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歸藏易原文閱讀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歸藏易原文閱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簡介編輯
《歸藏》,傳統(tǒng)認為是商代的《易經》,魏晉以后已經失傳。《商易》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
《歸藏》是三易之一,《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币馑际钦f《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相傳黃帝作《歸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鉉翁稱:“歸藏之書作于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薄
一說《歸藏》在漢朝已佚,因為《漢書·藝文志》中沒有著錄,《隋書·經籍志》亦曰:“《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泵鞒瘲钌饕詾闈h代時《歸藏》未失,“《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見桓譚《新論正經》,則后漢時《連山》《歸藏》猶存,未可以《藝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鼻迦酥煲妥鹪疲骸啊稓w藏》隋時尚存,至宋猶有《初經》、《齊母》、《本蓍》三篇,其見于傳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稱為王家臺秦簡歸藏,重啟研究《歸藏》的熱潮。有人認為“秦簡《易占》不僅是《歸藏》,更準確一點,應當是《歸藏》易中的《鄭母經》”
今僅存《初經》、《六十四卦》、《十二辟卦》、《齊母經》、《鄭母經》、《本蓍篇》、《啟筮》等七篇。
易理編輯
南宋羅沁《路史發(fā)揮》“論三易”中說:“初坤、初乾、初離、初坎、初兌、初艮、初震、初巽,此歸藏之易也。”今有人以二進制結構作歸藏易示意圖。
歸藏易卦圖與周易六十四卦卦圖在卦的排列順序上有所不同。
先天八卦的卦序是按逆時針“乾—兌—離—震-坤—艮-坎——巽—…”來排列的,而歸藏卦畫是按逆時針“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來排列的,這里要清楚一點歸藏易中并沒有乾坤坎震等八卦的概念只有天地金水火風山木,其卦序是“天(乾位),金(兌位),山(離位),水(震位),火(巽位),風(坎位),木(艮位),地(坤位)”。
歸藏之法:北方乾水111,西北方兌水110,西方離木101,西南方震木100,東南方坤金000,東方艮金001,東北方坎火010,北方巽火011。
故坤色白,乾色黑,坎色紫,離色綠。坤乾白黑,先天八卦是黑白。
歸藏在卦畫,即卦的符號上是按嚴格的二進制順序排列,而先天八卦是在二進制順序的基礎上有一個紐點,紐點在震坤處,即乾000,兌100,離010,震110,按二進制順敘下一個應該是巽001,再下一個是坎101。
除了在卦序上的不同外,歸藏易在萬物的取象上要比周易更加具體。歸藏易將按二進制順序排列一周的八卦看作是萬物的一個生存周期,古人在歸藏易的卦象上很是混亂,這種混亂會導致其預測事物發(fā)展不準確。這可能也是導致其后來失傳的一方面原因。周易在卦象上就比歸藏易清楚的多,如艮為山,坎為水,巽為風,震為雷,離為火,兌為澤,乾為天,坤為地,但當周易演化到六十四卦時,每一卦對應的象就不是十分清楚,這一點就不如歸藏易,歸藏易雖然取象和象位安排上不準但其六十四卦皆有具體的象,如天氣歸000000,地氣藏111111,藏歸交000111(即,周易天地否卦卦象),歸藏定位111000(即,周易地天泰卦卦象),金氣殺100100(兌卦卦象),殺歸尸000100(即,屢卦),殺藏墓111100此外還有育長苗、育止養(yǎng)、育殺畜、藏殺盜、殺生無忍、殺動干戈等.至于歸藏八卦所代表之八氣,即歸,藏,生,動,長,育,止,殺如何歸位讀者可以自己研究,因為原歸藏易的歸位很可能有誤,如原來的歸藏易天氣歸為111000,木氣生為111011等這些都是錯誤的(編者自己的觀點)。
總之歸藏易的卦畫取象很有意思,也很具體,值得我們研究。
