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龍濤
教學(xué)目的
1. 解《國語》的基本知識,重點(diǎn)了解其語言特點(diǎn)。
2. 握文言詞“知”、“復(fù)”、“既”、“勸”、“遂”、“當(dāng)”在本文中的用法。
3. 掌握古今異義的幾種情況。
教學(xué)重點(diǎn)
1. 積累文言詞語。
2. 培養(yǎng)直譯課文的基本能力。
教學(xué)時數(shù)
三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dǎo)入課文,簡介《國語》。
參見P59注釋。
辨析:編年體--以年代為編寫的序列。國別體--以不同的國家為編寫序列。
補(bǔ)充:蓋文王拘而演(演,演驛,推廣。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將《周易》的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國,到處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國語》;孫子臏(刖刑,古時砍掉腳的一種酷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傳,流傳。呂不韋是秦始皇時的相國,使其門客作《呂覽》。始皇十年,以罪免職,后又奉命遷蜀,這時《呂氏春秋》才得以流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韓非多次以書干韓王,韓王不能用,于是作《說難》、《孤憤》,傳到秦國,秦始皇看了很喜歡,因派兵急攻韓,得韓非。韓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讒,下獄死。);《詩》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
《勾踐滅吳》被稱為《國語》的壓卷之作。
二、介紹背景。
春秋末期,吳越常發(fā)生摩擦。公元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jié)果受傷在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一定要報仇,夫差練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國,勾踐只得退守會稽山,此時的勾踐,總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敘述的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三、學(xué)生自讀課文。
閱讀注意點(diǎn):讀準(zhǔn)音,讀順句。重點(diǎn)注意下面這字的讀音:
會稽kuìjī 仇讎chóu 苑 囿yòu 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重點(diǎn)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縣。我和他們共國管理越國的政事。
2. 賈人夏則資皮--賈,古時的商人者稱商,坐者稱賈。如:商旅不行。資,積蓄,儲備。商人夏天就要儲備皮貨。
3. 無乃后乎--無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譯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夫晉,何厭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吳--遂,終于。(遂迷,不復(fù)得路。)終于派文種動身出使吳國并達(dá)成了協(xié)議。
五、疏通第二段。
重點(diǎn)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民無所移--百姓沒有地方遷移。
2. 將不可改于是--將不可以改變這種局面。于是,在這種局面上。是,這。(此“于是”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不可失也已--千萬不能夠失去。也已,古漢語中為了強(qiáng)調(diào),有兩個或三個語氣詞連用的情況。一般只譯后一個即可。(例如: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4. 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服,使動用法,使……臣服。古代討伐一個國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 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去,使動用法,使……離去。夫差與越國訂立了盟約,讓文種離開了。
六、布置作業(yè)。
1. 熟讀課文。
2. 練習(xí)二(知、復(fù)、既)
第 二 課 時
一、復(fù)習(xí)舊課。
1. 檢查作業(yè)
答案:知(1 知道; 2感到、覺得; 3主持 ; 4通“智”)
復(fù)(1繁復(fù); 2再; 3 恢復(fù)。)
既(1不久; 2已經(jīng); 3 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點(diǎn)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夠。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導(dǎo)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請更--更,更改,改變。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的策略。(也有人說是指改正錯誤)
3. 宦士三百人于吳--派三百個士做吳王的仆隸。宦,帝王的仆隸。這里做動詞用,譯作:讓……做帝王的仆隸。
三、疏通第四段。
重點(diǎn)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通假字:
南至于句無。(句,通“勾”。) 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帥,通“率”。)
令壯者無取老婦。(取,通“娶”。) 將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釋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婦、疾疹(疹,通“疢”。)
而摩厲之于義。(摩厲,通“磨礪”。) 無不餔也。(餔,通“哺”。)
無不歠也。(歠,通“啜”。)
2. 重點(diǎn)句:
①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潔,使……潔凈。美,使……美麗。飽,使……吃飽。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穿美麗的衣服,讓他們吃飽飯。
②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廟,廟堂。這里作狀語用,釋作“在廟堂上”。前來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廟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重點(diǎn)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通假字: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其,通“豈”。) 億有三千(有,通“又”。)
2. 重點(diǎn)句:
①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與,語助詞。知,感到,知道。像我這樣的人,怎么知道恥辱?
