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召公諫厲王止謗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xiàn)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廣為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召公諫厲王止謗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闭俟唬骸笆钦现病7烂裰,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玻茢∮谑呛跖d。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譯文一
周厲王殘暴無道,老百姓紛紛責罵他。邵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一個衛(wèi)國的巫者,派他暗中監(jiān)視敢于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于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達內心的憤恨。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毀謗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邵公回答說:“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墒欠婪独习傩盏淖欤确纻浜铀簽E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將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開導而讓人說話。所以君王在處理政事上,讓三公九卿及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能紛紛進諫,平民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子盡規(guī)勸之責,君王的內親外戚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以用嘴巴發(fā)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便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去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去預防,這樣社會的衣食財富就會日益豐富,不斷增加。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著實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厲王不聽,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譯文二
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wèi)國的巫師,讓衛(wèi)國的巫師去監(jiān)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wèi)國的巫師的報告,就殺掉批評國王的人。國人不敢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
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決堤,傷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責,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用嘴巴發(fā)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人們心中所想的通過嘴巴表達,他們考慮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來,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贊許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釋
(1)厲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國人:居住在國都里的人,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謚穆公。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厲王苛虐的政令。
。5)衛(wèi)巫:衛(wèi)國的巫者。巫,以裝神弄鬼為職業(yè)的人。
。6)弭(mǐ米):消除。
。7)障:堵塞。
。8)為川者:治水的人。
(9)宣:疏導。
。10)天子:古代帝王的稱謂。
。11)公卿:指執(zhí)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稱。《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九卿指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員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統(tǒng)稱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詩:指有諷諫意義的詩篇。
。12)瞽(gǔ鼓):盲人。因古代樂官多由盲人擔任,故也稱樂官為瞽。
(13)史:史官。書:指史籍。
。14)師:少師,樂官。箴:一種具有規(guī)戒性的文辭。
(15)瞍(sǒu):沒有眼珠的盲人。賦:有節(jié)奏地誦讀。
。16)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樂師。
(17)百工:周朝職官名。指掌管營建制造事務的官員。
。18)庶人:平民。
。19)親戚:指君王的內外親屬。
。20)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這里指年長的師傅。修:整理修飾。
(21)悖(bèi倍):違背道理。
(22)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濕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蹲髠鳌は骞迥辍贰熬芪帧薄J瑁骸把芪植⑹瞧矫乐。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
。23)興:興起、表露之意。
。24)阜:豐盛。
。25)夫(fú扶):發(fā)語詞,無義。
。26)與:語助詞,無義。一說為“偕從”之意,句謂老百姓跟從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27)國人:“國”下原無“人”字,據(jù)別本補。
。28)三年:周厲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國人放逐到彘,據(jù)此邵公諫厲王事當在公元前845年。
。29)乃流王于彘(zhì):把國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終于,副詞。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詞。.于是:從,從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縣境內。
賞析:
《召公諫厲王弭謗》在結構上是諫因、諫言、諫果的三段式。首尾敘事,中間記言,事略言詳,記言為主,體現(xiàn)了《國語》的一般特點。但文章的開頭結尾卻仍有獨到之處。
文章開頭,妙語傳神。“厲王虐,國人謗王”,寥寥七字,勝于千言。一邊是厲王虐,一邊是國人謗。謗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壘分明,一開篇便展現(xiàn)給讀者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諫的緣由,也為厲王的可悲下場埋下了伏筆。接下來厲王的一“怒”一“喜”,兩個動詞,如千鈞之力,又將矛盾推向高潮,且把這位暴虐無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結尾是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開頭“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語真乃神來之筆,厲王以為高壓就可止謗,因而“大喜”,其實高壓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噴發(fā)前的死寂。結尾“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這是憤怒與反抗的巖漿在凝聚力量。終于火山噴發(fā),國人暴動,厲王被逐,那該是何等壯觀的場面,何其復雜的斗爭。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寫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個字,對厲王是何等輕蔑,而留給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諫詞,前后都是比喻。前一個比喻,說明“防民之口”的害處;后一個比喻,說明“宣之于口”的好處。只有中間一段切入正題,以“天子聽政”總領下文,從正面寫了“宣之使言”的種種好處。從公卿列士,史、瞽、師、蒙,到百工庶人,廣開言路,暢所欲言,而后經天子斟酌取舍,補察時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當生動的比喻與嚴肅認真的正題有機結合,夾和成文,筆意縱橫,態(tài)度真誠,用心良苦。
題解
中國古代歷史家在記述歷史事件時,有尚實錄、寓褒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們往往忠于歷史真實,并從那些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去挖掘帶有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東西,以供后代統(tǒng)治者借鑒。《國語》這篇文章記載了周厲王被逐的過程。召公亦作邵公。周厲王執(zhí)政時,由于殘暴無道,遭到人們的譴責,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轍,反而采取高壓手段堵塞輿論的批評。結果,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舉起反叛的旗幟,把他從國君的寶座上拉了下來。它告訴人們一條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奔词钦f,如果統(tǒng)治者濫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終將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簡潔,敘述有條有理,邏輯性強,很有說服力。
文言知識
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以告,則殺之。(介詞,按照、依據(jù))
。2)道路以目。(介詞,用)
。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比”)
。4)三年,乃流王于彘。(介詞,到)
二、一詞多義
與
1、失其所與,不知(幫助)
2、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贊許)
3、秦伯說,與鄭人盟(和)
以
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認為)
2、以告,則殺之(依據(jù),按照)
3、是以事行而不悖(因為)
4、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所以”固定結構, 用來……的辦法)
猶
1、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如同,好像)
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尚且)
3、猶得備晨炊(《石壕吏》)(還、仍)
流
1、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流動)
2、三年,乃流王于彘(放逐、流放)
3、三教九流(流派、派別)
三、文言句式
1、防民之中,甚于防川(狀語后置句)
2、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判斷句)
3、長于臣(狀語后置句)
4、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狀語后置句)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典故
作為太史,左丘明非常關心國家政事,積極參政議政。如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徒,打算找三桓進行商議,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見。左丘明說:“孔子是當今的大圣人。圣人一當政, 犯錯誤的人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卻又想和三桓商量,他們怎會支持您的主張呢?”魯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問道:“你怎么知道他們不會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從前,周朝有個人很喜歡毛皮大衣,同時也很喜歡美味肉食。他想做件價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貍商量,直接向狐貍索要皮毛;他想辦桌味道鮮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兒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話還沒說完,狐貍和羊兒便都躲藏了起來。因此,五年過去了,這人一件皮大衣也沒做成;十年過去了,一次牲祭也沒做上。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周人的謀略不對。你打算任命孔子為司徒,卻召集三桓來商量,這同與狐貍商量做皮大衣、與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道理!