研究編輯
記載了不同于《周易》的易占書《歸藏》的權威文獻是《周禮》。
《周禮·春官宗伯》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有六十有四”。這就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它們的共性在于:三者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迄止三國時,人們對《連山》、《歸藏》有確鑿證據的了解,僅僅如此而矣。至于流傳的《連》、《歸》用七、八,以不變?yōu)檎嫉,不過是后人依據《左傳》、《國語》中的“遇艮之八”、“貞屯悔豫皆八也”等筮例而作出的一種推測,至于漢人稱《連山》為夏易、《歸藏》為殷易、黃帝易,更只是一種想當然的揣度,于史無據。排除了南宋王應麟誤將他人注語“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當作《山海經》正文輯入類書《玉海》而不能計外,《周禮》也是最早記載《歸藏》的文獻。大家知道《周禮》是西漢時晚出的古文經,它出自戰(zhàn)國至秦時吸取了法家、陰陽五行家思想追求“大一統(tǒng)”的儒者之手。因此其所稱引的《歸藏》必出現(xiàn)在先秦時!抖Y記·禮運》篇引用了一段孔子的話:“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吾以是觀之。”句中的“坤乾”絕非乾坤一詞的倒置,也不能等同于“陰陽”,而是指以坤卦、乾卦為代表的卦書?鬃邮钦f:“我為了考察殷代制度,所以去了宋國(殷人后裔所立國),但找不到足夠的根據,只得到了殷代流傳下來的《坤乾》卦書!币蟠呢哉贾ǹ捎纱藭弥。
春秋時孔子所得《坤乾》卦書是否就是《周禮》所稱的《歸藏》呢?史無明文言之。但按:(一)孔子由《坤乾》以觀殷之道,可知該書所傳承的卦占法歷史悠久,當為宋人的祖宗殷人發(fā)明;(二)二者先后都流傳于中原地區(qū),看來春秋時宋國流行的《坤乾》與戰(zhàn)國時《周禮》所稱的《歸藏》當有淵源關系,按照傳統(tǒng)音韻學來分析,“歸藏”很明顯是“坤乾”的音轉,所以前者很可能是后者的祖本。
秦簡《歸藏》
王家臺15號秦墓出土的394枚約4000字的易占簡,荊州博物館王明欽認定是《歸藏》,后有的學者稱為秦簡《歸藏》 。廖名春認為《歸藏》中的《鄭母經》。
值得注意,連劭名“江陵王家臺秦簡與《歸藏》 ”,斷其“是后人利用《歸藏》筮法重新編制的筮書”,即認為不能稱作《歸藏》。
傳本與偽本
經過對比,發(fā)現(xiàn)王家臺秦簡《易占》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所錄文字有多條相同,而與《三墳書》之《歸藏》易全不相涉。
因此,馬輯《歸藏》被認為是殘存形態(tài)的真的傳本《歸藏》,而《三墳書》之《歸藏》不可信,為偽歸藏。
發(fā)展
西漢人不知《歸藏》,東漢人因《周禮》知之
西漢劉向、歆父子曾奉詔對朝廷所藏圖書進行過一次全面地清查校理,在此基礎上劉歆于哀帝時(僅距王莽代漢10年左右)編著出了朝廷藏書目錄《七略》,除了未曾獻上的民間藏書、朝廷的法律規(guī)范之文書、編目后才入藏之新書這三種情況外,西漢朝廷藏書,《七略》網羅殆盡。此書雖不存,但東漢班固以其為底本,作了少量增補和歸類調整(班一一注明了)后,編寫成《漢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漢志》),此書完整無缺,成為后人考察西漢圖書存亡最有說服力的根據!稘h志》著錄了《周易》等多種筮書、龜書、雜占書,卻未收錄《連山》《歸藏》;故后代學者普遍認為《連山》《歸藏》漢代已亡。當然也有人以《連山》《歸藏》雖未入錄但西漢時民間尚存為辯。然而奇怪的是,西漢易學名家輩出、著作紛呈,卻未見一人留下過一句所引《歸藏》之文。筆者仔細清查過所能見到的各種漢代古籍和各種索引、引得,卻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現(xiàn)象:西漢學者無一人稱呼過《歸藏》,似乎根本不知道有“三易”之名;東漢雖有少數學者如杜子春、桓譚、王充、鄭玄等引稱過《歸藏》之名,卻仍未能征引一句《歸藏》之文,且能稱《歸藏》名者,都是古文經學者。下至三國末仍未見有一句《歸藏》之語被人征引。這是何緣故呢?竊以為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與《周禮》一書在漢代的流傳情況密切相關?
