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科學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2、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許多。
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fā)現(xiàn)—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通過加熱液滴和調制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
3、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jù)。
【教學重點】
經(jīng)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fā)現(xiàn)—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jù)。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一個馬鈴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組實驗:每組一個馬鈴薯、酒精燈、不銹鋼調羹2個、濃鹽水、40克食鹽、40克白糖、2只燒杯、一根筷子。
【教材處理】
考慮到學生往往已經(jīng)有鹽水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的認知,在演示實驗中教師有意識的把另外一個杯子里溶解味精,當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這樣就避免了讓學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馬鈴薯的沉。
1、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1)推測馬鈴薯放人水中是沉還是浮。
(2)把馬鈴薯輕輕放人清水中,觀察它的沉浮狀況。
。3)把馬鈴薯從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輕輕放人另一個杯子中,觀察它的沉浮。
怎樣解釋馬鈴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響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釋馬鈴薯的沉浮現(xiàn)象?
二、觀察比較兩種液體:
1、觀察兩杯液體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熱實驗,教師先指導加熱的方法,然后從兩個杯子里各取幾滴液體,分別滴在不銹鋼調羹上加熱,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液滴加熱:各取一滴液體來觀察一下:把液體滴在不銹鋼調羹上,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加熱后,其中一個不銹鋼調羹上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
3、觀察兩種留下的痕跡,有什么不一樣,兩種液體一樣嗎?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液體有什么特點?
三、調制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1、提問: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呢?
2、每個小組調一杯鹽水試試,馬鈴薯在鹽水中能上浮嗎?
注意調制鹽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鹽,食鹽溶解后,放人馬鈴薯檢驗是否浮起來,并做好記錄,直到馬鈴薯浮起來為止。(提示:這里不要學生一下子把全部食鹽倒人杯中,如果這樣,學生就探索不到液體濃度與馬鈴薯沉浮的關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濃度不夠、液體的密度不夠大,馬鈴薯是不會浮起來的學生在調制的過程中,一次次地加鹽,馬鈴薯沒有立即浮起來,當食鹽溶液的密度超過馬鈴薯的密度時,馬鈴薯才浮起來。)
實驗記錄
水的量 食鹽的量 沉浮情況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時間允許,讓學生用同樣方法,制作一杯糖水進行檢驗,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進行檢驗。(設計目的:不局限于用食鹽做實驗,調制不同的液體來檢驗學生的猜想,這樣對學生形成嚴謹?shù)乃季S有很大的幫助。)
4、思考:從實驗現(xiàn)象和結果分析,怎樣的液體才會使馬鈴薯浮起來。
四、閱讀資料:
閱讀本課的資料,我們從中明白了什么?
板書設計: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液滴加熱
調制液體
觀察—發(fā)現(xiàn)—推測—驗證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經(jīng)過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變化規(guī)律。
。3)了解月相變化的成因。
2、科學探究
(1)能持續(xù)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月相,找出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2)能依據(jù)模擬實驗的現(xiàn)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變化的成因。
3、科學態(tài)度
具有長期堅持觀察的學習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堅持持續(xù)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的月相,了解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及成因。
三、教學準備
課件、月相變化動態(tài)gif、乒乓球、手電筒
四、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生活情景:在電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辯解道,“我昨晚借著月光,看見他從牛棚中偷走了!薄5靺s說,“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電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問,“為什么那天沒有月光呢?”
產(chǎn)生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月相是很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學生一般都知道有幾種不同的月相,間接的會認為每天都可以看得見月亮(除了天氣原因外)。而且學生不會每天去觀察月亮,因此極少會有學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時候是沒有月光的。于是就會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警察這么肯定沒有月光?”
驅動任務:什么時候月亮沒有月光呢?
活動1:月有圓缺變化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都見過月亮哪些樣子啊?
學生經(jīng)過交流,他們會發(fā)現(xiàn)月亮有多種形狀,有的時候像圓盤,有的時候像鐮刀……這時,教師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對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部分的狀態(tài)的稱呼,并通過圖片讓學生認識幾個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稱:滿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認識月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彎彎的蛾眉月怎么就變成了圓月?”引導學生思考月相是如何變化的。
活動2:月相變化有規(guī)律
月相是有變化的,經(jīng)常在農歷十五的時候能見到滿月,月相的變化有沒有規(guī)律呢?教科書上的表格是妍妍從滿月開始,在一個月內每天觀測月亮,記錄下來的月相,同學們分析妍妍的月線觀測記錄,你發(fā)現(xiàn)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了嗎?
