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一粒沙里見世界
《都江堰》第一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教學目標: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價值,提高學生對李冰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現(xiàn)代散文中“小”與“大”的關系。
3、體會想象在課文中的作用。
4、分析課文中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達到創(chuàng)造。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課前分小組搜集都江堰和李冰的相關資料。
二、走進作者:
(1946-)浙江余姚人。藝術理論家,散文家,12歲離家到上海求學,入上海晉元中學,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后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因成績優(yōu)秀留校執(zhí)教。
他治學嚴謹,著述宏富,80年代中期,他開始了散文的寫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段幕嗦谩繁憩F(xiàn)了余秋雨散文獨特的文化特質。評論家說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語言之舟,負載著思想的重量,把現(xiàn)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三、整體感知:(思考本文在結構方面的特點)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全文共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個部分有機融合,表現(xiàn)了作者對都江堰的深情贊美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對民族文化的獨特思考,讀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四、課文分析:
1、 第一部分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都江堰和長城進行了比較?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態(tài)度?
對比角度 長 城 都 江 堰
修建時間
宏大
占據(jù)空間
已廢弛
水流外觀
文明狀況
心 態(tài)
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文景觀的獨特思考。通過對兩者進行 的對比,作者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都江堰的 之情和對長城的 之意。
2、第二部分,作者在看都江堰前后,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這樣寫有何好處?
游覽前:“ ” ;
參觀后,“ ”
--作者在不經(jīng)意間強烈地感受到都江堰水的 ,為這里 所 。
同時透過水的“形”,作者也窺到了水的“ ”。這里的水“精神煥發(fā),
”,作者對這水的“神”無比 ,這里的水雖然也“咆哮、狂野”,但在都江堰的制約下,顯現(xiàn)出一種更為壯麗的 ,都江堰使最強悍的生命 ,所以作者說“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應該考慮到水的形神特點。要反復品讀描寫水的段落。)
這樣寫的好處:這種 的手法,既深刻地表現(xiàn)了都江堰的 ,又使文章 。
3、 閱讀第三部分:李冰的政治觀是什么?出發(fā)點是什么?他李冰為什么能名垂千古?
政治觀:
出發(fā)點:
名垂千古的原因:
4、 第三部分,作者對李冰的評價是什么?(提煉、篩選重要信息,從課本中找出相關語句。)
李冰是一位 ,同時又是一名 。因為有過李冰,中國也就有過了一種冰清玉潔的 。他總結出的 ,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資料,只留下一座至今仍造福四方的 ,他筑堰的指令,
。作者對這位實干家的“偉大精魂”充滿了 和 之情。
5、文章除了對都江堰和修建者李冰進行評價和思考之外,還對現(xiàn)實進行了怎樣的思考?
作者盛贊了李冰的實干精神,同時聯(lián)想到前不久一位極有作為的 的名片,頭銜上只印著“土木工程師”,作者指出作為官員,不應 ,而應像李冰一樣成為一名 。
作者引用“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這幅對聯(lián),來詰問現(xiàn)代官場袞袞諸公:
五、思考探究:
1、本文在結構方面有什么特點?
文章第一部分以 為參照系,表現(xiàn)作者對 的 ;第二部分繪神繪色地表現(xiàn)都江堰的 ;第三部分由 及 ,展現(xiàn) 的 。
三個部分層層推進,脈絡清楚。第一、三部分寫“ ”,以作者獨特的 為中心;
第二部分寫“ ”,以對 為重點,“虛”與“實”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第一部分以“ ”收尾,自然過渡到第二段對都江堰 的描繪。
第三段以“這一切,首先要歸功于遙遠得看不出畫影的李冰”開頭,通過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結構由“ ”向“ ”的轉移。文章結構流轉自如,銜接自然。
六、課前閱讀課本P97、98頁:思考這篇散文是如何體現(xiàn)“以小見大”的?
參考答案:
“一粒沙里見世界”,即通過 展示 !抖冀摺肥恰耙孕 大”,即通過對都江堰的“感悟”表現(xiàn)作者 。
劉芳
[《都江堰》第一課時,講學稿(學生版) 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5.開學第一課安全教育導學案