查《周禮》一書本名《周官》,據《漢書·景十三王傳》、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隋書·經籍志》等書的記載:西漢河間獻王以重金購得“先秦舊籍”《周官》古文經后,獻給了朝廷。朝廷一直將其深藏于秘府,正如古文經大師馬融在《周官傳》中所言“五家之儒莫得見焉”。直到百余年后劉向、歆校書編目,《周官》才被《七略》著錄,但除極少數可出入“中秘”者外,人們仍無從得見。直到王莽當政,《周官》才更名《周禮》、置博士授業(yè),其內容才被公開。東漢初劉歆弟子杜子春,設私校傳《周禮》之學,此后鄭興、衛(wèi)宏、賈逵、馬融、鄭玄等竟相研習,其中多人為《周禮》作訓詁,從而《周禮》才盛行于東漢古文經學派中。筆者認為:東漢人是因習古文經《周禮》而傳“三易之說”和稱引《歸藏》之名的,西漢人無緣得睹《周禮》,故不知有《歸藏》之名?勺鳛樽糇C的現(xiàn)象是:西漢人頻繁征引《周易》及其《傳》,通常只稱“《易》曰”。假如當時《連山》《歸藏》《周易》三易并行于世,他們怕不能把《周易》及其《傳》文徑呼為《易》了。
王充、鄭玄、桓譚等東漢人見過《歸藏》嗎
如上述,東漢人因習《周禮》而知“三易”之說和《歸藏》之名。杜子春稱《歸藏》名(見鄭玄注《周禮·太卜》文),自在情理中。又如師從過古文經學者班彪的王充,曾在《論衡》書的《正說》、《謝短》兩篇中,均提到《易》有三家和《連山》《歸藏》的歸屬問題。恰恰在這兩篇中王充分別提到了《周禮》六典與《周官》之法,足見王充是據《周禮》言“三易”及《連山》《歸藏》的。然而鄭玄在上舉《禮記·禮運》篇引孔子言其之宋而得“坤乾”時注曰:“得殷陰陽之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藏》!闭Э春笠痪洌瓶稍忈尀椋阂蟠庩栔畷嬖谥两竦挠小稓w藏》。依此釋,鄭玄見過當時尚存的《歸藏》易。其實,鄭玄并未見過《歸藏》,故他既不敢言《歸藏》就是殷易《坤乾》,也不敢說《歸藏》是由《坤乾》增刪而成。他故意模糊其辭:用可包羅星象、龜筮、擇日、形法、雜占等等在內的幾乎與數術書同義的“陰陽之書”來把《坤乾》《歸藏》納入同一類中。因此,鄭注的后一句,似應詮釋為:保存了《坤乾》那種殷代陰陽之義的書有《歸藏》。由此看,鄭玄只肯定了《歸藏》對《坤乾》有繼承關系,并不能說明當時有《歸藏》存在。考慮到鄭玄曾編注《周易》與《易緯》,卻未見引過一句《歸藏》文?梢,“其書存者有《歸藏》”,當以后一種詮釋為當。
最使人詫異的是:兩漢之際的學者桓譚之書《新論》中有這樣三句話:“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其第一句話不過是照引《周禮》之文。但從第二句、第三句看,桓譚似乎仔細閱讀過當時藏在蘭臺、太卜的《連山》易與《歸藏》易。據《后漢書》中的《桓譚傳》與《王莽傳》記載:譚在西漢“哀平間位不過郎”,王莽居攝和新莽時,他先后升遷為諫大夫和掌樂大夫(相當于西漢太樂令)。入東漢后,由于桓譚批評、反對當時朝野盛行的神學圖讖說,故而仕途坎坷,不斷碰壁,只做過“議郎”“六安郡丞”之類的小官,最后被貶出京。在東漢時,他根本沒有入蘭臺、太卜查閱國家藏書的資格。他能入蘭臺、太卜,當在王莽朝任掌樂大夫時。因為太史、太卜、掌樂大夫(太樂令)同為太常(主管文化禮儀、教育的長官,相當于后世的禮部尚書)屬官,蘭臺藏書正歸太史所管。近水樓臺不難得月。故《新論》所言蘭臺、太卜藏易書之事,必在西京之時。
