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馬島中學 杜愛玉
銀杏樹必須雌雄共存才能結果,茂密的森林離不開低矮的灌木叢林,有經(jīng)驗的老農會把大豆和玉米在一起套種以達到豐產(chǎn)的效果……諸如此類的自然現(xiàn)象在無聲向我們闡述一個規(guī)律:任何事物都不會獨立存在這個世界,他們之間是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可喜的是,在執(zhí)教《背影》這篇課文時 ,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這種共生現(xiàn)象也適用于語文作文教學和課文教學之中。
在執(zhí)教《背影》這篇課文時,我躊躇了好的一陣子。這篇課文語言樸實無華,情感至真至純,可學生那浮躁的心能沉淀下來細細品味這似瓊漿如仙露的濃濃真情嗎?之所以有這種顧慮,有兩個原因:自己學生時代的體驗和對現(xiàn)在學生情感的不信任。
我記得我再學這篇課文時,并沒有從內心深處掀起我情感上的絲絲漣漪。盡管老師費盡心思摳字眼品句子,我還是作為一個局外人游離于課文之外,答題技巧倒學了一點,可搞不明白這篇文章怎么就成了歌頌父愛的經(jīng)典了呢?如今,已為人母的我再讀這篇文章時,才有了發(fā)自內心的深深的感悟。
再則,我覺得如今的孩子生活太優(yōu)越了,自小就被祖輩父輩捧在手心了,已經(jīng)被照顧的太具體太細致了,以至于他們的情感已經(jīng)麻木,不會感激,不知回報。基于這兩點想法,我認為能不能上好《背影》這篇文章,叩開學生的情感至關重要。
怎樣叩開學生的情感之門呢?在上課文前,我設計一個小環(huán)節(jié)--用寫作促真情。
我說:“同學們,我們每時每刻都沐浴在父母的關愛之中,你深深的感受到了嗎?老話說‘養(yǎng)兒會怕兒一輩子’,是的,怕兒不健康,怕兒不成器,怕兒不立業(yè)。兒女的腳步走多遠,父母的目光就有多長。請同學仔細翻閱這些年你與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寫出父親最讓你感動的一個鏡頭!北敬螌懽髂康闹饕顷P注這些小寵兒對父親究竟儲蓄了多少情感,因此,我請每一位同學當堂朗讀自己寫的片段。這個過程花了一節(jié)多課。這個前奏是不是有些長呢?的確不短!但,最終的結果表明,這樣做是值得的。我認為這是我上過的所有課中最棒的一次。
一位同學寫到:我?guī)透赣H上山摘大櫻桃,不久天下起雨來,我們只帶了一件雨衣。父親讓我穿上,我讓父親穿上。我倆僵持了好一陣,突然父親吼道:“混小子,穿上!”這是我聽到的最美的一句話。
還有一個同學寫到:父親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他那件已經(jīng)泛白的灰色上裝,一年四季不變,已經(jīng)有好幾年了,與他女兒那些鮮艷的衣服形成鮮明的對照。
……
在朗讀過程中,有的同學多次泣不成聲,沉浸在父愛的感動中,被自己的父愛感動,也被別人的父愛感動。在這樣的氛圍中,那些曾漠視親情的同學,內心也被激起了親情的漣漪,一向愛感動的我,也多次被學生的真情潤濕了眼睛。霎那間,我意識到自己先前的那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的孩子并不乏情感,只是先前我們不善于引導罷了。
在這種良好的情感調動下,可想而知《背影》這課上的效果有多好。同學們紛紛交流自己閱讀的感受,--字里行間洋溢的父子深情。當學生有了良好的感性認識后,教師有漸漸滲透到理性的分析。這堂課教師少費了很多口舌,學生收獲的卻比老師講授的至多不少。由此,我也悟出了一個道理:教師應多動腦筋使自己成為一個好導演,而不應和學生搶著當好演員。
接下來是運用本文學習的寫作技巧加工原先的片斷練習,寫一篇完整的文章。這次作文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學生基本寫出了自己獨特的體察和感悟,不僅有了真實的感情 ,并且有了較生動細致的刻畫。
嘗到了甜頭后,在學習《阿長于山海經(jīng)》,《老王》,《臺階》這幾篇文章時,我如法炮制。我覺得這都是寫普通人,但作者都是大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并且有因為作者的文化 品味,文學功底,語言習慣不同,每篇文章都是個性化。我認為這是一個誘導學生重視課文閱讀,提高作文寫作水平的一個很好的契機。
我想如果先讓學生閱讀這些文章,他們不會太珍惜這次閱讀機會,因為老話說“不走那塊地,不知那塊地粘腳”,沒有一番切身的感受,這些小家伙往往會眼高手低,用一種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去閱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我認為只有讓他們先“手低”,方可“眼高”,最后才會“手高”。所謂“手低”,就是再讀課文前先寫自己熟悉的一個普通人;所謂的“眼高 ”即是把課文和自己的習作比較 ,悟出課文的高明之處;所謂的“手高 ”,即是學完課文再次寫作。事實證明我是對的。第一次寫作時,我們同學塑造的人物形象高大光輝,內容離不開“清潔工’,解放軍,修車人……’,千人一面,且故事情節(jié)虛假,不真實可信。因為有了一個難產(chǎn)的寫作過程,學生對課文讀得非常仔細,領悟很深,對課文都有或高或低的或對或錯的個性化得見解,教師高屋建瓴歸納梳理后,再次寫作時出現(xiàn)不少佳作。例如呂燕燕同學仿,《阿長與山海經(jīng)》寫了一篇《姐姐與格林童話》,王春燕同學仿《老王》寫了一篇《老王伯伯》,周偉偉仿《臺階》寫了一篇《奶奶》,塑造了一位視勞動如生命的倔老太太,郭義平的《窮鬼 》王春華的《送奶奶人》等都很成功。更喜的是很多同學模仿了對自己胃口的作家的語言,長短句兼用,語言或質樸或典雅或警醒,文章顯得有味道了。當朗 讀了這些范文后,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就會明白:一定要重視課文閱讀,課文就是最好的作文選。
但,是不是每篇課文都要用這種教學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授課也需要抓住時機,相時而動,模式要根據(jù)需要不斷變換,并且不同教師由于個體差異,教學模式也是千差萬別的。但規(guī)律只有一個--只有搞好作文教學與課文閱讀的間種,語文才能豐收!
[讓作文教學與課文教學雙豐收的一種做法(魯教版七年級選修)]相關文章:
3.小作文教學課件
4.作文教學隨筆
5.中學作文教學課件
6.初中作文教學課件
7.作文教學課件
9.小學作文教學隨筆
10.想象作文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