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2003年自考本科畢業(yè)論文)(綜合等級:良)
主要內(nèi)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文教學是作品、老師、學生三者的情感交流。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根據(jù)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針對語文教材的實際,憑借有效的教學手段,把自己和作品的情感傳達給學生,讓他們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完成作品、教師、學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在語文教學中,要從多方面來進行情感教育,語文教師也必須從各方面來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
情感是人腦對事物與人的需要、觀點之間的反映!叭朔遣菽,孰能無情”?人的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所持態(tài)度的體驗。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根據(jù)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針對語文教材實際,憑借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社會情感。
為什么要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呢?
首先,人是認知與感情合一的高級動物,一刻也不能沒有感情。離開了感情需要,人就不能生存!鞍笥谛乃馈本褪敲髯C。人是多種感情的融合體,缺少感情營養(yǎng)的滋養(yǎng),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長。當今世界,科學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各種智能型的機器人還會模仿人的感情。在這高科技時代,機器人尚且有“感情”,我們怎么能剝奪或削弱一個正常人的感情呢?尤其是對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我們能把機器變成“人”,而決不能把人變成機器。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語),志者,感情也。沒有感情或者求知欲望不強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識是很難實現(xiàn)的。知識的傳遞不應(yīng)該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識,冷冰冰的思想,學生是不會接受的,即使強制接受,也是暫時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撒在這土壤上。知識傳遞伴隨著濃烈的情感,才能達于學生的心胸,也只有飽含“感情的知識”,學生才樂于接受、理解、記憶和運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情感教育,歸還人類最美好的東西--感情,讓教學充滿愛,讓教育對象在愛中學習,在愛中茁壯成長。同時,“用情感來激發(fā)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所以感情這東西,可以說是一種催眠術(shù),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雹僭谡Z文教學中,就要用情感來激發(fā)人,引發(fā)學生在強烈的感情氛圍中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陶冶情操,使他們的心靈達到高尚的境界。
再有,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的心理成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認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如感知、理解、想象、記憶等;另一類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如動機、態(tài)度、興趣、情感、意志等,兩類因素分別構(gòu)成:
感知--思維--知識智慧(認識過程)
感受--情緒--意志性格(情感過程)
然而,在教學中,有的教者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卻忽視情感的教育。殊不知,教學不僅是一種傳授知識的認知活動,還是一種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動。在教學中,情感是融洽師生關(guān)系的紐帶,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橋梁,是點燃智慧火花的火種,是傳授知識、追求真理的動力。成功的教學表明:教學不僅在于教者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而且在于教者能借助自己的良好情感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情感高漲的氣氛中發(fā)揮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判斷力,進而在良好的心境中解開知識之謎。尤其是青少年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們的情緒和情感為轉(zhuǎn)移的,因此,情感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有把握和運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zhì)量。