然而,劉歆校書編目,太史令尹咸分校數術書。蘭臺、太卜之藏書正在其列。若此二處藏有《連山》《歸藏》,劉歆、尹咸作為校書當事人豈有不知之理?《七略》及其改編本《漢志》焉能不載?筆者一點也不懷疑桓譚會憑空編造,譚是一個有氣節(jié)的學者,其言之鑿鑿,又不象“戲說”。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看來只能作如下解釋:《連》《歸》究竟有何內容,當時大家都不得而知。譚又篤信新問世的古經《周禮》的“三易”之說。于是他便把當時蘭臺、太卜所藏的一種有8萬字、一種有4300字的、皆是以64卦為載體的非《周易》的筮書——例如,錄入《漢志·數術略·蓍龜類》中的《大衍筮》、《大次雜易》或錄入《六藝略·易類》中的《古雜》80篇中的某些篇章——推定其為《連山》《歸藏》而與劉歆相異。這種做法正符合其本傳所說,譚“尤好古學,數從劉歆、楊雄辨析疑異”的學術個性。況且上引的三句話,均出自《新論·正經》篇。所謂“正經”,即訂正經書也。據此篇名即可見譚必認為當時列為官學的“經書”也有誤漏之處,需要訂正。當時《周易》兩篇,另有七種共十篇《傳》均被尊之為經,而這與《周禮》之“三易”說并不相符。于是譚從國家藏書中找出了另外兩種被視為雜占的書尊之為《連山》《歸藏》而補全“三易”之數,這是一項重大的“正經”工作,譚是完全有可能這么做的。可惜,桓子《新論》除個別章、句外,全書早在五代時就已亡佚了,我們無從得知其認定《連山》《歸藏》之理由了。然而《漢志》的作者班固,則應該非常理解和熟悉桓子《新論》的。據桓譚本傳記載,班固曾奉章帝詔續(xù)補過《新論》。班固曾任蘭臺令史并撰《漢書》,他至少對漢代蘭臺太卜是否收藏過《連山》《歸藏》是了解的。然而班固寧可“三易”缺二,也不在其所著《漢志》中補入譚所指的《連山》與《歸藏》易?梢姡瑵h蘭臺太卜藏有《連山》《歸藏》之說,只是桓譚個人標新立異之見,是不足為據的。
先秦古籍流傳必備的條件與《歸藏》易的問世
《易經》成書不晚于西周。據《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閔公二年記載的陳公子完少時與魯公子友將生時求筮之例可知,早在春秋初期(大約桓公時)人們已普遍應用《周易》的卦爻辭與卦象作預測了。而號稱與《周易》并列“三易”,并擺在《周易》之前的《連山》《歸藏》卻似存似無。從春秋初年(前770年)算起,下迄西晉統(tǒng)一全國時(公元280年)長達千余年內,除戰(zhàn)國時的《周禮》對《連山》《歸藏》二易作過簡略至極的介紹,從而東漢人據以稱引《歸藏》之名外,不僅《歸藏》的文本不見書目、志史著錄,其文字連一句也不見諸子百家的征引。這就是說,在西晉平吳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中,《歸藏》易的文本與文字,從來就沒有面世過!在千載后的西晉,《歸藏》易若能“橫空出世”并流行下來,那當是奇跡出現(xiàn)。這種奇跡的出現(xiàn)不是不可能的,除了機遇,關鍵在于是否具備了足夠的條件。這就需要我們對先秦古籍得以流傳的必備條件作認真的反思。
【歸藏易原文閱讀】相關文章:
“藏” 閱讀答案03-26
送人歸京師閱讀答案翻譯原文解析 送人歸京師詩歌鑒賞06-14
《明史歸有光傳》閱讀解析及原文譯文09-27
《藏》《紀念》閱讀答案10-15
王維《送沈子福歸江東》原文閱讀及翻譯09-04
歸雁原文及賞析03-26
歸雁原文及賞析(經典)08-19
歸雁原文及賞析03-02
歸有光《世美堂后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2-20
素問五藏生成的原文及翻譯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