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之死荊楚往事雜文隨筆
據(jù)說那條河很小,臨近洞庭湖才聽得見漁歌晚唱?伤娜萘繉嵲隗@人,淺淺清流,容納了一個絕大的身影,粼粼波紋,駐扎了一個不屈的靈魂,汨汨水聲,傳揚了一個泣血的故事。兩千多年前,屈原在汨羅江懷沙沉水,漁民們獲訊趕來營救,詩人已經(jīng)不見蹤影了。悲痛的人們一面繼續(xù)打撈,一面撒下自己當做口糧的粽子,以免魚蝦損壞詩人的遺體。詩人死去,愛國主義從此滋生,潛入炎黃子孫的血脈里。
在屈原之前的幾千年里,有沒有愛國主義呢?
試想一下,千百個小國旋生即滅,叫人怎么去愛?小國寡民,說愛國,莫若說愛鄉(xiāng)更確切。那時,只要天子發(fā)話,老弟,你帶幾個人到東海建一個國家,于是一個新國家就出現(xiàn)了。沒有天子發(fā)話也行,只要你拉一個或者幾個三姑四姨,去向天子進貢,你也有了一個國家。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和當?shù)赝林诤隙,與周天子沒有血緣關(guān)系,其頭領(lǐng)去鎬京進貢了幾把茅草,也得到五十里封地自成一國。小國滅亡更簡單,一個武士就可以揚言,老大,給我一百人,我去滅了某國。于是某國就不存在了。晉獻公擔心虞國、虢國聯(lián)合抗晉,假途滅虢,好玩一樣就吃掉這兩國。
幸而還有一個天下共主,還有興滅國、繼絕世的傳統(tǒng),分封制才能大體無憂地延續(xù)下來。不過,這種優(yōu)雅的貴族禮儀不可能時時奏效,國家利益總是排在天下利益的前面。一些大國,通常都是滾雪球滾大的,吞并小國不過是吃開胃小菜,大國爭雄才是正餐。楚國滅隨國,就是看中其境內(nèi)的銅綠山,銅是當時最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打敗隨國,收其為附庸國還感到取銅不方便,不多久干脆劃進楚國版圖內(nèi)。
那時的愛國主義在哪兒呢?除了戰(zhàn)爭中死人,沒有人為滅亡的國家殉節(jié)。國君死社稷一說,屬于貴族禮儀的范疇,是國君應有的擔當。雖然有一個共擁的朝代,卻虛化成了天下。在大家眼里,只有超越了列國的天下,才值得去愛,才值得去捍衛(wèi)。這也屬于禮儀的范疇。一旦游牧民族入侵,諸侯之間的戰(zhàn)事就立刻停下,同仇敵愾,共同保衛(wèi)華夏衣冠。當這個民族接受了華夏禮儀,再來侵犯,就成了諸夏的爭霸之戰(zhàn)。除了當事國,誰也不會操這個淡心了。
這是愛家鄉(xiāng),也是愛天下。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他有一只腳滑進了戰(zhàn)國,所以他可以站在道義的高度,鳥瞰已經(jīng)逝去的時代。這是人所站的位置不同,而產(chǎn)生的視覺偏差。鳥瞰歷史,會覺得眾山矮小。如果是仰望歷史,又會覺得烏云壓頂。尊王攘夷的春秋之戰(zhàn)被他視為不義,滅國如炒豆的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在他眼里可能更為不堪。溫文爾雅過時,叢林法則降臨?上戏蜃涌床坏,更可惜的是屈原不僅看到,而且親歷這一段刀山血海的煉獄。最后難以忍受痛徹肺腑的折磨,提前離開了人世。
一種思想的誕生,首先要在先驅(qū)頭腦里滋生,然后由知識階層的推崇,最后才被大眾所接受。古代的知識階層叫做士,士人的覺悟才是民族覺悟的先聲。
那時的士人在干什么呢?
