,件件事情說的頭頭是道,褒貶都是一針見血,人物說法信手拈來,一定是個既能聊八卦又能談人生的好伙伴,何況還能相約下館子假裝過把老餮的癮……嗨醒醒~~

  “雅舍”是先生在四川寓居時棲身的竹篦屋一座,“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而我沒有法子”,“蚊虱之盛前所未見,聚蚊成雷真有其事”。雅舍的月夜不免讓人想起“承天寺夜游”,雨天則頗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架勢,而人生如逆旅,“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這是本書冠以“雅舍小品”的由來。

  書的第一部分說理居多,舉得例子頗為生動,先生描寫動作場景總是惟妙惟肖,讀著就能看見這樣那樣的人物躍然紙上作人生百態(tài),畫面感不可謂不強,越往后煙火的氣息漸漸濃厚,從一個概念一類人說到身邊人生活事,越往后看越手不釋卷,直至看到最后一章寫吃食,那時已夜半三更,又舍不得放下,又氣憤手邊沒吃的,一邊看一邊咽口水,好不容易看完了關燈睡覺,翻來覆去的肚子咕咕作響,腦子里凈是糖葫蘆藤蘿餅核桃酪獅子頭燒羊肉,差點就能閉著眼睛報菜單了,直到困得不行才睡過去。好的是書里有幾味好吃的做法也寫得詳細,跟隨園食單一樣,食材處理火候大小妥妥當當,讓人生出“大不了日后我自己做”這樣的安慰。

  先生好幾處提到,少年時候不知讀書,縱情酗酒糟蹋身體,直至而立才知發(fā)憤,才知愛惜身體,可還是疲懶,翻譯大業(yè)硬是又拖了十年才完成,好在一切來得及彌補,文人回首還可說狂放,想來我們還是青年,愛惜身體,莫負好韶光。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12

  梁秋實這一代宗師,給本世紀文壇留下了2000多萬字沉甸甸的著譯。梁公散文自然、真率、豁達灑脫;亦莊亦諧、“絢爛之極趨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冰心先生曾這般評價:“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ㄓ猩⑾、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梁秋實先生的《雅舍小品》——這一中小學生必讀叢書,讓我們尋常中頓悟世間哲理,困境中展現(xiàn)睿智幽默,歲月中洞察人生百態(tài),閱讀中品味詞苑英華。

  翻開了第一頁:“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jīng)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边@形象的意象將時間與生命結合在了一起。梁先生很珍惜時間,他的那些成就說明了這一點,他一再說自己浪費了時間,表明他對自己要求的嚴格,能不斷地責惱自己,本身就說明他是一個珍惜時間的人。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事,學一點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

  《雅舍小品》里面記述的并非風雅之事,乍一看都是生活中的瑣事百態(tài),俗塵俗事。但是作者幽默風趣的筆調給人印象深刻,以嘮嗑的形式和你說話,輕松隨性,一想起就忍俊不禁!諸如調侃吝嗇鬼的“開電燈怕費電,再關上又怕費開關”;對于女人買衣料東嫌西嫌的調侃也讓人叫絕;對于牙簽使用的方法更是粗柄夸張。但無不顯現(xiàn)作者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智慧。小品語言也典雅清朗,雅俗共賞。作者寫得那么隨意、輕松、幽默,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狗一貓都可以激起他的寫作沖動,皆可入文。

  《雅舍小品》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對生活的戲謔,也是一種心靈的凈化,更是一種雅致的襟懷和認知。我們深信,只要拋棄偏見,讀者不難從中感受這位大師個性獨異的文心、文氣、文調,領略他的積學之厚、腹笥之富和經(jīng)澤之熏,走進一片高雅脫俗的美文世界。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13

