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及各部分功能。
2.嘗試解讀營養(yǎng)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教學重點:
概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組成以及食物的消化過程。
●教學難點:
嘗試解讀營養(yǎng)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教學方法:
探究法、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課前知識檢測:《蘋果種子歷險記》
洲洲小朋友吃蘋果時,不小心將蘋果的種子咽了下去。這粒蘋果種子在洲洲的消化道內,經歷了一天的歷險:它先遇到像軋鋼機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點兒將它壓得粉身碎骨;剛躲過一劫,又遇到“酸雨”;后來它鉆進了一條又長又窄的迷宮,它在這里走了很久,身邊的許多物質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宮,它又差點兒鉆進死胡同,幸虧及時改變方向;后來不知怎的,它與一些很臭的東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在洲洲上廁所時,一起離開了洲洲。請你幫這粒蘋果種子分析一下:
1、它在哪里遇到像軋鋼機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長又窄的“迷宮”是什么部位?為什么許多物質在這里會神秘地消失?
4、它在什么地方與很臭的東西混在了一起?
5、你知道蘋果種子這一天經過了人體哪些消化器官嗎?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板書學生答案,提出質疑?
學生自主探究:
請大家仔細閱讀26、28、29頁,每個小組設計兩個表格(或知識網絡圖):一個是依次列出消化道各結構的名稱,以及這些結構的功能;另一個是依次列出各個消化腺的名稱,以及它們的功能。小組長進行分工協(xié)調,完成后相互檢查交流。
合作小組派學生代表上臺展示(幻燈片),教師對學生的展示進行評價,反思課前知識檢測內容。
知識過渡:蘋果種子歷經艱險,最后終于全身而出!如果是一小塊饅頭(淀粉)從口腔進入最后還能夠全身而出嗎?它在人體內會經歷怎樣的變化呢?
教師與學生共同回顧淀粉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淀粉——麥芽糖——葡萄糖
合作探究:
1、哪一條曲線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
2、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各在消化道的哪個部位開始被消化?
3、D中含有哪些消化酶?
學生展示答案,教師評價。
師生一起歸納出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
知識拓展:
1、吃飯細嚼慢咽好?還是狼吞虎咽好?為什么
2、在我們周圍有的人吃的很少卻長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卻長的很瘦,為什么?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本部分1課時)
1.了解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及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了解消化道的組成。以及各種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3.了解牙齒的結構、功能和保健,胃和腸的結構特點,
4.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健康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點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教學準備
幾類食物(大米、麥粉、瘦肉、魚、花牛仁、豆油)的圖片(或投影片)或消化器官的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
1、提問: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這話是什么意思?
。▽W生答,略,下同。)
人雖然能從事各項活動,但食物是人的命根子。這是因為人體各種生理活動,如生長發(fā)育、組織細胞更新等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都是由食物供給的,而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是靠消化系統(tǒng)完成的。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ò鍟合臀眨
2、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yǎng)物質?(聯(lián)系舊知識,引了六類營養(yǎng)物質)
我們吃的各種食物中含有六類營養(yǎng)物質: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和水、無機鹽。
。ㄓ^察幾類食物,分別講述蛋白質、糖類、脂肪的知識。)
(教師出示掛圖,觀察、提問)觀察畫面上的6種食物,哪幾種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哪幾種食物中含有較多的糖類,哪幾種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脂肪?
