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原文及翻譯
《袁州州學記》是宋人李覯(gòu)的名作,文章記敘了宋仁宗時,任袁州知州的祖無擇看到學宮破損的現(xiàn)狀,決定興建新學宮的過程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學記原文及翻譯,希望能幫助到你!
學記原文及翻譯
《袁州州學記》是宋人李覯(gòu)的名作,文章記敘了宋仁宗時,任袁州知州的祖無擇看到學宮破損的現(xiàn)狀,決定興建新學宮的過程。學宮落成之刻舉行的“釋菜”祭孔儀式上,在宜春講學的李覯大為感慨,遂發(fā)表了此篇文章,感慨申論。
袁州學記
皇帝①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②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茍具文書。或連數(shù)城,亡誦弦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陽祖君無澤知袁州③。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通判潁川陳君侁④,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為,乃營治之東。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殿堂門廡,黝堊丹漆⑤,舉以法。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百爾器備,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⑥且有日,盱江李覯諗于眾曰⑦:“惟四代之學,考諸經(jīng)可見已。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武夫健將,賣降恐后,何耶?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焉耳。孝武乘豐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學術。俗化之厚,延于靈、獻。草茅⑧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聞命而釋兵;群雄相視,不敢去臣位,尚數(shù)十年。教道之結(jié)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爾袁得賢君,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天下治,則譚⑨禮樂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當仗大節(jié),為臣死忠,為子死孝。使人有所賴,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學之意。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為國者之憂!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記。
注釋
、倩实郏哼@里指宋仁宗。
、陟螅▃hǐ):恭敬。
③范陽:古郡名,在今河北涿縣一帶。祖君無澤:祖無澤,字澤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歷官直集賢院。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縣。
、芡ㄅ校汗倜,地位略次于州府長官。陳君優(yōu)(yōu):陳優(yōu),字復之,北宋長樂(今福建長樂縣)人,進士。
、蓣睿▂ǒu):淡黑色。堊(è):白色土。
⑥舍菜:也作“舍采”,古代入學開始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即向孔子牌位獻上芹藻一類菜蔬。舍,放下。
、唔欤▁ū)江:水名,一稱撫河,又稱建昌江,在今江西東部,諗(shěn):規(guī)勸,告訴;勉勵。
、嗖菝褐冈谝暗娜。
、嶙T:同“談”。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稱,大家,諸君。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相舊夫子廟 相:視,察看
B.庖廩有次 廩:糧倉
C.旴江李覯諗于眾曰 諗:熟悉
D.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 徼:通“邀”,要求
2.下列都屬于袁州學館很快建成原因的一組是( )(3分)
①制詔州縣立學 ②聞而是之,議以克合
、鄞髴秩瞬姆攀,儒效闊疏 ④工善吏勤,晨夜展力
、荨对姟贰稌分缽U ⑥抑亦為國者之憂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敘述袁州學館建造經(jīng)過,并闡述了作者對立學興教重要作用的看法。針對皇帝下令州縣立學,有的地方官員積極響應,把設立學館、興辦教育當做一件大事來抓;也有的地方官陽奉陰違,阻礙重重教化無法推行。
B.陳侁通判覺得舊有的夫子廟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為學館,于是決定在東北角上建造新的學館。作者記敘營治學舍的過程,并無稱道之語,但對陳通判辦學雷厲風行的贊賞之意已在不言之中。
C.作者分析認為,秦國廢棄了詩書教化之道,使眾人見利忘義,從而加速了秦的滅亡;而漢武帝、漢光武帝努力發(fā)揚儒家學說,醇厚的風俗教化一直延續(xù),結(jié)果民間讀書人敢講正直的話,連功高震主的大臣也不敢膽大妄為,可見圣賢的教化很深入。
