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激勵體系構(gòu)建方法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構(gòu)建禮儀之邦的基點
【禮儀之邦】
摘要:重振禮儀之邦已成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題,而禮儀家教是構(gòu)建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基點。儒家價值觀依托禮儀而成為了制度化的存在,由此深入地左右了中國社會這同時也使中國社會成了禮儀之邦。如果說禮儀建設是儒家價值觀的制度化,那么禮儀家教則是如此制度化的落小、落細、落實。禮儀家教作為構(gòu)建禮儀之邦的基點,就其作為個體德性培養(yǎng)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文明養(yǎng)成的最初實踐;就其作為個體德性培養(yǎng)的過程而言,主要化習慣為德性的自然而然!拔逅摹币院,由于種種原因,傳統(tǒng)禮儀不再成為家庭日常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因此,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名存實亡的危機。克服這一危機的起點是繼承禮儀家教的傳統(tǒng),讓禮儀回歸家教。
當今社會流行的“家教”,是以給孩子請家庭教師補習文化知識為內(nèi)涵的。其實,在中國本來的傳統(tǒng)中,評價某個人是否有家教,主要不是指文化知識,而是指道德修養(yǎng),其外在的表現(xiàn)就是行為舉止是否合乎禮儀,通俗地講就是懂禮貌或懂禮數(shù)。傳統(tǒng)家教的名著《顏氏家訓》就貫穿著禮儀教育,作者顏之推指出:“吾家風教,素為嚴密!逼涠Y儀家教十分系統(tǒng),“曉夕溫清,規(guī)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即早晚實行奉養(yǎng)父母的溫清之禮,行走言談都要合乎禮儀的要求,神色安詳,謙恭謹慎。顏之推編撰這本家訓,是為了使這樣的家教門風得以傳承,“整齊門內(nèi),提撕子孫”。中華民族以禮儀之邦而著稱。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禮儀家教正是儒家修身的第一課,是構(gòu)建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基點。現(xiàn)在重振禮儀之邦已成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題,只有讓禮儀回歸家教,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傳統(tǒng)才能得到繼承和發(fā)揚。
一、禮儀之邦:儒學價值觀制度化的產(chǎn)物
中華民族成為禮儀之邦,是儒學價值觀制度化的產(chǎn)物。這是禮儀家教作為構(gòu)建禮儀之邦基點的前提。
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即以禮治國,這一主張在漢代以后一直主導著中國社會。儒家之禮儀集中表現(xiàn)于“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jīng)典,內(nèi)容包羅了政治制度、宗教儀式、法典刑律、道德規(guī)范、日常生活準則等。廣義的制度是指組織人類共同生活、規(guī)范和約束個體行為的`一系列規(guī)則,儒家之禮儀正可以這樣的制度概念予以概括。對于價值觀念之“仁”和制度規(guī)范之“禮”的關系,孔子認為前者必須通過后者才能得以普遍實現(xiàn):“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因此,禮儀的實施就是儒家價值觀制度化的落實,禮儀之邦就是在這落實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
顯然,禮儀之邦形成的歷史起點是儒學價值觀成為主流價值觀;而這又是通過確立禮儀即儒學價值觀制度化而實現(xiàn)的。儒學價值觀成為主流價值觀無疑是在漢代。但這并非如一般人們印象中那樣簡單: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于是儒學三綱五常的價值觀就得到了確立。歷史的事實是:漢武帝宣示“獨尊儒術”的53年以后,在公元前81年召開的鹽鐵會議上,官位僅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和賢良、文學等儒生展開激辯,前者批駁后者的儒家重“仁義”的價值觀,并明顯地占據(jù)了上風。這表明儒學價值觀即使在最高領導層內(nèi)也沒有得到普遍認同。鹽鐵會議是在漢昭帝時召開的,繼漢昭帝之后的漢宣帝還是強調(diào):“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蹋弥苷。?《漢書·元帝紀》)
歷史從西漢演進到東漢,公元78年召開了白虎觀會議。這距鹽鐵會議已經(jīng)有近百年之遙。陳寅恪認為根據(jù)這次會議編撰的《白虎通義》標志著儒家三綱五常價值觀通過制度化而得以確立。他說:“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薄胺蚓V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為具體表現(xiàn)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現(xiàn)者,實為有形之社會制度!痹谒磥砣鍖W價值觀在漢代以后的有效確立,不在其思想學說之精深(就此而言不如佛道),而在其社會歷史過程中的制度化:“儒者在古代本為典章學術所寄托之專家。李斯受茍卿之學,佐成秦治。秦之法制實為儒家一派學說之所附系。《中庸》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即太史公所謂‘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之‘倫’)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始皇之身,而得以實現(xiàn)之也。漢承秦業(yè),其官制法律亦襲用前朝。遺傳至晉以后,法律與禮經(jīng)并稱,儒家《周官》之學說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會一切公私行為,莫不與法典相關,而法典實為儒家學說之具體實現(xiàn)。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于學說思想方面,或轉(zhuǎn)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彼^“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就是指儒家禮儀對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制度的影響,這說明了儒家價值觀依托禮儀而成為了制度化的存在,由此深入地左右了中國社會。這同時也使中國社會成了禮儀之邦。