3、對三類營養(yǎng)物質的功能作介紹:這三類營養(yǎng)物質,蛋白質以供給人體組織細胞的原料為主,糖類以供給能量為主,脂肪以貯能備用為主。
第二板塊----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1、從能被直接吸收的角度對食物進行分類。
能直接吸收的有:水、無機鹽、維生素。
不能被直接吸收的有:蛋白質、糖類、脂肪
2、引出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第三板塊-----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及功能
1、要對這些物質進行消化和吸收,必定需要相應的消化吸收的器官。請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一些消化器官。(學生自由發(fā)言)達成對
2、多媒體展示-------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A、展示完整的消化系統(tǒng)及感受各部分器官的大致形態(tài)結構和位置。
B、活動讓學生摸一摸各器官的大致位置且能用左右上下腹部來描述。
C、對器官進行分類:消化道和消化腺。
D、游戲: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對應。
準備兩組頭套,一組寫有: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另一組寫有:唾液、胃液、膽汁、胰液、小腸液。十名同學分兩組分別讓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過游戲表演,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使知識掌握更輕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樂。
第1節(ji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2課時)
第2課時各器官的結構與功能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
2、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過程,鍛煉動手操作和觀察能力。
2、通過整理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提高分析,歸納,總結等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透過紛繁復雜的生命現(xiàn)象揭示事物普遍聯(lián)系,初步建立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
【難點】
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結構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觀看flash動畫《饅頭歷險記》,讓同學們在觀察的時候總結出饅頭從被人們吃下去一直到被人體消化吸收直到排出體外分別經歷了哪些部位,學生回答消化道及消化腺各部分的名稱;教師進一步提問饅頭在經過以上各部分的時候分別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學生無法回答,教師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消化與吸收》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一、利用導入中視頻所呈現(xiàn)的食物從攝取到被細胞吸收的畫面,引導學生總結出消化的定義: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
二、教師展示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模型,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引導學生總結出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構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器官構成,消化腺是由胰,肝唾液腺等構成。并且讓學生指出每個結構對應于身體的什么部位。
三、通過實際生活,帶領學生回憶饅頭嚼的時間久了會有甜味,這是為什么?引出本節(jié)課的探究實驗:探究饅頭在口腔的變化。
1、提出問題:饅頭變甜是否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都有關系呢?如果是這樣,他們各是什么作用?饅頭為什么會變甜?
2、作出假設:淀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淀粉沒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麥芽糖有甜味。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產生麥芽糖。
3、材料用具:新鮮的饅頭,唾液,試管,碘液。
4、方法步驟:
(1)取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塊,將A塊和B塊分別用刀細細的切碎,拌勻,C塊不做任何處理。
(2)用涼開水將口漱凈,口內含一塊消毒棉絮,約1分后,用干凈的鑷子取出棉絮,將棉絮中的唾液擠壓到小燒杯中。
(3)取3支潔凈的試管,分別編上1、2、3號,然后做如下處理:
將這3支試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
(4)5-10分后,取出這3支試管,各滴加2滴碘液,搖勻,然后觀察并記錄各試管中的顏色變化。
1、現(xiàn)象及結論:饅頭變甜與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有關系。
四、讓學生自主學習書中消化系統(tǒng)各部分的功能的相關知識,四個人為一組,談論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小組派代表來回答。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大家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方式展現(xiàn)食物消化的全過程。并派一組同學來講臺進行展示演出。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讓學生總結消化系統(tǒng)的各部分結構與功能,并在課下畫出消化系統(tǒng)的簡單示意圖。
四、板書設計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 篇4
1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
3.運用實驗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2學情分析
本課對于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這些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每天都在進行著食物的消化,對消化有自己的一些見解和了解;陌生的是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的、仔細的去探究過人體的整個消化器官,不知道各個器官的作用等。因此,本課對學生來說,充滿了探究的興趣和欲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對食物的消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3重點難點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談話導入
師:當我們細細咀嚼饅頭時,常常感到略有甜味,這是為什么?
做出假設:在口腔中,饅頭中的淀粉轉變成了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
實驗探究:
1.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轉變成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
2.如果以上假設正確,是什么原因使淀粉轉化成了這種糖?
(是牙齒的咀嚼和舌的 攪拌還是唾液的作用。)
3.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起了什么作用?
活動2【講授】講授新課
請同學們設計一組實驗,探究以上問題。
背景資料:
淀粉遇碘變藍。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糊精、麥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向反應后的混合物中滴加碘液,溶液不會變藍。
口腔的溫度大約是37℃。
提供的實驗用品:(每組6人)
試管4個 試管架1個 滴管2個 玻璃棒1個 燒杯1個
饅頭塊 饅頭碎屑 蒸餾水 唾液 碘液
探究方案:
請?zhí)畋碚f明以下問題:每支試管內各加入了什么物質?是否充分攪拌?是否進行37 ℃ 的水?水浴多長時間?采用什么方法鑒別管內液體所含物質的種類?并預測檢驗結果。
。ㄗ⒁猓河貌AО魯嚢钑r動作要輕,以免捅破試管)
試管 饅頭大小 加入物質 碘液檢查 實驗結果記錄 1 2 3 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預測實驗結果,進行實驗。
分析結果,回答問題:
師: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能轉變成能使人感到有甜味的糖?你從哪個試管得出的此結論。
生:能。
師:在口腔中是什么原因使淀粉轉變成了有甜味的糖?
