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區(qū)寶山實驗學校 周曉嵐
一、問題提出的緣起 二、文體知識傳授與應用指導的實踐 三、文體知識傳接的作用討論
一、問題提出的緣起: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學生閱讀文章時,往往不能很快地找到閱讀模式,形成基本的閱讀思路,影響了閱讀的速度與理解。主要表現在閱讀問答中的盲目性,處猜迷狀態(tài)。究其原因,學生缺少學習方法,更在于不知如何運用方法,掌握控制自己的學習與認識過程的知識,學會如何學習,這是小學生有意義學習所必需的。如何采取可操作可模仿的方式,將學習方法歸類并與相關課文結合,讓學生學會方法,自己閱讀文章,從而形成能力呢?
大家知道,文章閱讀有一定基本規(guī)律,不同文體的文章,閱讀要求方法也不同,要提高閱讀效率,須因文而異,因文定法,根據不同文體,不同文章結構及課后不同的閱讀目標,靈活地選用相應的學習方法,使之更好地適應閱讀材料的特點。古人云:“體不辨,則入于邪陋。”不知辨體,就有盲目性,就會走彎路。Brown與
Flavell等研究者認為:閱讀理解失敗的情況之一是:讀者沒有合適的圖式(知識結
構)沒有關于所要理解的題目的足夠知識,所以易走彎路,不能給課文以正確的解
釋。教學中如何抓住文章一般的行文規(guī)律及文體特征并發(fā)揮其作用,為提高閱讀效益服務呢?魯姆哈特的“深層結構”理論告訴我們,讀者對文章的理解有賴于兩方面知識:一是關于標準的基本結構知識;二是是否掌握在表層文章中表達這些結構的原
則。如果學生在閱讀時腦子里事先已經儲存了與文章有關的基礎知識,有助于學習和保持文章材料;诖,我們在幫助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了解掌握小學階段常見四種文體的基本特點及閱讀的基本規(guī)律,提高閱讀能力上作了些探索。
二、文體知識傳授與應用指導的實踐
一) 整理出常見文體的基本結構與閱讀框架
魯姆哈特的圖式理論認為:所有的知識都組成為一定的單元,每一知識都有它自身的基本結構,這些知識結構中除了知識本身之外,還包含關于這些知識如何被運用的信息,學生一旦把握有關知識的圖式,學習時就有規(guī)律可循,變得主動。因此,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知識的結構特征與要點。小學階段,常見閱讀文章元外乎敘事,寫人,狀物,寫景等。從教材看,三年級起要求學生寫段至六年級習作例文,文章條理大多清晰,寫作方法易掌握,教師整理歸納出常見文體的基本結構與行文思路,結合具體的文章加以對照,以幫助學生熟悉這些基本結構。
這樣,學生分清課文類型,熟悉每一文體的基本結構,閱讀時易抓準點子。
二) 教會學生辨析文體
在教師理清了上述四種文體基本結構與一般閱讀規(guī)律的基礎上(見下表),重要的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教會學生辨析文體。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覺得以下一些方法較有效。
(1)抓標題:通過審題來確定文體。
題目是文章的窗戶和眼睛,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筛鶕}意,判斷文章應該寫些什么內容,怎樣安排材料。如《草地夜行》“草地”交代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夜”交代了時間,“行”交代了事件。根據敘事文章的特點,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看題思文:文章圍繞“行”,應寫誰在草地上行軍?為什么要夜晚在草地上行軍?怎樣行軍?結果怎樣?很快把握住了這是篇寫事文章,重點在哪里。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類似文章,所以,這一方法的運用具有普遍性。
(2)抓兩頭:快速閱讀文章開頭及結構尾段來確定文體。
有些文章的開頭一般交待這篇文章寫什么內容,結局揭示中心。如《小木船》光看標題還不能馬上確定這篇文章的文體,當讀了開頭就能斷定這不是篇狀物文章,而是記事文,讀了結尾便明確了“小木船”是寫我與陳明的友誼有關,再讀時,重點該抓什么就有方向了。