  梁實秋有才,飽讀詩書,學貫中西;有情,感情熱烈真摯,隨性灑脫,古稀之年的新愛情也是一片蔥綠之青色;有趣,以戲謔之筆輕描淡寫凡塵俗世,寥寥數(shù)語,便讓人在俯仰含笑之間。與其一板一眼得說梁先生的文學造詣如何高超,我倒覺得,一個人能得到如此真性情的評價,是對一生最大的贊揚和肯定。有才華的人很多,但像梁先生這樣有趣,活出自己真脾氣的卻不多。

  《雅舍小品》就像是梁先生用深厚的功力和積淀,輔以小火煨燉出世間百態(tài),無論多么枯槁的食材,都能調出一番獨特的風味。翻開書卷,每一個小方塊字都好像跳躍起來,充盈著和別處不一樣的感情和意境。仿佛你推門進入這間“雅舍”,所有的東西都自然構成一種渾然天成的和諧,每一件器物都染著家主人的疏朗之氣,但又不會有盛氣凌人的壓迫感,捧在手里,真如雅俗共賞的小品一般,確實十分的賞心悅目,典雅精美。

  翻開這本書,既無序言也沒有跋,直接開門見山,清晰的目錄散在眼前,四章內容用粗體黑字簡潔明了:觀心悟語、世相百態(tài)、老饕漫筆、撫簡懷人。單是這些題目,就足以有太多美好的聯(lián)想和驚嘆了。明明是一些對于現(xiàn)實的感悟,比如好習慣的養(yǎng)成,談話、金錢和敬老等論斷的問題,我們的表達習慣于簡單直白標題黨,可是梁先生偏偏是要先觀心再悟出道理;關于人情世故,我們想到的可能是我不是教你詐和宮心計之類的套路,可梁老就是能站在人性的高度俯瞰“世相百態(tài)”;超級資深的吃貨,人謂之老饕,這格調不止上升了一點點,而且現(xiàn)在的美食節(jié)目都是有圖有真相,而我們的“老饕”能讓你對著他的文字流口水,腦海里還飛飄著各種口感的幻想;活了一大把年紀,誰沒有個相思的朋友呢,梁先生卻是撫簡懷人,想想這意境,絕代書生,風華正茂,一語間,妙筆生風。未聞其詳,就已經(jīng)美不勝收。

  梁先生說,寂寞是一種清福,高韜隱遁的人在現(xiàn)在社會是絕對不存在的。現(xiàn)在似乎只存在兩種類型的人,一是在現(xiàn)實的泥淖中打轉的人,一是偶然也從泥淖中昂起頭來喘口氣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幾口新空氣。喘幾口氣之后還得耐心地低頭鉆進泥淖里。這種寂寞,應該是一種精神上的清凈,F(xiàn)代人大抵疲于為生活奔命,寂寞者多,精神孤獨者卻少。只是這種清凈,也只有少部分人能片刻偶得體會的到。

  關于罵人,梁先生頗有興致的總結了十大戰(zhàn)術,有許多邏輯學和心理學的知識,非常有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精進一下罵人的邏輯和話術!傲R人的上乘,是你罵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覺得是罵,等到想過一遍之后才慢慢覺悟這句話不是好話,讓他笑著的面孔由白而紅,由紅而紫,由紫而灰。欲達到此目的,深刻典雅之詞必不可少。“罵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煩請讀者不要誤以為低俗讀物,更不要濫加利用。

  而作者的雅舍,也是確有實居。到底是一番怎樣的雅舍?——“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瓷筋^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下來,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雅舍小品》

  我實在不舍割裂這一小段,所以全部摘記出來。

  雅舍不雅,反倒簡樸破敗,但梁先生卻說,客里似家家似寄。我住在雅舍一天,雅舍就一天歸我所有,即使有一天雅舍不在或是我不在了,至少現(xiàn)在我還享受著雅舍給我的一切。這好像人生隨性而起,我們生活一日,便享受一天的酸甜苦辣。似家似寄,人生也不過是一場旅行。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14