生: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轉變成麥芽糖。
師:你認為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想一想為什么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可以促進淀粉轉變成能使人感到有甜味的糖?
實驗反思:
。1)你的結論與其他同學的結論一樣嗎,如果不一樣,請分析原因。
。2)本小組的探究方案有沒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3)通過這個探究,你理解了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方法和技能?
師:總結實驗結果,及時評價。
師:我們已經知道吃的饅頭、米飯越嚼越甜?晌覀兂赃M的食物,過一段時間就不見了,這是為什么?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營養(yǎng)物質。食物中的蛋白質、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須在消化道內變成簡單的能溶于水的營養(yǎng)物質,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這就是消化。
。壑v授新課]
師:請學生回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實驗的現(xiàn)象,并得到實驗結論: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說明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有消化作用。而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的作用。胃、小腸等器官中還有多種消化酶。請同學們邊觀看課件邊按照下列的程序進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展示掛圖)
生:觀看資料,并認真記錄總結。
師:同學們總結得非常認真,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
生:膽汁也是消化液 ,但膽汁中沒有消化食物的酶,那么,膽汁對于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
師:問得非常好,下面我們觀看演示實驗。(演示膽汁的乳化作用實驗)
第一種方法:
①取兩個試管,分別編為1號和2號,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
②向1、2號試管內分別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號試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號試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蕩試管。
、巯1、2號試管內分別加入膽汁2 mL,振蕩。
、苡^察現(xiàn)象。
第二種方法:
、傧1、2號試管分別注入1 mL植物油。
、谙1號試管注入1 mL清水,2號試管注入1 mL膽汁,分別振蕩。
、塾^察現(xiàn)象。
師: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膽汁能把脂肪變成微小的顆粒,這就是膽汁的乳化作用。這對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生:增加了脂肪與消化酶的接觸面積,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師:消化系統(tǒng)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為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那么,這些營養(yǎng)物質是在消化道的哪一部分被吸收的?請同學們分析下列曲線:
師:(1)A、B、C分別是哪種物質消化曲線?
。2)三種物質經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種?
。3)沒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4)三種物質必須到達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5)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生:小組討論回答。
。1)A為淀粉;B為蛋白質;C為脂肪。
。2)三種物質經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淀粉。
(3)沒有消化作用的一段是大腸。
。4)三種物質必須到達小腸那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5)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小腸。
生: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在消化道內不經過消化被直接吸收的。
師:姍姍小朋友吃蘋果時,不小心將蘋果的種子咽了下去。請同學們講一講這顆種子的歷險記,并設計問題請同學們回答。
生:姍姍小朋友吃蘋果時,不小心將蘋果的種子咽了下去。這粒蘋果種子在姍姍的消化道內,經歷了一天的歷險記。它先遇到像軋鋼機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點兒將它壓得粉身碎骨;剛躲過一劫,又遇到"酸雨";后來它鉆進了一條又長又窄的迷宮,它在這里走了很久,身邊的許多物質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宮,它又差點兒鉆進死胡同,幸虧及時改變方向;后來不知怎的,它與一些很臭的東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在姍姍上廁所時,一起離開了姍姍。請你幫這粒蘋果種子分析一下:
。1)它在哪里遇到像軋鋼機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長又窄的"迷宮"是什么部位?為什么許多物質在這里會神秘地消失?
(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
。5)它在什么地方與很臭的東西混在了一起?
