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
毛澤東(1893--1976)
【教學目標】1、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2、在誦讀中體會詩歌之美。
【重點難點】詩歌鑒賞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是誰,以遒勁的史筆使中華詩詞這一古老藝術(shù)放射出新時代的耀眼光芒?是誰,留給后人的一篇篇雄偉詩詞,流光溢彩,瑰麗壯美?是他--時代偉人毛澤東!他的詩詞,發(fā)黃鐘大呂之強音,吐山川日月之精華,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心靈深處的強烈共鳴與回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追尋偉人的閃光足跡,探求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去感受那份磅礴的氣勢和久違的豪情!
二、誦讀全詩
三、賞析上闋(課堂討論)
1. 你最喜歡的秋之詩句。
2. 從詞的上闋中挑選出你最喜歡的詞句,試從意象、情感、表現(xiàn)手法等角度加以賞析。
3. 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將上闋擴展成一段寫景散文。
4. 有感情地誦讀
[提示]
1. 劉禹錫被貶朗州后寫下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 遠望千山萬嶺,楓林如染,像熊熊燃燒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競發(fā),像戰(zhàn)場上無數(shù)奮進的勇士。抬望眼,雄鷹展翅,矯健勇猛,翱翔長空;低眉處,魚兒戲水,自由輕快,生機盎然。詩人以“看”總領(lǐng)上闋,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的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jié)合,對照鮮明,一個“競”字寫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長的宇宙萬物的熱烈和活潑,賦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獨立”具有沉著、鎮(zhèn)靜、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的英雄氣概。上闋重在寫景,但景中有情。
四、賞析下闋:
古人云:“詩的品評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決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泵珴蓶|具有什么樣的品格呢?(知人論世)
1.13歲的毛澤東在東山書院讀書,因家境貧寒被同學疏遠,寫下《七絕 詠蛙(1906年秋)》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2.1909年作《七絕 改西鄉(xiāng)隆盛詩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3. 論世:1925年,農(nóng)民運動蓬勃開展。毛直接領(lǐng)導了湖南的農(nóng)運,創(chuàng)建黨支部。正從韶山前往廣州創(chuàng)辦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途經(jīng)長沙。面對絢麗秋景,回憶往昔歲月。正因為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fā)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樣順勢而問“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個巨大而嚴肅的問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思考】
1. 怎樣理解“悵”字?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心有所思,心有所念,是一種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緒。
2. 下闋所寫少年的特點是什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水調(diào)歌頭 重上井岡山》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清平樂 六盤山》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zhuǎn),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稘M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
3. 本詩為我們描繪出哪四幅畫面?“中流擊水”這幅畫面的含義是什么?
這里以設(shè)問結(jié)尾,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戲,而是用中流擊水的氣魄豪情給同伴以期許和鼓勵,體現(xiàn)詞人乘風破浪、振興中華的豪情。
五、咀嚼語言:
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他寫作時,常在屋里踱來踱去,時而凝眉沉思,時而昂首吟哦,時而坐下來寫幾句,又搖搖頭,把紙揉成一團。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紙簍里已裝滿了大半。毛澤東這種苦心孤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錘煉語言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獨立”能否改成“站立” “直立”?
(軍閥通緝,身處險境,坦蕩從容,顯示了砥柱中流的氣概。)
2.“染”字為什么用得好?
(擬人手法!皶詠碚l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甭奖橐跋窕鹨粯拥臈髁,讓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勢蓬勃發(fā)展。)
3.“擊”改成“飛”好嗎?
4.“翔”改成“游”更準確一些,魚兒怎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呢?
(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淺底并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秋水共長天一色”。)
[沁園春長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0.高一英語必修1課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