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傳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大千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家誠寫的《張大千傳》,這本書細細的分享了張大千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經(jīng)歷以及他在畫壇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為中*國*文化藝術(shù)作出的杰出貢獻。
張大千(1899~1983年),原名張正權(quán)后改名張援,字季爰,號大千,祖籍廣東省番禺,出生于四川省內(nèi)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據(jù)說在張大千母親壞他時曾夢見一只黑猿,故名字里有個爰字,取猿的諧音。在6歲的時候,開始讀書識字。9歲時正式開始學習繪畫、書法。張大千的人生經(jīng)歷非常豐富多彩,下面我們來列舉其中一些最具傳奇色彩奇的經(jīng)歷列出來:
一、土匪的“師爺”
17歲時張大千隨著一伙商人從內(nèi)江老家赴重慶求精中學上學。在途中被一伙土匪捉住,蒙上眼睛帶上山去。張大千被帶到土匪頭子面前,土匪頭子要他給家里寫封信,索要贖金。沒想土匪頭子看了張大千的信,又改變了主意。原來張大千在信中沒稱他們?yōu)橥练耍菍⑺麄兎Q為江湖好漢,況且張大千又寫得一手好字,土匪頭子便發(fā)下話來,封他為山寨的軍師。身陷囹圄的張大千轉(zhuǎn)眼間變成了“軍師爺”。在山里當了一百多天土匪“黑筆師爺”后,他在一次隨土匪們一起下山搶劫時趁機逃跑了。
二、不燒戒疤的和尚——“大千”的由來
1916年冬,張大千與青梅竹馬的表姐謝舜華定親,后來隨二哥張善孖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兼習繪畫,聽到未婚妻病故,特從日本趕回上海,想回老家吊祭,但因兵慌馬亂,交通阻塞,無法回去,只好重返日本,繼續(xù)學業(yè)。1919年夏天,19歲的他完成學業(yè),由日本返回上海,卻因傷心未婚妻謝舜華去世和逃避家里為他從新定的婚事,到松江禪定寺出家為僧,拜住持逸琳法師為師,法名大千。三月后他因為不愿燒戒疤,連夜逃出,被他二哥尋回,送回四川成婚。
三、天下第一造假高手“假石濤”
張大千的仿畫真能瞞天過海,讓人難辨真假?張大千仿古確實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拿他的仿古書畫來說,他是無人不仿,無畫不畫,上自魏晉南北朝,下至明清,各朝各代具有代表性的畫家的畫作,他都拿來仿之。而他仿的最多的要數(shù)石濤的畫作了,為了考驗自己的偽古作品能否達到亂真的程度,他請黃賓虹、張蔥玉、羅振玉、吳湖帆、溥儒、陳半丁、葉恭綽等鑒賞名家及世界各國著名博物館專家們的鑒定,竟騙過了這些大師們的法眼。羅振玉當時買來送給日本人的許多石濤的作品就是張大千作的,F(xiàn)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藏有他的偽作。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他的《梅清山水》和《石濤山水》,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疊嶂圖》,華盛頓佛利爾美術(shù)館收藏有他的《來人吳中三隱》。
四、敦煌之行
1942年,他決定舉家赴敦煌臨摹壁畫。他率領(lǐng)門生子侄在敦煌兩年多,據(jù)說全部花費達“五百條黃金”之多。在敦煌的生活是艱苦的,惡劣的氣候條件,再加上住在與世隔絕的石洞子里對于一般人是無法忍受的,但是張大千一呆就是近三年,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結(jié)果復制了276件敦煌壁畫,1944年在成都和重慶兩地舉行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震動了學術(shù)界和美術(shù)界,這是他學習古代藝術(shù)的一次歷史性創(chuàng)舉,也促成了他在人物畫方面的更高追求。他不僅考察莫高窟的壁畫佛像,還對莫高窟進行了編號,成為了為莫高窟編號的第一人,為保存文化遺產(chǎn)做了積極的貢獻。
五、名揚四海、享譽中外
早在30年代,張大千就與畫壇巨匠齊白石齊名,被稱為“南張北齊”。同時他又與北方滿清遺少、畫壇大師溥儒(溥心畬)齊名,被稱為中*國畫苑的.“南張北溥”。徐悲鴻曾盛贊張大千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1958年紐約“國際藝術(shù)協(xié)會”公選張大千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并頒發(fā)金質(zhì)獎章和榮譽證書。該協(xié)會每年從全世界美術(shù)家中選出一幅最好的作品授予這個稱號,張大千以1956年在巴黎展出的《秋海棠》而獲此殊榮,這是中*國畫家獲此榮譽的第一人,被世界輿論稱之為“當今世界最負盛譽的中*國畫大師”,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巨大榮譽。20xx年,其巨幅山水畫《江山萬里圖》拍出7300萬元,創(chuàng)下了目前中*國書畫單件作品的最高成交紀錄。
六、潑彩、潑墨
張大千的繪畫藝術(shù)可分為3個時期:古典作風期、轉(zhuǎn)變期和高峰期……在60—70歲,張大千歷經(jīng)10年探索,在全面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開創(chuàng)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等新風格,融潑彩于潑墨、勾皺法,終于創(chuàng)造了雄奇壯麗的新風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張大千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獨創(chuàng)潑彩法和墨彩合潑法,為中*國畫開辟了一條新路。張大千在去世前創(chuàng)作的《廬山圖》更是他把潑墨潑彩畫法推向極至的力作。
七、“歸家”夢未圓
張大千從1949年底離開祖國,到1978年8月回臺灣定居,他將近30年在海外生涯,這是他后半生的一段漫長而非常重要的時期。1957年春天,張大千托一位印尼華僑捎口信給中央一位領(lǐng)導人,說他想回來看看。但不久“反右”就開始了,海外為之震驚,張大千由遲疑到最后斷了回國的念頭。自此,張大千就一直漂泊海外,直到離世,終未能夠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四川。這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張大千不僅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畫大師,而且是一位極富個性、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作為一個名聞遐邇的世界級中*國畫大師,一生中取得了光輝巨大的藝術(shù)成就。他對于中*國文化藝術(shù)的繁榮與發(fā)展,和提高中*國文化藝術(shù)在世界上地位及影響,都堪稱是功勛卓著,貢獻至偉的。
【張大千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01-22
《范仲淹傳》《王安石傳》的讀后感12-30
《梁啟超傳》讀后感01-22
《陶淵明傳》讀后感01-23
《杜牧傳》讀后感10-07
蘇軾傳讀后感10-19
《蘇軾傳》讀后感12-05
張愛玲傳讀后感04-29
《杜甫傳》讀后感03-22
杜甫傳讀后感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