生:積極討論回答。
活動3【練習】鞏固練習
1.在下列器官中,基本沒有消化功能的是( )
A.小腸 B.口腔 C.胃 D.大腸
答案:D
2.下列食物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
A.魚肝油 B.礦泉水 C.面包 D.食鹽
答案:C
3.肝炎病人怕吃油膩食物的原因是( )
A.唾液分泌過少 B.膽汁分泌過少
C.胃液分泌過少 D.腸液分泌過少
答案:B
4.用下列兩張紙做小腸壁結構的模型,__________作小腸外壁;__________作小腸內壁。
A.4厘米、30厘米 B.4厘米、10厘米
答案:B A
5.人體消化食物、吸收營養(yǎng)主要由__________系統(tǒng)完成,此系統(tǒng)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組成。
答案:消化 消化道 消化腺
活動4【活動】課后延伸
●活動與探究
撰寫一篇小種子在人體消化道中歷險記的科普小文章。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消化系統(tǒng)各器官的結構特點及功能;
2、理解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化學性消化過程。
新課教學
第一板塊-----
口腔內的消化
食物進入口腔后,經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使食物與唾液混合,這時候食物中的淀粉就開始進行消化。
討論:口腔是消化系統(tǒng)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與消化有關的結構?
▲牙齒的結構與功能及牙齒的衛(wèi)生保健
多媒體展示:牙齒的結構(特別要弄清楚牙本質和牙骨質的位置以及釉質和牙齦的位置,這是學生經常容易混淆的地方。)
▲唾液腺對淀粉酶的消化作用
學生實驗
請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燒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調和均勻,置于三腳架上,攪拌、煮沸,制成漿糊,冷卻后待用。
提問:為什么制成的淀粉漿糊要冷卻后才能使用?
教師回答:因為如果漿糊沒有冷卻,那么加入唾液后會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用涼開水漱口后,略微張開口,舌尖抵在下頜門齒的下方,約3分鐘后,將下唇擱在另一個小燒杯口上,唾液就會沿著下唇流入杯中。取兩個試管,分別編為1號和2號,然后各注入2毫升漿糊,之后,向1號試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號試管里滴入已準備好的`唾液2毫升。振蕩這兩個試管。
提問:為什么要振蕩這兩個試管?
回答:使試管中的漿糊與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同時把這兩個試管放在盛有37?℃溫水的燒杯里恒溫。約過10分鐘后,同時取出這兩個試管,冷卻。
提問:為什么要將這兩個試管放在37?℃的水中恒溫?
答:因為溫度過高,會使酶不起作用;溫度過低,則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從而影響實驗的效果。
向冷卻后的這兩個試管里,各滴入兩滴碘液。觀察這兩個試管里漿糊的顏色發(fā)生的變化。
提問:這兩個試管里的漿糊的顏色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回答:1號試管里的漿糊變成了藍色;2號試管里的漿糊沒有變成藍色。
解答:對。因為淀粉具有遇碘變藍色的特性,1號試管里的漿糊經過實驗沒有發(fā)生變化,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變成了藍色。而在2號試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經將淀粉分解成了麥牙糖,所以它遇碘沒有變成藍色。
通過這個實驗可以說明,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說,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第二板塊------胃內的消化
▲通過觀察消化系統(tǒng)掛圖,大家已經知道,胃位于左上腹肌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狀,F(xiàn)在請大家看胃及胃壁結構掛圖,然后回答教師的問題。
提問:從圖上看,胃壁的結構分為幾層?
回答:分成四層。
講述:對。由內向外依次是粘膜、粘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胃壁內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胃腺開口于胃壁的內表面,可以分泌胃液。
提問: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講述:胃的主要功能除了暫時貯存食物外,還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
▲討論:食物進入胃內,淀粉是否還能繼續(xù)消化?
淀粉不再被消化。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里開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進行初步消化。食團進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縮、蠕動,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與胃蛋白酶結合,在酸性條件下,胄蛋白酶活動,將食物中的蛋白質進行初步分解,然后進入小腸。
思維拓展:生物是由蛋白質組成的,為什么胃液中的鹽酸和蛋白酶,不會破壞胃壁本身的細胞呢?
課后作業(yè):調查報告-----齲齒的發(fā)生與預防
討論:
。1)班級同學的齲齒發(fā)生率
。2)齲齒發(fā)生的原因(展示齲齒發(fā)生的過程)
(3)預防齲齒和防止齲齒進一步惡化的方案
第一節(ji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3課時)
教學內容
1.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的關系。
2.食物的化學性消化。
新課
第一板塊----小腸的結構與其功能
A、大家觀察消化系統(tǒng)掛圖,你們認為從形上看小腸有什么特點?