②勾踐既許之。--既,……以后。勾踐終于答應(yīng)了。
③如此,則有常刑。--像這樣,就會受到合于國家規(guī)定的刑罰。
翻譯全文。
五、布置作業(yè)。
1. 練習(xí)二之“既”、“勸”、“遂”、“當(dāng)”。
2. 熟讀課文。
第 三 課 時
一、復(fù)習(xí),作業(yè)檢查。
答案:勸(1 勸勉 2 勸說不) 遂(1 成功 2于是 3終于)
當(dāng)(1 掌管 2 面對 3 介詞,表示在某個時候 4阻擋,把守 6 將)
二、疏通第六段。
重點(diǎn)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 孰是君也--是,這,這個。誰像我們的國君這樣體恤百姓啊。
翻譯全文。
三、簡析課文。
主要討論以下問題:
1. 勾踐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復(fù)興越國的?
◎外交上:折節(jié)忍辱,屈膝求和。
◎內(nèi)政上:鼓勵生育,壯大國力;輕徭薄賦,籠絡(luò)百姓;廣招賢才,休養(yǎng)生息;艱苦樸素,身為民先。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簡直是老虎將半身虎皮相許于人,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說勾踐“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歡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質(zhì)。
面對文種的批評,他不但不惱火,反而親熱地“執(zhí)其手而與之謀”。為達(dá)目的他送美女。
這些事情都從不同的側(cè)面反映出勾踐復(fù)國雪恥的決心和意志。
2. 勾踐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豐滿的。他不是一個復(fù)仇者,而是一個城府很深、有膽有識的政治家。他胸懷大志,處驚不變;他知人善任,充分發(fā)揮文種的聰明才智;他不忘國恥,所以甘愿忍辱負(fù)重、卑事仇敵;他要成就大業(yè),所以能臥薪嘗膽、撫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責(zé)。
3. 你喜歡這一人物形象嗎?
(略)
四、知識總結(jié)。
古今異義的幾種情況
1. 詞義的擴(kuò)大。如:“江”本專指長江,后成為河流的通稱。“河”
本專指黃河,后成為河流的通名。
2. 詞義的縮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稱,現(xiàn)在在南方專指稻
谷,在北方專指小米。(唐朱慶馀《閨意獻(xiàn)張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中的“舅”古時有兩個意思:“母親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親”;“姑”也有兩個意思:“父親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親”。現(xiàn)在都只有一個意思了。)
3.詞義的轉(zhuǎn)移。如:“誅”,開始時指責(zé)備,例如成語“口誅筆伐”。后來成了“殺戮”的意思。
4.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見識淺
薄,無貶義,現(xiàn)指品質(zhì)惡劣,變?yōu)橘H義詞了
練習(xí):比較下列詞在現(xiàn)代漢語和古漢語中的不同:
①乃號令三軍。(古:傳布命令。 今:下達(dá)的命令。)
②大夫種進(jìn)對曰。(古:古代官職。 今:對醫(yī)生的稱呼。)
③然謀臣與爪牙之士。(古:武士。 今:壞人的幫兇或黨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曬雨淋之苦。 今:隱蔽的東西露出來)
⑤將不可改于是。(古:介賓短語,在這方面。 今:連詞。)
⑥生丈夫,二壺酒。(古:男子。 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古:離開。 今:前往。)
⑧果行,國人皆勸。(古:勸勉,鼓勵。 今:勸說。)
五、完成作業(yè)。
[勾踐滅吳(教案)(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3.如何突出中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