(3)抓問題:課后習題往往對文章內容帶有提示性作用。
閱讀課文前,快速測覽課后習題,也能幫助確定文體,如《一個蘋果》、《信 箱》讀了課后習題第一題,馬上能確定文章不是寫“物”為主的,而是敘事。寫人的文章,為下一步閱讀指明了方向。
三)訓練學生掌握快速閱讀的幾種策略
以上方法幫助學生迅速地辨明文體,使其能找到相應的閱讀思路,這僅是使學生能準“門”,快進“門”。但如何在這基礎上很快地抓住課文的主要思想內容,除了熟悉文體特征外,還必須掌握必要的閱讀策略。
(1)從首尾入手的策略
有些文章開頭,結尾暗示結果或點明題旨或直接接觸中心,因此,閱讀時先看一下首尾,抓住開頭或結尾的關鍵詞句,加以剖析,可以很快地把握要旨,統(tǒng)領全文,因此而提高閱讀速度。
例如《桂林山水》是篇寫景文章,要把握好景物與中心的關系,文章開頭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結尾寫到“人在畫中游”抓住這兩處進行分析,全文寫哪些景物?景物特征如何?這些景物都寫出了“甲天下”及“畫中游”的感受。又如《草船借箭》這個題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篇敘事的文章,事情涉及到誰向誰借,其中有兩個主要人物周瑜、諸葛亮。要把握好人物與事件的關系,開頭句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結尾句寫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暗算失敗更突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超人才智。這樣,不僅根據敘事文章的特點搞清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且有助于明確中心。
(2)從閱讀目標出發(fā)的閱讀策略
閱讀缺乏明確的目標,就會顯得被動、盲目,不知為何讀,讀后解決什么問題。而課后習題一般提示了文章重點及思維訓練所要達到的要求,閱讀時,如若以文體特征抓重點,以解決課后習題作為閱讀方向,這樣有助于把握重點,做到有目的地閱 讀,讀思結合,提高閱讀效益。
如在指導學生自行閱讀課文《鳥的天堂》時,由于文章篇幅較長,光讓學生運用一般寫景文章的特點去閱讀,不易一下子把握全文。因此,若利用課后習題作為閱讀提示,重點理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句話中兩個鳥的天堂分別指什么?(前一個指大榕樹,后一個指鳥生存的環(huán)境)這句話什么意思?這樣很容易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又使學生知道這篇文章不同一般的表達方式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內涵了。
(3)利用文章結構“導讀”的策略
無論是敘事、寫人還是狀物、寫景文章都有一定順序結構,在閱讀中要注意倒 敘、插敘,補敘在結構上的作用,除補充、豐富原文外,還有對比,襯托之效,對深化中心也有積極作用。例如《草地夜行》老紅軍賣草帽,宣傳革命一段的插敘,襯托了老紅軍對革命的堅強信念,也為后文老紅軍獻身精神起了鋪墊作用;《記金華的雙龍洞》插入徐霞客游覽的記載,起到了對比,襯托作用。
(4)采取抓大帶小的閱讀策略
據國內外有關學者研究,在各種文體中,記敘文的冗余信息最多,這些信息一般而言,不必細讀,若一字一句面面俱到,非但不易把握重點,不易理清思路,反而易把學生帶人閱讀誤區(qū),教師應教會學生根據不同體裁內容的文章去辨別哪些是必須抓住的,哪些是次要(乃至冗余的)信息,可略讀或放過。
例如《你們想錯了》以事情發(fā)展順序按“隱蔽--被捕--被搜--斥敵”的線索來引文的,“斥敵”是重點段中的重點,是點題之處,理清了文章脈絡,抓住了人物言、行,閱讀時有的放矢,不會枝節(jié)旁生。《挑山工》以挑山工為什么比游人行得快為主要解決問題,讀時只要抓住游人與挑山工“行”時的不同之處,就知道為什么游人行走得比挑山工慢的原因,也就很容易理解挑山工說的話(全文中心句)及文章結尾處所包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了。這樣,在閱讀訓練中邊談邊思,關鍵處仔細讀,其它處粗讀抓大帶小,粗細結合,讀中有變速,使學生的閱讀效益得到了提高,真正學會了讀書。