二、禮儀家教:文明的養(yǎng)成與化習慣為德性
禮儀家教作為構(gòu)建禮儀之邦的基點,就其作為個體德性培養(yǎng)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文明養(yǎng)成的最初實踐;就其作為個體德性培養(yǎng)的過程而言,主要化習慣為德性的自然而然。
重視禮儀家教對于文明養(yǎng)成的作用,是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以家族為本位的特點分不開的。在以家族為本位的基礎上形成的以儒家為主導的傳統(tǒng)文化,如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指出的:它有兩個西方文化沒有的概念,一個是“禮”,一個是“族”!霸谖鞣秸Z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正因為西語中沒有‘禮’這個概念,西方只是用風俗之差異來區(qū)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響所及地區(qū)各種風俗習慣的總和。如果你要了解中國各地的風俗,你就會發(fā)現(xiàn)各地的風俗差異很大。 然而,無論在哪兒,‘禮’是一樣的!Y’是一個家庭的準則,管理著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務和外事”;“中國文化還有一個西方文化沒有的概念,那就是‘族’”,家族的形成是與“禮”所規(guī)定的準則從家庭成員延伸到所有親戚相聯(lián)系的,“只有‘禮’被遵守時,包括雙方家庭所有親戚的‘家族’才能存在。換言之,當‘禮’被延伸的時候,家族就形成了,‘禮’的適用范圍再擴大就成了‘民族’。中國人之所以稱為民族,因為‘禮’為全中國人民樹立了社會關系的準則”。這就是說,由于作為全民族社會關系準則的“禮”,首先是以家庭為原點,然后擴展到家族和民族,所以,中國傳統(tǒng)的家教就把禮儀放到極其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了。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家規(guī)的形成和延續(xù)無疑是依賴于家教的,各家的家規(guī)會有不同,但它們都是以普遍性的“禮”為依據(jù)的。因此,舊時所謂書香門第,在住宅的大門上,往往寫著“詩禮傳家”四個字,以標榜門風家教。這樣的家教傳統(tǒng)在孔子那里就已經(jīng)存在了。《論語·季氏》記載,陳亢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是老師的兒子,一定得到老師特別的傳授吧?”孔鯉回答道:“父親對我的教育,其實和大家是一樣的。如果說有單獨的傳授,那只有兩次。有一次,他老人家獨自站在庭中,我從他面前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f:‘不學習詩,就不會說出有文采的話!谑俏议_始學習詩。不久,他又站在庭中,我又從他面前走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說:‘沒有!f:‘不學禮,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谑俏矣珠_始學禮。我獨自受到父親教導,就是這兩次!标惪郝牶蟾吲d地說:“我問了一件事,卻得到了三件事,我知道了詩、禮的用處,知道了君子要求孩子繼承的家風是詩和禮”。以后儒家思想被稱作“禮教”,其中的重要涵義就是以禮為教,即通過禮制而實現(xiàn)教化的價值。因此,傳統(tǒng)社會把禮儀作為家教的基本內(nèi)容,并以是否知書達禮來評價某個孩子是否有家教。
在《論語》中孔子幾次強調(diào)“不知禮,無以立”,把對于禮儀的家庭教育看作是孩子將來立足于社會的根基,是有見于人和動物的區(qū)分。人們呱呱墜地時是自然人,也就是說只具有類似動物的本能,要從這樣的自然人成長為被社會所認同的人,就必須按照社會通行的行為準則即禮儀來規(guī)范自己。這就是說,家庭禮儀教育是孩子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所以,《禮記·冠義》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薄抖Y記·曲禮》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知自別于禽獸!闭J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分不是語言的有無,而是是否有禮。就是說,如果沒有禮儀的規(guī)范,人只是衣冠禽獸。正是有見于此,傳統(tǒng)禮儀的有些規(guī)定是為了抑制人依然遺留著的動物習性。如《禮記·曲禮》中的如下規(guī)定:“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喔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歌醢。”取飯時不要把飯摶成團,不要把手中的余飯放回食器,喝湯時不要傾流不止,上菜時舌頭不要在口中作聲,不要把骨頭啃得有響聲,不要把咬過的魚肉放回食器,不要把肉骨扔給狗,不要專吃最好的食物,不要用手揚去飯的熱氣,吃黍時不要用錯餐具,吃羹時不要連羹中的菜都不嚼就吞下去,不要重調(diào)主人已經(jīng)調(diào)好的羹,不要當別人面剔牙,不要重調(diào)主人已經(jīng)調(diào)好的肉醬。如此詳盡的規(guī)定,是為了使人們自覺意識到,即便吃飯,也應該在端飯舉筷之際體現(xiàn)有別于動物的進食習慣。就是說,家庭作為孩子文明養(yǎng)成的最初的搖籃,首先是從養(yǎng)成其合乎禮儀的行動規(guī)范開始的。《論語·憲問》記載:有位“闕黨童子”常為黨正(基層行政單位負責人)傳信,孔子見其行為不合乎禮儀,大模大樣地與長輩并排同坐和并肩而行,于是斷定他只是急于出人頭地,成人后無論在學問上還是在品德上都將不足為道,“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這個童子有如此舉止,顯然是缺少禮儀家教所致?梢姡瑳]有禮儀家教的最初文明養(yǎng)成,孩子很難真正地健康成長。
如上所述,儒家的禮儀建設是為了將其價值觀念制度化,因而禮儀教育的目的在于涵養(yǎng)個體的德性。禮儀家教的重要在于使禮儀涵養(yǎng)德性的過程成為化習慣為自然的過程,而不是空洞生硬的說教。
【構(gòu)建禮儀之邦的基點】相關文章:
構(gòu)建以學的活動為基點的教學反思11-24
基點的解釋及造句12-18
以文明為基點作文05-01
東方禮儀之邦07-20
禮儀之邦送禮03-06
學習的基點是勤奮初中作文08-02
【熱】以文明為基點作文03-01
尋回曾經(jīng)的禮儀之邦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