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教師報》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我的學生沒有感恩之心》,讀后感觸頗深。文章中講述了一個中學教師與兩個學生的故事。一個是家境十分貧寒的男生,成績很差,老師看到他大冬天里從沒穿過棉襖,腳上的單鞋子都破了個洞,出于愛心,這位老師給那位男生幾百塊錢去買了棉襖、棉襪和保暖鞋。后來又陸續(xù)支助他買了一些生活用品,前后共支助一千多元?墒牵@位男生對老師也沒有一點感恩之情,不僅沒好好學習,反而上課更頑皮囂張了,有時上課還故意和其他學生逗打,擾亂課堂秩序。畢業(yè)之前也沒有和老師告別。另一位學生是一位女生,單親家庭的孩子,家境也比較貧寒,但成績很好。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這位學生的情況后,老師主動支助這位學生每月100元,甚至承諾,等學生考進重點高中后繼續(xù)支助。怕學生的自尊受到傷害,老師每次都是把學生喊到辦公室,借給學生講題目的機會,悄悄地把錢夾在學生的作業(yè)本中。后來,學生不負眾望考進了重點高中。在離校前夕,老師在校園內碰到那位學生,老師滿臉的笑容迎來的竟是學生鄙夷的目光,那目光像一把尖刀刺進老師的心窩。
讀完這篇文章,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老師嘔心瀝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竟然是這樣一些不知感恩的人,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嗎?我們的教育到底怎么了?為什么學生對老師會如此的冷漠無情?教育的宗旨是育人,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比教會學生書本上的任何知識都重要。一個人可以沒有書本知識,但是絕不能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然而,在現行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教育往往更注重了后者而忽視了前者。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教師喘不過氣來,學生更是喘不過氣來。學生過著教室--寢室--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整天沉浸在題海戰(zhàn)術中,沒有課間休息,沒有周末,更沒有假期,他們的思想中除了學習,可能從未思考過其他問題。教師的生活圈子也逐漸縮小,最后也和學生的差不多了。他們思考的是如何弄到信息卷,如何讓學生考高分,如何讓學生多考幾個重點高中或大學。
學生考好了,家長老師都會給予一些獎勵,或物質的或精神的,希望他們再接再厲再創(chuàng)佳績;老師也會得到學校相應的獎勵。久而久之,學生便產生了錯覺,以為自己是為父母為老師而學的,以為老師如此苦口婆心地勸他們學習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獎金,甚至以為老師無私地給予他們物質精神上的幫助都是懷有目的的,因而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有的還鄙視老師的良苦用心,就如前文中那兩個無感恩之心的學生。如此這般的學生怎不讓老師心寒,于是,有些老師也看“穿”了,只管把授課任務完成,其他的一概不管。如此下去,怎不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古人 “一日為師,百日為父”, 師徒如父子,這師徒之間不正是有一顆感恩之心連綴著嗎?心懷感恩,學生才會真正理解老師的一片苦心,才會認真聽從老師的教誨,才會快樂的學習和生活。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呢?我認為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
第一,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真正明白學習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需求。每個學生的基礎不一樣,以往的學習環(huán)境不一樣,智力也有差別,若用一個單一的分數標準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那是對人才的扼殺,也會導致很多學生害怕學習,討厭學習,甚至對生活也失去熱情和信心。一個人只有充滿了幸福感和快樂感,他才會生出感恩之心。
第二,多讓學生體驗社會生活。學校是社會的折射,老師也是社會中的普通一份子,當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到了生活的艱難,他們就更能理解父母老師的辛苦不易了。不用父母老師叮囑,他們也會自覺的奮斗;而且也會對父母老師產生感恩之心了。而現實生活中,除了學習,學生的一切都是有父母老師包辦,這樣反而讓他們失去了播種感恩之心的機會了。
第三,學校應該營造感恩文化的氛圍,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此外,社會上的一些感恩的人事都應是學生學習的典型例子,學校也應做好宣傳工作。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是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使命,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培養(yǎng)學生,也更要提升自己。
陳君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人教版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感恩之心廣播稿
3.幼兒感恩之心詩歌
10.語文教學論文如何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