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旄原文及賞析
干旄
佚名〔先秦〕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譯文及注釋
譯文:牛尾之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邑郊。素絲束束理分明,良馬四匹禮不輕。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么來回敬?鷹紋大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近郊。束帛層層堆得好,良馬五匹選得妙。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么來回報?鳥羽旗幟高高飄,人馬來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順的賢士,有何良策來回報?
注釋: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干旄(máo):以牦牛尾飾旗桿,樹于車后,以狀威儀。干,通“竿”“桿”。旄,同“牦”,牦牛尾。孑(jié)孑:旗幟高舉的樣子?#▁ùn):衛(wèi)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縣。素絲:白絲,一說束帛。紕(pí):連綴,束絲之法。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良馬四之:這里指四匹馬為聘禮。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彼:那。姝(shū):美好。一說順從貌。子:賢者。畀(bì):給,予。旟(yú):畫有鷹雕紋飾的旗幟。都:古時地方的區(qū)域名!睹珎鳌罚骸跋乱卦欢肌!毕乱,近城。組:編織,束絲之法。予:給予。旌(jīng):旗的一種。掛牦牛尾于竿頭,下有五彩鳥羽。祝:“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一說厚積之狀。告(gǔ):作名詞用,忠言也。一說同“予”。
鑒賞
此詩寫一位尊貴的男子駕車驅馳在浚邑郊旗的大道上,車馬隆隆,旗幟飄揚。接下來是對旗幟和車馬的特寫:旄是“素絲紕之”,用素絲織的流蘇鑲在旗幟的邊上,可見其色彩鮮明及飄揚姿態(tài);馬是“良馬四之”,四匹彼頭大馬駕車而行,十分氣派,意氣風發(fā)。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幟越來越漂亮,距離浚邑越來越近,車馬排場越來越盛。而離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詩全用賦體,采用重章疊句的結構,但完全重復的句子僅“彼姝者子”一句,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詩轡的重要性。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為:“‘西方美人’,亦稱圣王,則稱賢以姝,亦無所疑。”持“美好善說”的毛詩說以為“姝者”是衛(wèi)國好美善的大夫,持““賢說”的'朱熹則以為“姝者”是衛(wèi)國的賢人,但他們都認為“之”指代的是衛(wèi)大夫。毛詩說以“之”為“賢者樂告以善道”(《毛詩序》)的對象,朱熹以“之”為“答其禮意之勤”(《詩集傳》)的對象!爸敝复膽巧衔牡摹氨随咦印,若取““賢說”,那“之”必然是指被“的賢人!昂我灶ㄓ,告)之”,正是“賢大夫心轡所想的問題:將贈送他們什么東西以示禮敬?將告訴他們哪些事需要請教?
關于詩轡是“四之”“五之”“六之”,《毛傳》解為“御四馬也”“驂馬五轡”“四馬六轡”,認為“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是說大夫駕車建旌旄而行。對此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服馬四轡皆在手,兩驂馬內轡納于觖,故四馬皆言六轡,經未有言五轡者。”又引孔廣森語曰:“四之、五之、六之,不當以轡為解,乃謂聘賢者用馬為禮。三章轉益,見其多庶!队P禮》曰:‘匹馬卓上,九馬隨之。’《春秋左傳》曰:‘王賜虢公、晉侯馬三匹!訔壖惨娻嵶悠ひ择R六匹。’是以馬者不必成雙,故或五或六矣!
從詩藝上說,“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遠而近,“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嚴謹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問句代陳述句,搖曳生姿。如果按““賢說”,那么此詩反映“賢大夫求賢若渴的心理可謂妙筆生花。
【干旄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干旄》原文及賞析08-28
干旄原文及賞析08-18
干旄原文及賞析07-16
干旄原文翻譯及賞析08-31
干旄_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6
干旄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0-07
旄丘原文及賞析09-23
旄丘原文及賞析07-20
旄丘原文翻譯及賞析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