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jié)要點】
1、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的實詞、虛詞和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
【自主學習】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晉,何厭之有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5)秦伯說,與鄭人盟
(6)失其所與,不知
2.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古今不同意義。
(1)貳于楚也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寫出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
①夜縋而出
②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③既東封鄭
(2)
①晉軍函陵 / 秦軍汜南
②與鄭人盟
(3)
①既東封鄭
②闕秦以利晉
③越國以鄙遠
(4)
(5)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6)
①若不闕秦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③燭之武退秦師
(7)
①越國以鄙遠
②臣之壯也
③今老矣
④共其乏困
(8)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鄰之厚,君之薄也
4. 說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是寡人之過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與,不知 / 以亂易整,不武
(3)夫晉,何厭之有
(4)以其無禮于晉
(5)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6) 佚之狐言于鄭伯
【反饋矯正】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2.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古今不同意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3.寫出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
①夜縋而出 (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 (表處所,在東邊)
(2)
①晉軍函陵 / 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與鄭人盟 (名詞作動詞,結(jié)盟、訂立同盟)
(3)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4)
(5)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6)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
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7)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8)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4. 說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與,不知 / 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3)夫晉,何厭之有 (“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有何厭)
(4)以其無禮于晉
(5)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6) 佚之狐言于鄭伯
☆課堂探討☆
要點一:探究文中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探究活動】
1.鄙
①越國以鄙遠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2.許
①許君焦、暇
②雜然相許
③潭中魚可百許頭
④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3.闕
①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
②詣闕上書,書久不報
③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
④有馳慢之闕
⑤若不闕秦
⑥若闕地及泉
4.微
①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②微言大義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敝人
③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
6.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敢以煩執(zhí)事
③越國以鄙遠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7.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縋而出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④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8.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⑦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9.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③失其所與,不知
④吾其還也
10.之
①子犯請擊之
②是寡人之過也
③臣之壯也
④夫晉,何厭之有
⑤輟耕之壟上
【教師釋疑】
這是一道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和文言虛詞的不同意義和用的題目,文言實詞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義的區(qū)分,還可結(jié)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語進行區(qū)分,虛詞注意記憶意義和用法,“之”要注意區(qū)分代詞、助詞和動詞的區(qū)分,代詞注意是人稱代詞作主語、賓語、定語,還是只是代詞。
【討論明確】
1.鄙
①越國以鄙遠 邊邑,邊遠的地方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庸俗,鄙陋
③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看不起,輕視
2.許
①許君焦、暇 答應(yīng),聽從
②雜然相許 贊同
③潭中魚可百許頭 約數(shù)
④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表處所
3.闕
①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 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詣闕上書,書久不報 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③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 quē 通“缺” ,缺少,空缺
④有馳慢之闕 quē,缺點,過錯
⑤若不闕秦 jué侵損,削減
⑥若闕地及泉 jué 挖掘
4.微
①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卑賤
②微言大義 幽微,精妙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隱蔽,不顯露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沒有
5.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屨。 壞,破舊
②敝人 謙詞
③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疲憊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 損害,衰敗
6.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7.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表轉(zhuǎn)折,連詞)
8.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代詞,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⑦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兼詞,于之)
9.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 (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10.之
①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⑤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要點二:疏通文意,概括內(nèi)容,體會情感。
【探究活動】
細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秦、晉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
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guān)鍵?
4.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教師釋疑】
本題意在幫助學生熟悉課文。可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這些問題,這些句子又是這篇課文中的關(guān)鍵句,熟悉了這些句子,理解課文就容易了。
【討論明確】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予,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予亦有不利焉。
3.燭之武勸說秦穆公的一段話是本題的答案。其中“闕秦以利晉”最為關(guān)鍵。對燭之武的這段話要作點分析!叭敉鲟嵍幸嬗诰敝痢熬 睅拙涫菑氖吕砩险f的,秦、鄭相隔遙遠,晉、鄭卻是近鄰,因此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無利,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至“君亦無所害”幾句也是從事理上說的,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只有好處,這是以利益引誘秦伯!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幾句是從事實上說的,先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guān)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又進一步分析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這些都說明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
【課堂提升】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軍:軍隊)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出門所帶的包裹)
C.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版:筑土墻用的夾板)
D.秦伯說,與鄭人盟 (盟:盟誓)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① 越國以鄙遠 ② 焉用亡鄭以陪鄰
B.① 鄭既知亡矣 ②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① 且貳于楚也 ② 且君嘗為晉君矣
D.① 無能為也已 ②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答案】 C
【解析】(A項名詞用作動詞,駐軍;B項是“出使的人”;D項是“結(jié)盟”。)
3.下列對原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佚之狐的話“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反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
C.秦晉圍鄭的原因有二:一是鄭“無禮于晉”,二是鄭“貳于楚”。
D.本文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情節(jié)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答案】 A
【解析】(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
惜緣
[燭之武退秦師 導學案設(shè)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guān)文章:
6.《談中國詩》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