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寄語: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風帆。--張海迪
學習目標
1、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分析貝多芬這一人物形象。
2、理解貝多芬的話的含義。
3、學習運用人物外貌描寫的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明標:
1、【資料連接】貝多芬,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世界音樂文化史上的巨人。1770年生于波恩,1787年,貝多芬在維也納先后師從莫扎特、海頓、薩利耶里等人。貝多芬的晚年,雙耳失聰,貧困凄涼。這時也正是歐洲封建復辟的黑暗年代。但是,在1824年,他以自己篤信的“自由和進步是創(chuàng)作的意義,也是目的”,寫出了最后一部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總結(jié)了自己一生創(chuàng)作歷程,謳歌了自己所信仰的共和理想。貝多芬是音樂文化史上的偉大的開拓者。他的創(chuàng)作是他所處為那個暴風再時代的集中反映;同時,也承現(xiàn)出了他那巨人般的英雄性格。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主義氣質(zhì),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加以概括。
何為:當代著名作家。原名何振亞,祖籍浙江定海,著有作品集《青弋江》、《第二次考試》、《織錦集》、《小樹與大地》。何為的散文常常以寫人為主,他廣泛借用小說和電影的創(chuàng)作手法,敘事簡潔疏朗,情思清新雋永,語言凝練、形象而傳神。他晚年的作品更顯蒼勁深沉,高遠遼闊,是一位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為嚴肅、藝術(shù)個性十分鮮明的作家。
2、出示目標:(投影)學生齊讀
二、自學互助:
1、應掌握的加點字的讀音。
磐石( ) 喧囂( ) 深邃( ) 重荷( ) 門檻( )
2、解詞。
重荷:
雜亂無章:
惹人注目:
3、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說說其間寫了哪幾件事。
4、用幾句話概括一下作者筆下的貝多芬的形象。
5、文中貝多芬的哪些話深深觸動了你?你對這些話是怎樣理解的?
第二課時
三、展示點評:
6、“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恒’為伴”,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客人在紙上寫著:“我們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帶給萬千大眾,使他們了解您真實的好靈魂。”
看了這幾句話,一滴淚在大音樂家眼里閃光。他喃喃地如同獨語:“我的好靈魂!人家都當我是個厭世者,你們怎么會想到這個!在這里我孤零零地坐著,寫我的音符--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里發(fā)出的回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
貝多芬神往地說:www.xkb1.com
“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6、貝多芬為什么經(jīng)常拒絕客人探訪?
7、貝多芬為什么說“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8、假如你此時雙耳失聰,請描述一下你的心情。
四、反思總結(jié):
五、測試反饋:
憶冼星海 茅 盾
和冼星海見面的時候,已經(jīng)是在聽過他作品的演奏,讀過了他那玩語言的自傳以后。
那一次我所聽到的《黃河大合唱》,據(jù)說是小規(guī)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揮是一位青年音樂家,朋友告訴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揮,演奏當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實說,盡管是“小規(guī)!保墒悄且淮蔚难葑噙是十分美滿的。我應當承認,這開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動,老覺得有什么東西在心里抓,癢癢的又舒服又難受。那偉大的氣魄自然而然使人發(fā)生崇高的情感,光是這一點,也就叫你聽過一次,就像靈魂洗過澡似的。
從那時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樣一個人呢?我曾經(jīng)想象他該是木刻家馬達那樣一位魁梧奇?zhèn)、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訴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歡說笑,話匣子一開就會滔滔不絕。
我見過馬達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執(zhí)筆沉思,大的斗篷顯得他頭部特小,兩眼瞇緊如一線。這人就是冼星海,這幅木刻就名為《冼星海作曲圖》。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寫真”,而在表現(xiàn)冼星海作曲時的神韻。它還遠不能滿足我的“好奇”。而這,直到我讀了冼星海的自傳,才得到部分的滿足。
從冼星海的生活經(jīng)歷,我了解了他的作品為什么有這樣大的氣魄。他做過飯店堂倌,咖啡館雜役,做過輪船上鍋爐間的火夫,浴堂的打雜,也做過乞丐。什么都做過的一個人,有兩種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壓倒,雖有抱負,只成為一場夢;一是戰(zhàn)勝了生活,那他的抱負不但能實現(xiàn),而且必將放出萬丈光芒!靶呛>褪呛笠环N人!”--我當時這樣想,仿佛我和他已經(jīng)是很熟悉的了。
大約三個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來訪我。新課標第一網(wǎng)
那時我正在候車南下,而他即將經(jīng)過新疆赴蘇聯(lián)。當他走進我的房間,自己通了姓名的時候,我吃了一驚,“呀,這就是冼星海么!”我覺得很熟識,而也感到生疏。我將這坐在我對面的人和馬達木刻中的人作比較,也和我讀了他的自傳以后在想象中描繪出來的人作比較,我差不多連應有的寒暄也忘記了。然而冼星海卻滔滔不絕地說起來。他說起了他到蘇聯(lián)去的計劃,講他的《民族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他的話我已記不全了,可是,他那種氣魄,卻使我興奮鼓舞。他說,他以后的十年中將以全力完成他的創(chuàng)作計劃。我深信他一定能達到,因為他不但有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樣好學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謠的材料。他說他將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載,盡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謠,然后再去蘇聯(lián)。
現(xiàn)在我還記得他的《民族交響樂》的一部分計劃。他將從海陸空三方面來描寫我們祖國山河的美麗、雄偉與博大。他將以“獅子舞”、“劃龍船”、“放風箏”這三種民間的娛樂,作為這偉大創(chuàng)作的“象征”或“韻調(diào)”,來描寫祖國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澳泐A備在旅居蘇聯(lián)的時候?qū)懩氵@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蘇聯(lián)是學習,吸收他們的 好東西。要寫,還得回中國來!”