回答: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
講述:對,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場所。它盤曲產腹腔里,長約5米~6米,開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腸。
小腸壁的結構與胃壁相似,也分為四層。請看課本中“小腸內表面的皺疑和小腸絨毛示意圖”,在小腸粘膜的表面,有很多環(huán)形的皺壁。在,我們可以通下面的實驗來研究環(huán)形皺、壁表面上的結構。
B、實驗:大家從實驗桌上的培養(yǎng)皿中取一段小腸,然后剪開,再將其內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養(yǎng)皿里。
???特別提醒:觀察小腸絨毛實驗成敗的關鍵有4條:
①小腸必須新鮮。
②小腸內壁必須洗干凈。
、鄯糯箸R的倍數(shù)要大一些。
、馨研∧c內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提問:大家有沒有看到小腸的內表面有一層絨毛狀的結構?用手指在軸膜表面左右撫摸,會有什么感覺?
教師提示: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絨毛狀的突起。
討論:小腸絨毛的存在對小腸的吸收功能有何意義?
小腸絨毛是怎樣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
小結:由于小腸在消化道中是最長的一段,其內表面有皺壁和小腸絨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面積增大;小腸絨毛、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因此,小腸的結構特點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它的結構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
C、提問:請大家再觀察消化系統(tǒng)掛圖,想一想大腸在外形上有何特點?
回答:大腸比小腸短,但比小腸粗。
講述:對。大腸的起始部分叫盲腸,在腹腔的右下部。盲腸上連著一條細小的盲管,叫做闌尾。食物經消化后留下的殘渣,進入大腸后形成糞便,通過肛門排出體外。
第二板塊-------關于淀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
A、食物的兩種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是指通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胃、腸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伴并與消化液混合。
化學性消化是指通過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種成分分解為可以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
在消化過程中,這兩種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時進行的。
B、關于淀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三種有機物的化學性消化過程。
目的----達成下列認識:
淀粉的化學性消化開始于口腔,當?shù)矸酆望溠捞堑竭_小腸后,由于小腸里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能消化它們的消化酶,因此,它們又進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里開始的。當食物中的蛋自質進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進行初步消化,然后進入小腸。小腸里的胰液和小腸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質的酶,在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進入小腸的蛋白質又進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脂肪的消化開始于小腸且主要在小腸內進行,由于只有小腸內的胰液和小腸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肝臟分泌的膽汁雖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膽汁能使脂肪變成微小的顆粒,從而增加了脂肪與消化酶的接觸面積,這同樣也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上述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終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C、多媒體展示:營養(yǎng)物質吸收途徑的動態(tài)過程:分別用各種符號表示水、無機鹽、葡萄糖、維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過動態(tài)過程表示這些營養(yǎng)物質分別被胃、小腸、大腸吸收的過程。
第三板塊-----鞏固
1、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曲線,請學生分別分析三種有機物的消化。
、貯、B、C分別是哪種消化曲線?
②三種物質經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種?
③沒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種物質必須到達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過曲線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對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記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課后作業(yè):
以“西瓜子歷險記”為題寫一篇消化系統(tǒng)的科普文章,請注意收集素材。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yǎng)的基礎上,引出了人體是如何將食物消化并將其中的營養(yǎng)物質吸收的。在學習了生殖系統(tǒng)后進一步向學生鞏固系統(tǒng)的概念,并逐步讓學生理解系統(tǒng)中的器官是協(xié)調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問題。是學生理解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的基礎。并為學生下一步學習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1.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在上學期接觸過系統(tǒng)的概念,但是沒有系統(tǒng)的學習,對系統(tǒng)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講解消化系統(tǒng)時應對學生明確系統(tǒng)的概念。學生剛剛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yǎng),可以在學習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時進一步鞏固食物中有哪些營養(yǎng)。
2.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障礙。對于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學生不易區(qū)分,容易將二者搞混,所以教師在教學應給予簡單明確的分析。
3.分析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特征和生理特征,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fā)表見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心理上,學生對生物課有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課的科學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節(jié)學習明確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掌握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部位。
2.能力目標:
運用這些知識來解釋和預防與吸收有關的疾病。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和交流,認同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重點: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部位。
教學難點:明確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部位。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講授法
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2.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別是什么?