  讀完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我受益匪淺,感受深刻。

  談到寫字,從古至今,需要寫字的地方特別多,字的用處也特別大。所以,寫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國古代,毛筆是十分通用的一種書寫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種獨具一格的書寫藝術——軟筆書法?墒牵S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已經(jīng)很少能見到毛筆的身影了。正如這篇文章所說:“自來水筆代替了傳統(tǒng)的毛筆,寫字一道,漸漸地要變成‘國粹’了。”

  仔細一想,文章說的沒錯,隨著社會節(jié)奏地加快,毛筆已經(jīng)慢慢的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可是,毛筆雖然無法跟上社會發(fā)展,但它畢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與智慧的結晶。∥覀儾荒苁ミ@么一份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相對鋼筆、水筆等等,毛筆有更多的書寫藝術,也有許許多多的形體。可以說,毛筆是我國書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丟下毛筆去用水筆。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15

  在班級又一次換書的時候,我拿到了一本書,名叫《雅舍小品》。這本書的作者是梁實秋!把派帷敝傅氖亲髡邔戇@篇文章的所在地。因為梁實秋的文章都是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所以《雅舍小品》就相當于是作者的隨筆錄。

  《雅舍小品》里寫的主要都是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和身邊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這也可以更加的體現(xiàn)出作者灑脫的寫作風格。

  《雅舍小品》中一共有四個章節(jié),分別是《觀心悟語》、《世相百態(tài)》、《老饕漫筆》、《撫簡懷人》。其中我覺得最精彩的就是第一章節(jié):《觀心悟語》中的“養(yǎng)成好習慣”。

  它里面主要寫的是:“好的習慣千頭萬緒,‘勿以善小而不為’。習慣養(yǎng)成后,便毫無勉強,臨時心平氣和,順理成章。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我之所以喜歡這篇文章,是因為它教會了我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習慣方面卻各有不同,習慣是慢慢養(yǎng)成的,在有效的時候最容易養(yǎng)成,一旦養(yǎng)成之后,想要改變過來卻還不很容易。

  所以從小就得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否則長大以后,就會鑄成大錯!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16

  最近在品讀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

  梁先生的這本書,可以說滲透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方方面面。一件很常見的小事,在他筆下寫的風趣幽默,妙筆生花,整本書典雅中見質樸,凝練中透真知,旁征博引,學富五車,讓我好生佩服。

  開篇的第一章名字是雅舍,這個“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雨滴。”進得屋來仍需上坡,還有破人安寧的老鼠和蚊子,“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

  在作者眼里,這個雅舍自有宜人之處。“因地勢較高,得月較先,可以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等到月上中天,月光仍逼進窗來,細雨蒙蒙之際,亦復有趣!而且家具陳設疏落參差,正合我意”。

  李白有句詩里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陋室銘》里說“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表達的都是一種對于生活百態(tài)的靜默和從容,是達觀,是對生命對生活的敬畏。欣賞這些在困境里能超然物外,苦中尋樂的人們他們豁達樂觀的心境。我們該尋之學之。

  本書還講了一些生活瑣記,其中有一篇講理發(fā),我印象深刻,看得我捧腹大笑。最后一段講在法國一個雷雨天氣讓理發(fā)匠刮胡子,結果一個閃電把理發(fā)匠嚇得跳了老高,還有一個喝醉酒的理發(fā)匠,因為喝醉站不穩(wěn),往前一靠,作者的胡子刮了一塊,刀還留在皮上。嚇得作者趁勢立刻用夢魘的聲音叫起來:“別刮了,夠了,謝謝你......”然后倉皇而逃。原文特別生動幽默,梁先生要生在現(xiàn)代,肯定是個日收5000粉絲量的不可多得的段子手。