情感是教學教程中頭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為傳授知識的教師來說,應(yīng)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那么,在教學中應(yīng)怎樣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吃透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語文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因素!霸娧灾尽,志者,感情也,詩來自感情!拔迩榘l(fā)而為辭章”“文質(zhì)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經(jīng)”②等等,這些無不說明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文章是一個承載多種情感信息的載體。由各類文章構(gòu)成的語文教材是一個儲滿情感的倉庫。語文課必須進行情感教育,依據(jù)文章情境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展現(xiàn)多層次、多形態(tài)的情感場,以“文章情”為基調(diào),用“教師情”來誘發(fā)、喚起“學生情”。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具備一桶水。要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來感染學生,教師就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細心地體味感情,必須吃透教材。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③教師要把知識和感情傳授給學生,必須在備課時首先增強自身對課文的真切感受,應(yīng)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飽滿的思想感情,應(yīng)運用已有的語言文字知識,去熟悉、研究課文,對文學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并通過作品語言領(lǐng)會作品內(nèi)容,通過自己的感情來領(lǐng)悟作家情感的脈搏,引起感情的共鳴,并把這種感情保留下來,作為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情感。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如果能以靈活多變、新穎獨特的導入語,或是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shè)一些能引起學生精神活躍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新鮮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有一位教師講《變色龍》時,首先說:“今天我們來學習《變色龍》,變色龍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接著又問:“這篇課文就是寫這種動物吧?”學生回答:“不是,是寫人的!崩蠋熡终f:“既然是寫人的,為什么要用‘蟲’來命名呢?這個名字真令人費解!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課文吧!”教師這樣明知故問,就極大限度地刺激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進入課文的學習。還有一位教師在教《越巫》時,先布置一位學生扮演越巫。扮演者一上場,同學們都樂了:只見“越巫”頭扎布條,右手持角,左手搖鈴,這正應(yīng)了他為人治病時的“鳴角振鈴”。然后請一學生朗讀課文,字句鏗鏘,有聲有色,扮演者依課文做動作,隨讀隨演,其他學生依據(jù)課文評議他的表演。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學生們邊提意見,表演者邊改,課文知識就在提提改改中不知不覺地印入了學生的腦海中。教師創(chuàng)設(shè)的這種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知識,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借助朗讀,激發(fā)學生情感。
文學是借助語言來描寫的。許多優(yōu)秀文學作品都蘊含著美的情感,給讀者賞心悅目的美感。作為語文教師應(yīng)具備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語文教師的朗讀,成功的表情朗讀,可直接給學生一種美的輸入。它會將無聲的語句變?yōu)橛新暤恼Z言,通過對文字信息的再創(chuàng)造,把課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對作品內(nèi)容心領(lǐng)神會,從而收到“其義自見”的效果。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手段,以情發(fā)聲,以情帶語,根據(jù)不同作品的不同內(nèi)容,用不同的語音、語調(diào)來進行朗讀,該昂揚時昂揚,當?shù)统習r低沉,讓濃郁飽滿的情感進入學生的心田。如朗讀《春》中的“春風圖”一節(jié):“‘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一句中引用的詩句要讀得一字一頓,“母親的手”和“撫摸”兩處用重音連讀,讀得語重而情深,讓人感覺到春風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边@句要讀得氣徐聲柔。“泥土的氣息”和“青草味兒”讀重音,給讀者以嗅覺上的美感!傍B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yīng)和著。”這句用親切的態(tài)度、欣喜的感情、氣滿聲高的色彩,將“清脆”“宛轉(zhuǎn)”“應(yīng)和”還有“短笛”“嘹亮”等詞語重讀,使人感到耳畔似乎響起一支充滿青春活力的迎春交響曲。學生在教師的朗讀中進入角色,不僅仿佛置身于萬物復(fù)蘇、爭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將從這篇散文的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中受到強烈的感染熏陶。
課堂上,除了教師成功的表情朗讀外,還要重視指導學生的朗讀。因為朗讀能調(diào)動眼、耳、口、腦的共同活動。通過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詞句篇章,領(lǐng)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再現(xiàn)作品中的藝術(shù)形象,把學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喚起感情的共鳴。
正確、動情的朗讀是連接教師、教材、學生三者感情的橋梁。它會讓語文課變得朗朗有聲,情趣盎然。在這樣的情感氛圍中,何愁學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愛的熏陶呢?