3.消化主要場所在哪里?
二·推進新課
1、學習任務一: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1)教師展示多媒體圖片----小腸的結構
。2)學生觀察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教師搭建平臺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展示多媒體對討論結果
。4)教師根據(jù)學生情況小結梳理展示知識體系
2、學習任務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部位
。1)教師展示多媒體圖片學生觀察。
。2)討論:吸收營養(yǎng)物質最多的是大腸還是小腸?
(3)教師搭建平臺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展示多媒體對討論結果該出恰當?shù)脑u價
。4)教師根據(jù)學生情況梳理展示知識體系。
三.自覺練學 鞏固新知
多媒體展示題目
四.課堂小結
五.拓展延伸(為下節(jié)課做鋪墊)
多媒體展示圖片、題目
1.為什么我吃那么少卻還是長了這么胖呢?如此多的肥肉,唉!
2.怎么我使勁地吃,卻還是這么瘦啊?
六·作業(yè)布置:
練習冊P13頁16題
七·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 消化和吸收
第二課時
1.小腸適合吸收的結構特點
2.吸收的定義
3.消化道吸收部位吸收
八.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結合新課程理念,利用多媒體,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得了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及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盡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去領悟、去體驗、去感知,使學生感受到小腸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結構與功能的統(tǒng)一,明白病從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處:學生自發(fā)地提出問題,相互交流,自主獲取知識,達成共識,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不足之處:
第一,最大的失誤還是備學生不足。
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備課時,沒有“吃透學生”,沒有正確估計到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困難。探究式教與學的基本要求應該是要從學生“所在位置”出發(fā),了解他們困難所在。事實上,由于自己不是專業(yè)教師,在備這一課時,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統(tǒng)結構及其功能,已經是翻閱了許多資料,花費了許多時間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學設計中,卻高估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接受能力,錯誤估計了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難。以為只要通過一個簡單的觀察,學生便能輕而易舉的理解小腸的功能。因此,當要學生復述小腸的功能時,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覺了。
其次,探究教學過程略顯僵化,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仍不夠緊密。
探究式教學要使學生的學習基于他們自己的親身在經驗并發(fā)展他們好奇求知的天性。在這一課教學時所設計的故事情節(jié)雖然學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質基本上還是“要我探究”,沒能充分體現(xiàn)“我要探究”的主動性。課堂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如此,才激發(fā)教師們不斷地反思、改進,在課堂教學中一步步成長。也以此勉勵自己在反思中進步。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及各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與生理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消化系統(tǒng)的模型,培養(yǎng)學生對直觀教具的觀察能力.
2.通過對“口腔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的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設計實驗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重點
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及其生理功能.
難點
食物的化學性消化.
教材分析
作變生物圈中的一員,人類要不斷地從生物圈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以進行各項生命活,本章教材就圍繞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消化和吸收進行了闡述,并對膳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進行了介紹。
學情分析:
本節(jié)內容主要介紹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學生知道人體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質不同,明確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提前把步驟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在完成實驗任務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
突破方法
七年級的學生對外界事物都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而且消化系統(tǒng)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學生平時接觸也較多,都比較感興趣,但對于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卻不太了解,涉及復雜的化學反應,對沒有化學基礎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無法解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入手,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法及學法指導
首先復習上節(jié)課知識,由營養(yǎng)物質逐步過渡到如何消化吸收進入人體.導入新課時,通過聯(lián)想引入,這樣導入能使學生所學知識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由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入手,漸進式了解消化道、消化腺及各自的生理功能,同時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逢適應的的生物學觀點.建構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
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然后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先自主學習,自主實驗及探究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和歸納形成統(tǒng)一認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模型.書中所涉及的實驗器材和材料學生準備:收集動物的小腸。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復習鞏固導入聯(lián)想導入體會詩句:“密宇深房小火爐,飯香魚熟近中廚.”新知:總述結合教材進入概括讀教材聯(lián)想感受引發(fā)求知欲知消化和吸收的物質知是什么,引出消化系統(tǒng).過渡:能將食物消化和吸收靠的是消化系統(tǒng),下面我們就來學多媒體出示復習問題思考復習知識過渡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消化系統(tǒng)組成習消化系統(tǒng).出示模型和消化系統(tǒng)構成圖,明晰幾個問題:1.依次說出食物進入人體后所經過的消化器官的名稱.