學生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能發(fā)現(xiàn),月相呈現(xiàn)“滿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見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滿月”的規(guī)律。此時,教師再指出“看不見月亮”的時候的月相稱為新月,然后再回應驅動頁的問題,學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見月亮的時候。
活動3:月相變化成因
月相有規(guī)律的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模擬月相變化成因的實驗來探究吧!
用電筒光模擬太陽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擬月球,觀測者的眼睛模擬地球上的觀測點。
以觀測者為中心,乒乓球分別放在八個方向,電筒光一直平行一個方向直射乒乓球,觀測者觀察并記錄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狀。
結論:綜合模擬實驗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由于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內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導致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射到的亮面形狀也隨之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從而產(chǎn)生月相變化。
五:課堂小結及交流分享
同學們小結出本節(jié)課了解的內容,月亮不同形狀的名稱,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及其成因。并嘗試在生活中堅持長時間地觀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變化。
科學教案 篇3
重點:
笛福和《魯濱孫飄流記》、雨果和《巴黎圣母院》、巴爾扎克和《人間喜劇》、列夫·托爾斯泰和《戰(zhàn)爭與和平》、馬克·吐溫和《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音樂家貝多芬。
難點:各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繪畫的藝術風格及時代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世界近代歷史的三、四百年的時間里,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促使自然科學取得了空前成就的同時,在文學藝術領域也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這一時期的杰出的文學藝術家的經(jīng)典作品,同當時東方的燦爛的文化成就交相輝映,成為人類文化寶貴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首先展示文學作品簡表
提問學生:在上述表格中你讀過或了解哪些作品,請學生談。然后老師對每部作品的時代及內容作簡要介紹,重點作品分析兩部,讓學生掌握分析文學作品的基本角度和方法。概要如下:
一、近代文學
1.17世紀文學:
。1)法國莫里哀,代表作《吝嗇鬼》,人物形象:阿爾巴貢。
。2)他以辛辣之筆、巧妙的情節(jié)和出人意料的結局安排,讓人們在笑聲中去認識封建貴族的腐朽和教會的虛偽,反映了法國的社會現(xiàn)實。(3)現(xiàn)實意義:國王為加強王權,采取了拉攏資產(chǎn)階級,打擊封建貴族割據(jù)勢力的策略,從而使法國的資產(chǎn)階級在經(jīng)濟和政治地位上得到相應的提高,使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有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
2.18世紀文學:
。1)笛福和《魯賓孫漂流記》:j著名的英國小說家笛福真可謂是“大器晚成”,《魯濱孫飄流記》就是他在59歲時才開始發(fā)表的第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在1719年發(fā)表之后,立即受到英國社會的廣泛歡迎,從而成為笛福的代表作,奠定了笛福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k結合時代特點講清笛作品受歡迎的原因。
。2)簡要介紹歌德和《浮士德》和席勒的劇作《陰謀與愛情》。
3.19世紀文學
。1)雨果和《巴黎圣母院》。介紹寫作背景;雨果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他極力宣揚和推崇資產(chǎn)階級的人道主義,認為人道主義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愛情”和“仁慈”可以改變社會,創(chuàng)造世界,同時,雨果在這部作品中盡情地抨擊了中世紀教會的黑暗和丑惡!侗瘧K世界》,可作為學生課后閱讀作品。
(2)作家巴爾扎克及其《人間喜劇》。①介紹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②《人間喜劇》的文學地位和社會價值:被譽為“社會百科全書”。《人間喜劇》所體現(xiàn)出來的深刻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不僅在于它正確地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階級力量的對比和矛盾的變化,而且還表現(xiàn)在對資產(chǎn)階級的自私和貪得無厭的剝削本性的揭示,即使當時資產(chǎn)階級處于上升階段,對于社會發(fā)展有著相當?shù)姆e極作用,它的剝削階級本性也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相當充分,這種剝削階級的本性在巴爾扎克的筆下被展示的淋漓盡致,毫發(fā)畢露。③了解幾部最出色的小說,如《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等。④簡單介紹巴爾扎克文學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點。
(3)簡要介紹狄更斯和《大衛(wèi)·科波菲爾》。
(4)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是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者,他的詩歌吹響了反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革命號角。
