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僅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能“煥發(fā)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讓學生在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夠的營養(yǎng),盡情展現(xiàn)個性魅力,教師必須下足“工夫”。這“工夫”要求教師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認真鉆研教材,寫備課筆記,既課前預設;還要求教師有一顆敏感的心,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及時捕捉師生對話中出現(xiàn)的即興創(chuàng)造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體驗有一個交流和爭辯的機會,從而超越預先設定的目標,既課堂生成。
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總是會出現(xiàn)兩種極端:預設太多,課堂像是一場戲,一切竟在”掌握”中;或是一味追求動態(tài)生成,腳踩西瓜皮……的現(xiàn)象,尤其是在公開課的執(zhí)教過程中,老師們都想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思路走,這樣就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在一次執(zhí)教《自然之道》一課過程中,我就犯了上面所說的`錯誤,對次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教學難點在于品味向導的語言,理解他的行為。我在設計教案時準備利用近一刻鐘的時間來突破難點,力求使學生的理解不停留在泛泛地理解“人類不能破壞自然規(guī)律”這個再明顯不過的道理上,而是引導學生在感悟了“我和伙伴們”由焦急到高興,最后到懊悔、震驚的情感積淀后,討論向導的所說所做。在進入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僅僅游離于課文的表面在空泛地談論,感覺在隔靴搔癢。為了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文章內涵的領悟達到超越文本的大語文觀的境界。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在學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時,我順勢提取了他們在課下搜集的信息,引導學生從中可以選取對思考這個問題有幫助的信息。沒想到有些學生的思維是開闊了,但不能正確地理解資料中的信息,如有一位學生說:“向導知道小海龜成活的幾率很低,所以他想能救一只小海龜就救一只!边有的學生不能運用信息幫助自己思考,還是停留在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如一位學生回答:“向導就是為了讓他們看看破壞了小海龜生活規(guī)律的后果!
或是說:“向導是在我和伙伴呼喊聲中被逼無奈才救那只海龜?shù)!倍@些情況出現(xiàn)時,老師的主導性就應該發(fā)揮出來,有效地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下去?捎捎谖医(jīng)驗上輕,又加上情緒緊張,并沒能很好地因勢利導,更深刻地理解向導的話。其實,我在課后進行了反思,當時的我如果這樣引導:“作為一位生物學家向導,他對小海龜?shù)闹R了解不只這些,在他知道這些情況下,把小海龜抱向了大海,肯定有科學家的道理,是什么呢?”這樣,就能很好地把課文內容和課外資料有效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去思考,從而既突破教學的難點,又豐富了學生的見識。
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2
《自然之道》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shù)玫藉e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后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chǎn)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
每次總是在教學過程完成后,才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學目標的制定的合理與否,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環(huán)節(jié)的突破,是否采用了具體、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現(xiàn)將執(zhí)教這一課后的不足之處總結一下:
1.在教自然之道這課時采取了以演促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走進角色。抓住“欲言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來評議嘲鶇的表演,課堂氣氛非;钴S,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后我想: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節(jié)還原成鮮活的生活畫面,學生興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這樣,走進學生視野的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而是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課后一位老師提出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否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作用,仔細一想確實如此,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這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抓住描寫小海龜動作的重點詞語來理解,體會作者在寫作上的特點。但是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關系,還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學效果。因此以后每上一節(jié)課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了這堂課要讓學生學會什么,達到什么要求,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課的時候就能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難點的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課。
