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課文,了解各層大意,復述課文并當堂成誦。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點,學習并積累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guī)律。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正確停頓,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墒悄銈冎榔渲小爸耨R”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逼渲小爸耨R”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fā)。
二、作者作品簡介
沈復,中國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人。擅長詩畫、散文。
《童趣》節(jié)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三、文言文導學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都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兩者同源而異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學文言是為了繼承我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詞匯、語匯,至今仍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知識。
3、學號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而是要自己用心領會,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把握文言文的語法規(guī)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四、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注意停頓。并在語音、語氣、節(jié)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2、再聽范讀(可小聲跟讀):注意朗讀要求,理清文章層次。
3、男、女生比賽讀。
4、學生齊讀:要求能夠復述文章大意。
5、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6、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jié)奏。
例如: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2、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7、更高的朗讀要求:整體平緩
平穩(wěn)--字字珠璣
舒緩--疏通詞句承接
從容--給讀者以思索的空間
深沉--達到探幽發(fā)微的目的
8、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詞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c.昂首觀之,項為之強。d.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云端。f.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i.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為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五、看圖講文章大意
本文具體敘述了作者幼時的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把“ ”想象成“ ”。第二件趣事是把“ ”想象成“ ”。 第三件趣事是觀看 的情景。
作者把這份樂趣稱之為“ ”。
字詞學習
1、老師一邊范讀,一邊明示句子層次,讓學生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學生可同時提問,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語法知識,如通假字、詞性活用、語序等。
明察;藐;鶴唳。凹凸;土礫;丘壑;癩蝦蟆
2、文中代詞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觀:昂首觀之(看);作青云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觀(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之:見藐小之物(的,結構助詞);昂首觀之(指“夏蚊”,代詞)
以:徐噴以煙(用);以叢草為林(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以叢草為林(當作);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語:
明察秋毫--原來形容視力極佳,目光敏銳,連極其細小的東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來形容人很精明,能夠洞察事理。(同義詞: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義詞:茫然不解、蒙昧無知)
夏蚊成雷--夏天的時候,成群文字的叫聲就像雷聲一樣,這是夸張的表現(xiàn)方式。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聽到風聲和鶴鳴都害怕,看見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幾段驚恐疑懼,或者妄自驚擾。
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課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滿意足、十分愉快的樣子。(同義詞:怡然自樂,反義詞:黯然傷神)
龐然大物--龐然,高而大的樣子。指形體、體積很巨大的東西。仙多用來形容表面上強大而實際上虛弱的東西。(同義詞:碩大無朋,反義詞:秋毫之末)
六、分析課文、疏通文意
邊翻譯邊分析;然后總結翻譯技巧:1、加字;2、換字。
1、必細察其紋理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3、果如鶴唳云端。
4、以叢草為林。
5、興正濃
6、方出神
7、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七、布置作業(yè)
1、抄寫黑板上的生字詞、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表現(xiàn)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3、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lián)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學重點
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1、 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感悟“物外之趣”。
一、檢查作業(yè)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依據(jù)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 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分析2、3、4段,思考一下: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外,還要有豐富的想象,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jù)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fā)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4、那么,作者是怎樣想象的?
由自然景物→新形象→心情(樂趣) → 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三、看圖復述課文或背誦課文(多媒體展示)
四、合作探討,各抒己見
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趣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fā)出我們很多美麗的聯(lián)想和想象。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fā)明,都是在聯(lián)想、想象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fā)出來,使我們的學習、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的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六、課后作業(yè)
1、你有沒有和作者同樣的經歷?給大家談談你的童年趣事。
2、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抄錄在語文學習本上。
盧勝艷
[《童趣》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童趣沈復教案
6.人教版找次品教案
7.人教版天地人教案
10.離騷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