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教學案
教學目標:
1、反復讀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 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3、 理解作者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4、 學習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預習展示
1、 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學生跟唱,營造氣氛,
感受阿里山的美麗。
2、簡介阿里山
3、 簡介作者
4、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泓( ) 莽莽( ) 溢出( )
鑲嵌( )魚鱉( ) 靜謐( )
紅檜( ) 孕生( )
5、熟讀課文,劃分段落,歸納段落大意
二、合作探究
1、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蹤的短語或句子。
(明確:“臺北松山機場”“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
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
山站”“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轉,迂
回穿過一片林區(qū)”“曲徑幽路”“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
們終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討論課文的脈絡層次劃分, 并歸納。
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一天內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
全文10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簡述兩岸學者歡聚臺北的融洽場面,
以《大海啊,故鄉(xiāng)》和《高山青》開啟全文,定下抒情基調。
第二部分(2--9段),描寫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這是游
記的主體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寫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應
開頭,令人回味無窮。
3、作者在課文最后寫道:“我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那么阿里山的風光具體表現(xiàn)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呢?請同
學找出來。
4、課文中如此寫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這
兩句話?
5、你對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帶的風光有哪些認識
和感受?
三、課堂整理
四、當堂練習
1、找出自己喜歡語段,有感情地朗讀。
2、解釋詞語
匹敵:___________________ _
驟然: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 __
靜謐:__________________ __
龐然大物:_______________ _
堪稱:__________________ __
諦聽:_________________ ___
山嵐:___________ ___
3、在下列橫線上填進恰當?shù)寞B詞。
(1)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________的、
________的、________的。
(2)它真像一________綠地毯,________地貼在地表
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干上。
(3)樹干都是濕_______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
霧氣之中了。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假如我是導游”,請你以導游的身份介紹阿里山的
風光。指名學生介紹阿里山的風光。
二、合作探究
1、精讀課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樣描寫到阿里山神木的經過及
所見到的風光?課文第3段是________。這一段先用設
問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進入神木的經過;第4段,寫
譚水清澈;第5段, ________;第6段,寫山間的青苔
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寫看到的
神木;第9段,________。
問題探究
2、用四個字概括臺灣著名的紅檜被冠名為“神木”的
原因。
3、“神木”已遭雷劈,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標志、
靈魂”?
4、于神木“巨創(chuàng)”中,作者發(fā)現(xiàn)了豐富、深邃的內涵,你
是怎樣理解的?
5、本文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描寫阿里山美麗的風光。試問
什么叫移步換景?請結合課文具體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三、課堂整理
本文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
風光,抒發(fā)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阿里山的風光
美如畫”,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發(fā)展旅游的理念,
含蓄地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和起來的共同愿望。
四、當堂練習
1、仿句。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不到神木,又何以能
說到了阿里山?
2、給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點上恰當?shù)臉它c。
席上,一位美學家的夫人對我說□“臺灣人最喜歡
唱的大陸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有
些重要的活動還作為合唱的歌曲!
3、佳句賞析。
(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間則是涼氣侵人了。那股涼氣給
人的感覺不在溫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這一句運用________手法,寫出了山下與山間的巨大溫差,
從作者________的角度,突出涼氣穿肌透骨的力度。
(2)樹木姿態(tài)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如古寺寶塔。
作者連用三個________,寫________、________,突出樹
木的“________”和“________”。
(3)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作者以擬人化的________描寫樹木________。如詩如畫的
比喻,感受深切的________,使森林、古樹成了富
有________的情境。
答案:(1)對比 感覺(2)比喻 樹軀 樹身 大 高
(3)比喻 排列之整肅 聯(lián)想 審美價值
4、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的填空。
滿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無魚鱉,林無鳥獸,
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
卻又沒有了。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
偶有人聲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同行者都在
深深地吸氣,仿佛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不再吐出來。
(1) 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
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
作者連用三個________,寫若有若無的聲音,以________
反襯________。
(2)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
作者采用________手法,運用流暢而節(jié)奏鮮明的文字,
強調林區(qū)的________。
(2) 這一段文字以有聲反襯________,營造一個“靜謐的世
(3) 界”,收到了“________________”(填一詩句)的藝
術境界。
答案:(1)比喻 聲(有聲)靜(無聲)(2)反復 寧靜
(3)無聲 此地無聲勝有聲
溫暖
[《阿里山紀行》教學案(蘇教版八年級必修學案設計)]相關文章:
1.阿里山紀行的教案
3.木蘭詩的學案
4.《談中國詩》導學案
10.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