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具有獨立地位和極大認識潛能的實踐者,因而要把教學過程組織成學生動腦學習、積極獲取知識、增長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過程,F(xiàn)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迸發(fā)出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生能作自主的選擇,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動,也能更多地意識到人的力量,他或她會因為能作為自己生活的設(shè)計師而變得日益自主和有創(chuàng)造性。我自己在教學中比較注重這種氛圍的營造。上課時,我會對學生進行組織管理,但決不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教師中心”式的管理。我的組織管理是為學生樂于學習語文、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氣氛和環(huán)境服務(wù)的,是為學生自我駕馭、開發(fā)潛能服務(wù)的。當面對一個問題,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觀點時,我會鼓勵他們敞開思想、暢所欲言,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沖破知識“禁區(qū)”。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中萌發(fā)出新知的幼芽,則給予更大的鼓勵,激發(fā)他們向更廣泛、更深層次的知識領(lǐng)域探求的熱情。同時,還要對學生實行“泛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感受到教師給予他或她的溫暖,并隨時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不偏愛、不苛求。實踐證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諧是教學過程中師生情感交流的潤滑劑。師生關(guān)系融洽,教師熱愛學生,學生也熱愛老師,就會愛烏及烏,愛你所教的學科。語文教師要使自己輸出的各種信息學生樂于接受,就要克服自己的“領(lǐng)導中心”、“自我中心”、“教師本位”的權(quán)威心理,防止我令你行的命令主義或強迫教育。那種基于強迫性,要求學生絕對服從自己的課堂氣氛必然會死氣沉沉,消極冷漠。作為教師來說,不能心存偏見,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語氣,親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勢,營造這樣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無不使學生產(chǎn)生親切感和自豪感。語文教學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就必須激勵學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課堂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感氛圍。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對于在“天然管道”中實施情感教育的主體--教師,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一、 動情
要讓學生動情,教師自己必須先動情。動情于自己的職業(yè),動情于課文,動情于言表,動情于學生。不如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不能在主體和客體之間架起情感教育的橋梁。要教師動情,則要有對學生的愛才行。只有熱愛學生,感情真摯,才能在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會因為教師的“愛”而具有活力和生命。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可卜生在1968年做過一次震動教育界的試驗:他們來到美國一所小學,從1至6年級中各選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煞有介事”地作發(fā)展預(yù)測,并以贊賞的口吻將“有優(yōu)異發(fā)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guān)教師,囑其保密。8個月后,他們對18個班進行復(fù)試,發(fā)現(xiàn)提供名單中的學生大有進步,活潑開朗,求知欲旺盛,學習成績提高了,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原來教師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相傳古代塞浦路斯島上有位年輕的國王叫皮格馬利翁,他精心雕刻一具象牙女像,精誠所至,后來少女竟活了,與他結(jié)為夫妻。試驗班的老師相信羅森塔爾的“權(quán)威性謊言”,熱愛名單中的學生,真摯的感情滋潤了這些學生的心田,使他們自尊、自信、自愛、自強,所以這些學生進步了。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yīng)”或叫“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意譯為“西施效應(yīng)”。這個實驗深刻說明教師對學生的愛、關(guān)懷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產(chǎn)生的良好作用。如果教師像愛西施那樣去愛自己的學生,何愁教學效果不能提高呢?熱愛就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的全部奧秘就在于愛學生。
那么,教師情從何生,愛從何來呢?最重要的,是要動情執(zhí)著于自己所從事的這分職業(yè),要有崇高的使命和責任感。教師對教育事業(yè)、對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充滿熾熱之愛,便能喚起學生對學習、對知識、對集體、對祖國的愛。只有熱愛教育事業(yè),具有極強使命感的教師才會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地服務(wù)于教育事業(yè),才能滿懷熱忱的服務(wù)于學生。反之,沒有使命感,不熱愛教育事業(yè)的教師,一定會厭崗惡業(yè),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對學生自然不會有博愛、寬容、敏銳之心。自己沒有豐富的情感,還怎么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呢?