2.關于質疑,這是自勝利聽課回?春螅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本學期語文研究的重點。在本節(jié)課上,也設計一個質疑的環(huán)節(jié),也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課堂上并沒有做出適時、恰當?shù)闹笇,而是按照自己的預設教學設計繼續(xù)進行,使這個環(huán)節(jié)失去了它的意義。我認為主要是因為自己對教材理解的不夠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給學生,也就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得學習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3.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欲。但是在課堂上我的評價語言相當困乏,激勵不起學生的興趣。這也是這節(jié)課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像這樣的缺點還有很多。仔細審視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平時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于心而未能成于行。
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3
三月十日,我在本班教室上了一節(jié)組內公開課:人教版第八冊第九課《自然之道》。反思教學,存在不少缺失:
第一、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的不夠。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積極的活動猶如連接語言和思維的橋梁,為學生思維和語言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或者是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那么,這個課堂就缺少生機和活力。這堂課沒有完全動起來的學生占五分之三,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
第二、朗讀顯得單薄。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手段,教師應運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讀和引導學生聯(lián)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學生領悟課文情感,生成內在語,激發(fā)朗讀興趣,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讀得不充分,不能透徹理解文本內容,使教學顯得不厚重。這節(jié)課中,對朗讀的處理,沒能很好地與閱讀教學的特點統(tǒng)一起來,從而使閱讀教學顯得單薄,顯得縹緲,顯得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這是因教師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第三、把握課堂不夠靈活。剛上課不久,有一個學生提出質疑:向導明知把幼龜?shù)膫刹毂湃氪蠛贡姸嘤斒艿絺,為什么不把它再放回龜巢呢?這個問題我只從表象向學生解答,因為剛剛學習文章,只待學習后學生有了較深的理解,再揭示其含義。因時間緊迫,學后忽略了這個問題,沒有向學生揭示深意,雖然這堂課的目標可能是完成了,大部分同學也對于最后感悟的結論自己可以體會到,但總覺得學生學習不夠深刻。
第四、對“蠢事”的探究還不夠深入。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后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沖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教學中想讓學生明白“蠢”不只是該不該救的問題,還有怎么救的問題。要么不救,要么選擇正確的方式救。不救,綠龜會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們遵守這個“自然之道”,它們或許不會受到更大的傷害,食肉鳥也自能按弱肉強食的原則覓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況,了解清楚規(guī)則,順應“自然之道”,選擇正確的方法。我們不是不能改變事實,而是要依照規(guī)則改變。雖然課堂上,多數(shù)學生對這一問題有一定的認識,但也只是點到為止。教學沒有很好地帶領學生系統(tǒng)地去探討,去爭辯。對“愚不可及的蠢事”認識不深入。
從教這么多年,我越來越體會到: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里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課的時候就能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難點地進行教學了。課堂上,學生興奮,老師激情,這樣的上課真的是件樂事。
今作如此診斷,意在矯正自我,改進教學,使教學日臻完善。
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4
《自然之道》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shù)玫藉e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后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chǎn)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
本課所描述的事情很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己讀懂,所以教學本課我盡量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老師在其中穿針引線,恰當?shù)剡M行歸納。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自己的機會,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讓整堂課學生的積極性保持很高,老師必須要將課堂變成充滿樂趣的課堂,但是我發(fā)現(xiàn)學生并不能真正懂得“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的真正含義。學生的回答答案單一,老師不能挖得深,挖得透,所以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向導,就是那只“偵察兵”幼龜,說說他們的心理活動。在這里我借鑒上次集體備課時伊老師的做法,讓讓學生用“假如我是(),我想說()”這樣的安排可以激發(fā)學生大膽想象,積極發(fā)言的*望,在發(fā)言中可以自然而然懂得其中的道理。
另外文章語言優(yōu)美,教學活動以讀為主。自由讀,掃清文字障礙,默讀,理清文章脈絡,指名讀,分角色讀等,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升華情感。
這堂課收獲最大的是:我認識到了學生的無限潛力,只要引導得恰當,學生完全有能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給時間、給舞臺讓學生盡情地去感受語言的美麗吧!
