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姜峰
高一語文一冊(必修)第八課選編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美學散文《花未眠》,由于高一學生對藝術和生活中的美的鑒賞力還比較不夠,所以閱讀教學開展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往往把它上成了一篇純美學的理論性文章,或者干脆尋章摘句,只顧著欣賞一些美學思想性的句子,從而破壞了原文的整體美。
其實,我們完全應該把它當成一篇很美的散文,就像本單元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樣,它們都屬于文質兼美的抒寫心靈之美的散文。這恐怕也是編者把它們歸之于一個單元的緣故吧!
先來說說本文的思路,作者從自己凌晨四點醒來顧花自憐寫起,悟出了自然美的無限(人的感受力的有限),接著又得出了自然美的獲得的必要條件(要親近、邂逅),最后,然后作者由自然美聯想起了藝術美,想起了它們之間的關系(藝術美源于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所以說,本文中作者的思路完全是內隱的,它并不像朱自清有實際的空間上的移動(在荷塘周圍漫步),或者不如這樣認為,作者是在海棠花前完成了這樣一種感悟,是其心靈的特殊漫步。
聯想 反思
真花(自然美)---畫中花(藝術美)--
自然和藝術之間的關系
從這樣的角度看待課文,我們就不難理解開頭(凌晨四點醒來,發(fā)現海棠花未眠。)和結尾(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作者呼應的記敘寫作手法了。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所謂的“形”很豐富,在此不作贅述,那么,“神”又何在呢?其實通過對文章的思路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文章始終是圍繞著“大自然是無限美的的”來組織材料的。從人的感受力的局限性來談--大自然美的無限,從邂逅和親近大自然才是獲得美的必要條件來談--大自然美的獲得,從藝術作品中表現出豐富而神奇的大自然之美來談--兩者的關系。
如此,抓住這樣的中心不管是讓學生自己來閱讀文章還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自然就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了。
最后,筆者在課文第三段有一處疑問,想求廣大同仁或能與譯者商榷則最好,“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覺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覺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覺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則是無限的!泵炕刈x到這里,很像是一段繞口令,其實第一句作者已經表達出了完整的觀點,焉用第二句重復之理?從語意邏輯來看,第二句應是是在幫著解釋、佐證第一句,但會給讀者產生一種只是把因果倒置了一遍的錯覺,說理力就不強了!白匀坏拿朗菬o限的”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到底孰因孰果,我們無須在這里作雞和蛋孰先孰后的哲學思辯。
所以說,我認為這二句之間的關系應該是遞進式的,第二句的重點應是從“人感受力的有限”來議論得出“自然的美的無限”的結論,那么,第二句的表達是不是改成這樣更好理解一些呢:“也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就更加有限的,自然的美則是無限的!
添加了“也 就”這樣的關聯詞后,可以把上下兩句連得更緊。因為人“感受到的美的有限”,不僅僅是因為“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也有其他許多原因,譬如自然環(huán)境本身改變的原因、譬如人自身的心情、人文素養(yǎng)的差異的原因等等,而作者在此似乎強調的是人本身的感受力的有限性。
以上所思,純屬一己之見,希望能得到有識之士的教導。 作者郵箱: gf.716_feng@mail.china.com
[確立中心開展閱讀教學兼與《花未眠》譯者商榷(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花未眠讀后感
2.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4.主題閱讀教學計劃
7.群文閱讀教學課件
8.閱讀教學計劃
9.關于閱讀教學計劃
10.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