二、知識淵博
知識淵博是情感富有的源頭。一個知識貧乏、孤陋寡聞、笨嘴拙舌的語文教師已不能適應(yīng)新時代語文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教師原有的一桶水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求知的欲望,他們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斷更新“多桶水”的教師。語文教師要有扎實深厚的專業(yè)知識,還要不斷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yè)內(nèi)外的知識,博采眾長,廣納百家,用他人豐富的經(jīng)驗來使自己見識更廣,這樣教學才會推陳出新,融會貫通,抒作品之情,發(fā)作者之想,把課上得活潑生動,趣味盎然,學生才會動情于課堂,才會和作品、教師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從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內(nèi)涵,深深地喜歡這位老師,喜愛他或是她所上的課。
三、豐富的教學語言
豐富的教學語言是教師活躍講壇、樹立聲望的支點。有人說,語文教師要訓練好說話的基本功,具備說書人的藝術(shù),把每一節(jié)課上好。這話不無道理。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其基調(diào)有的色彩明麗,有的意境深遠,有的簡潔自然,有的華美富麗,有的樸素,有的飄逸……因此,語文教學語言或喜悅、或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贊揚、或譴責……要與原文基調(diào)一致、和諧。除此外,教學語言還要富有文采。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講的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致的鑰匙。它不僅開發(fā)情緒記憶,而且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雹苷Z文教師尤其要充分發(fā)揮語言豐富多彩的特點。在設(shè)計教學語言時,要生動形象,富有啟發(fā)性。試想,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兩位教師去教,一位教師講課的語言簡潔流利,生動形象,那么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感到趣味無窮,喜聽愛學;而另一位教師講課的語言枯燥無味,生硬刻板,那么學生就會感到不合胃口,當然也談不上什么興趣了。實踐證明,教師妙語連珠,能侃善談,使課文語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豐而不余一言,略而不失一詞,規(guī)范準確,風趣幽默,抑揚頓挫,就能使學生頓生傾慕之心,從而產(chǎn)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應(yīng),就能使學生愛學、樂學語文這門功課。
四、和諧得體的伴隨語言
老師除了要擁有優(yōu)美而富有情感的語言外,還要有和諧得體的伴隨語言。教師要通過借助面部表情、手勢、眼神和姿態(tài)等形象的力量來加強感情的表達、激起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有位老師是這樣講《春》的:“春天到了,小草長出來了,作家用‘偷偷地’這個詞,也就是說,它是趁人家不注意,讓人毫無覺察地就從土里--”稍微停頓了一會兒,教師用右手食指做了一個向上的手勢,學生馬上齊答“鉆出來了”。一個簡潔的手勢突出了小草頑強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恰到好處的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可見,成功的教學,教師的一句話、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都要像高明得像琴師一樣,在學生的心弦上撥出動人的樂章。如果一堂課中,缺乏和諧得體、生動自然的伴隨語言的教學,則學生情感必會受到抑制,學習興趣定然不高,課堂氣氛必然低沉,教學效率自然低下。所以,教師走進課堂,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要給學生輕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氣的感覺,教學時使用的伴隨語言,一定要優(yōu)雅得體,莊重瀟灑,風趣幽默,做到嬉笑而不失態(tài),哀痛而不失聲,端莊中見微笑,嚴肅中見柔和。
語文教學是門綜合性的藝術(shù),它的知識面廣,包羅萬象,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縱橫八萬里的地理等,都可在語文課上涉獵到,但學習并不是教師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自己的頭腦中裝進學生的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交流。要想為師生之間心靈的接觸提供最廣闊的天地和最暢通的渠道,語文教師就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思想。在教學中,用淵博的知識、用博愛之心,仁愛之情去陶冶學生,理解、尊重、親近和關(guān)心學生;以熱烈的情緒、真摯的感情、和藹的態(tài)度、生動的語言來吸引學生,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啟迪。這樣,語文教學才會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語文課才會獲得學生的青睞。
①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 轉(zhuǎn)引自韋志成主編的《語文教學情境論》第54頁,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③轉(zhuǎn)引自成韻東《誘發(fā)情感體驗,優(yōu)化閱讀教學》 發(fā)表于1999年10月《小學語語文教師》 上海教育出版社。
④轉(zhuǎn)引自季平的《老師教學語言的感染藝術(shù)》 發(fā)表于吳雪彤主編的《現(xiàn)代教育研討文選》(上)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參考文獻:
《語文教學情境論》 韋志成主編 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古代文論史》 賴力行主編 岳麓書社出版
《湖南教育》2002年第23期總第412期 湖南教育廳主辦
[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教師中心稿)]相關(guān)文章:
2.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小論文
7.小學教師思想?yún)R報式樣_論追求與理想
8.辯論賽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