(5)果戈里和《欽差大臣》。時代背景:19世紀的'俄國是一個充滿社會矛盾和斗爭的時代,一方面以農奴制度為基礎理論的俄國封建專制在拼命地茍延殘喘,一方面基于緩慢但是向前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基礎上的革命民主主義,使得陰云密布的天空出現(xiàn)了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新時代的曙光。代表作品:《欽差大臣》,無情地嘲笑了俄國封建官僚社會的丑態(tài)的著名諷刺喜劇。
。6)列夫·托爾斯泰和《戰(zhàn)爭與和平》。地位:俄國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戰(zhàn)爭與和平》的內容:是一部反映歷史題材的長篇巨著,描寫1812年拿破侖入侵時期俄羅斯波瀾壯闊的人民戰(zhàn)爭的史詩。他的另外兩部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7)泰戈爾和《戈拉》:他是聞名世界的優(yōu)秀作家和詩人,《戈拉》廣泛反映了近代印度的社會生活。
(8)馬克吐溫和《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地位:美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奠基人。他寫了大量作品,以幽默諷刺的筆觸,廣泛地描寫了美國黑暗現(xiàn)實!豆素惱铩べM恩歷險記》描寫“文明”和“禮法”的白人少年哈克和逃亡黑奴吉姆之間的深厚友誼,最后經(jīng)過激烈斗爭,幫助吉姆獲得自由。它是馬克·吐溫創(chuàng)作高峰的標志。
二、近代藝術
1.近代繪畫:(講解每個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及特點)
2.近代音樂:請學生列舉著名的近代音樂家及代表作品,教師對音樂家的貢獻及特點略加說明。
3.近代建筑;(1)以巴黎圣母院為例講明近代宗教建筑的風格和特點。(2)以凡爾賽宮為例講述文藝復興后的宮室建筑。(3)以泰姬陵為例講述東方國家的建筑。
三、課后作業(yè):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課后的閱讀一位作家的作品,在活動課的時間向全班同學做以介紹。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能利用實驗發(fā)現(xiàn)聲音是靠什么媒介傳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愿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聲音的實驗。科學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哪些物體能夠傳聲。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學預備:課桌、水槽、砂紙、水、毛巾
教學過程
一、引進
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吧!
二、活動一:你聽到了嗎?
1、預備實驗材料:課桌
2、留意事項:輕輕撓、把耳朵貼在桌面上。
提出題目:為什么離得遠的同學反而能聞聲?
3、提問: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么?
小組合作
學生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是通過桌面?zhèn)鞑サ?/p>
4、還有什么方法能夠驗證自己的解釋呢?
三、活動二:水能傳聲嗎?
1、提出題目:游泳的時候,頭浸在水下能聽到聲音嗎?
2、實驗:
學生分小組自己設計實驗
全班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能夠在液體中傳播
3、組織學生學習科學在線
4、提問:為什么我們在地球上可以聽到聲音?
全班交流 得出結論:聲音可以通過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里
四、總結全課
板書設計
4 物體傳聲
聲音可在固體中傳播
聲音可在液體中傳播
聲音可在氣體中傳播
科學教案 篇5
學習目標:借助身邊熟悉的事物進一步體會大數(shù),并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
學習重點:能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
學習難點:對科學記數(shù)法法則的理解
學習過程:
一、生活中有比100萬更大的數(shù)嗎?
生活中有比100萬更大的數(shù)嗎?請試舉出幾個例子。(學生可能會舉出課本上的三個例子,引導創(chuàng)設以下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問題:
1、我國現(xiàn)在約有14億人口,每個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糧食(米、面)為0.5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國人民需要 噸基本糧食?一個月需要噸?一年需要 噸?
2、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書大約有2億冊,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們班60名同學每人借閱2本書,那么中國圖書館的藏書大約可供個我們這樣的班借閱?
3、我國的陸地國土面積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換算成平方米,則在96后面應添
個零?如果把它換算成平方厘米,則在96后面應添 個零?
從上面的問題中,你發(fā)現(xiàn)這些數(shù)據(jù)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甲:這些數(shù)據(jù)都比較大,比100萬都大;乙:這些數(shù)據(jù)讀和寫都比較困難…..)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來表示它們,使我們便于書寫和讀這些比較大的數(sh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科學記數(shù)法”,板書課題:科學記數(shù)法.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引出課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探索科學記數(shù)法
1、回顧有理數(shù)的乘方運算,算一算:
10 =10 = 10 =10 =
討論:10 表示什么?指數(shù)與運算結果中的0的個數(shù)有什么關系?與運算結果的數(shù)位有什么關系?