D.本文風格莊重高古,凝厚質(zhì)實;議論切中時弊,邏輯性強;結(jié)構上前后對比,形成映襯,頗見作者哲學家深邃、嚴謹?shù)乃枷腼L貌。
4.把上面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3分)
。2)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3分)
(3)今代逢圣君,爾曹得賢官,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4分)
參考答案:
1.C!罢敗,規(guī)誡,勸告。
2.A。⑤ 說的是秦時,⑥是說統(tǒng)治者憂慮有人進州學是為求名利。
3.B 袁州太守祖無澤和陳侁一起為營治學舍相地選材,從下文“爾曹得賢官”(你們袁州人又有一位賢明的太守),可見作者主要贊賞祖無澤太守辦學給人以雷厲風行之感,“無稱道之語”、“不言之中”不準確。
4.(1)(祖無澤)很擔心人材流失,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
。2)秦始皇憑借崤山以西之地,與六國激戰(zhàn),想萬世稱帝,被劉邦率軍振臂一呼,卻連關門也守不住。
。3)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們袁州人又遇到了賢明的官長,使你們能通過學館的教化,追隨古代圣賢的遺跡。
二: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相舊夫子廟 相:視,察看
B.庖廩有次 廩:糧倉
C.草茅危言者 危 :危害
D.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 徼:通“邀”,要求
答案:c. 危 :正直。
5.下列各組句子,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乃營治之東北隅 當立者乃公子復蘇
c.教道之結(jié)人心如此 蚓無爪牙之利
D.則誕禮樂以陶吾民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答案:D。連詞,表目的關系,用來,來。
詳解:A,而。連詞,轉(zhuǎn)折關系,卻;連詞,遞進關系,而且。B,乃。順承關系,于是就;表確認判斷,是。
翻譯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充當官、師,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陽人祖無擇任袁州知州。初來時,就召見一班儒生,了解到學館殘缺破敗的情況。他很擔心人材流失,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潁川人陳侁通判,聽了很以為然,意見與祖無擇完全一致。他們一同察看了舊有的夫子廟,覺得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為學館,于是決定在城的東北角上建造新學館。那兒土地干燥堅硬,那兒地勢朝南,那兒建筑材料非常優(yōu)良。學館的陶瓦、墻壁、大門、房廊,有深灰、雪白、朱紅、漆黑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學生、老師都有安身之所,廚房、糧倉都有安排之處。各種器物準備齊全,大家齊心協(xié)力建造,工匠技藝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沒日沒夜努力從事,過了一年,就將學館建成。
在即將開學之時,旴江人李覯對眾人勉勵說:“那虞、夏、商、周四之事,我們只需考察一下經(jīng)書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憑藉崤山以西之地,與六國大戰(zhàn),想萬世稱帝,被劉邦率軍振臂一呼,卻連關門也守不住。武官戰(zhàn)將,爭相投降惟恐落后,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秦國廢棄了詩書教化之道,使眾人見利忘義的緣故。漢武帝即位于民富國強之際,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間,都能極力推行儒學,所以民風淳厚極了,一直影響到漢靈帝、漢獻帝的時代。當時,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殺身之禍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勞大得連皇帝也感到威攝的大臣,一聽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諸侯虎視眈眈,卻都不敢稱帝,這種局面尚且維持了數(shù)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這樣地維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們袁州人又遇到了賢明的官長,使你們能通過學館的教化,追隨古代圣賢的遺跡。當天下太平的時候,則可以繼承禮樂來陶冶我們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變故,還可以堅持節(jié)操,做臣子的為國盡忠,當人子的為父盡孝。學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這就是國家倡導教學之意。如果到這里來只學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領以求得名利,那豈僅是你們的羞恥,而且也是治國之人的憂慮。”