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5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朝鶇咬啄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把幼龜抱到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shù)玫藉e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chǎn)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
小綠龜?shù)拿\牽動著“我和同伴”及“向導”的心,也清晰的展現(xiàn)出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時,我采取了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對比、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等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人物的情感:“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進而發(fā)展到震驚與后悔;“向導”由心平氣和進而發(fā)展到發(fā)出十分難過的悲嘆。引導理解感悟的方法和學生理解感悟的過程,可以從下面三個教學片斷中可見一斑:
教學片段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感悟
引導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后,找出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詞語。學生找出了“緊張”、“焦急”。
師:此刻“我們”為什么會緊張、會焦急呢?
師:要理解我們此刻的情感,結合上文理解。
師:(指名讀文)“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只朝鶇突然飛來,他用尖嘴啄幼龜?shù)念^,企圖把它拉回沙灘去”
師:你們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們”之所以緊張和焦急,是因為我們?yōu)橛數(shù)陌参鷳n。
生:說明“我們”有保護動物的善心。。。。。。
教學片斷二:采用聯(lián)系對比理解感悟
眼前發(fā)生的慘劇讓大家感到很“震驚”。是怎樣的慘劇呢?為什么作者不用“吃驚”而用“震驚”呢?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采取了采用聯(lián)系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我讓學生認真看課文插圖,追問學生: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金黃的沙灘上,有許多幼龜放心大膽地爬出巢穴,正努力奔向大海。大海里有他們日夜思念的媽媽。
師:你們還看到了什么?
生:天空中還有很多食肉鳥正鋪天蓋地地撲來,那些幼龜馬上就要變成它們的美食了。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有只幼龜張開嘴巴,表情十分驚訝,他似乎在說:不是很安全嗎?怎么會有敵人出現(xiàn)呢?
生:那些幼龜似乎在叫喊:媽媽,快救我呀!我遇到敵人了@你的寶貝馬上要成為敵人的美食了。。。。。。
師:原來是這么可怕的情形!怪不得“我們”會“震驚”呢!。。。。。。
教學片斷三: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方法理解感悟
學習課文第8自然段時,我采取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生:老師,數(shù)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fā)出歡樂的叫聲,響徹云霄!绊憦卦葡觥笔鞘裁匆馑迹繛槭裁磿憦卦葡瞿?
生:那是它們叫的聲音很大很大。
生:為什么要歡樂地叫呢?
師:是啊,如果你是那些食肉鳥,此刻你是怎么想的?
生:啊!真爽!幾天沒吃東西了,這些幼龜真是美味。。ㄉ在抹自己的嘴巴,感覺很愜意、很滿足的樣子)
生:啊!這些幼龜真嫩!吃了它們,真算是沒有白活一場!
生:真過癮!真好吃啊!。。。。。。
生:謝天謝地呀!今天吃飽后,我又可以管幾天了。。。。。。
師:向導此刻為什么是“悲嘆”呢?如果把“悲嘆”換成“感嘆”,你覺得怎樣啊?
生:不好!書上的肯定好些。
生:我感覺到向導此刻很后悔了。他后悔自己把那只幼龜抱走。他肯定在想:我怎么這么糊涂。∥艺媸峭接猩飳W家的虛名。
生:“悲嘆”有悲哀、傷心的`意思?吹竭@么多的幼龜都葬身食肉鳥之腹,想到感到很傷心。。。。。。
生:作者看到這些悲慘的情形感到很內疚。向導是個生物學家,他知道幼龜?shù)纳钜?guī)律,由于自己極不情愿地將那只出來偵察的幼龜抱放到大海里,致使眾多的幼龜遭受滅頂之災,他不能原諒自己。。。。。。
生:老師,“悲嘆”比“感嘆”更能表達出向導傷心、難過的心情
生:老師,我還知道向導說的這句話該怎么讀呢!
師:好啊,請你把向導的話讀給大家聽。
生:(深情朗讀向導說的話)。。。。。。
以情代讀,以情代悟,悟中有法,以法促悟,學生的內心情感就會像噴涌的火山滾燙,學生的思維就會像奔涌的泉水滔滔不絕,學生的語言表達欲望就會像江河奔流不息,學生就會口若懸河。和文本對話時,學生的情感、思維和語言都得到了發(fā)展,試問,學生的語文還會學不好嗎?