三、文體知識傳接的作用討論
1.重視學習材料的基本結構使之與閱讀策略相結合,具有很大的經濟性。
下面是六年級畢業(yè)生進入中學后進行的跟蹤測試:
通過幾期實踐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正確率提高了。僅以區(qū)統(tǒng)考(六年級升入初中質量跟蹤)閱讀材料為例,閱讀正確率從原來的83左右上升到92%,閱讀時間也相應減少。
我們認為,教師交給學生的閱讀方法是在總結了四種文體一般行文特點概括出來的,如果只滿足于把這一般特征告訴學生,學生能說出一些基本知識是不夠的,教師應把它與閱讀策略結合起來,使教學目標確保文體知識支配學生閱讀思維過程。從實踐中來看,閱讀策略的訓練能導致學生學習成績的改善,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采用適當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教學訓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 學生對文體知識的掌握,運用策略閱讀文章不是讀一兩篇文章就能掌握的,教學 實踐告訴我們,文體知識運用必須適應于變化的情境,針對策略訓練必須在多變情境中反復練習。例如記人文章往往通過事來寫人,學生對敘事。寫人文章不易把握區(qū) 分,教學中我們注意到學生對寫人。記事文章只從理論上對一般特點有所認識,還不能使學生徹底區(qū)分二者的區(qū)別須通過具體文章閱讀,比較使學生明白。一般說,如果文章是通過一件或幾件事表現人物優(yōu)秀品質的,可看作記人的記敘文,如果是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則可看作是記事的記敘文,既便是同一體裁的文章材料不同,閱讀需要完成的目標也不同,這就需讓學生在變異中通過操練比較達到技能的掌握。
3.學生作文能力也相應提高了,有較強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不是機械地把原文 說出來,而是通過內部言語,用自己話改造原文,從而把作者的思路變成讀者思路,在具體習作中運用頭腦中儲存的不同文體的知識結構、寫作方法以指導自己的寫作。因此,實驗班小學生“盲題”現象極少,敘述條理較清,這是沒有預料到的。由此,重視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如文體的基本知識)的歸納與揭示有著在學習上起到“遷移”作用的好處,掌握了它就能促進知識技能的遷移,達到觸類旁通的境地。
問題討論:
現代信息加工心理學講的策略指的是個體對自己認識過程的思維,包括對自己的信息表征、組織、貯存、提取的方式的思維,對思維過程本身(如推理方法)的思 維,對自己使用某種學習或記憶方法效果的思維等。
1.閱讀策略是對內調控的技能,學生的閱讀認知活動潛藏于他的內行為內部,不能直接觀察,教師要關注學生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效果,及時反饋,并根據學生學習目標和材料幫助他們采取適當方法來調控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力求使策略的運用過程反映出操作性與調控性相結合的特點。
2.反映認識活動的規(guī)律性認識,一般有很高的概括性,在應用時有很大靈活性。因 此,要使文體知識的掌握及相應閱讀策略的運用來支配學生的閱讀理解,提高他們自身認識活動的效率,是不可能經過短時期的訓練就收到廣泛遷移的效果的。
指導老師:寶山教師進修學院 周龍興
節(jié)選版本發(fā)表在《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二期
[文體知識的傳授對提高小學生閱讀效率的研究]相關文章:
4.散文的文體知識
5.文體部工作總結
7.班級文體活動總結
8.有關效率的名言
9.小學生閱讀散文
10.如何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