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記。
創(chuàng)作背景
宋仁宗三十二年,祖無擇任袁州知州,看到當?shù)貙W宮破敗、孔廟狹小,于是修建新學宮并祭禮。李覯聽說此事后寫了這篇文章,記敘了袁州州學創(chuàng)辦的經(jīng)過,從而批評了辦學不力的地方官,指出了辦學的重大意義。他認為,秦始皇拋棄了儒家的仁義道德導致秦朝的很快滅亡,而漢武帝和光武帝則遵循圣人的學說統(tǒng)治天下,并勉勵袁州的讀書人努力學習圣賢的禮節(jié),不要只想著謀求功名富貴。
賞析:
在《袁州州學記》中,李覯記敘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無擇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學宮破壞、孔廟狹窄的現(xiàn)狀,決定興建一座新學宮的過程。當學宮落成,舉行“釋菜”祭孔的時候,在宜春講學的李覯大為感慨,發(fā)了一通議論。他說,秦始皇想萬代做皇帝,但劉邦一帶頭造反,函谷關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將領,叛變投降,爭先恐后。就是因為《詩》、《書》的大道理被拋棄了,人們只見私利,而沒有聽過正義之聲呀。而漢武帝、漢光帝努力發(fā)揚儒家學說,純善的風俗教化一直延續(xù),結(jié)果民間讀書人敢講正直的話,連功高震主的軍閥,也不敢膽大妄為,圣賢的教化深入到了這個地步。如今,你們袁州的讀書人能得到神圣天子的關懷,在本地的學校學習古代圣賢,就應該培養(yǎng)忠孝禮節(jié),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如果只是舞文弄墨,求得功名富貴,那不僅是恥辱,也讓朝廷為政者擔憂。
凡是讀過《袁州州學記》的人,會覺得李覯有一股封建衛(wèi)道者的味道。文中充滿了對皇帝的崇敬,反復宣示“為臣死忠,為子死孝”的說教。但再讀思之,則又釋然。范仲淹不也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嗎?倘若能把這個“君”解讀成國家的話,就不難理解李覯那一片憂國憂民的赤誠了。
作為宋代散文的經(jīng)典,《袁州州學記》雖然不像歐陽修散文那樣搖曳多姿,也不像蘇東坡散文那樣豪放與婉約兼?zhèn),但它凝煉莊重的語言讓我們領略到散文厚實的格調(diào)。
文章標題為“袁州州學記”,實則主要是“議”。作者的主要觀點集中在第三段中。
中國古代的教育事業(yè),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早在夏代,就有了學校的建制!睹献印る墓分姓f:“設為庫序?qū)W校以教之,……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辈贿^,這些官辦的教育機構不盡如人意,正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說的那樣,有不少地方“假官借師,茍具文書;蜻B數(shù)城,亡誦弦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這就從側(cè)面反映出了袁州州學辦得確實不同凡響。
文章的開頭,通過地方官員對辦學所持的不同態(tài)度,引出全文的中心思想,為下文祖無澤積極辦學的行為做了鋪墊。在第二段中,作者不厭其煩地敘述了創(chuàng)辦袁州州學的全過程,從選址、備料、房屋結(jié)構、裝飾粉刷等各個方面分別敘述。從中可以看出祖無澤在操辦上確是一絲不茍,而作者并未用過多的筆墨進行贊頌,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筆法。而在關鍵性的第三段中,作者首先談到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說明了教育事業(yè)確實是關系國家興衰的大事。接著,筆鋒又轉(zhuǎn)向現(xiàn)實,指出朝廷倡導辦學的宗旨所在。最后對“弄筆墨以徼利達”的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讀到這里,讀者自然會聯(lián)想到在祖無澤的過問下,袁州州學一定會辦得風風火火,成為當時的表率了。
選材詳略得當,也是文章寫作的成功之處。如前所述,作者對辦學的全過程介紹得巨細無遺,而對原來的“學宮”則僅用一個“闕”字加以概括!八拇畬W”的具體做法是怎樣的?由于儒家的經(jīng)典中早就有了詳細的記載,因此作者便略而不談。
作者簡介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住縣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家學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人。李覯一生以教學為主,40歲那年由范仲淹薦為太學助教,后為直講,所以后人稱他為“李直講”,李覯家于盱江邊,創(chuàng)辦了盱江書院,故又稱“李盱江”,學者稱盱江先生。
【學記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學記的原文及翻譯08-11
學記原文及翻譯注音07-28
學奕原文及翻譯04-19
《為學》原文與翻譯09-16
論語學而原文及翻譯03-23
學而篇原文及翻譯11-28
《勉學》原文翻譯11-08
曾鞏《筠州學記》原文及翻譯06-11
曾鞏《筠州學記》原文翻譯01-03
學弈原文翻譯及賞析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