一般地,10的n次冪,在1的后面有個0。
(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對冪的意義進行回憶,弄清指數(shù)與其結果中零的個數(shù)的關系,經(jīng)此幫助學生對科學記數(shù)的理解)
2、課堂練習:把下列各數(shù)寫成10的冪的形式:
100000= 10000000= 1000000000=
(通過這個題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用冪的形式表示數(shù)的簡便性從而導出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
我們可以借助10的冪的形式來表示大數(shù)。
比如:1300000000=1.3×10 ,69600000000=6.96×10 ,300000000=
98000000=,10100000000=,61000000= 。
下面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表示我們開始問題中的大數(shù)。(可以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3、科學記數(shù)法:一個大于10的數(shù)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數(shù),這種記數(shù)方法叫做科學記數(shù)法(scientific notation)。
(通過前面問題的探討,要求學生思考、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科學記數(shù)法的概念。)
三、應用舉例,鞏固概念
1、強強從圖書館查了一些資料,請你把其中的數(shù)據(jù)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出來。
(1)人的大腦約有10,000,000,000個細胞;
(2)全世界人口約為61億;
(3)光的速度為300,000,000米/秒;
(4)中國森林面積約為128,630,000公頃;
(5) 20xx年赴韓國觀看世界杯足球賽的中國球迷超過了1.5萬人。
2.二十一世紀,納米技術將被廣泛應用。納米是長度計量單位。1米=10 納米,則55米可以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多少納米呢?
3.《國際新聞》節(jié)目中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
聯(lián)合國勞工組織預計受20xx年“9.11”恐怖事件的影響,全球旅游業(yè)可能有9×10 人失業(yè),美國保險公司安邦集團認為此次恐怖事件對全球經(jīng)濟造成的損失將高達1×10 美元,其中僅美國市場的損失預計超過1×10 美元。
這則消息中的數(shù)據(jù)是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出來的,請你把它們所代表的原來的數(shù)表示出來。
4.把調查北京在所有申奧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眾支持率,支持北京申奧的北京市民有1299萬人,小明與小穎打算把這個數(shù)據(jù)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出來,但他們的想法卻不一樣。
小明認為結果是:0.1299×10 人
小穎認為結果是:12.99×10 人
你有什么想法呢?
(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回答,目的是通過該組題目的訓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的必然性)
四.學習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與感受?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豐富的數(shù)學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愿望。生活中有很多比100萬還大的數(shù),這些數(shù)在書寫和讀都比較困難,學生往往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尋找出一種表示大數(shù)的方法。
科學教案 篇6
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五單元教案匯總
第五單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
●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
●能夠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科學知識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人類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偉大。
●意識到入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不斷向未知領域探索的。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
●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認識宇宙的幫助。
二、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層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層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層次1: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不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和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層次2: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不能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層次3: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能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三、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簽、尺子、手電筒等,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人類登月工程的資料。
四、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導入新課。
談話: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fā)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著觀察和探索,并幻想著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fā)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于月球的神話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過讓學生講述神話故事,激發(fā)學生對月球的興趣。
探索和調查 1、你對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書本上的這些知識又是從哪里來的?)
①月球離地球有多遠?
、谠虑虻拇笮≡鯓?
③月球上有什么?沒有什么?
、茉虑蛏蠝囟热绾?
、菰虑蛏嫌幸?大小怎樣?
2、教師講述:直到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并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后,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著地球的一面。1959年,蘇聯(lián)科學家開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發(fā)射月球探掘1衛(wèi)星,使它可以繞到月球的背面,對月球進行拍照,使人們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號”宇宙飛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實地進行考察,并帶回了月球的巖石和土的標本。從此, 人們對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讓學生閱讀書上54頁的內容。
4、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借此了解學生對于月球知識的前概念的情況。
進行一些科學常識的滲透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5、你們可以設計相關的實驗來模擬環(huán)形山的形成嗎?
6、學生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討論
7、全班交流
你們準備怎樣做?你們需要哪些材料?你們認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注意石塊的大小和坑面積的大小、石塊扔下的高度[力度]與坑面積的大小都有關系,實驗時要控制好變量)
8、學生實驗、記錄
9、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10、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關
11、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么時候看環(huán)形山效果最好?
12、你們通過查找資料對人類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為我們做做解說員嗎?
