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雪》的七種英譯文看描寫性翻譯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了描寫翻譯研究的定義、屬性和研究途徑,并結(jié)合柳宗元《江雪》詩的七種英譯文和詩人寫作此詩的背景,用翻譯研究的語篇語言學途徑,分別從語義語法和語用角度說明在實際的翻譯研究中如何從事描寫性翻譯研究。
關鍵詞:描寫翻譯研究 語篇語言學 社會文化語境
一、引言
“長期以來,翻譯研究的方法一直是規(guī)定性的,這實際上阻礙了翻譯研究的發(fā)展;科學的翻譯研究方法應當是描述性和系統(tǒng)性的;應該重目的和功能;應當研究影響譯文產(chǎn)生和接受的規(guī)范和限制因素,研究翻譯與其它文本處理的關系……”本文探討了描寫翻譯研究的概念、基本特征,并用語篇語言學研究途徑,從語義語法和語用角度結(jié)合具體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詳細分析《江雪》7種英譯文,以此論證描寫翻譯研究相較傳統(tǒng)規(guī)定性研究的優(yōu)越性,同時也為描寫性批評方法的運用提供范例。
二、《江雪》七種英譯本的描寫性研究
。ㄒ唬┟鑼懛g研究簡介
描寫翻譯研究中“描寫性”一詞產(chǎn)生于1970s,它鼓勵研究者探索翻譯在具體文化背景的作用。因為該研究強調(diào)翻譯中可觀察到的部分,因而也被稱為以“經(jīng)驗”為依據(jù)。因它堅持對翻譯的調(diào)查研究,不妨從譯文(本)本身和直屬環(huán)境(譯文和語境而非源文本)開始,“譯入語導向翻譯研究”一詞也適用。(譯自Hermans,2004:8)
。ǘ⿲Α督酚⒆g本的描寫性研究
《江雪》僅20字,然而,正是這些常字常句,勾勒出一幅意境開闊、冷氣透骨的寒江獨釣圖,渲染了一種蕭索荒寂的氣氛,造成孤獨不屈的情緒,蘊涵深刻的內(nèi)涵,F(xiàn)將七種英譯文列如下:
(1)River Snow//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2) Snow on the River//No singing of birds in the mountain ranges/No footprints of men on a thousand trails/there is only one boat on the water/with an old man in a straw rain cape/who stands on deck and fishes by himself/where the snow falls on the cold river.
。3) 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 lo!/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4) 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5) River Snow//Myriad mountains---not a bird flying./Endless roads---not a trace of men./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oat,/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6) Snow on the River// On a thousand hills all birds life is cut off,/ On ten thousand paths there is no trace of human footsteps;/In a lonely boat the old man with the bamboo hat and cape/ Sits by himself fishing the river in the winter snow.
(7) The Snowbound River//O’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
1.語篇語言學簡介
本文用描寫翻譯研究的語篇語言學途徑,析評《江雪》的七種英譯本。語篇語言學是60年代才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年輕學科,很多學者的研究促進了其發(fā)展,如Halliday(1973)的功能語言學研究對象不僅是原文和譯文兩種語言體系,還涉及語言體系外的各種制約因素,包括“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這種模式認為,意義并非由語言結(jié)構(gòu)本身決定,而是由整個語篇(包括其語言體現(xiàn)形式和交際功能);翻譯中傳遞的是原文的語言含義及使用(即交際)功能。因此,翻譯不僅轉(zhuǎn)移原文的意義,而是要轉(zhuǎn)移原文的交際價值。語篇語言學者Dressler認為語篇作為一種“交際活動”,須具有7個特征:銜接性、連貫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語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
2.從語義語法角度分析七種英譯文本