2.指出自己的胃、小腸、肝臟的位置.
3.找出最膨大和最長的消化器官各是誰?
歸納:食物進入消化系統(tǒng)的過程識別并記憶,明晰問題,區(qū)別消化道和消化腺學生歸納讓學生明確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及各自功能.
識記:消化腺及功能識記并歸納消化道與消化腺的聯(lián)系識圖并討論得出
探究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進行表達與交流:
、艑嶒炦^程中,為什么要用37℃的溫水為試管保溫?
、1號試管和2號試管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有什么不同?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按要求實驗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結合實驗,讀教材,歸納小結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逢適應的食物的消化歸納閱讀總結自學研讀的生物學觀點提升歸納整理能力重點
分析討論:胃閱讀書中材料觀察、觀看總結得出自學研讀小腸歸納小腸的特點及作用自主學習,讓學生多歸納整理方位體會主動學習歸納能力培養(yǎng)演示實驗:膽汁對脂肪的乳化作用播放膽汁乳化視頻討論:膽汁對油起了什么作用?這種作用有何意義?小腸是消化的主要場所讀書總結出三在營養(yǎng)素分解的最終產物是什么?構建知識網絡消化系統(tǒng)小總結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過渡:食物進行消化,那么是在什么場所吸收的呢?觀察書中或多媒體圖片知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部位.總結出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進行實驗并讀書知小腸結構與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如何相適應的?分組實驗觀察小腸的結構.
討論:觀察到了什么結構?這些結構對于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有什么意義?觀察得出并找出最主要的吸收場所小歸納能力收集與動動手、思考手能力培養(yǎng)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ㄒ唬┲R方面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
3、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ǘ┠芰Ψ矫
1、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2、嘗試解讀營養(yǎng)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ㄈ┣楦、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1、認同小腸的形態(tài)結構是與它承擔的功能相適應的。
2、認同消化系統(tǒng)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
3、積極參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及時相互交流經驗,體驗與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學情分析
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
3、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ǘ┙虒W難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2、舉例說出消化系統(tǒng)與其消化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3、描述小腸的結構特點,說明為什么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展示一消瘦患腸胃病人和一胖子的對話)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胖和瘦與消化和吸收有關
二、探究活動——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教師活動:播放口腔內部結構示意圖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明了口腔結構和唾液怎樣流入口腔
教師活動:布置學生讀課本內容,制定探究計劃與探究步驟。屏幕展示注意事項。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探究方案(完成《同步學習》自主探究(1)(2)(3)部分)。
教師活動:參入討論,點撥指導。選取兩小組的探究方案,引導學生進行評析。對共性問題予以強調,指導各小組對方案不妥之處加以糾正
學生活動:各小組對方案不妥之處加以糾正,完善實驗方案。分組進行實驗操作。
教師活動:巡視指導
教師活動:學生實驗操作完畢后,師屏幕展示
根據(jù)下表列出的實驗方法步驟,填寫實驗現(xiàn)象,再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分析原因。
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
幫助學生建構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知識結構。
2、能力:
通過角色扮演、討論、交流、實驗觀察、模型制作,培養(yǎng)學生表達、交流、觀察、動手等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團體合作的成功與喜悅。
教學重點: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的結構基礎。
教學難點:學生對小腸的結構特點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概括。
〖設計思路〗
本課題選自北師大版七年級(下)生物學第八章的第二節(jié),是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和學習了"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作用"的基礎上學習本節(jié)內容的。本節(jié)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體的哪里發(fā)生變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樣發(fā)生變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這些內容不僅是第八章的重點,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為學習后面"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健康地生活"等章節(jié)打下了基礎。鑒于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jù)生物新課標的要求,我對教材進行了如下整合:本節(jié)分配課時為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第二課時學習食物為什么要消化?第三課時學習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在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在小學階段對消化系統(tǒng)已經有了一些認識,但知識比較零散,加上我校學生來源廣泛,參差不齊。所有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們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好鋪墊,化解難點。
教法: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運用的教學策略是:學生制作模型、角色扮演、討論交流、實驗觀察。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調節(jié)教師的教學行為。