左丘明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孔子主張削弱三桓,加強君權,曾向魯定公提出“墮三都”的建議!叭肌敝溉傅娜齻據(jù)點: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睩邑和孟孫氏的成邑!叭肌笔侨笇构业乃接袚(jù)點。由于三桓住在國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對三桓本身來說同樣也是一種威脅?鬃油ㄟ^游說曾一度使魯公拆掉了叔孫氏的睩邑,如此這樣,三桓怎么會支持魯定公任用孔子呢?左丘明冷靜地看到了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所以當魯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見時,他便用兩個寓言故事比喻說明,建議避開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魯定公聽從左丘明的建議,沒經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影響
左丘明的品行和對人類歷史的偉大貢獻,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們即將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精舍”,予以保護,并代有修葺。
漢初,肥城置縣伊始,就在縣城興建了“左傳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公元1~6年(漢平帝時),《左傳》初立學宮。公元25~56年(東漢建武年間),《左傳》復立!逗鬂h書·鄭興范升、陳元、賈逵、張霸列傳》載:陛下知丘明至賢,親受孔子,而公羊傳谷梁傳聞于后世,故詔立《左氏》。晉夏侯湛賦詩贊左丘明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志訓猷!
公元637年(唐貞觀二十一年),太宗李世民頒《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廟詔》,封左丘明為“經師”,從祀文廟。左丘明后裔為此植槐紀念,稱“謝唐槐”。1008年(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趙恒,追封左丘明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孫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翌年,平陰縣令王諷重修“左傳精舍”并立碑詳述追封之事。1111年(政和元年)宋徽宗趙佶封左丘明為中都伯。宋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丁謂亦詩贊左丘明曰:“猗歟左氏,聞道素王。依經作傳,微旨用彰。詞有余韻,人鐐末光。慶封錫壤,廣魯之疆!
元集賢大學士致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巖均曾為左丘明賦詩作贊,或曰其“文章史學之治”,或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于心者”。1371年(明洪武四年)肥城知縣丘明后裔丘思齊重修“左傳精舍”。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為“先儒”,敕建墓門坊,并親書“先儒之墓”。1642年(崇禎十五年)明毅宗朱由檢敕封左丘明為“先賢”。肥城知縣王惟精與左丘明第六十四代孫丘云特輯訂《左傳精舍志》!蹲髠骶嶂尽吩O遺像志、本傳志、祠墓志、藝文志、譜系志等五卷,1741年(清乾隆六年)增 輯本現(xiàn)存于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檔案館。
清左丘明六十八代孫丘行鍵與六十九代孫丘玉潔捐資七千余兩重修縣學宮、癢門,咸豐皇帝書贈“敦崇名教”,以旌表其行。襲封衍圣公、孔子第七十代孫孔廣啟題贈“承先衛(wèi)道”匾。
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丘諱,上諭除“四書”“五經”外,凡丘均加“邑”部為“邱”,丘明及其后裔的丘字均改寫為“邱”。民初,丘氏后人閩杭清舉人丘荷、臺灣清進士丘逢甲認為雍正所為不公,呼吁去“邑”復“丘”,還祖先本來姓字。丘氏族人聞者紛紛響應,恢復了“丘”姓,而未聞者則仍沿用“邱”字至今。因此,丘與邱本是一姓,都是左丘明的后裔。1751年(乾隆十六年),清禮部重新確認丘明之謫孫為世襲奉祀生,并賜祭田18畝。
左丘明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孔子與其同好惡,稱其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賢。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蹲髠鳌纷鳛橐徊坑浭鲈攤、論述精辟的編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又是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是中國歷史經典之一。
【召公諫厲王止謗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召公諫厲王弭謗》原文和翻譯06-02
召公諫厲王弭謗翻譯06-28
召公諫厲王弭謗原文及譯文11-03
《召公諫厲王弭謗》課文原文11-10
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02-25
召公諫厲王弭謗文言文及翻譯07-18
召公諫厲王弭謗文言文字詞翻譯07-28
高中《召公諫厲王弭謗》文言文翻譯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