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現代莫丟傳統(tǒng)教學論文3000字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已日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活力。但由于不少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全面、不準確,思想上比較浮躁,行動上比較激進,在課堂教學中趕時髦,盲目追“新”,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一概摒棄。這種現象若不引起重視,及時糾正,勢必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有了“創(chuàng)設情境”,莫丟“復習鋪墊”
《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眲(chuàng)設情境作為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已成為廣大一線教師的共識。針對傳統(tǒng)教學中數學知識的呈現過于抽象,缺乏現實背景的依托,數學知識顯得枯燥乏味,數學課堂顯得毫無生氣而言,創(chuàng)設情境的確對小學數學課堂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很多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興趣,形成認知沖突,喚起求知欲望,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但是,不少教師誤認為數學課都要用情境引入,傳統(tǒng)教學中的“復習鋪墊”、“以舊引新”過時了,落后了、不再適用了。這一方面造成過濫、過度、過于平庸、過于花哨的或牽強附會的情境充斥著數學課堂,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所必需的舊知識不能及時再現,找不到新知識的“固著點”,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這既不利于新知識的學習,更不利于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構建知識系統(tǒng)。小學數學教科書將“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以數的認識和運算為主線,其余內容縱橫交織的立體結構。有的新知識的學習所必需的舊知識,學生已學很久而被遺忘,為了掃清學習的障礙,激活學生學習新知識所必需的舊知識,為新知識提供“固著點”,適當的“復習鋪墊”、“以舊引新”是完全必要的。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與其煞費苦心地創(chuàng)設情境,倒不如從復習除法中的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引入,學生很快就能發(fā)現比的基本性質,而且也助于學生對性質的理解,更有利于溝通它們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系統(tǒng),減輕學生記憶的負擔。因此,數學課的引入是創(chuàng)設情境,還是復習鋪墊,應視教學內容而定,絕不能千篇一律。
二、有了“探究學習”,莫丟“接受學習”
探究學習是不呈現學習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材料的實驗、嘗試、推測、思考,去探究和發(fā)現數學知識的新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比較開放,它更重視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更強調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潛能的發(fā)揮,是《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有效的教學應采用多種方式和策略,數學教學只用探究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因為用探究的方法教學費時較多,不能保證學科教學任務的完成。同時用一種教學方法教學,學生容易乏味,教學效率也是很低的。更何況在小學數學知識領域的某些內容(如最原始的數學概念,數學中的某些規(guī)定,以記憶為目標的知識等)不適宜探究,應采用接受學習。不少教師錯誤地認為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應該采用探究學習,不能再用接受學習,對接受學習采用摒棄的態(tài)度。處處都讓學生親自發(fā)現、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造成課堂教學的少、慢、差、費。如“小括號”的教學,一位教師讓學生去探索怎樣在算式54-8+22中表示出要先算8+22。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充分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性。有的說在8+22下面寫上先算,有的說在8+22的下面畫一條橫線表示先算,有的說在8+22的前后各畫一個五星表示先算,……眾說紛紜,耗時達數分鐘,誰也沒說出應該用小括號。教師只能無奈地講:“同學們想出了很多方法,但這些方法都不好,在數學上規(guī)定要改變運算的順序,就要用小括號!睂W生的積極性受到嚴重的挫傷。試想,既然是規(guī)定,何不用“接受學習”,用講授法直接告訴學生呢?這樣的探究價值何在?課堂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探究學習”和“接受學習”都是學生學習必需的,各有利弊,各司其職,不可偏廢。而且在一堂課里,兩種學習方式兼而有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課標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是針對傳統(tǒng)教學中過分沉湎于接受學習而影響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的情況提出來的,絕不意味著反對接受學習。教學中,教師應全面而綜合地對教學內容、要求、對象等要素進行考察和分析,引導學生采用恰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三、有了“現代媒體”,莫丟“傳統(tǒng)武器”
《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倍嗝襟w教學手段與常規(guī)教學手段相比,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它集聲、光、色和動畫于一體,能根據教學需要將教學內容實現大與小、遠與近、快與慢、整與散、虛與實之間的轉換,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生動形象地再現事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地顯現出來,從而在小學數學學科的抽象性、邏輯性與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橋梁,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創(chuàng)造了條件,能解決常規(guī)手段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在教學“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時,要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把圓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從而滲透極限思想,常規(guī)手段無能為力,多媒體卻容易辦到。但是,看問題不能絕對化,對現代媒體也要正確認識,現代媒體也只是一種媒體,它的運用與否和教學效果是不成正比的。當前,一種時髦的觀點認為:用傳統(tǒng)媒體教學的課就不是一堂好課,用現代媒體教學的課就一定是一堂好課。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數學教學出現了現代媒體“一花獨放”,“常規(guī)武器”退出課堂的'現象,使人感到不安。
一是在教學中用現代媒體代替教具和學具。筆者聽過一堂“面積單位”的課,本節(jié)課的重要目標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些常用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相應的空間觀念。教師在教學“平方厘米”的認識時,用課件展示出1 cm2,沒考慮到屏幕上出現的1 cm2比實際的大得多,違背了科學性,對學生的學習形成了干擾。課后,我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了調查,多數學生不知道1 cm2究竟有多大。如果教師在學生理解了“邊長是1cm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cm2”后,就讓學生去畫面積是1 cm2的正方形,用硬紙板去做1 cm2這個面積單位,再舉出生活中的物體表面大約是1 cm2的實例,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制作的1 cm2的學具去量火柴盒、擦膠等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充分發(fā)揮學具的作用,1 cm2這個面積單位的空間觀念就能在學生頭腦中逐漸形成,比用多媒體教學更有實效。
二是在教學中用現代媒體代替板書。我們經?梢钥吹剑恍┙處熢诮虒W中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連課題、例題也制成了課件,整堂課都沒在黑板上寫一個字,干凈而徹底地丟掉了板書,這是一種不可取的做法。課堂教學中的板書具有多媒體課件無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板書素有“微型教案”之稱,它是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縮影。好的板書不僅能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呈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且還能凸現教學的重、難點,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能力。板書還可保留,可隨教學進程改動、補充和完善,能夠充分發(fā)揮提要功能、啟迪功能和示范功能。只有課件展示,沒有板書,將會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突出重點,妨礙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體把握,削弱教學對學生學習思路的引導和調整,影響師生對教學內容的概括與提煉,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精心設計板書,充分發(fā)揮板書的作用,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張奠宙教授說:“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數學,教學設計是其呈現方式。內容決定形式。一堂課上得好不好,首先要看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呈現了數學本質,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數學發(fā)展!币惶脭祵W課是用現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還是用傳統(tǒng)的方式和手段,要視教學內容而定。作為教師,應充分領悟現代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手段各自的價值和意義,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以實用有效為標準,努力實現傳統(tǒng)與現代的融合。
【有了現代莫丟傳統(tǒng)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傳統(tǒng)文學在現代的意義論文06-15
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與現代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論文07-04
現代教學方式與廣西民歌傳統(tǒng)繼承耦合論文06-19
傳統(tǒng)元素是現代設計的根基論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