學法:采用"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樂學、活學、會學;通過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耳聽一聽、動眼看一看、動嘴說一說,讓他們在五動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形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而達到課程目標。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yǎng)的基礎上,引出了人體是如何將食物消化并將其中的營養(yǎng)物質吸收的。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實驗的能力,能概述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過程,是本章的重點難點,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學生初步理解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為理解人體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的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且好動,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他們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對消化系統(tǒng)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統(tǒng)內怎樣消化和吸收的知識比較缺乏。而這部分知識又比較抽象,因此我在教學中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發(fā)表見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通過對教材和教學對象的分析,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并且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三維學習目標。
三、學習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
1、能描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功能;
2、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
3、通過資料分析,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明確小腸是消化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場所。
4、嘗試解讀營養(yǎng)物質在消化道內被消化的曲線圖
能力目標: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進一步學會設置變量,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并得出合理的結論的能力。
情感目標:在學生了解自身身體結構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飲食觀,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
2、通過資料分析,明確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
教學難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
四、說教法
。ā爸R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币虼,我們的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為核心。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主要采用新課程問題教學法、合作探究實驗法、平臺互動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
五、說學法:
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合作探究、表達交流,相互討論獲取新知識。
。S著課改的鋪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改的一個重點。目的是要改變課堂教學中過于強調學生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的精神。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教學過程(2課時)
我的課堂實施主要從:問題情景導入-----預習卡片----問題探究----設問練習-----簡結轉新,五環(huán)節(jié)來進行。
。ㄒ唬┣榫皩
創(chuàng)設情景:周圍的人有的吃的很少卻長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卻長的很瘦,這是為什么呢?引出消化系統(tǒng)的概念。
利用平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例子,引起學生學生的興趣與共鳴。
。ǘ╊A習卡片:
由于本節(jié)課內容較多,課前分發(fā)預習卡片,讓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有個初步的整體認知。
。ㄈ﹩栴}探究,講授新課
1、課件展示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圖,讓學生初步了解食物的進入人體后的去向。
2、探究實驗: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1)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
。4)分析實驗現(xiàn)象得出結論
。5)各組匯報交流
。6)點撥歸納
。ㄍㄟ^實驗學生獲得了充分的理論知識,進一步思考現(xiàn)實中的問題并得出合理的結論,體會探究的樂趣)
3、食物的消化:
播放“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錄像,結合人體消化系統(tǒng)圖,并觀察教師“膽汁對脂肪的乳化作用”的演示實驗,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通過列表比較等形式自學這部分內容,提出不能解答的問題,以生生互助、師生互助的方式進行答疑,并完成“西瓜歷險記”的問題。都是要注意提醒學生注意消化道和消化腺區(qū)別與作用。
4、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通過資料分析,引導學生觀察大腸和小腸的特點,明確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指導學生觀察豬小腸和大腸的內表面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初步理解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飲食觀,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四)設問練習
1、生生互動,自主提練練習
愛因斯坦說過:“能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蓖ㄟ^這個環(huán)節(jié),意在培養(yǎng)學生通過思考提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生生互動激發(fā)興趣,增大知識面。
2、教師出示練習:
基礎練習-----綜合練習--------能力提升
有梯度的設計考題,讓學生撐握基礎內容的水平上,進一步深入思考,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功與快樂!
。ㄎ澹┖喗Y轉新
1、學生小結 (自我評價本節(jié)課學習的收獲和不足)
2、轉新: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使們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有所了解,還進一步懂得了在探究實驗中如何設置量和操作。那么人們每天要吃進種各們的食品,什么樣的營養(yǎng)結構才叫合理?什么樣的食品才叫安全呢?
。ㄌ岢鲂碌膯栴},激起學生新的求知興趣,引入下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范文04-19
消化與吸收教學設計12-18
《消化和吸收》教案03-31
消化和吸收說課稿11-02
小學教學《消化吸收》課件設計02-23
《消化與吸收》教學反思09-28
消化和吸收的課件說課06-10
《消化和吸收》評課稿11-10
消化與吸收優(yōu)秀教學反思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