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
2、通過品析詞語,感悟作者用詞準確、精妙,使學生領悟讀書之道。
教學設計簡錄
1、同學們,大家好!今天讓我們繼續(xù)跟隨作者一行人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看看,看看那的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我們上島時已近黃昏,落日的余暉灑滿了海面,在柔軟的沙灘上,我們有了一些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幼龜)你是從哪一段發(fā)現(xiàn)的?
二、品讀
1、請同學們翻開書,默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將描寫幼龜?shù)木渥赢嬒聛怼?/strong>
師:剛才每個同學都靜心地讀書思考了,誰把你畫的句子讀一讀?
師:和他畫得一樣的同學請舉手。很好。你們都找得很準確。
請你們再讀一讀這兩句,體會一下這是一只怎樣的幼龜?
你們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找出關鍵字詞?
師:相機板書:探 欲出又止 躊躇不前(好,同學們找得非常好。)
2、表演“探”與“伸”
師:這里的“探”字,我能不能把它換成“伸”字呢?
師:大家都認為不行。它們有什么區(qū)別,誰能上來表演“探”和“伸”的動作。
師:這就是你的巢穴躲進去吧,同學們要認真看,他的哪一個動作是“探”,哪一個動作是“伸”。(生表演)
師:謝謝你的`精彩表演。剛才他表演的第一個動作是?
師:對,“探”。那“探”和“伸”又什么不同呢?你來說(生答略)
師:哦,“探”只是把頭伸出一點點,試探,那他與后面的哪一個詞呼應啊?“偵察”。是呀,這只幼龜就像一個小小的偵察兵,它特別的---警惕,這從側面反映出食肉鳥怎么樣呢?動作敏捷,所以幼龜怕成為其口中之食是吧。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食肉鳥,有哪些?
嘲鶇、鰹鳥、海鷗。它們都是食肉鳥,在同學們的眼里也許他們是美麗的,可愛的,然而,他們卻是幼龜?shù)臍⑹,可怕的天敵?/p>
3、對話“欲出又止”
師:所以這時這只偵察兵幼龜“欲出又止”,它之所以想出去,是因為什么?(他要回到大海。他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
幼龜之所以又不想出去,是因為什么?(害怕外面有食肉鳥。)
師:這個“欲出又止”與后面哪個詞意思相近,前后呼應?
“躊躇不前”是什么意思?你來說(生答略)猶豫不敢向前,體會得很好。
三、拓展
如果你正在場親眼目睹了這一情形,你會怎么辦,會救這一只幼龜嗎?
教學中的亮點:選準了關鍵詞,也抓住了關鍵的句子,通過關鍵詞的理解來領會句子的含義,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探”和“伸”的不同,更好的理解幼龜?shù)男⌒暮椭斏鳌?/p>
教學中的不足:
反思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不足:本節(jié)課讓學生從關鍵字詞中體會了幼龜?shù)男⌒闹斏,但并沒有把這種理解帶入到朗讀中,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
教學后的思考:
上課前我在教案上進行了精心準備,但在備學生這一塊還做得不夠。沒有很好預設出學生會怎樣想,怎樣回答,導致學生的回答與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所出入,影響了課堂進程。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做好各方面的充分準備。
在關鍵詞的講解上形式做到了多樣,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理解了幼龜?shù)男⌒闹斏,但在朗讀方面做得還不夠,應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朗讀要求有所提高,學生學生沒有達到朗讀的要求時可再請其他學生讀或老師范讀,以達到朗讀的提高。
在評價學生時,老師應做到評價語切實有效,并起到對學生激勵的作用,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評價語。
最后教師應加入過渡性語言,聯(lián)系到課文主題,使學習內容上得到升華。
【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1-26
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1-26
課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范文02-03
《自然之道》課文反思范文07-30
課文自然之道的教學設計05-03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8-08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7-30
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07-02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