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倒裝句
倒裝句分四種,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詞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和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
(一)賓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相當(dāng)多見,大致分三種情況。
1 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要具備兩個條件:一賓語必須是代詞,二必須是否定句,有“不”、“未”、“毋”、“莫”、“無”、“毋”、“弗”等否定詞
天大寒,硯冰堅(jiān),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鐘山記》)。
時不我待
彼不我恩
2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疑問代詞如“誰”、“奚”、“安”、“何”、“曷”、“胡”、“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司馬遷《鴻門宴》)
子何恃而往? (恃何) (彭端淑《為學(xué)》)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曹劌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3 “之”“是”提賓。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突出強(qiáng)調(diào)賓語。
這時的“之”“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shí)在意義。
何厭之有(有何厭)(《燭之武退秦師》)
何陋之有(《陋室銘》)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唯賢是用 唯才是舉
二)狀語后置句 (介詞短語后置)
介詞“于”“以”等加上賓語組成介賓短語,多做狀語,來修飾謂語動詞,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在謂語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修飾謂語的狀語(介詞短語)經(jīng)常放在謂語之后,此種句式稱為狀語后置句,又稱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例句:
1、無禮于晉(《燭之武退秦師》)
2、言于鄭伯(《燭之武退秦師》)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燭之武退秦師》)
4、戰(zhàn)于長勺
5 、祭以尉首
6、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7、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8、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9、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
10、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11、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
12、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3、能謗譏于市朝
14、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15、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16、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17、得雙石于潭上
三)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后。
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大概有以下幾種格式:
1、 中心詞十定語十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荊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戰(zhàn)》)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驢》)
時大風(fēng)雪,人馬凍死者相望
2、 中心詞+之+定語+者
馬之千里者(《馬說》)
僧之富者不能至(《為學(xué)》)
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
3、 中心語+之+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4、中心語十?dāng)?shù)量詞(數(shù)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后面)
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
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四)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
為了強(qiáng)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yàn)檎Z言表達(dá)的需要。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 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王子悅
[文言文特殊句式講練(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3.常用文言文句式
6.文言文常見的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