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管理概述論文
一、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管理的重要性
1、精心管理,熱情服務。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管理要根據(jù)學校體育的目標和任務,為學校的教學、訓練、競賽和群體活動等服務,體育場地器材管理者首先應樹立精心管理、熱情服務的意識,全心全意為教學、訓練、競賽和群體活動等服務,做到熱情、周到。提高管理服務的質(zhì)量,不影響教師教學水平的發(fā)揮和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3]。
2、管理的有序化。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無論是固定資產(chǎn),還是低值消耗品。都需要分門別類的管理和擺放有序化,登記造冊,進出有據(jù),報廢有憑證,避免無序管理使有些東西用時找不到,不用時隨手可碰到的情況發(fā)生[4]。
3、檢查隱患,確保安全。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管理有其自己的特點,隨時或定期檢查、維修和護理,使用要科學、合理,清點要及時,做到防潮、防霉、防火等工作,防止管理不善,發(fā)生意外事故,危及學生安全,影響教育教學工作。
二、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管理的原則
1、人性化原則。在體育器材管理中,幾乎每個學校都制定了《體育器材管理制度》,但在實際管理中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往往使制度只流于形式;诖,為取得良好的管理實效,使《體育器材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實處,管理者應在實施管理制度的過程中,設置并采取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處理好同事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共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器材的管理中,使其產(chǎn)生良性循環(huán)[5]。
2、科學化原則。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從固定室內(nèi)外的到低值易消耗的有數(shù)百種,建立科學的管理程序,將會給體育教學和開展體育活動帶來諸多方便,避免器材擺放雜亂無章、魚龍混珠。因此,要使器材管理科學化。
3、經(jīng)常化原則。器材管理經(jīng);,突出一個“勤”字,管理者要隨時或定期對各項體育場地器材進行檢查、維護、維修,做到防潮、防霉、防火等工作,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安全隱患積極上報的好習慣。
三、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管理的具體措施
1、主管領導分工主管,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管理在學校的管理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體育場地器材管理的好壞,從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xiàn)學校管理的質(zhì)量。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管理工作,應在學校黨組織領導下,有主管領導分工主管,對有關體育工作的重要問題應討論決定,并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體育教研組在主管領導的指導下,應具體負責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管理的全面工作,以人性化的方式按照管理規(guī)定嚴格執(zhí)行,教育學生愛護場地器材設施及公共財物[6]。
2、管理員盡職盡責,精心服務。體育場地器材管理員是器材管理的主導者,扮演主人翁的角色,器材管理的好壞,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在管理中要遵守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愛崗敬業(yè),堅守崗位;嚴格按照制度借、收器材;離開時隨手關門、關窗、斷電,時刻做好防火、防盜、防潮等;賬目清楚、帳物相符,隨時檢查器材,保證器材使用安全和使用率,樹立精心管理、精心服務的意識[7]。
3、體育教師履行義務,發(fā)揮教育作用。體育教師是場地器材的支配者,在日常體育教學活動工作中,體育器材的使用幾乎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8];學生是場地器材的使用者,二者對學校場地器材的管理也起重要作用。體育教師要履行義務,做好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管理的宣傳教育工作,總結(jié)工作中的經(jīng)驗教訓,及時向?qū)W校領導匯報情況和問題,并提出意見和建議;上課前所用場地器材應有集體備課協(xié)商統(tǒng)一安排,合理分發(fā)使用器材,以免發(fā)生沖突,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場地器材的作用;體育教師上課前應填寫教具借用單,由學生值日生領取教具,并教育和督導學生于課前和課后領取和回收器材,并保證不丟失;在上課過程中對學生講解每種器材的使用方法,防止使用錯誤導致器材損壞,引導學生樹立學校是我家,我愛我家的思想,養(yǎng)成正確使用體育器材的習慣,發(fā)揮自己的教育作用。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管理是學校體育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貫徹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合理完善的場地器材管理,能夠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學生利用場地器材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達到增強體質(zhì),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同時,也能夠提高體育教育教學水平,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使學校的教育目標落到實處。
【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管理概述論文】相關文章:
學校器材管理制度05-08
學校器材管理制度08-12
學校實驗器材管理制度03-18
學校器材管理制度9篇07-29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制度08-03
小學學校體育器材管理總結(jié)09-04
學校管理的論文04-06
學校消防器材管理制度04-02
學校器材管理制度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