那天我們的長談,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見面,誰又料得到這就是最后一次。 耙獙,還得會中國來!”這句話,今天還響在我耳邊,誰又料得到他不能回來了!
這樣一個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這樣想,當他在國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萬里,且經(jīng)受生活的極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時候,他大概還覺得,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經(jīng)歷又將使他的創(chuàng)作增加綺麗的色彩和聲調(diào)。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會津津樂道這一番的遭遇,F(xiàn)在我還是這樣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開頭他就會講述這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而且要說:“我經(jīng)過中亞細亞,步行過萬里,我看見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許多題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時間永遠不能磨滅我們在西安的一席長談給我的印象。
一個具有偉大氣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遠坐在我對面,直到我眼不能見,耳不能聽,只要我神智還沒昏迷,他永遠活著。 1946年1月5日
【注】①蘇聯(lián),指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1991年解體。
1.作者在回憶冼星海的過程中,既寫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寫了冼星海留給他的印象。閱讀文章,填寫表格。
回憶 想象、印象
聽《黃河大合唱》 讀冼星海的自傳
氣魄偉大,好學深思,熱愛祖國
2.閱讀畫線句子,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內(nèi)容。
“好奇”的原因:
“好奇”的內(nèi)容:
3.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把只見過一面的冼星海描寫得生動而感人的。(不超過150個字)
答:
第13課《音樂巨人貝多芬》學案答案
理解探究Xkb1.com
1.“客人”訪問貝多芬的過程:女傭開門--女傭介紹貝多芬的情況--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下樓并開始和“客人”談話--貝多芬和“客人”共進晚餐--貝多芬回憶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和“客人”會面,貝多芬回憶他最后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
2.貝多芬的形象:獨立而驕傲,沉郁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
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既可以結(jié)合貝多芬的情況來談,也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來談。
3、答案不唯一,可由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們自己發(fā)表個人看法.
合作釋疑
4、“永恒”指作為心靈載體的音樂藝術(shù)。這句話是說,貝多芬雖然因為耳聾,與人的交流和溝通發(fā)生困難,但是這種局限又使他超越形體和言辭,直接感知人的心靈世界,進而領(lǐng)悟音樂的真諦。音樂成為他忠實的朋友,撫慰他的心靈,并傳達他的心聲,朋友會離去,會誤解他,但是音樂不會,音樂永遠陪伴他。
5、《約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現(xiàn)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際和人生追求為基本內(nèi)容,貫穿在小說中的是克利斯朵夫?qū)λ囆g(shù)和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死苟浞虻慕(jīng)歷和性格與貝多芬相似,羅曼羅蘭完成于此前的《貝多芬傳》是最著名的貝多芬傳記,《約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創(chuàng)作的。茨威格的傳記作品《羅曼羅蘭》詳細地說明了這一點。
課內(nèi)精讀
1、孤獨不愿別人打擾,自己的作品很少有人能夠理解。
2、一方面,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后的他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拓展遷移
13.答案示例:①魁梧奇?zhèn),沉默寡?/p>
②戰(zhàn)勝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偉大的抱負
③在西安與冼星海相見
14.答案示例: ①聽《黃河大合唱》之后,“發(fā)生崇高的情感”。
②能寫出具有“偉大的氣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樣一個人。
15.答案示例一:
作者先寫聽《黃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圖》,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冼星海的氣魄和神韻;然后再正面寫與冼星海的見面,通過對他滔滔不絕談吐的描述以及“要寫,還得會中國來”的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了他熱情開朗的性格和熾熱的愛國情懷。文章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使冼星海這一形象生動而感人。
答案示例二:作者雖與冼星海只見過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詳細記述了這次見面的情形,描寫了冼星海滔滔不絕的談吐,計劃寫《名族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激情,以及“要寫,還得回中國來”的鏗鏘話語,在對人物的描寫中,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熱情開朗、才華橫溢、充滿愛國情懷的音樂家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呂杰民
[音樂巨人貝多芬 導學案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guān)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