13、學生介紹、補充。
14、閱讀書上56頁的資料。
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在科學課上都進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顧和解釋 1、你想去月球旅行嗎?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水果分有籽和無籽兩種。
2、知道籽是種子的一種
活動重點:
了解有籽和無籽的水果
活動準備:
1、有籽和無籽的水果。
2、水果去皮放上牙簽裝盤。
3、水果小圖片。
活動過程:
1、水果品嘗會:
幼兒分別拿一塊水果品嘗
——“吃的是什么水果?味道怎樣?有不能吃的東西嗎?”
請幼兒將籽放在自己的盤子里。
幼兒互相觀察面前的盤子:
——“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盤子里有籽,有的沒有?”
小結:水果有有籽的和無籽的。
2、觀察有籽和無籽的西瓜:
觀察兩只西瓜,猜猜哪只是無籽的?
切開西瓜幼兒觀察,有籽和無籽的不同,無籽西瓜是不是真的無籽?(有籽,只是白色的、軟軟的,感覺不到。)
嘗嘗兩種西瓜的味道。
討論:
——“你喜歡吃哪種西瓜?為什么?”
“你還吃過哪些 水果沒有籽的?”
3、幼兒每人拿一張水果卡片。
按有籽和無籽分類,將卡片分別粘在兩棵樹上。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從生活工作中尋找各種各樣的能量。
2、能夠區(qū)分各種各樣的能量、了解它們的作用。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
4、能夠用實驗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能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5、意識到能量對于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課件、“火箭”及“發(fā)射器”,實驗表格。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問:“你們知道是什么讓風箏飛翔嗎?”“什么讓水車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讓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現(xiàn)投影:圖片)
2、生答:風、水、太陽。
3、再出現(xiàn)各種圖片:它們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運動的呢?
4、生答。
5、師小結:像這樣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叫能量。風有風能,水有風能,太陽有太陽能。你還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稱?師相機板書。
二、討論各種能量的作用。
1、師述:我們生活中存在著這么多種能量,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呢?
2、討論后回答(看哪個小組說得多)
(2)出示課件:課文中的插圖(逐次出示)。
(3)學生回答:
a、太陽光可以使植物生長,還能用來發(fā)電,還能使熱水器里的水變熱,能把衣服曬干……
b、熱能可以將水燒開,還能發(fā)電,能把飯煮熟,能給我們取暖……
c、電能可以使電燈發(fā)亮,還能使電動機轉動,使電視機出圖像,使電瓶車跑起來……
d、食物中的化學能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工作”,還能使我有力氣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車轉動,可以發(fā)電,可以沖洗車輛……
f、聲能可以使紙片振動,還能使水面泛波……
g、風能……
3、師小結:太陽能可以發(fā)電、曬衣服,熱能可以煮飯、燒水,電能可以使家用電器“工作”,化學能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工作”,一句話能量可以使物體運動。可以說,我們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能量,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動都將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
1、過渡:那么能量的大小會影響物體運動嗎?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們就用這“火箭發(fā)射”的實驗進行探究一下。
2、教師演示:這是“火箭發(fā)射器”,橡皮筋拉伸后產(chǎn)生一定的能量,然后把橡筋猛地一松,火箭會彈出去,這個能量的大小與“火箭”發(fā)射的高度有何關系?
3、猜測:橡筋能量越大,火箭發(fā)射的高度越高。
4、討論方案:怎樣才能使橡筋能量變大?
生:把橡筋拉長一些。
師:老師為了方便大家測量,在吸管上標上了刻度,(邊說邊演示)拉得越長,刻度越大。
師:這是個對比實驗,那么在實驗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學生討論,完成實驗方案。
5、匯報方案:
生:對比實驗應該注意控制變量,只能有一個變量。
師:這里的變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師:如何改變?
生:橡筋拉得長、短來改變能量大小。
師:不變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發(fā)射器都不能改變,發(fā)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變。
師:火箭和發(fā)射器可以保持不變,那么位置應如何不變呢?
生:把發(fā)射器的下端與桌面平行,放一點在桌面上,以做支撐,保持不變。
師:還有要注意的嗎?
生:還要注意、觀察、記錄。
師:每個刻度可以發(fā)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這樣更準確一些。
。丁㈤_始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贰R報交流。
學生帶實驗表格,上如匯報。
師生補充、修改。
8、小結:從大家的實驗結果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橡筋拉得越長,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發(fā)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體運動是不是也這樣呢?如風越大,風箏就飛得越高,太陽越大,熱水器的水就越熱……我們有興趣課后可以做個探究。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范文04-06
有關科學教案06-12
關于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種子》科學教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