  還有一篇調侃男人這個群體的文章。通篇描寫得生動形象,幽默非常,每個人都能在身邊找出那么幾個活脫脫的例子讓你在文中對照然后忍俊不禁,拍腿叫絕。

  關于罵人,梁先生頗有興致的還總結了十大戰(zhàn)術,非常有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精進一下罵人的話術。其中一大戰(zhàn)術是這樣寫的:“罵人的上乘,是你罵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覺得是罵,等到想過一遍之后才慢慢覺悟這句話不是好話,讓他笑著的面孔由白而紅,由紅而紫,由紫而灰。欲達到此目的,深刻典雅之詞必不可少。”

  真是一個老頑童,特別有意思。

  可以說,整本書每一篇都是精華。在這些看似質樸的話語里,你能看到作者深厚的寫作功底。讀文識人,你也能看到梁先生是個特別真實坦誠的人,不嬌柔造作,不無病呻吟,不高高在上的說教,不故意賣弄自己的學識,他像一位洞察世事的老人跟你調皮的拉著家常,可是字字珠璣。“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在梁實秋先生的文章中,我看到這兩句話最好的詮釋和表達。

  因為思考筆觸都還不夠,不能完全表達出我對此書的喜慕之情。但是我一定會把這本書端端正正的擺上我的書架,時而拿出來摩挲之,揣度之,學習之。好的書就是這樣,不管什么年紀,都能給相應的人以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和理解,或許等到過些年再回頭看這本書,又是一篇不一樣的讀書心得了吧。

  雅舍小品讀后感 篇17

  何為健忘?人老了,腦生銹了,老了,朽了,諸多事物也就如垃圾一般躑九霄云外了,但梁實秋的這篇文章將健忘提升到了一個忘我,忘情,忘恩,甚至忘卻天地的層面上。

  一個人,只要是智力正常都必然會遇到一些令人煩心之事,如何去忘,忘有何益,自古以來就是各家各派兼有爭論之無法得到終極答案之迷團。這篇文章就從這個點切入,然后再加以比喻,使之更富于令人想象的哲學空間,然再以一點擴散于整篇文章,整個問題,結合了佛,道,儒三家的理念來加以分析,但不做具體的理述,從字里行間來一點一滴的滲透出它的思想。

  忘,實際上是面對事物的最低境,也亦可以說是最高的。從道家的層面上來說就是心無牽掛,無有雜念。一個人做事總會遇到一些瓶頸,但一個人若本著一種忘卻欲望,無欲無求的心態(tài),也就不會為外界的惱所困。也就可以灑脫自由的游走于九天十地之間而不為外事所惑。就是屬于一種“來去自如,融通自在”的境界。從儒家的來說呢?就是說要有一種“中正”的氣節(jié),“七十隨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其之表現(xiàn),“忘掉一切,忘身,忘我”可以,也十分好,但不能過,偶爾為之可以是一種收心,但其最怕的就是走向極端而失度,不應忘了目的,不應無所謂而放任一切,也不應以自己為心,將天地大道隔絕于身外。始終走在正道之上,不偏不倚,那也才能達到一種收放自如的境界。從佛的角度來看呢?它說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在每個人人心之中,都存在一個隱藏的境地,境地就需要從一種平淡的心境中超脫而出,然而其就是這個境地才是一種“忘我,道我”的表現(xiàn),“忘身”就是一種放浪形骸之外,這是一種無欲無求的表現(xiàn),一種絕慮忘憂的表現(xiàn),也就能脫了這一幅軀殼,靈魂與精神也才能游離于憂愁之外,暢游于天地之間。這才是超脫了“忘”之后的最高境界。將其三者合一,那也就集大成了吧!

【雅舍小品讀后感】相關文章:

梁實秋《雅舍小品》雅舍、拜年11-11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04-08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04-27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范文11-04

雅舍小品讀后感04-01

梁實秋《雅舍小品》賞析08-24

梁實秋《雅舍小品》謎語11-15

梁實秋寫的雅舍小品11-20

梁實秋雅舍小品簡介11-28

梁實秋《雅舍小品》書評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