首先,前兩句用“千山”、“萬徑”形容山多路重,極言背景的廣闊。此處的“千”“萬”都屬約指,非確指。六種英譯文中(6)逐字譯出了“千山、萬徑”;而(1)再逐字返回中文則變成“百山、千徑”!罢Z言是社會現(xiàn)實”解釋語言必須在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漢語“千、萬”在此只言其多,而英文譯者未考慮到文化語境因素逐詞照譯,不符合語篇語言學的意向性和可接受性標準。譯文的合適性取決于其目的和任務,譯文并不一定要忠實模仿原文;“忠實”于原文只是一種可能的、合理的目的或任務。很多情況下,“忠實”可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如:(5)myriad和endless譯“千、萬”,這樣既傳達詩人的意向,也更易為讀者接受。翻譯“徑”時,七譯中(1)、(3)、(4)、(6)path,(2)trail,(5)road,(7)pathway。據(jù)《牛津》,pathway解“小路”時同path(7)用 pathway彌補path音節(jié)過短之憾,road范圍太寬泛,trail“尤用于穿過不平坦的郊野的小徑”,結(jié)合丘陵地形的大環(huán)境,此處trail譯“徑”似最佳。關于“人蹤”,(1)與(7)均用footprint。而據(jù)《牛津》,footprint:impression of a human/animal foot顯然和“人蹤”不能等同,因動物的腳印也可用footprint。
再看后兩句!肮隆迸c“獨”類似alone和lonely,是從不同角度來引導對事態(tài)的認知,因此并非對等。這兩句詩用“孤”“獨”來形容漁翁的清高孤傲,不管冰天雪地,不懼寒氣逼人,專心致志垂釣,似乎凜然不可侵犯。
再看七種英譯文:(1)只表明該個體存在的單一性。(2)譯出“獨”,卻失漁翁身處孤舟的清寂孤苦。(3)“翁”與“孤”“獨”都未能譯出;且“l(fā)o!”直接影響整首譯詩效果。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對lo釋為:used to express wonder/surprise。但《江雪》滿篇都是“靜”和“空”,若用lo,原詩意境連同風格將被英語國家的讀者歪曲。翻譯有中國文化色彩的詞“蓑笠”:1)“a bamboo cloak”據(jù)《牛津》cloak無帽、長及膝,戶外穿并未有用來“遮雨擋雪”,所以這“竹質(zhì)的斗篷”委實與“蓑衣斗笠”相去甚遠。(2)“a straw rain cape”,straw:禾桿、稻草;而“蓑衣”是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所以用straw制成的rain cape算作一種“蓑衣”。(3)“straw-cloak”未說明作雨具。(4)、(5)完全不譯。(6)“bamboo hat and cape”有“笠”,“蓑”衣卻不夠。(7)譯者大概也參考《漢英辭典》,將“蓑衣”譯為palm-bark cape,因棕毛原有制蓑衣之用途,此譯似能傳達其擋雨功效;但“笠”譯為“straw hat”不當。
3.從語用角度分析各英譯文本
語言交際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漢英兩種不同的語言,反映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具備不同的交際原則。為了研究語用意義,必須研究文化。為了更好的領略《江雪》的`藝術魅力,我們先了解其寫作背景。柳宗元33歲時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暴風雪”使他“煢煢孑立”,激憤感傷。柳儒佛兼容,以儒釋佛,儒家思想才是其主導思想。所以“獨釣寒江雪”作為全詩的詩眼,既寫實又寫虛:a、釣魚:把《江雪》看成一現(xiàn)實主義作品;b、釣人,其藝術原型是“姜太公釣魚”。寒江獨釣之老翁也可作如是觀,則那天寒地凍之背景便象征社會環(huán)境惡劣、知音難覓。c、釣趣。釣魚動機在禪悅,在超塵脫俗、人魚兼至的審美感受。由此,再看七種英譯文:(1)、(2)、(3)、(5)均是把“釣”(fish/angle)當不及物動詞,“釣”的內(nèi)容不定,英語讀者可根據(jù)各人對詩意境的理解,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也就由表及里、由實而虛,悟出未盡的隱含意義及語用意義。而(4)、(6)則把“釣”當及物動詞(fishing snow/the river in winter snow),都提出疑問:釣的是不是冬雪。這也可從語用角度考察:人們的慣性思維是既言垂釣,定在春夏秋季。而柳宗元設置的反季節(jié)垂釣正是一種“陌生化”手段的運用:“釣雪”之冷已非一般意義的寒冷,而是因生理上的冷而上升至心理、精神世界的孤寂。而這又和當時詩人遭國憂家禍身愁于一身的凄慘際遇相一致。
三、結(jié)語
詩歌作為最集中、最精練的一種文學樣式,對語言藝術有特別的要求。(卞之琳,1962)而譯者要忠實透徹的將一種語言的詩歌譯為另一語言,實現(xiàn)“功能相符意義相近”,就必須在考慮言內(nèi)因素的同時,將言外因素也納入考察范圍,即用描寫翻譯研究,如語篇語言學途徑考察譯文本是否合理的將原漢語古詩的風格、文化、意境在英譯本中充分再現(xiàn)。這種研究方法與翻譯學的目標即描寫客觀翻譯對象和建立能夠解釋和預測這些現(xiàn)象的原則和參數(shù)體系也是一致的。當然,因為語篇語言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還需要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研究成果以不斷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Hermans,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Benjamins. 1995.
[3]陳宏薇.新實用漢譯英教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黃國文.靜態(tài)與動態(tài)在翻譯中的表現(xiàn).外語與翻譯.2003(1).
[5]朱純深.感知、認知與中國山水詩翻譯.外語與翻譯.2000(2).
【從《江雪》的七種英譯文看描寫性翻譯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江雪》譯文及賞析01-13
《江雪》原文及譯文04-14
《江雪》譯文及賞析12-01
古詩江雪譯文11-05
有關古詩江雪的譯文11-05
《江雪》翻譯及賞析04-29
《江雪》的翻譯賞析06-17
江雪翻譯 柳宗元09-30
江雪古詩翻譯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