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山讀后感范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香草山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香草山讀后感1
讀完《香草山》,我感受到了做偷窺者的痛快感。這種用一顆充滿激情和天真的心去探討種種人生問題的情書和日記,我是無法寫出來。
不是說書中的文采高得讓我無法攀及;主要是我不太喜歡這種海闊天空、高談闊論的情書交流方式,把兩人的愛情問題與歷史、國家大事等等問題聯(lián)系起來一并侃侃而談,也只有廷生和寧萱那種思想激進而又天真的年輕知識分子才能干得出。他們倆的思想給我的觀感就像兩塊良玉的胚石,在未經(jīng)打磨之前似的粗糙和動人。他們倆的心靈雖然沒有庸俗者那般麻木和圓滑,但也沒有一個飽經(jīng)滄桑者的沉穩(wěn)和睿智。此書,我要是在四年前讀到它,肯定會讀得熱血沸騰,而現(xiàn)在讀到它,我只有一笑,不是嘲笑,是對激情和天真思想的理性對待后的寬容之笑。
說到讀此種“兩地書”的作品,我還是比較喜歡看魯迅跟許廣平的那種兩地書,雙方在沉穩(wěn)和溫情中進行談情說事。他們沒有廷生和寧萱的天真和火一樣的激情,卻有著濃濃的溫情和不失理性的熱戀之心,這樣的兩地書才能讓我讀之其樂融融。雖然魯迅和許廣平的兩地書因受當時社會的風俗所困,無法達到真正自由和浪漫的談情說愛的高度,但那份溫情和熱戀的心不失理性的書信交流方式,我是由衷地喜歡的。
香草山讀后感2
《香草山》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還是向同學借的,對我的影響力很大。我太喜歡了……
香草山在哪里,愛就在哪里。余杰在《香草山》里向我們講述的不僅是一個純美的愛情故事,也不僅是一段純粹的精神體驗,而是每一個渴望愛情與獲得自由靈魂者所要經(jīng)歷的,正在經(jīng)歷的朝圣之旅。要愛,就是選擇自己的“香草山”,保持自己靈魂深處的“牛奶般的純凈,陽光般的明媚,細草般的清麗!闭f起香草山,最讓人回味并且能夠藏在記憶深處的就是《圣經(jīng)》上一句著名的詩意的語言:我的良人哪,求你快來,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舊約。雅歌)”香草山像伊甸園一樣,充滿著純真、幸福、罪孽和苦難的地方。它既是一個不可抵達的彼岸世界,也隱喻著我們所生存的現(xiàn)實世界!跋悴萆健鄙嫌邢悴,有羊群,還有牧羊人。如果一個人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時,他便可以來到香草山尋求慰藉,而這片神奇的土地將會給予他一次又一次奮起與追求愛情、自由靈魂以及幸福生活的力量。
《香草山》是余杰的唯一一本愛情小說,而且是自傳體愛情小說,書中的男女主人公廷生、寧萱從不相識到相識,從一般朋友一步跨越到親密戀人,自是有很多浪漫和傳奇色彩。但是,作者并不是要刻意自己的戀愛生涯,而是在詮釋“我們”為什么愛,為什么“我們”愛的背后不僅僅是甜蜜,而且還有無盡的嘆息和受苦、奮斗、不可戰(zhàn)勝的渴望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自由靈魂。值得一提的是,我是在時速高達160公里的列車上讀完這部《香草山》的,我想說:通過余杰在書中所堅持的追求自由靈魂的立場、愛的毫無保留,不難發(fā)現(xiàn),余杰的新書留給讀者的將是這樣一個深刻而且需要直面的問題:你愿不愿意把它作為一面鏡子,照一照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靈魂?
香草山讀后感3
很多年前,品讀那本《香草山》,午后的寧靜讓我有機會在縷縷照射進窗戶的陽光下,細細賞讀這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看了一百多頁便忍不住地想與人傾訴我的感受。寧萱這個名字富有詩意且浪漫得讓人不忍去猜測,她的西藏之旅前的遺書好象明鏡一樣,幾乎讓我看到自己心靈深處塵封的領(lǐng)域,因為文字因為純真,也因為這許多藏在自己靈魂里許久,卻被別人用另一種方式展現(xiàn)給自己所帶來的震撼。
其中引用羅素的名言,人性中沒有了愛的感覺和追求便少了色彩從而空虛孤獨;沒有了學業(yè)的成就和拼搏這個社會將停止發(fā)展;而沒有了對人類苦難痛徹心肺的憐憫之心那么世界上還要有多少戰(zhàn)爭和犧牲?
說到戰(zhàn)爭,我為人類感到極端的悲哀,我自知有些孤陋寡聞,我不懂政治軍事的發(fā)展和道理,但每天的報道中我看到的是絕望驚恐的.眼神、孩子的淚水,是血,是痛苦扭曲的面孔以及戰(zhàn)爭的指揮者不可一世的神態(tài)和正義凜然,豪情萬丈的言辭論調(diào),人類創(chuàng)造了所謂的文明,然而先驅(qū)們卻在這文明的土地上肆意滋長著私欲、貪婪,毫無顧及的踐踏摧殘著。經(jīng)過億萬年醞釀的生命共同寄存的空間,生命的產(chǎn)生是個奇跡,是億萬分之一的概率產(chǎn)生的奇跡,任何一份生命無論強大與渺小,都是值得尊重和驕傲的是無貴賤之分的,可是無數(shù)的生命體卻被無辜的做為工具去滿足別人貪婪,我不明白這世界上為什么要有軍隊有士兵,很小的時候每當看到軍車看到一身戎裝的人,就會讓我想到電視里炮火硝煙的戰(zhàn)場,想到被人稱頌的橄欖綠上的血,自然就想到死亡,我從小害怕死亡更害怕身邊親人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每一天世界的某個角落都有生命滅亡和再生,而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的滅亡就是罪惡,不知是文明的罪惡還是文明造就下人性自然滋生的罪惡。
書中說到郭沫若卑躬屈膝為人所不恥的活者,倒不如郭世英光明磊落的慘死在牢獄中,現(xiàn)代人又有幾個可以像這般從容?喧囂當中充斥的是利益和欲望,人們于是麻木了或者說是習慣了某種人人遵循的模式。
我自己也是個渺小的個體,同樣的悲哀著,或許根本沒有資格去憐憫別人的悲哀,然而我還是自由的,衣食無憂的活著,看到描寫曼德爾斯塔姆所受到的遭遇以及他的妻子在他死后帶著詩稿到處躲藏,夜深人靜時,她依靠吟誦丈夫的詩篇來抵御寒冷和孤獨,我感到無法抑制內(nèi)心涌動的悲憐和憤慨,幾乎要為之哭泣,這是何等的堅強偉大,又何等讓人心痛,為一位出色的詩人遭到世事的壓迫更為一位癡情的婦人孤獨一生守侯的堅貞的愛,與其相比,我們現(xiàn)在的所謂苦痛便微不足道不足掛齒了。
在欣賞寧萱在第一篇中柔美流暢的文筆之后,在欽佩這個有著獨特思想的的女孩子的同時被延生令人折服的洞察力和鞭辟入理的思辯能力,卻又有叫人憐愛和心疼的純情與脆弱所打動。
我是酷愛詩歌的,但是我筆下的隨感與那些視苦難于不屑的被壓迫下的詞句相比就是純粹的靡靡之音,不值得見人了,世界之大有眾多不為我所了解的或宏觀或微觀的事物以及思想,我再次為自己靈魂的渺小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