在先秦,楚才晉用非常普遍。作為掌握思想武器的知識階層,畢生都在尋找施展個人才華的平臺,哪個國家能用他,他就騎著毛驢屁顛顛往那里趕去。一代兵圣孫武是齊國人,在吳國找到用武之地;另一個與孫武齊名的兵家吳起是衛(wèi)國人,一生任職魯、魏、楚三國。改革家商鞅也是衛(wèi)國人,在秦國大顯身手;謀略家伍子胥是楚國人,率領(lǐng)吳國軍隊差點滅了楚國。最著名的孔子,出生于魯國,在魯國政壇上不得志,就帶著一眾弟子去周游列國,說服各國君主,以推銷自己的仁政學說。老子更出格,騎青牛出函關(guān),跑到天下之外去尋道了。
不要以現(xiàn)代目光看待此事,他們的胸襟其實都很開闊。諸子百家,沒有一家是為一家一姓服務的,他們的眼里只有天下和蒼生。天下即文明開化之地,蒼生指所有的華夏子民。他們的祖國,也不因他們曾經(jīng)為敵國效勞而另眼相待。比如縱橫家張儀,在秦國為相,破壞了魏國和其它五國合縱抗秦的方略,晚年回到家鄉(xiāng),魏國國君仍然請他擔任國相。即使在苛刻的后人眼里,對此也沒有大驚小怪,反而認同他們的觀念。比如伍子胥,出生于楚國貴族之家,因受冤逃到吳國,帶吳國軍隊攻打楚國,并且挖開楚平王陵墓鞭尸。如是行為,宛如后世的漢奸。司馬遷也對此不滿,卻又認為伍子胥不拘小節(jié),能忍受屈辱,最終為父兄報仇雪恨,是真正的英雄。
愛天下的士不愛國,因為國字是四面圍墻,堵住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壯志。只有屈原是個另類,憂國憂民,最終卻被自己深愛的祖國拋棄了。
魯迅認為屈原是賈府的焦大,他在《言論自由的界限》中說,“焦大的罵,并非要打倒賈府,倒是要賈府好,不過說主奴如此,賈府就要弄不下去了。然而得到的報酬是馬糞。所以這焦大,實在是賈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會有一篇《離騷》之類!濒斞傅搅松耐砟,在《從幫忙到扯淡》中又說,“屈原是楚辭的開山老祖,而他的《離騷》卻只是不得幫忙的不平”。
這評論有點刻薄,對后世景仰的詩人不很公正,卻道出了屈原愛國的苦情:即使受到再大的冤屈,也對生養(yǎng)自己的國家不棄不離。愛國主義不是在聊天室里高談闊論,而是一種掏心挖肝的悲情劇目。如蘇武,在冰天凍地的北海牧羊,十九年沒有放下使節(jié)杖。如張自忠,頂著漢奸的罵名,依然沖殺在抗日的最前線。聞一多的詩揭示悲情更透徹:有句話說出就是禍,有句話說出點得著火……咱們的中國!哎,愛國,在很多時候是有罪的。
作為愛國主義的萌芽,為什么偏偏產(chǎn)生在屈原身上?
因為,他有作品。
因為,他的作品有思想。
因為,他的作品有憂國憂民的思想。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以文人面目出現(xiàn),并在作品里淋漓盡致表達出愛國情操的詩人,屈原憎恨楚懷王聽信小人讒言,損害楚國的利益,這是他難以忍受的。于是詩人的感情猶如火山爆發(fā),迸射而出,鑄就出積忿幽深、摧人肝膽的長篇詩作《離騷》。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閨中既已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字里行間,充滿忠怨之情。最使他感到難受的,是他目睹祖國的日趨危亡,而自己卻被剝奪了報國的機會。做為一個“忠而被謗”,愛國獲罪,眼看時局糜爛而又救國無門的人,該是怎樣的激怨。
然而,這還不是愛國主義產(chǎn)生的關(guān)鍵。
關(guān)鍵在于,是時代的需要。在屈原200年之后,發(fā)祥于楚地的漢帝國推出了屈原、推出了楚辭、推出了忠君愛國的思想。愛家鄉(xiāng)、愛天下的傳統(tǒng)轉(zhuǎn)變成愛國主義,此時才有了合適的土壤。士大夫眼里的天下觀雖然沒有消失,但經(jīng)過殘酷的兼并戰(zhàn)爭以及漢朝取代秦朝,天下已經(jīng)變?yōu)橐患乙恍盏念I(lǐng)地,皇帝也成了天下萬民之主。知識階層學成文武藝,不賣給他賣給誰,賣家很多,可買家只有一個。不賣他,難道賣給天下之外的戎狄蠻夷?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知識階層的天下觀,加上華夏一統(tǒng)的現(xiàn)實,相互激蕩融合,才產(chǎn)生出以忠君為核心的愛國主義。
須知,屈原第一次出現(xiàn)在后人的記憶,不是在浩如煙海的先秦文獻里,而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稇(zhàn)國策》里有六個字“臣,郢之登徒也”,據(jù)說指的就是屈原,但至今未得確認。楚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大國,他任掌管王室羋姓屈、景、昭三氏的三閭大夫,先秦的文獻將其遺漏,不得不令人產(chǎn)生懷疑,是不是真有其人?按《說文解字》解釋,吃粽子的習俗也與屈原無關(guān),可以追溯到屈原的老祖宗楚武王時代,早于屈原400多年。
不過,歷史還真經(jīng)不起推敲。唐代楊良瑤出使黑衣大食,因新舊唐史均無記載,只有“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這一孤證,從而成為懸案。戰(zhàn)國是漢代的近鄰,只隔一個短命的秦王朝,司馬遷時代距屈原時代還不到200年,相信有不少公室的文牘躲過戰(zhàn)火留傳下來。民間的典故和傳說,偏離真相和事實也不會太遠。漢帝國天下一統(tǒng),又起源于楚地,需要更合乎時代的思想和文化,以加強全民族的凝聚力。除了在政治上獨尊儒術(shù),在文化上也大力推崇楚辭。憂國憂民的屈原應運而生,成為忠君愛國的代表,出現(xiàn)在司馬遷的視野里,也就毫不奇怪了。
屈原擔得起這個榮譽。
按《史記》記載,屈原出生于貴族之家,家世并不如他本人所說的那么顯赫。他祖上沒有隨楚王東遷到郢都,而是留在楚國故都丹陽,說明了這點。他從小生活在普通人中間,故而十分同情貧窮的百姓。由于他聰明好學,聲名遠播。楚懷王愛才,又是同宗,任其為左徒。此時,正是戰(zhàn)國七雄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zhàn)的時代。屈原見百姓受到戰(zhàn)爭災難,十分痛心。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他的抱負得到一定程度的舒展。繼吳起改革之后,他成為楚國又一位發(fā)憤圖強的改革家。
史料缺乏,后人不能確知他有哪些具體的改革內(nèi)容。作為一個文人從政,書生意氣,可能在政治上毫無建樹,對楚國民生也不一定作出什么實質(zhì)性貢獻。但面對秦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他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如不變法圖強,就將面臨亡國的后果。他不安于既得利益,堅持改革,振興楚國,希望由楚國來統(tǒng)一華夏。改革難免打破舊有的利益格局,屈原與公子蘭為首的舊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矛盾,因此,屈原屢遭公子蘭等人誣陷,以致楚王疏遠,多次被流放。流放途中,坎坷的命運與壯麗的山河相碰,迸發(fā)出來燦爛的思想火花。屈原用他的生命,寫出了代表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最高成就的詩篇《九歌》。
以祖先功德和英雄業(yè)績?yōu)樵;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風物為詩;以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為詩,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詩人忠君愛國、憂世傷時的愁苦心情,與“蕩志而愉樂”,“聊以舒吾憂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詠情性,以風其上”的心旨。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堅持理想的情懷。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占領(lǐng)了楚國的首都郢城。 噩耗輾轉(zhuǎn)傳到湘地,屈原陷入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狀況里不能自拔。他真不該死,憑他的才華,學學當時的士們,隨便投奔哪一國,都會以上卿相待。然而,這不是他的追求,他不會選擇忍辱偷生。
他倒下了,愛國主義旗幟飄起來了。
【詩人之死荊楚往事雜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時間之死的雜文隨筆12-14
詩人與歌手的雜文隨筆12-18
金信之死的雜文隨筆12-07
詩人離開了的雜文隨筆07-03
納涼往事的雜文隨筆12-14
往事記的雜文隨筆12-12
經(jīng)年往事的雜文隨筆12-11
詩人之死美文02-27
詩人之死詩歌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